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欧行游影记(26)—德国埃森克虏伯庄园(二)
我们在大厅看到了克虏伯家族的照片。这里除了展示了克虏伯家族的照片外,还有一些家具及陈设,我们仅从这些家具陈设中就可以看出当年这个家族的经济实力之巨。
这些家具及摆设,让我想起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一个家族企业可以与皇宫相比,不是富可敌国是什么?
在国内旅行时,我喜欢去皖南一些古村落,经常会看到一些精美的木雕,没想到,我在德国也能看到这样的木雕家具。
参观完一楼大厅,从这里走上二楼。
这里依然是霸气十足的感觉,踩在这坚实的橡木地板上,使人感觉到这个家族基业的扎实。
内部装饰全部用实木打造,厚实而沉稳,很是符合克虏伯家族的风格。一个家族企业曾经以他的产品装备了两次大战,克虏伯家族曾经富可敌国,所谓德国制造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克虏伯制造,所谓德国品质就是克虏伯品质。一个家族产品的品质就代表了一个国家产品的品质,这该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
墙上的装饰画似乎都是一个个故事,只是不知其故事背景,无法一一解读。
这里是克虏伯家中的书房。
书柜中至今还摆放着满满的书籍。
一个以产品称霸世界的家族企业,没有文化作为基础恐怕难以为继。
书房房顶的装饰
仔细看了一下,上面居然是四只羊头,中国人习惯说三羊开泰,不知克虏伯家族这四只羊代表了什么含义。
这“钢雕”和木雕融为一体,这应该是克虏伯家族刻意如此打造的吧?
木门的装饰非常具有工业化风格。
这也是克虏伯家族独有的吧?
书房全景
这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幽深、厚重。
对面那扇绿色大门里是啥?一会过去看看。
窗外透进来的阳光让这间小小的会客厅有了一丝温暖的感觉,其余的房间都让人感觉好沉闷。
这间房子上面有座神像,在书房这样的地方装饰成这样,不知出于什么用意。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如下: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札根在黑色松软的泥土里,安逸的吸收着来自大地的营养。我喜欢风,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身体,让我在它的胸膛里摇曳;我亦喜欢雨,爱怜地滋润着我的灵魂,让我在它的怀抱中舞蹈。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悄悄拾起草地上的露珠时,当第一丝微风拂过丛林里的树叶时,我便会扭动着身体,抖擞掉沐浴后的水珠,艰难的从土壤里慢慢爬出。迎合着朝阳,抖掉一夜的疲惫,透过晶莹而未蒸发完全的水珠,我看到了你——一个让我为之心跳的女孩。
她有一双黑亮且清澈的眼睛,穿着一身素白的长衫,蓝色反旧的牛仔裤。阳光照射她的侧脸,形成一道美丽的光晕。一阵微风吹来,撩开她那雪白的衬角,俏皮地吹乱她乌黑的头发,我看到了她的微笑。她迎着阳光向我走来,从我的身边擦过,我感受到了她那散发清香的气息,于是我不断扭动着身体,希望为此她能够看我一眼,然而……她却没有发现我。
那一夜,我失眠了。月色下的蔷薇花,并没有失去白日里夺目的纷颜。实在另我羡慕的,是那夜幕中一闪一闪的星星。透过星光,仰视银河,我又好像看到她那靓丽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让这片寂静的夜空不再暗淡。忽然,一颗流星从天际间划过,此刻,我做出一个莫名的举动,对着流星许愿:“请让我变成美丽的花朵吧,我不再想做一棵卑微的小草,我要让她看到我的美丽,让她能够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愿意为此而牺牲一切。”多么荒唐的奢愿呀,流星又如何会明白呢?我暗自冷笑……
翌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暖和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斜斜地向我射来,我觉得浑身酸痛,好似被人连根拨起,无法支配身体的每根神经。我努力睁开双眼,看到了更远的地方,一只蜜蜂围绕在我的身旁,不,是一群蜜蜂。它们像轰炸机一般拼命地向我冲来。不会吧!是我眼花么?平常和我作伴的也只是小瓢虫、小螳螂或是小蝈蝈之类的昆虫啊。正在纳闷,低头一看,我竟然换上了一套棕色的外衣,并且浑身长满了黑色的尖刺。我不再是一棵小草,因为我有褐红色的蕊,淡黄色的花瓣,恍然之间,我已成为一朵蔷薇花。在无际的草海中,我成了唯一的一朵花,高兴的忘记疼痛,兴奋的忘记疲惫,我已迫不及待的期待着她的到来。
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仿佛时间已经静止,我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直到太阳西下,晚霞映红半边天的时候,才隐约地听到了脚步声,是她!一定是她!依然是素白的长衫,蓝色反旧的牛仔裤,什么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是:此刻的我,已不再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眺望着远处黄昏中的高山,好美的景色呀!像是一幅未干的油画,她就是画中的主人公,伴着清风,和着晚霞,款款而来。投身到这幅幻境般的油画之中,共同感受彼此的气息。
她躺在草地上,看着红色的天空,在我们的上空悄然出现一片云,像棉花糖一样缓慢的飘动,向着远处的天空慢慢消失。她翻过身来,无意中看到了我,我好激动,拼命的舞动着自己的身躯,她起身向我走来,躬起那娇柔的身躯,把鼻子凑过来,闻了闻,微笑的自言道:“好香呀!”随后,她趴在草地上,用她的手指轻轻的拨动着花瓣。一阵风儿吹过,我为她而舞蹈,她那注释我的眼神让我神魂颠倒。最后,她还是离开了,她的背影划破天空,留给我离去后的寂静。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我愿永远沉睡不醒。
日后的我,拼命的接受土壤营的养,吸取日月的精华。为此,蜜蜂们也说我培育出的花蜜是百花最香甜的。现在,我什么也不想,也不必去想,只期待着她的到来,期待着她能在我身边陪伴。
还是黄昏天暗时,那熟悉的脚步声,另我振奋,但随后又传来一阵稳健的脚步声,让我为之一震。她站在我面前,我尽力伸展着所有的躯干,等待着她的赞许。而从她身后出现一位帅气的少男,淡蓝色的短衫,一头乌黑的短发,有着和她一样的微笑,他们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我的心突然之间像是坠入了冰窟,整个身躯不自主的左右摇晃,频频颤抖。我怎么会这样呢?我只是一颗植物,不该也不配拥有人类的感情。她弯下身体,闻了闻,对他说:“我要把它送给你。”然后用双手将我握住,轻轻一拨,将我连根拨起。此刻我才明白,原来我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我浑身的精脉被甩得到处都是,遍地的鲜血还有我的泪深深的向地下渗去。我大声地嘶叫,她却全然不理,我的心像玻璃般的支离破碎。
其实,我终究只是一棵卑微的小草,不论我变成多么美丽的花朵,也只不过是一场梦,一场没有结局的梦。在这个梦中,我也一直都是个不起眼的配角。
雨,因你而下,像是泪,打在我那即将凋谢而又柔弱的身上。在他们的身后,我艰难的挤出出了最后一丝惨淡的微笑。这或许就是我向流星许愿所付出的代价吧!
也许在我的生命里,你只是个匆匆的过客。但毕竟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我们今世的擦肩而过……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迷糊之间做了一个美梦,而梦醒时分,也就是蔷薇花开的时候!
中国微型古建筑,是张彦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于2003年首次制作成功,为弘扬中国微型古建筑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微型古建筑,是用微型的真砖、真瓦、真石料、真木料,用传统正规的砖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画工艺,按照古建营造技法施工制作而成。它能够把古建筑主体的内外结构和外观色彩真实地呈现出来,从质感上给人的感觉它就是一座精美微型建筑,而不是一般的建筑小模型。整体建筑数据库准确,工艺技术含量高,是一部完整的立体古建筑全书。具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
北京吉祥门楼,是以古都北京四合院建筑中小型住户宅为原型,用20:1的比例,用微型砖瓦施工制作而成。属纯砖结构,装饰古朴,做工精细入微,质感逼真强烈。特别是门楼上的砖雕和门联雕刻更是于小巧中见华丽,充分体现出了古都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确为中国古建筑中之珍品。
中国微型古建筑砖瓦构件,是张彦先生自己经过十六年的专心研究试验,于2002年9月首次烧制成功。
微型砖构件,都是用真正的黄土泥通过古法工艺制成胚件,然后再用特殊工艺烧制而成。可以烧制出各种清灰色布瓦件和各种颜色的琉璃瓦件,它的硬度、质感、色彩与原大型古建筑砖瓦构件完全一样,只是比例缩小到1公分大小。而且瓦件上的雕刻图案小巧而精美、清晰而副真,实属世界罕见。
微型古建砖瓦构件的研制成功,将会为研究中国古建筑文化、建筑教学、失传古迹复原,奠定基础,具有深远的历意义和艺术价值。
奥维耶多古建筑
西班牙奥维耶多历史中心古建筑。位于奥维耶多北部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内坎塔布连山和坎塔布里海间。中心内古建筑指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时期修建于此的教堂建筑。该城最初一座长方型教堂为西哥特人的基督教王国修建于8世纪下半叶。后陆续修建了修道院建筑,794年后,阿斯图里亚斯的阿方索二世在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教会建筑。1521年的大火后,保存有一些中世纪的早期建筑,有13世纪的围墙、东北部分为大教堂和附属建筑组成的主教区和拉•芳卡拉达古老水力系统。其中教堂建筑多为中世纪早期完成,为创新形式的罗马式前期建筑风格,有纳兰科圣玛丽教堂、里约的圣米盖尔教堂、莱那的圣克里斯蒂娜教堂、圣卡玛拉教堂和布拉多的圣胡里奥教堂等。1985年和1998年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塞萨洛尼基古建筑
中文名称: 塞萨洛尼基古建筑
英文名称: Paleochristian and Byzantine Monuments of Thessalonika
国家: 希腊
所属洲: 欧洲
批准时间: 1988
批准标准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二届会议报告。
介绍
545-006
整个遗址位于马其顿区东北部。遗址共分为四个部分:内有46座城堡的古城墙,长4公里,高10米,厚度位2米;建于13世纪的拜占庭浴室;大约建于1320年的圣·凯瑟琳教堂,这个拜占庭式的教堂于1430年被改建为清真寺;建于13世纪末期的圣·潘捷列伊蒙大教堂。
拜占庭博物馆位于一座建于1848年佛罗伦萨式的伊利西阿别墅内,1930年,这座别墅改建为博物馆,专门收藏公元5至15世纪拜占庭时期文物的博物馆。馆的前面是庭院,正中心是一个大水盆,它是以扎佛尼式镶嵌砖砌成的喷泉为原形制作的。在两个拱廊的下面,有一幅作于5世纪的镶嵌画,描绘了一只苍鹭与蛇搏斗的场景,还有各种按地区和年代顺序排列的各种神像。整个博物馆是双层式建筑结构,底层包括一个门厅和5个展览室。门厅上面陈列着公元4至6世纪的早期基督教特征的雕刻作品。门的两侧有来自于雅典卫城山上的雕刻残片和古墓里的雕刻遗物。第二个展览室是于5至6世纪重建的长方形教堂。第三个展览室中陈列的全部是9至15世纪拜占庭时期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圣母像、狮子侵吞瞪羚以及许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浮雕,如有关耶稣门徒的装饰画与浮雕以及来自于科弗岛的威尼斯执政官的石像等。第四间展览室是重建于11世纪拜占庭式的十字架形教堂。屋子的中心是圆形穹顶,由圆柱与半露的壁柱支撑着,地面由红黑两色几何形图案相间的镶嵌画,墙壁上绘着圣母与圣婴的壁画。第五间展览室是后期拜占庭教条的复制品,如清真寺形式的平顶四方形建筑。这个展览室中有雕刻、涂金的木制饰屏,有来自小亚细亚的主教宝座,有来自基莫洛斯的用于宗教活动中的棺木,以及来自阿塔兰塔、泽尔菲与雅典等地已废弃的教堂里的壁画等。二楼是由门厅和两个展室组成的,收藏着神像、镶板画和巨幅壁画等。
这处遗址不仅景色宜人,而且遗址中的收藏物品多种多样,一切都处于良好的重修状态,将这座重要城市的动荡变化历史完整的记录下来。
评价:
塞萨洛尼基城建于公元前三一五年,是州首府和港市,是最早的基督教传播地之一。在所有的基督教纪念物中有著名的教堂,它们是按照希腊人的长远计划和建一个有三座中殿的长方形教堂的计划而建造的。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修建了很长时间,因此,它们由一个历史的类型系列组成,在拜占庭世界里有相当大的影响。罗通德,圣德米特里和圣戴维兹教堂的马赛克艺术是早期基督教艺术的最伟大的杰作
1、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特点。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的功能,能阻断火灾蔓延。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
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
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2、历史传说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坐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3、民间故事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升庵榜中状元还乡时,与一武状元水路同行。水路不宽,须一船先,一船后。两人都不愿自己的船居后。
武状元对杨升庵说:“我有一联,你若对上,甘随尾后。”杨升庵便点头同意。武状元念出上联:“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这上联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意在“文不及武”。杨升庵苦思冥想,终不能对,只好随后。杨一直将此事记在心中。十年过去了,这天儿子娶亲,“拜堂”的鼓乐齐鸣,他叫道:“有了!”挥毫而就。对的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这下联也利用谐音,既指物,亦指人,点出北宋中期武将狄青和西汉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含有“武不及文”之意。此联虽对上,然迟了十年。
扩展资料 :
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以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
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与江北,皖北差异较大,今皖北皖中也多模仿此类风格仿制仿古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民居
1、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
2、皖南民居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3、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扩展资料:
皖南民居历史: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民居
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大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建筑。蒙古包大多是圆形的,无棱无角,包顶为拱形,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的封闭体。因此它能经得住草原上的风雪。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只有一层,里面却很宽敞。香火摆在正中,西面是男人的物品,东面是女人的物品,旁边还摆了佛像,鞍具,食物等东西。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建立固定在一个地方的高楼大厦显然是不方便的,所以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两个人就可以了。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种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其他零件都是都是分开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十分方便,快捷。
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垫,隔风性能较好;而且,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毡垫绑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并且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在其中饮酒唱歌,凉风扑面,奶油飘香,好不自在。
易搭建,冬暖夏凉又美观的蒙古包,对于蒙古族人们来说真的是在合适不过了!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皖南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皖南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资料:
皖南民居的文化特征:
皖南民居的大门,一般都配有门楼,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平常人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有一些简单的图案。富家门楼则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砖雕﹑石雕﹑木雕俗称"三雕",是徽派建筑的一大重要特色,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其精细程度和艺术高度常令游人叹为观止,成为时下许多收藏爱好者的时宠。
绩溪龙川的胡宗宪尚书府,就是一处巨大的皖南民居群,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胡宗宪尚书府即胡宗宪故居,亦是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居,坐落于绩溪龙川村,占地5000余平方米,它建筑精巧、布局独特、设计巧妙,以"门阙多、马头墙多、古巷多"而著称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