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24节气环创精华版,赶紧收藏
作者 | 稚悦儿童
来源 | 稚悦设计(ID:hb_sjty)
如今在幼儿园里,以国学教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正悄然走红,老师们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们欣赏千年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区角、主题墙等环境中,创造一幅幅精美的国学主题作品,帮助孩子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启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每个季节,大自然都会有不同的景色变化。
聪明的古人,把一年化为 二十四个“节气” ,与自然相呼应,与感知相契合,四季流转,周而复始。那么在幼儿园里如何展示它们呢?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01
立春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到了立春就是春天了,因此,在讲究传统文化的人家又有在立春这天迎春、接春的传统习俗,以彰显对春天到来的欢迎。
民间习俗: 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
此时迎春花开、莺飞草长,老师可以 以节气作为环境特色,以春天的绿叶、花朵作为环创主基调,融入节气特色习俗。
02
雨水节气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歌谣:
雨丝轻轻飘, 飘上柳树梢, 它为柳枝枝, 绣出芽苞苞。
雨水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桃花盛开。宜用蓝色做背景,用白瓜子代表雨滴。家园联系栏可以用纸箱麻绳,小树桩做边框,与雨水节气相结合,在边框上贴上手工桃花。
03
惊蛰节气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可以根据节气特点设计种子的旅行的主题,运用种子和瓦楞纸来制作边框。
04
春分节气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昼夜平分。
歌谣:
到了春分忙备耕, 马拉大车去送粪, 果农剪枝勤浇水, 家家户户无闲人。
春分嫩芽开始出来,边宽采用萌芽,人们可以去郊游,踏青。利用这些传统活动集合春分节气人们放风筝的习俗来进行创。
05
清明节气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歌谣:
清明节,雨纷纷, 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 从小就要懂孝顺。
06
谷雨节气
谷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之间,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歌谣:
三月雨,赛黄金, 淅沥淅沥下不停, 布谷鸟儿催布谷, 田里忙着播种人。
07
立夏节气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歌谣:
立夏了,立夏了, 绿色舞台真热闹, 蝴蝶绕着花儿飞, 云儿绕着小树飘, 大肚蝈蝈唱小曲, 螳螂大哥耍大刀, 太阳公公在天上, 捋着胡子眯眼瞧。
立夏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插入了麦穗,可结合主题好吃的食物做一些假象食物创设主题墙。用纸板剪出谷仓的样子,并在下面用麻绳粘贴,并将五谷粘贴在谷仓上,增加情景感。
08
小满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此时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歌谣:
小满太阳暖烘烘, 田里禾苗绿茸茸, 一天蹿长一寸高, 秋后粮仓满盈盈。
小满节气小麦还未成熟, 可以乳白色的小麦为主基调 ,整个画面呈现的效果是一个孩子在麦田里玩玩具。
09
芒种节气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歌谣:
种完五谷种白菜, 过了芒种别强种, 谁要误了播种期, 一年收成准落空。
芒种有夏收、夏种的特点。 所以在设计版面时可以在簸箕里装着是芒种节气的各种种子,布织布老爷爷撒豆豆,底下呈现幼儿们参与制作的麦穗。稻草房旁边是小朋友提着篮子去看爷爷,在旁边看书。
10
夏至节气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白天最长。
歌谣:
大树小树擎绿伞, 伞下蝉儿唱得欢。唱的啥?你听吧:“今年又是丰收年。”
11
小暑节气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正值初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的最热时期。
歌谣:
一伏热似火, 二伏烧开锅, 小狗伸舌头, 树下打磨磨大人和小孩, 跳进海里躲。
12
大暑节气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歌谣: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大人和小孩, 不停摇小扇。
大暑节气, 在家园联系栏可以创设竹树,还有冰饭等元素 。冰饭可以让人感觉凉爽,之后再延伸到主题墙,主题墙也有竹树,树下有一把摇椅,摇椅上有一把蒲扇,可以说是在竹树下的摇椅上乘凉。
13
立秋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秋天的开始。
歌谣:
立了秋,别欢喜, 还有半月热天气, 太阳最后一把火, 晒你身上掉层皮。立了秋,欢欢喜, 田里庄稼长籽粒, 不用再等一个月, 金缎银缎铺满地。
14
处暑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中第十四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歌谣:
处暑天气渐渐凉, 不用摇扇也清爽。一天之中温差大, 早晚注意加衣裳。
15
白露节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此时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歌谣:
白露一过,磨刀霍霍, 披星戴月,忙着收割, 收山大车,来往穿梭, 拉回粮山,一座一座。
16
秋分节气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歌谣:
到了秋分,田里干净。家家储菜,准备过冬。辣椒串串,挂上门庭。农家日子,火红火红。
17
寒露节气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歌谣:
过了寒露要降温, 狗熊冬眠躲进洞, 青蛙蜥蜴钻地底, 一觉睡到来年春。
18
霜降节气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歌谣:
清早起,出门看, 大路小路白一片, 树叶变成黄蝴蝶, 翩翩起舞真好看。小草穿上黄衣服, 霜降为它绣银边。
19
立冬节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歌谣:
立冬了,冬天到, 北风呜呜大声叫:“小朋友,快穿棉, 注意身体别感冒。”
20
小雪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到0 以下,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歌谣:
小雪花,轻轻飘, 飘到小树藏猫猫, 跳到地上打个滚, 一会工夫不见了, 孩子伸出小手接, 雪花变成水泡泡。
21
大雪节气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一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歌谣:
雪花姐姐心肠好, 送来片片白鹅毛, 给麦苗,盖棉被, 给小树,穿棉袄。别让他们冻坏了, 暖暖乎乎睡个觉。
22
冬至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此时黑夜最长。
歌谣:
冬至开始交“一九”, 北风呜呜使劲吼。小孩子,不怕冷, 坐着雪橇冰上走踢毽子,打雪仗, 热得浑身汗水流。
23
小寒节气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歌谣:
小寒交“三九”, “三九冻死狗”。地闲人不闲, 农民田间走。积肥修田兴水利, 明年再夺大丰收。
24
大寒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四个节气,也是最后一个节气。
歌谣:
大寒正值“四、五九”, 屋里火炕暖悠悠, 一家人,坐一起, 一口饽饽一口肉, 谈今年,谈来年, 越谈越觉有奔头。
关于24节气的创意,赫柏皙挖掘了很多和天气气候相关的护肤知识除了和天气相关,还结合了自身的品牌优势给予相对应的产品搭配。
理性一点的文案也可以出色
赫柏皙早前的借势文案和品牌结合度非常高
文案素材也不错,值得收藏!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大小寒
立春
万物复苏,因春而绿
四季护肤,此刻开始
雨水
万物滋润,唤醒青春肌肤
惊蛰
春雷一响万物生,护肤养生正当时。
春分
仲春之月:昼夜均分、阴阳相伴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眉头皱断魂。借问时光何处还,赫柏女神护青春
谷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谷雨生万物,青春初始成。
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小满
将满未满,青春可还,半熟未熟,岁月可待。
芒种
种下一颗青春的种子,长出一个至美的你。
夏至
夏至初伏,烈日灼人,赫柏皙守护,夏日青春肌
小暑
小暑不惧大热,我们拥有青春肌
大暑
没有防不住的烈日,只有回不去的夏天。
立秋
青春嫩肤保活力,暑去凉来秋风起。
处暑
守护青春肌肤,告别夏日终曲!
白露
秋月白露至,青春好肌肤
赋活青春容颜,肌肤水漾白皙
秋分
所谓青春
一半热血一半辛酸
做自己,不为所动,保留青春该有的样子
寒露
露珠寒光四射,肌肤御干防燥。
霜降
露珠冻起来!肌肤也要保护起来!
立冬
秋已去,冬已来,你的肌肤做好准备了吗!
小雪
这个冬天!赫柏皙来呵护你的肌肤!
大雪
出门撒欢必涂面霜
冬季护肤冰肌赋活
冬至
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呢!该补水还是保湿呢!
小寒
床前明月光,小寒结成霜。举头寒风吹,低头颊发红。
大寒
赫柏皙足以抵御寒冬,呵护你的青春肌肤!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2、色块画法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2、编制阶段。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北京冬奥会开幕仪式设计采用二十四节气,这是因为2月4日当天正处于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编导正好发现那一天的特殊性,以此来引开冬奥会开幕仪式。“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发明,其中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其中“二十四节气”背后分别对应我国古代24首优美古诗词。立春代表迎春迎新执意,用词作为冬奥会开幕设计,也寓意北京欢迎全各各地来参加冬奥会的朋友。
二十四节气以立春开始,大寒结束。从形态上可以明确将我国12个月份分成特定节令,最初定义根据斗转星移划分,每旋转一圈为一周期,其中划分每15度为一等分,也就是一个节气。现在制定“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回归黄道位置决定,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分,每一等分为一节气。这样划分开的“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古至今影响深远。
二十四节气反应出季节、物候现象以及气候变化三种明显特征。其中通过立春、夏至、立秋、立冬、春分、立夏、秋分作为八节气。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成为“四立”,每到这些节气开始的日子,就是四季的开端。“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反应文段变化,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剩余七个节气则可以反应天气现场和物候现象。对于我国上古时期农民耕作,冷暖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国发明“二十四节气”具体出处,每个节气,我国会有传统习俗活动,像饮食中吃饺子、吃面条等等,它代表百姓间传承文化以及寄托思念的一种形式,由此展开很多娱乐、养生、礼仪和禁忌。到什么节气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觉得汉堡居中 ,然后其他四样放到四个角,或者是汉堡左上角,放大,占五分之三的版面,其他四样在五分之二版图内平分,总之我觉得汉堡是主角,占的版面大一点,其他可以平分或者选出第二大,依次递减。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颛顼发明的。
有人可能不认识颛顼这两个字,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顼是饰品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头戴玉的人。
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于若水,生活在穷桑,后封地于高阳。后来称帝。废除鸟官制,建立五官制。并把少昊创立的八卦历废除,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创立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共十二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和基础。
汉初的历法基本沿用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是一种四分历,以365日1/4日为回归年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司马迁等受命造汉历, 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
这时候“二十四节气”基本创立完成。 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的运行方向。北斗的运行与二十八宿配合,组成了一个科学的历法和天象体系。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闰年创立于古代帝尧,精确算法创立者是祖冲之。闰年概念有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虞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孔传:“一岁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闰月方法。
在古代一直沿用的是“一章”十九年里七个闰年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十九年里有七年是十三个月 。这个算法用了一千多年。不过这个算法不够科学精密准确,祖冲之根据《元嘉历》和古历,加上自己的观察试验计算, 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算法。
而且首次提出“岁差”和“交点月”的计算使用。 终于创造出了当时最新历法《大明历》。
据传说,二十四节气是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闰年是尧帝做出来的。传说不一定是真的,我国古人好把好事都集在名人身上,这样便于流传。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不是一天完成的,也不应是个人成就,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数代人观察实践研究总结的结果。闰年的精确计算应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充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这一点可以无疑问。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切随岁月而生,一切随岁月而逝。一部历法史,也是人类变化史。科学历法的制定,说明岁月并不神秘。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依节时而为,顺于天道而成。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天文,制历法了,这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关于天文历法,关于节气及岁月之闰,都有许传说,而且还是神话的,这可信又不可全信。节气历是先从物候历再到天文历的。我国的历法是经历不少沿革与争议的。在先秦历法中,先百夏商周历法,其中有四分历,古六万。到了汉至明清,又有太初历,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崇祯历等。在历法之争上,有太初历之争,大明历之争,开皇历之争,大衍历之争,崇祯历之争,时宪历之争等。
二十四节气来历,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充之是对的。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
二十四节气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 历史 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应该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通过人们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于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太初历》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同样的道理,闰年也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和闰月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不是哪个人研究和发明出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
最早的时候,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 到西汉时期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
夏至、冬至 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
春分、秋分 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清明 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
谷雨 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 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
芒种 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
处署 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结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
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 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之中闰两个月,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这种情况了。秦至汉初在九月之后晦日已西,称为“后九月”,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后九月晦日已酉,至长安,舍代初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岁末,所以闰月置于年终。上古也有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感谢阅读!我是“当文化插上翅膀”!
农历起源传说从三皇时起,至夏朝定型,以太阳轨道做依据,从立春日开始,分成二十四节气为一年,以干支和节气计时,一年约366天,也叫夏历、干支历、农历、太阳历等。。到了春秋时期,又以月亮轨道做依据,一朔一望为一月,一年十二个月,叫做阴历、朔望月、太阴历,月、日以数字计时(年份仍以干支或以年号),一年约为354天。。
中国历法实际是太阳历与太阴历合用,凡阴历月份只有节没有气的,就得重复过一次,称为润月,有润月的一年约有383天。(中国历不称润年而称润月。)
节气与公元纪年的西历(公历、新历),都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轨道制定,所以历时最接近。中国是辛亥革命后才引进的西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停止使用民国国号,一律以公元纪年和中国农历一同使用。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 社会 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 社会 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 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闰年呢?
据考证,最早在一年365天的历法当中加入“闰年”这个类似概念的是埃及帝国,他们希望在使用太阳历的同时确保历法与季节不脱节。
之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尤利乌斯·凯撒基于埃及的历法,创造出一年12个月365天的历法。在这之前,人们主要用一年355天的历法,每两年就插入一个月。虽然这个历法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研究发现一年其实大约为365.24天,因此凯撒创立了每4年一次闰年的办法来修正,他也因此被成为“ 闰年之父” 。
在格里高利历和闰年系统下,现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日历与季节周期保持同步。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民用历、宗教历和农业历与太阳年同步。最终,人们通过增加“闰年”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再过3300年,这个问题又会出现。
闰年如约而至:本周六,也就是2月29日,是一个闰日。历法上的这一奇怪现象(几乎)每隔4年就会出现一次。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让日历与自然年同步,可惜事与愿违,反而引发了很多混乱。直至闰年出现,才补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
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圈的真实天数(近似)
但是谁会想在365.24219天的时候庆祝新年呢?
于是我们把零头去掉了,把一年的时间统一为365天 。但是,这个零头是多少呢?0.24219天大概等于5.8个小时。也就是说, 我们每年都少过了5.8个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就是答案。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这个道理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于是在公元45年,古罗马独裁者凯撒皇帝针对每年丢失的5.8小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 我们先随便过个3年,不管那多出来的5.8个小时。到了第4年,我们把这些没过的时间加起来,凑出一整天安排在二月份里。”
就这样,闰年和闰月出现了!
凯撒虽然是拍脑袋想出这个方法的,但是你别说他这么做还挺有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忽略每年少过的5.8个小时,那么100年后,我们的“日历年”和“真实年”(或者说回归年)之间就差了25天!也就是说, 每个世纪我们就会少过将近1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 “一章” ,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厞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 “岁差” 。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 “交点月” 的日数。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在世界国际气象界中,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目前,提起这事,说是远古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确切地说,应该是古老的农民从长期农耕与生活中认识提炼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后来引起帝王颛顼重视,组织识字的人,把农民所观察到的天象,进行了精细化的整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具体是谁?哪个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在无从考证。因此,现在我们就把这事归于原始 社会 帝王颛顼。
颛顼创立了“颛顼历法”。 他根据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这些现象,发明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组织人力物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简易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颛顼历法”不复杂。 它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一月至十一月为三十天,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就有十二个节气,基本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为以后细化二十四节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一个大体过程。
“颛顼历法”给后人带了许多便利,并可利用开发的潜质。 古人在使用“颛顼历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例如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354.355天,因此,古人叫“大月”是“大尽”即“大尽月”,“小月”是“小尽”即“小尽月”。又发现阴历与阳历天数的差距,如农历即阴历朔望月,朔望月每月29.5306天,其全年天数与阳历即太阳年全年天数相差十天二十一小时,无形中又冒出来一个闰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为此,又出现了如何解决闰月的问题。
战国末期《尚书·尧典》中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是说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在这之前是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自从有了这个规定,一切都按新规定行事了。
根据记载,单纯地讲二十四节气来历,有书籍文字记载的应该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发明的,确切地说是农民经验,通过文人用文字完善总结出来的。
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 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 发展过程。
闰年之说在民间流传的时间也是很长的,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不过研究得不透,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祖冲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研究,成为了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家。
祖冲之创作了《大明历》历法书籍。 《大明历》打破了“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之说,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之内,有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前所未有地首次应用“岁差”,以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之为“交点月”的日数。这在当时来说是最科学、最进步、最精密的历法了。
总而言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共同发明的。闰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的一种对季节的划分,在古代的中国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是一个 农业文明 ,农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收割都必须不违农时,也就是必须在合适的时间里进行,才能有好的收获。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古文明没有产生出二十四节气呢。
这是因为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些古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湿润,冬天没有严寒,因此农作物的耕作时间不会受到太多限制。而中国不同, 中国是大陆性气候,冬天气候寒冷 。因此春天什么时候播种,秋天什么时候收割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节气来进行,否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这样一个重要的发明,却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历经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慢慢总结出来的,就好像木结构的房子、陶瓷制作等,也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中国古代用的是阴历,可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来走的,比如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是固定的日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 阴历对农业生产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按照太阳历,即太阳的高度,才能指导农业生产 。
因此, 古人将太阳历中的一年平均分成24等分,每一等分规定为一个节气 。古人并没有我们今天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认识,所以他们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方位变化来划分节气的。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在按照节气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总结出了很多诀窍,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白露忙耕地,秋分把地翻“等,形成了宝贵经验,在古代世代相传。
闰年是怎么来的?首先,闰年也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 历史 上就算有人发现有必要规定闰年,也早就湮没于 历史 洪流中了。
现代意义上的闰年,是为了补齐阳历上的误差。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而一般的年份是365日,每过四年,多出来的时间合起来约为一天,因此每四年便在这一年加一天。
但中国古代的闰年并不是这么规定的。
我国古代按照农历,每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30天,这样一年与阳历一年的天数差5天多,于是每隔2到4年,会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做闰月。而闰月加到一年的什么时候,则需参照二十四节气来判断。 加有闰月的那一年便称为闰年 。
同样,中国古代的闰年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是根据老百姓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而后由国家来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法天则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人”(注:《黄帝内经》),并结合长期的生产.天文.气象实践总结而成。
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绕太阳轨道(黄道)公转时到达的位置,黄道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太阳每年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通过春分点,黄经为0 ,以后沿黄经运行逐渐增加,绕行一周为一年。
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这样每个月里都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月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每个月含的两个气,前的叫“节气”,后的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精确的指出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直接为农业.天文.地理.医疗 养生 服务,这是我国历法最鲜明的特色,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份相符,有“三年两头闰,三年两不闰”之说。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跟在几月份后面就叫闰几月。如2020年四月没有中气,就以四月份后闰四月。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好的问题。
您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节气和闰年。
先说第一个,“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这里指出您的两个错误:一是农历的提法有误,中国历法分为阳历和阴历,而且是阴阳合历,农历不是标准提法。一般来说,农历就是阴历,是初一十五,是以月球为视角,反映的是阴晴圆缺;阳历是以太阳为视角,二十四节气不是农历而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回归年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二十四个结点日,它是阳历,不是阴历。相传是黄帝发现的(不是发明),其实更早。
闫年还是阳历。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5日,四个太阳回归年就多出一个整日,闫年是366日,四年一闫。
闫年同样不是发明,只是发现,也是黄帝以前的事了,至少是五千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