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特点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以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为载体,在建筑表面敷设装修装修层,以达到美化居住环境、优化建筑物使用功能的目的。
特点是项目繁多、工程量大、工期长、用工量大、造价高,机械化施工程度低,生产效率差,工程投入资金大,施工质量对建筑物使用功能和整体建筑效果影响大,施工管理复杂。
六朝时代的装饰纹样也和建筑样式手法同样,可以分为中国固有传统和西方传入的两大系统。中国固有传统即周汉的传承,以阴阳五行说或吉祥寓意为基础,其种类、构图、表现法等已在前面简略介绍。而外来的新式装饰纹样因是伴随着佛教传入,当然会带有印度乃至西亚的趣味。与周汉大多死板的风格不同,新式纹样具有流畅、活泼、动感、纵横自由之势。在此主要介绍属于外来系的若干种类。
古代六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征,动物系、植物系纹样有哪些?
纹样又分普通自然物和人为加工物两大类,自然物中又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三类,加工物中又分几何纹、人事纹、文字纹等数种,此为一般法则。现在想要依此法则顺序来详细说明六朝时代的装饰恐怕不易。所以主要就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进行说明,当然主要还是从以上所记的诸石窟诸墓石中选择适当题材。
动物系纹样
首先是关于动物的,我们最常见的是龙、凤、灵鸟、狮子以及灵兽。龙凤是中国固有的,龙出现在东汉年间,凤自周代出现,其形体是从六朝时期开始完整。龙在诸石窟寺拱的内轮上,梁的石柱横带上,石碑的螭首等上面使用,和东汉阙碑上的形态相比有了飞跃,每条线、每一笔画都充满活力,使龙之面貌生威,四肢锐利,实为练达之艺术。
古代六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征,动物系、植物系纹样有哪些?
凤和其他灵鸟可以在云冈、龙门等的石窟寺拱的起点、佛像的背光、殿堂的屋顶等处见到,这些不是要像龙那样表现神秘的威力,所以与周汉时期的例子相比,手法上要自由得多,变化也很多。
狮子作为装饰在诸石窟中可见的例子有:用作佛龛的柱础、用在墓志铭下方,作为独立的雕刻置于梁代的石柱顶部,与石柱一起立在梁代神道即墓地参道的入口处,等等。东汉的狮子更接近于写实,带有温和的相貌,而六朝的狮子大多更带有勇猛之气,相貌也颇怪异,姿势也有夸张之感,与东汉的淳朴之风相异,且带有羽翼一点应该特别引起注意。
有关翼狮前面已经讲过,其起源是在西亚,其中应视为最珍奇的是梁陵墓之物。挺胸引颈,前肢伸出,反身吐舌,睥睨前方的姿势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找不到第二个。
古代六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征,动物系、植物系纹样有哪些?
其线条简单而强劲,真是少有的作品梁的神道石柱台上出现的灵兽不知来自何物,其线条柔软,用法也与其弯曲的躯体十分相应,且带有一种高迈的气质,值得称道。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一种被巧妙地图案化了的马,画法虽很简单却又颇得要领,笔致一扫就将动姿静态淋漓表现,手法实在是轻妙。
植物系纹样
皆为西亚传入之物,占了六朝时代纹样最重要的部分,且几乎都属于忍冬藤草系统。这和我国飞鸟时代常用的特殊唐草,即所谓的飞鸟唐草完全属于同类型。有关这种忍冬藤草的起源和发达。
古代六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征,动物系、植物系纹样有哪些?
日本的飞鸟唐草在中国应该是被叫作六朝藤草,其渊源远在埃及和亚述,最终在希腊得以大成,这已为众所周知。随着希腊文化的东渐,这种藤草先入中亚继而进入中国,这种说法很久以前就已被普遍承认,但是,我们今天仍有一个疑问不能释然。
如果说这种藤草在六朝期间有很大势力,几乎被用于所有的物件,那么这又是出于何种缘故呢?建筑物、佛像、碑碣,还有其他金石品等毋庸赘言,比如花、云、火焰之类中也几乎都用了这种藤草的变化形态,甚至连衣服的轮廓上也用了这种藤草式的曲线,何以兴旺至此?虽然想认定这是来自西亚的影响,但为什么中亚以西却又见不到如此使用或者说滥用藤草的事实呢?犍陀罗以及中印度也没有太多的实例。或者可以说藤草是进入中国以后,由于受到汉民族及五胡的喜爱才能够如此地得以发展,可是汉民族及五胡为什么会如此地喜爱这种藤草呢?也是如今很多人很想搞清却又搞不清楚的问题。
古代六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征,动物系、植物系纹样有哪些?
这种六朝藤草和萨珊、波斯的忍冬藤草的气氛是一脉相通的所以在波斯进行了有关忍冬草的调查。可是波斯的实例主要出现在染织品上,建筑物上的遗品极少,和其内外的装饰品一样几乎都归于湮灭,想要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难上加难,最终也未能获得预期的成果。犍陀罗艺术方面的六朝藤草也意外地贫乏,不足以用来说明与中国的联系。中印度的情况就更为糟糕。但在拜占庭却意外地发现了与中国近似的实例。如此一来,六朝藤草的起源就被葬送于迷雾之中。
总而言之,六朝藤草运用之广泛,变化之奇幻令人难觅头绪。收集其例,分列其类,再一一进行解说,这项工作毕竟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完成的。
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所藏的六朝石枕,表面上阳刻的藤草是最正规的,多见于印度拱内诸佛像的背光和龛之上部;
古代六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征,动物系、植物系纹样有哪些?
龙门宾阳洞内的本尊,背光上可看到错综的藤草,乍看上去似乎与六朝的藤草毫无关系,但仔细观察,其复杂程度恰恰就是六朝藤草,此类实例在云冈石窟内也随处可见;
北响堂山石窟的拱券纹样,与六朝藤草相比又有了变化,花瓣明显厚重,所以尖锐劲挺的势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鲜丰满优雅的气氛。当然这是属于隋的物品,离六朝的真正韵味已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必须承认,在与时共进中,样式也好,趣味也好,都会发生变化,只有其惰力会永远地潜隐在后世之中。
总之,六朝的植物系纹样几乎都是六朝藤草的正形或者变形,只有数种本体来历不明的植物花纹存在,但在此无暇特意提及。天文地理系的纹样中有飞云、山峦等,几何纹样中有被几何化的花文、锯齿文、出系及其他若干类,人事纹样中有很多被纹样化了的人像,这一种更具绘画的性质。很遗憾,有关这些问题在此只能省略,但必须特别提及一事:云冈和龙门处有与日本法隆寺完全相同的出现在栏杆上的出系变形格。
古代六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征,动物系、植物系纹样有哪些?
最后,作为特例要举汉式纹样的六朝化,北响堂山第1窟南端碑的纹样。这也是属于隋代之物,格调稍稍接近于唐,上端有六朝固有的华盖型,其下整面充斥着鬼龙错综的组合纹样,无论构思还是运笔都显示了旺盛的气魄。这些纹样本来是周汉以来开始使用的题材,但一改周汉的硬气,变得富于跃动感,线条的性质里包含着六朝式的趣味,随处可以见到暗示六朝藤草意味的形状。与此同型的还有碑碣上的螭首。有关碑碣的变迁应该另立一章加以论述,在此省略。
汉代的叠纹曾有向龙型进化的迹像,但到六朝却完全变成了螭首,下面也全部使用龟趺了。
1、在内外空间的关系上注重关联性;
2、在内部的空间的组织上具有灵活性;
3、在装修陈设要素上具有综合性;
4、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具有统一性;
5、在装修装饰手法上具有象征性。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
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建筑装饰
指的是用料主要是由木雕 石雕 砖雕构成,同时加以泥塑、彩塑、琉璃、壁画、彩画。
城市规划
所有古代建筑在建造的时候都会突出皇权的重要性,大多是以皇宫为中心,四下扩散的建造,且以对称式建筑为主。
古代建筑制度
不同建筑根据其主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所选取的材料都是有限制的,举个例子,就如同只能皇帝的衣服旦互测就爻脚诧协超茅是黄色,身上绣了龙,其他官员,百姓,根据自身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是有其匹配的衣服材料。在建筑中也是如此,屋顶由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盔顶、盝顶等按级别对应,例如房间数量,彩画样式等等。
以上信息来自问问我建筑人才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崇厚高大的建筑台基;装饰部件、木装修;建筑群由多重院落组成;善于使用色彩;衬托性建筑。
特征一、崇厚高大的建筑台基
近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先生指出中国古建筑具有三段式特征,即台基、屋身、屋顶三方面,台基就如人的双足,承托着屋身和屋顶,通过台基的尺度可反映出建筑的等级。
特征二、装饰部件、木装修
中国古建筑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这些装饰装修构件多为玲珑剔透的木刻造型,传统建筑木装修无论在工艺、技术和艺术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中装修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征三、建筑群由多重院落组成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封建儒家思想的灵魂,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特征四、善于使用色彩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特征五、衬托性建筑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但由于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若干差别,它的卓越成就是建筑的艺术要求与保护木材相结合而发展形成的。就宫殿建筑而言,从春秋时代起,主要使用强烈的原色,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鲜明的色彩对比与调和方面,创造了不少优秀手法。南北朝、隋、唐间的宫殿、庙宇、府第多用白墙、红柱,或柱、枋、斗栱绘有华丽的彩画,屋顶覆以灰瓦、黑瓦及少数琉璃瓦,而脊与瓦往往采用不同颜色,已开后代“剪边”屋顶的先例。宋、金宫殿逐步使用白石台基,红色的墙、柱、门、窗及黄绿各色的琉璃屋顶,而在檐下用金碧交辉的彩画,加强了阴影部分的对比,创造出一种堂皇富丽和绚烂夺目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在元朝基本形成,到明朝成为制度化。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如宋代有“凡庶人家,不得施五色文彩为饰”;明代有“庶民居舍,不许饰彩色”的规定。因此,只有宫殿、坛庙和府第建筑才能施用这种金碧辉煌的色彩。而一般民居住宅因受等级制度及经济条件所限,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装修,形成秀丽雅淡的格调,与居住环境所要求的气氛相协调,在色调的处理上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