儿童水粉画|初学者易掌握的20张水粉画精选
水粉画颜料是用水作为调色剂,可自由混合的颜料
它色彩丰富,变化多端,鲜艳明快
覆盖 力 强,可层层相加
很适合儿童学习色彩
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包括:
干画法、湿画法、平涂、混涂、渐变、点彩法等
色彩基本知识包括:
色相、纯度、明度、原色、 间色、补色、对比色、同类色等
水粉画的主要工具有:
调色盒、水粉颜料、水粉笔、水粉纸、调色盘、吸水布等
儿童水粉画不需要像成年人的绘画有所区别
它多以平涂为主
以自己的审美意识调配色彩
具有装饰色彩的效果
水粉是较高级的着色方法
但一开始用惯了水彩笔、油画棒的小朋友
对水粉画的用笔、配色、加水一时掌握不了
而弄得一团糟
我们家长朋友应该宽容一点,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
允许他们“失败”“画脏”“画坏”几张纸
这样慢慢引导他们不断发现水粉色彩的妙趣
不断在尝试中得到新的经验
进而对这门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水粉画是培养儿童色彩美感
提高儿童色彩审美趣味的重要课程
水粉画颜料用水调色
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易学
且表现力强,趣味性高
水粉画明快、洒脱、概括适合儿童挥洒涂抹抒发 情感
深受儿童的喜爱
儿童水粉画虽在画法上比较随意
没有统一的定式
但在具体表现上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每种方法相互联系又独立其中,各有所长
为方便教学
今天在这里将一些适合儿童表现的水粉画
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看看是否能够为你的备课带来帮助呢
----【END】----
水粉点彩是练习水粉的很好的方法,非常有助于提高色彩感觉。
画的时候先用铅笔起稿,用褚石或熟褐淡淡的画出素描明暗关系,这和画普通水粉画没有区别。
然后开始用水粉颜料点彩。尽量用毛硬一点的笔,可用质量稍差一点的油画笔,准备好不同大小。水粉颜料不要兑太多水。
先用大笔铺大颜色关系,此时不用考虑笔触,把画面铺满就行。然后逐渐深入,逐渐换成小号的笔,此时几乎没有笔触,都是点状色块。
每调一次颜色不要用太多种颜料调和在一起,最好不要超过三种,也就是保证调出的颜色不会很脏,也可以不调色直接从色盒里蘸上颜色点。调色时最好也不要兑水,直接用干颜料画。
调色时注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调色,这才是点彩的真谛,脑子不要想太多,比如物体的固有色是蓝色,但感觉自己看到了红色成分,就大胆的点上红色,感觉颜色强烈就多点几点,感觉只有淡淡的一点儿就少点几个点。这样虽然细看颜色很多,但是远看就会很丰富也不冲突了。
家里装裱的画作各种各样,不少家庭为了突出家里的总体装饰会选择水粉画来做装裱,水粉画的画法很多,而且很难,那么你知道那些水粉画的技法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一、水粉画的衔接
水粉颜料要画得色块明确、轮廓清楚比较容易,但要画得衔接自然、柔和就比较难。物体轮廓线画得像剪贴一样清楚的弊病是常见的。这弊病会使物体与周围环境脱离,削弱了物件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方法,从局部出发,没有去比较物体轮廓线的虚实关系而形成的,属认识问题;二是虽在观察中认识这种虚实的关系,而缺乏表现这种关系的方法。前者的解决办法在第三章第五节“色彩的观察与调配”中已有讲述,后者的化解则需要了解水粉色衔接的一些基本规律。
水粉画通过衔接方法取得效果的关键是正确控制色彩明度的变化。在“色彩的观察与调配”一节中,已讲到如何利用调色板,先在调色板中找到颜色衔接的正确关系,然后进入画面。这是靠调色板来获得正确色彩衔接关系的好方法。一些一气呵成的水粉画作品,是趁色彩未干时,运用湿画方法完成的。
颜色未干时,颜色比较容易衔接。冷暖两个色块,也可以趁色未干时在连接两个色块的地方进行部分重叠,混合后产生一个过渡的中间色,使衔接自然柔和,没有生硬的痕迹。色与色的衔接主要凭经验,要把握好画上去的颜色的色彩个性基本上一致,干后能自然衔接,不会生硬脱节。
二、厚画法与薄画法
水分使颜色产生厚薄,厚薄产生明度变化,那就会发挥似水彩那样的湿画渗化效果,这就是水粉画中的薄画法。
如果用油画中的厚画法来制作水粉画,就得少用水分,使用较多的颜料和白色来提高颜色的厚度和明度。但是,水粉的薄画法,虽使用水分较多,也不可能达到水彩画那样的活泼、明快、流畅、水色淋漓的艺术效果。厚画法也不可能像油画那样,能将很厚的色层牢固地附着在画纸上。我们常看到一些水粉画,由于画得过厚,而使色层龟裂剥落,发生画面受损的情况。
水粉画调色,使用水分有两个目的:一是调稀颜色,便于自如地运笔着色;二是水分可使颜色稀薄到各种程度,
使明亮的纸色能透出色层,显出明度的变化。如果水分使用较多,让颜色在纸面上流淌,也可以产生水色交融的效果。一般水粉画的第一次着色(或称铺底色),大多采用含水较多的薄画法,它可使色层柔和含蓄有远退的效果。画景物阴影部分及远景常采用此法。薄画法由于水多色薄,粉质因素和遮盖力会减弱,水粉画的艺术特性就不能充分发挥,所以薄画法常常只应用在局部或画第一次色。
水粉的厚画法,容易产生水粉画的艺术特色。因此,调色盒中的颜料量要多,必须保持湿润不干,保证画笔伸入颜料格子就能蘸出充分的颜料,在调色时或画到纸面上去,能十分丰厚饱满,运笔也能随意自如。有时可以蘸几种不同颜色,可在画上塑造物件的同时通过笔法调出恰到好处的色彩,这可以画出诸色争辉的生动效果。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壁画画法有哪几种以及壁画有哪些分水粉画的衔接以及厚画法与薄画法的相关知识,希望上述知识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想继续了解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我们。
希望上述知识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想继续了解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我们。
调色
写生时调配色彩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和理解对象的色彩关系的基础上。调配颜色不能孤立的看一块,调一块,画一块。而要考虑整个的色调和色彩关系,从整体中去决定每一块颜色。水粉画写生色彩不易衔接,也应该在明确色彩的大关系的基础上,把几个大色块的颜色加以试调,准备好再往上画。切忌脱离整体,看一块,调一块,画一块,接着又调一块改一块。水粉画颜色湿时深,干后浅,干湿变化明显。如果调色时使用粉(白色)多,或已经画了较厚的色层,再着色作画,又使用的是吸水性强得纸,颜料的干湿变化就更显著。这使水粉画调色不容易做出正确的估计。造成色彩衔接、覆盖和修改上的困难。这是水粉画的一个明显特色和难点。初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所以入手时要先画重颜色。一般来说,趁画面湿时,颜色湿与湿比,一口气画完,色彩关系容易掌握。如果在一色已干的情况下再衔接、覆盖颜色,就要注意颜色的干湿变化。
水的使用
水的使用在水粉画中虽然不及水彩画中那样重要,但是也是不可忽视的。水,主要起稀释、媒介的作用。调色、用笔和色层薄变化,都与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适当地用水可以使画面有流畅、滋润、浑厚的效果。过多的用水则会减少色度,引起水渍、污点和水色淤积。而用水不足又会使颜色干枯、粘厚,难于用笔。通常用水以能流畅地用笔、盖住底色为宜。在画暗处、虚处和远处,一般可适当地多用水,以增强其虚远和透明感。从作画步骤来说。在铺大调子时水要用的多些,使色层较薄,便于再往上着色。在作画过程中,水太脏了要及时换。尤其是画色彩鲜明的部位,调色用水要洁净。
白色的使用
水粉画调色时白色的使用和油画相似,用的比一般颜色要多。调用白色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色彩的明度,降低色彩的纯度,在画近处、实处和高光处时,多调用白色,有助于形体的塑造,使其鲜明、结实和突出。关于调色、水和白色的使用,还需要和用笔以及整个画面色彩的干湿、厚薄结合处理结合起来考虑,要从表现不同对象的需要出发,做到有变化而统一。总的来说,初学时要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多的用水,不敢用鲜明厚实的色彩来塑造形象,造成画面缺乏色彩对比、形象单薄。另一种是过多地使用白色,不懂得恰当地用水的好处,而使画面“粉气”、滞闷。这两种毛病的产生,有的是与初学者先接触过水彩画或油画有关。先画过水彩画的,要防止第一种过多地用水的毛病。先画过油画的,则要避免第二种过多地调用白色的毛病。至于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水和白色的使用又常与作者的个人爱好、技法特点有关。爱用薄画法、湿画法作画的,一般水的使用便多些。而爱好厚画法、干画法作画的,水的使用便少,白色的使用则较多。
用笔
由于各种类型的笔都可以用来作水粉画,因此水粉画的用笔技巧是异常丰富的。并且是在借鉴油画。国画和水彩画笔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发展的。水粉画中常见的笔法。
“平笔法”——笔迹隐蔽。画面色层平整;
“散除法”——笔迹显露,但色层厚薄变化不显著;
“厚除法”——色层错综重叠,用色较厚、厚薄相间;
“点彩法”——利用光色的空间、初觉混合原理,用密集的小笔触(色点)塑造形象。(这种笔法用得较少,较难掌握,初学时不宜过早效仿)
此外,水粉画也吸收了油画的刀画技法。可用油画刀作画,也可用自制竹刀作画。水粉画在吸收其它画种的用笔技法时,必须从水粉画的特点、性能出发,目的是为了丰富水粉画的技法,增强水粉画的表现力。一般在画虚处、远处和暗部、阴影时,笔触要模糊些、平些、颜色薄一些,以增加虚远感。而在画近处、实处和亮部时,笔触则要显露些、颜色要厚一些,以增强其结实、突出、明晰的效果。当然这些都需要从整幅画的处理意图出发,运用不同的笔法。笔触也有一个整体性的问题。一幅画的用笔也要有变化而统一,形成一种节奏感。要防止缺乏整体处理意图的凌乱用笔。
衔接
水粉画由于颜色干得较快、干湿变化显著,又加之用水,颜色会在画面上流动,渗化和容易产生水渍,因此熟练地掌握好衔接技巧,对于画好水粉画关系很大。水粉画的衔接主要可以分为湿接、干接和压接这三种方法。
所谓湿接,是邻接的色块趁前一块色尚未干时接上第二、三块颜色。或是两块相邻的颜色碰接上。或是一块颜色中趁湿点入其它颜色,让其渗化。再或在笔头的不同部位分别蘸上几种不同的颜色,画到纸上时利用笔肚的水分,让其自然化接。
所谓干接,就是邻接的色块在前一块颜色已经干了的时候,再接上第二、三块颜色。
所谓压接,就是相邻的色块(形体的转折或不同的物物体),前一块色画得稍大于应有的形,第二、三个色块成一种节奏感。要防止缺乏整体处理意图的凌乱用笔。接上去时,是压放在前一块色上,压出前一块色应有的形。进行压接时,要注意颜色(压接上去的颜色)的盖色力和粘着性,一般来说压上去的这块色要比已画的色块稍厚一些。
覆盖
所谓覆盖,就是在已画的色层上再画上一层或数层颜色。覆盖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使画面色层重叠,厚薄有变化,是塑造形象的一种技法;二是一种修改方法。水粉画颜色的盖色力是比较强的,但又各有差异,加上作画时调用清水,覆盖时掌握不好就容易使底色(被覆盖的色层)泛起,产生水渍,造成色彩污浊。有时又故意用很薄的颜色覆盖,让底层色透露出来。这些具体效果都不容易估计,所以要掌握好覆盖技巧也并非易事,得慢慢捉摸。
画笔,是表现技法的重要工具。绘画中,形体的塑造、质感的表现、画面气氛的渲染、以至绘画风格的形成,都与不同品种画笔的笔法运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画家都重视选用自己比较爱好而习惯使用的画笔作画。水粉画笔的质量,一般以含水性好而富有弹性的为上等。因此,狼毫笔是比较理想的。羊毫画笔毛质太软,笔法柔软无力;油画笔含水性差、毛质过硬,都不是理想的画笔。但是,究竟什么笔是画水粉画最好的笔?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回答。因为每一种质地不同、形状不同的画笔,都有它自己的使用特性和功能,也同时存在局限。如果在作画时,能够充分发挥其特点并获得好的表现效果的,那就应该说是好画笔。
其次是划分出暗,灰,亮面,用淡颜色先铺一遍。之后就是上暗面的颜色了,从最重的颜色开始上,这是为了画面整体色彩定一个基调,色彩色度要饱和,色彩倾向要明确。类似的颜色要一起上,比如既有红色又有桔红色,先上红色在加黄把桔红色一并上起。不管是暗面还是灰面都要做到整体上色,为了整体的把握需要。最后才是上亮面,水彩当中是留白的,而水粉当中是上白色,需要注意的是在亮面也有明暗的不同,有高亮的和灰亮等亮部之分,灰亮稍微暗一点,适当加入物体的固有色,高亮就用白色可以。
一开始画的时候主要是照对象画,就是看到什么颜色画什么颜色,在慢慢就要练习加入自己的主观感情了,因为现实当中的景物摆在你的画面上并不一定是最美的,而绘画就是要达到美的效果,你就需要适当的调整颜色,并非是现实当中的颜色。从色彩之间的明度对比,色彩本身的对比等等,这是一个长期的练习自己的琢磨才能慢慢提高自己的修养。
需要注意的是干画法并不是不加水而是少加水,颜色切忌太厚,太闷,干画法掌握不好,上颜色就容易闷,颜色叠加不要太脏。
所有绘画都要注意整体练习局部,色彩画尤其重要,整个绘画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整体色彩的比较,整体掌握最重次重最轻的颜色分配。
绘画要持之以恒,不断练习思考,祝你越画越好。
一 色彩的性质
人们生活在色彩世界之中,所见到的任何景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色彩。色彩通过人们的感官,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作用。在美学领域,色彩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特质?如人们认识概念中的红花、绿叶、青山、蓝天、绿树等。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色彩来源于光的奥秘,确立了光是色彩之母的理论。他的实验方法是:在一暗室中,让太阳光束进入室内,透过三棱镜,分解出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循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好似雨后彩虹。这在光学上称为光的色散,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太阳光谱(彩图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因此通过三棱镜后,便产生不同程度的光的折射,一种光波就产生一种颜色。在没有光照的夜晚,各种色彩现象就随之消失,只有光的来临,万物才重现色彩。所以颜色是光赐予的,是光的一种特征,是眼睛看得见的各种不同波长的光。
2.形成物体色彩的原因
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我们知道颜色是光的一种特征的原理以后,这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到解答。发光体发出的光,是直接或通过物体的反射后间接进入人们视觉感官的,光的波长有长有短。红色类的光波长,蓝、紫色类的光波短。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是有选择的,同时具有吸收和反射的功能。有的物体受光后,会将不同波长的光全部反射出来,这个物体在视觉上呈现为白色,相反就成黑色;有的物体如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这物体就是红色的。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由此可见,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色彩,而是光投射到物体后,通过吸收和反射才产生色彩的。
3.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产生的色相是不同的。白色光是有色光的混合,色光混合得愈多,愈显得明亮,也愈近于白光。光谱上的红和蓝绿、紫和黄绿、蓝和黄等对比色光混合,都合成一种色光的色相。而颜料的对比色混合则成为灰黑色。颜料混合多,纯度越差,色相倾向越灰黑。在绘画调色中,如果能掌握色混合的规律,准确调配出各种不同纯度的色相,是掌握色彩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4.原色、间色与复色
原色:根据太阳光谱绘成的颜料色环,其中红、黄、蓝称为三原色。原色是指这一颜料中的色彩,已不能再进行分解。也可以说,红、黄、蓝这三个基本色,不可能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三原色是色彩中最纯正、鲜明、强烈的基本色,但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其他各种色相的色彩。
间色:由两个原色相混合的色彩称为间色,即红调黄得橙、黄调青得绿、红调青得紫。由此,可产生红、橙、黄、绿、青、紫六色色环。如将六种色与相邻色相再调合,就可以再得六个间色,即红橙、黄橙、黄绿、青绿、青紫、红紫。这样可绘制成12色色环(彩图6)。
复色:如果将两个间色(橙与绿或绿与紫,紫与橙相混合)或一个原色和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混合都可得复色。由此可见,复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5.补色
在色环中,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补色对比,是最强烈鲜明的对比。在对色彩观察与感受中,补色对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颜色都有其相应的补色。如一座白色房屋,夕阳光线投射在受光面,白墙呈明亮的红橙色。未受夕阳光辉照射的背光面的白墙,与受光面的色彩联系起来观察时,必会产生与红橙色的补色因素——青绿色,但这红橙与青绿补色的色彩明度、纯度,都不会是色环中所显示的色相,而是根据具体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的。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写生一个红色背景中穿灰色衣服的人像,在观察色彩关系时,人像的肤色与红色背景在对比中,必产生偏绿的补色成分,灰色的衣服也同样会显示出灰中带绿的色调。实际上这是生理视觉形成的错觉,这错觉主要显示出色彩对比中的补色关系。由此可见,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彩对比下,所显示出来的色彩并不会是相同的。在观察和表现绘画色彩时,利用这种视觉中产生的补色关系,去加强色彩对比和增强美感,是很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6.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
光源,即发光体,是物体颜色的来源。发光体与产生色彩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太阳是主要的发光体,阳光是具有各种波长的光,可称为标准光。所有物体,在阳光的投射下,反映出来的色彩比较全面而纯正,即色彩概念上的固有色。日光灯的光,是偏蓝青色的冷调光,红固有色的物体在日光灯光下,色彩是不鲜明的。普通家用电灯的光是偏黄的,投射在物体上,会罩上一层暖色调。其他如磷光偏绿。各色霓虹灯光,只有单一的某种波长的光,基本上不能显示出物体在正常阳光下的色彩因素。同一物体在红霓虹灯光下,就只能呈现红色,在绿霓虹灯光下,就只呈现绿色。
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的固有色,它对谐调色彩关系和形成色彩调子,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色彩训练中,能认识并表现出光源色的色彩特点,也是色彩学习的要求之一。
环境色,是指某个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色会受环境色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到物体上,及物体色彩与环境色彩对比中,产生的色彩变化。因此,一个色彩单纯的物体,在具有条件的环境里,可以使单纯的物体,产生复杂的色彩变化,这变化的色彩称为环境色。一般绘画色彩,都着重研究环境色的色彩规律与色彩效果;装饰绘画,则是研究固有色的色彩规律的。
综上所述可知,人们生活环境和大自然的色彩现象,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所综合而成的。由于日光在晴、阴、雨、雪不同的气候和早、中、晚不同时间的情况下,光源色也会产生变化。另外,光的强弱,光的投射角度和物体质地的不同等等条件的差别,物体的色彩也会产生复杂变化,这产生变化的色彩也称“条件色”。绘画写生中的色彩观察,是直接依据条件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色彩的。
7.色调
色调即色彩的调子,也就是色彩在绘画总体组合中的一种色彩倾向性。色调是一种独特的色彩美感形式。它对于表现绘画主题思想、情调意境,具有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成色调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季节、时间和光线等,这些因素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色调变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如西北黄土高原,具有苍茫、粗犷、纯朴的色调特征;江南的青山绿水、苍翠的林木、桑田、民居的片片白墙,形成了秀丽、雅致的色调特点;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壮阔、深沉,又别有一番色彩情调。色彩总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而显出魅力的。季节的变迁,如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灰褐,显示出各个季节冷暖色调特征。气候的变化如晴天阳光灿烂的暖色调,阴天沉暗的冷灰色调,雨天朦胧迷茫的蓝灰色调,雪天素雅肃穆的银白色调(彩图7、8、9是同一写生环境,在晴、雨、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色调)。另外,不同的光线(如日光、月光、灯光),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都会有色调的变化。以上所举例子,说明某一色调的形成,实际上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结果。要认清这复杂的色调现象,全在于画家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色调的类别很多,从色相分: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紫色调等;从色彩明度分,可以有明色调、暗色调、中间色调;从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从色彩的纯度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调和含灰的弱色调等。以上各种色调又有温和的和对比强烈的区分。绘画中艺术形态的色调是自然形态的色彩调子经过画家的感受,根据表现绘画主题的需要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自然形态的色调更集中、更强烈,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美感。
必须说明,从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绘画,都具有色调这一概念的。凡是色彩并不作为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的绘画,是不太讲究色调的,例如相对西方的油画而言,在东方的某些传统绘画中可以得到说明。因此,色调这一概念与理论基本上是属于西洋绘画范畴的。
二 色彩的要素
每个色彩,都具有形成色彩个性特征的某些要素。如何巧妙地在调色板上调配出丰富复杂的色彩,达到色彩表现的预期效果,这需要画家对色彩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和研究。
色彩的要素,有色彩的本身所具有的和使用时所形成的两个方面。大约可以归纳为三类: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任何一个未经调合的,或在调色板上经过混合调配的复色,都必具备这几个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画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这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则而创造的艺术形态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进退、轻重、胀缩、厚薄、动静等。这是色彩的个性,对人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现分别略述于下: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在颜料中,每一类红色,如大红、深红、朱红、玫瑰红、土红、曙红、桔红等,是红色类不同的色相。它们之间存在着色相近似与差别的关系。颜料经过复杂调合后,产生非常丰富的含灰复色。这些复色,比较难于全部定出它们确切的色相名称。
2.明度
每个没有调配或经过调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色彩中,明度最强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黑白两色称绝色,又称无彩色。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越多越明亮。调入黑色则情况相反。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两色;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冷暖等要求,用调入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明度,调入较暗的其他色来减弱明度。举一简单的例子:如红色,要转化为比红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调入蓝青一类比红色深的颜料,调入黑色虽然可以使色彩变暗,但并不能出现偏紫的色相,因为黑白色是无彩色。
3.纯度
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色彩的纯度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高纯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减弱其明度,但都会降低它们的纯度。如加人中性灰色,也会降低色相纯度。在绘画中,大都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色相的颜料调合的复色。根据色环的色彩排列,相邻色相混合,纯度基本不变(如红黄相混合所得的橙色)。对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纯度,以至成为灰暗色彩。色彩的纯度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强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产生韵味与美感。
4.冷暖
冷暖即色性。这是心理因素对色彩产生的感觉。人们见到暖色(如红、橙、黄等)一类色彩,会联系到阳光、火光、鲜血等景物,产生热烈、欢乐、温暖、开朗、活跃、恐怖等感情反应。见到冷色(如蓝、青等)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绿水、蓝天等景物,产生宁静、清凉、深远,悲哀等感情反应。在生活中,我国喜庆活动多用暖色调装饰,以显示热烈欢快的气氛。酷夏避暑,冷饮场所中的环境多用冷色调装饰,使进入这环境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凉爽的感觉。冷暖是温度给人的感觉,怎么会与视觉领域的色彩感觉相联系?其实,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官,进而产生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显示出色彩的感染力。日本色彩学家大智浩,曾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一色彩效应:将两个车间的环境颜色,一个涂冷调的青灰色,另一个涂暖调的红橙色。在客观上,两个场地的温度是相同的,但车间中的工人主观感受上的温度有很大差异。在青灰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9度时仍感到冷,但在红橙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2度时还不感到冷。由于车间环境色彩的差异,工人们感受的温度竟有7度之差,其原因是冷暖不同色调的色彩环境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了降低血液循环或加快血液循环的生理现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信号,红灯使人产生警觉,绿灯使人产生安全的心理,也说明不同色彩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同反应。卫生间热水龙头涂红色标记,冷水龙头涂蓝色标记,则直接引发人们对冷热的联想心理。冷暖色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还可以用如下一些概念来表示。
冷色——阴影、透明、冷静、镇静、稀薄、流动、远、轻、湿、退、缩小……
暖色——阳光、不透明、热烈、刺激、浓厚、固定、近、重、干、进、扩大……
冷暖色彩在心理上产生的种种相对的反应,说明具有复杂的表现力,但这种表现力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是需要与绘画中的情节、形象等构图中的种种其他因素相联系、相结合而产生的。
5.面积、形状与位置
当颜色进入画幅以后,色彩的面积大小、形状与位置,应是形成画面结构与表达主题思想和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画面的均衡稳定、对比谐调、色调位置交错,产生色彩呼应的节奏韵律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绘画中,对色彩的大小、形状、位置来表现三度空间,虽不像运用色彩平面构成的装饰绘画那样明显可辨,而以上原理是共同一致的。
6.肌理
肌理是指客观物象的材料性质及其表层物质组合。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自然色彩,是从各种不同肌理的物象光辐射而来的。由此,在感知色彩的同时,也就感觉到该物体材料的性质与表层特征。
油画使用的厚色层笔触,水彩稀薄透出纸面纹理,水粉色层的匀润,色粉笔画表面的不平滑有颗粒感……这些不同的肌理,都是通过色彩感觉的差别而被视觉分辨出来的,色彩依附在肌理之中,没有肌理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肌理对色彩的影响:物体表层肌理不太光滑且较平润的,色彩就较稳定统一,固有色也明显。如果肌理是表面粗糙不平有高低起伏,或表面非常光滑,反映出来的色彩富有变化,有闪动感。同一颜色,涂在不同肌理表面,它们的色彩纯度与明度就会有区别。如观察比较同一色彩的光滑的纸、布、呢绒、绸缎,由于肌理不同,给人的色彩感觉也不会相同。纸和绸缎表面肌理光滑,受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明显,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变化较大。因为绸缎有闪光感。表面比较粗糙的呢绒,固有色明显,色彩统一单纯,明度比布要暗。
现代绘画与装饰,十分重视肌理与色彩的综合艺术效果。肌理的艺术手段与审美价值,是现代美术探讨与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对比与调和也称变化与统一,这是绘画中获得美的色彩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画面色彩对比杂乱,失去调和统一的关系,在视觉上会产生失去稳定的不安定感,使人烦躁不悦;相反,缺乏对比因素的调和,也会使人觉得单调乏味,不能发挥色彩的感染力。对比与调和,是色彩运用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原则。要掌握对比与调和的色彩规律,首先应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和含义、对比或调和的表现方式和规律。
1.对比
对比意味着色彩的差别,差别越大,对比越强,相反就越弱。所以在色彩关系上,有强对比与弱对比的区分。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三组补色,是最强的对比色。在他们之中,逐步调入等量的白色,那就会在提高它们明度的同时,减弱其纯度,成为带粉的红绿、黄紫、橙蓝,形成弱对比。如加入等量的黑色,也就会减弱其明度和纯度,形成弱对比。在对比中,减弱一个色的纯度或明度,使它失去原来色相的个性,两色对比程度会减弱,以至趋于调和状态。色彩的对比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色相对比——从色环中的各色之间,可以有相邻色、类似色、中差色、对比色、互补色等多种关系。在色环中180。角的两个色为互补色,是对比最强的色彩(色环中大于120。角的两色都属对比色)。色环中成90。角的两色为中差色对比(如红与黄、红与蓝、橙与黄绿等)。色彩中还有类似色(如深红、大红、玫瑰红等)和相邻色(如红与红橙、红与红紫、黄与黄绿等)。它们包含的类似色素占优势,色相、色性、明度十分近似,对比因素不明显,有微弱的区别,属调和的色彩关系。如相邻色的两色之间类同的色素逐渐减少,就会形成强弱不同的对比(如红与黄绿、红与青、黄与绿等)。类似色对比要比相邻色强些,它们在色环中约在600角左右。颜料中的红色类、黄色类、蓝青色类称同类色。
色彩对比的强弱程度与对比的性质,可以改变单调平淡的色彩效果。互补色对比,色彩效果鲜明、强烈,在视觉上的知觉度也最强,具有吸引力(彩图10)。我国的民间年画、建筑彩画,都采用这类对比方法取得醒目、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在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中,塞尚的画常用蓝绿与红赭色形成对比,与跃动的笔触相配合形成画面的旋律感,表达了他的激情。高更的鲜明辉煌的感人色彩,是由高纯度的红、橙黄与蓝绿等对比色关系而获得的,加上粗犷的笔法和线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东方风味的装饰美特点。20世纪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多组单纯的高纯度对比色交错、并列、对照、呼应、均衡等方法,结合奔放的笔触和线条,产生非常强烈的刺激性的艺术效果。他们为竭力显示色彩的魅力和装饰性效果,摒弃了对于形体的三度空间表现,甚至提出色彩是绘画的基础的观点。这在色彩画技巧与风格的发展中,开辟了以强对比色作为主要艺术语言,来显示其艺术个性与风格的新领域。由此可见,每个画家对于所采用的色彩对比与谐调的不同手法,是表现其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
明度对比——即色彩的深浅对比,色彩的深浅关系就是素描关系。我们从颜料管中,挤出来的每一种颜色,都已具有自己的明度。颜色与颜色之间有明度的差别,如从深到浅来排列,可以得到以下的循序:黑、蓝、青紫、墨绿、黑棕、翠绿、深红、大红、赭、草绿、钴蓝、朱、桔黄、土黄、中黄、柠檬黄、白。如果每个颜料调入黑或白,就会产生同一色性质的明度差别;如调入比这一颜色深或浅的其他色,就会产生不同色个性的明度差别。由此可见,色彩的明度对比,包含着相当丰富复杂的因素。辨别单色明度和明度对比比较容易,如果要正确辨别包含色彩纯度、冷暖等因素的明度对比,则并不容易。如看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绿色相易辨,但红、绿的明度强弱就一时分辨不出来。所以在色彩写生中,要正确及时地掌握不同个性的色彩明度推移、连接与对比关系,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根据色彩的明度变化,可以形成各种等级,大致可分成高明度色,中明度色和低明度色三类。在绘画中,不同等级的明度,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色调,即亮调,暗调、中间调。色调效果受明度对比因素影响。为取得画面的均衡,就不能将明度强的弱的色彩集中到画面的某一边或一部位,需要经过色调的交替,使画面通过对照、呼应的方法达到均衡、统一的效果(图2)。这幅《和平,为了母亲和儿童们》是黑白版画,画面的黑白对比十分单纯,画的中心是一大块黑的暗色调,用点线刻画出母亲与孩子躺卧着的优美安详的体态。这黑色块中白色明亮的点和线,与黑色块周围的亮调子起色调交替作用,产生呼应的效果;亮调子中黑色点线,与中心的大块黑色,也同样具有色调交替的作用和效果,这使一圈白色不致感觉孤立与主体失去联系。画幅最外边的黑色粗边线,是色调交替、呼应取得均衡的又一反复,使整个画面的色调对比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明度对比与感情表达,也有直接的关系。如高明度与低明度色形成的强对比,具有振奋感,富有生气。明度对比弱,没有强烈反差,色调之间有融和感,可反映安定平静、优雅的情调。如色调对比模糊不清、朦胧含蓄,会产生玄妙和神秘感等等。即使在素描作品中,不同的明暗对比,也同样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