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工作原理是什么
空调制冷/热的原理是利用液化(由气态变为液态)时要放出热量;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时要吸收热量的物理现象。
空调制热时,冷媒(气态)被压缩机加压,变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机的热交换器,冷凝液化变为液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将交换器加热,经风机吹出热风,从而提高室内的温度;冷媒(液态)继续流动,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机的交换器,蒸发汽化变为气态,变为气态的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重复进行过程,不断往复循环,实现了空调连续制热。
空调制冷时,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压蒸汽后排至冷凝器,通过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从而达到降低全屋温度的效果。
扩展资料:
空调使用注意事项
1、短时间内不要频繁开关空调
空调的启动也伴随着室外机压缩机的同步启动,而每次启动压缩机时需要很大的电流,短时间内频繁的开关空调也就意味着压缩机也反复启动,间接地造成了额外的电量消耗,并且也可能会对压缩机造成损害,影响使用寿命。所以,建议短时间内(1~2小时)避免频繁的开关空调,换句话说,短时间外出其实完全没必要关闭空调。
2、定期清洁滤网和散热翅片
空调制热时更容易在室内产生浮尘,各种污染物积攒于空调滤网上面,影响制热效率,温暖的内部环境也容易滋生细菌,导致二次污染,威胁身体健康,所以要定期清理空调内机的过滤网和散热翅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换个方式也舒适 停暖后这样用空调才省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空调最低设定温度为什么只有16℃?
空调制冷属于物理制冷。
也就是说空调在制冷循环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变化,只是制冷系统管路内的制冷剂在不断的循环,发生物理相变,从气态变为液态,再从液态变为气态。制冷剂的成分没有出现变化。
而化学制冷大多都是不可逆的,是会出现物质成分和组成的变化的。
1、相态互换规律:任何液体蒸发汽化时都要吸收大量的汽化潜热。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以三种不同的聚集态存在的,即: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就是物态变化,也叫做物质的相变。在相变的过程中,物质要吸收或释放热量。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过程中物质要放出热量。
其次,你要明白
饱和状态(变为液体和变为气体的分子数动态平衡)的物质,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是一一对应的。
然后再来看看空调的
组成和功用:
(1)压缩机一一抽吸制冷剂,维持蒸发器低温;压缩制冷剂,促进制冷剂循环。
(2)冷凝器——使高压高温气态制冷剂放热冷凝成液态。
(3)节流阀——节流降压制冷剂,制造蒸发器低温。
(4)蒸发器——使低压低温液态制冷剂吸热汽化成气态。
【制冷剂:在制冷装置中不断循环的一种传热介质,通过相态变化进行热量转移。】
最后你才可以明白空调的工作原理:
利用沸点很低的制冷剂相态变化过程所发生的吸放热现象,借助于压缩机的抽吸压缩、冷凝器的放热冷凝、节流阀的节流降压、蒸发器的吸热汽化的不停循环过程,达到使被冷对象温度下降目的的制冷方法。
空调制冷原理是指空调制冷运作的原理。空调器通电后,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压蒸汽后排至冷凝器,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轴流风扇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带走制冷剂放出的热量,使高压制冷剂蒸汽凝结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过滤器、节流机构后喷入蒸发器,并在相应的低压下蒸发,吸取周围的热量。同时贯流风扇使空气不断进入蒸发器的肋片间进行热交换,并将放热后变冷的空气送向室内。
另外还有心理因素,当你在寒冷的冬天时进入24度的房间时你只会感觉暖和,同理你在闷热的夏天进入24度房间时你只会感觉凉爽。
还有空调的温度调节误差,你虽然调的是24度,但实际温度总会偏高或偏低的。调节误差和空调本身有关外还和房间布局、空调安装位置等因素有关。
我顺便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虽然说得看似有理但纯属胡说。
你不用管空调的结构,不用管它的工作过程,你只关心结果就行了,就是24度的温度 ,你不用管这24度是怎么来的,哪怕是上帝给你制冷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