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地震分组是怎么确定的?
1,场地感受到的地震动的振动特性是与震源发震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以及传播路径等有密切关系,因为土对地震波的传播有滤波作用,过滤后的地震波的周期 成分中,接近于土的特征周期的成分比例会增加.然而目前工程地震...
地震区划是按地震危险性的程度将国地划分若干区,对不同的区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1990)》是用基本烈度表征地震危险性,将全国划分为、<6°、6°、7°、8°、≥9°五类地区。鉴于该区划图采用的是四百万分之一的小比例尺,因此,它只能提供较大地区范围内地震危险性的平均估计,即设计基准期为50年的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它可作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的依据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它不能用来预测地震破坏作用的小范围内和特定场地条件下的地震烈度变化世界各国为了防御地震灾害而把国土按地震危险程度划分为若干区域的工作。表示地震区划的地图称为地震区划图。编制地震区划图是地震区划工作的中心任务。国家的基本建设项目都要按地震区划图来制定抗震设计标准。地震区划实质上属于长期地震预报范畴。由于地震预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科学上远未得到解决,因此地震区划图只是暂行的,本身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 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该图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依据或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时期的区划图具有不同的内涵。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①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③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中的“两图一表”,其中两图是“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两张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即相当于GB 50011-2001 规范所定的设防烈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应烈度)的概率水准。
“两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两图”定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之相应的水平加速度;定义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动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一表”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它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两表”提供了特征周期分区:1区(近震区),2区(中远震区),3(远震区),设计地震分组是将特征周期的各区调整为设计地震的第一,二,三组,并按场地内给出设计特征周期值
第一组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组更有利,其地震力不会大于(可能会等于)第三组的地震力分组和场地类别决定特征周期,特征周期与计算地震影响系数有关,地震影响系数与地震力有关,在某个地区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的地震分组是一样的,所以第三组也要做建筑场地对建筑物场地影响更大的是液化和边坡稳定等小范围的地址条件,这个影响更大。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穿.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设计地震分组实际上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实际上就是用来代替原来老规范“设计近震和远震”,它是一个与场地特征周期与峰值加速度有关的参量。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地震。
设计地震分组实际上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实际上就是用来代替原来老规范“设计近震和远震”,它是一个与场地特征周期与峰值加速度有关的参量。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
如果是计算8度或者9度旱遇地震时,再增加0.05s,建筑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更有利于抗震,还是第三组更有利于抗震,更适合做建筑场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组更有利,其地震力不会大于(可能会等于)第三组丁地震力,所以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的地震分组是一样的,所以第三组也要做建筑场地,对建筑物场地影响更大的是液化和边坡稳定等小范围的地址条件,这个影响更大。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等级确定
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3)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5)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6)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列规定: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V`,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O.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⑶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L.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U%;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R`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6%;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1.6%。
⑷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层。
⑸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③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书第10章10.7条的规定。
扩展资料
地震震级 M ,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 (A/T)max 测定,(度)。
计算公式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应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 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 m;
T N ------ A N 的相应周期, S ;
T E ------ A E 的相应周期, S ;
量规函数σ ( Δ ) 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 M 。
地震震级 M 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震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等级
通过设计地震分组(震源远近)和场地类别(地基好坏)确定。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特征周期数值如下表所示: 设计地震分组 Ⅰ0类场地Ⅰ1类场地 Ⅱ类场地 Ⅲ类场地 Ⅳ类场地 第一组 0.20秒0.25秒 0.35秒 0.45秒 0.65秒 第二组 0.25秒0.30秒 0.40秒 0.55秒 0.75秒 第三组 0.30秒0.35秒 0.45秒 0.65秒 0.90秒 对应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特征周期所在位置如下图所示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到4、5级,中强地震4、5到6级,强烈地震6到7级,大地震7到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A.0.1 首都和直辖市1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 11 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2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大港外的 12 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A.0.20 四川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 0.40g:第一组:康定,西昌2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30g:第一组:冕宁*3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第一组:松潘,道孚,泸定,甘孜,炉霍,石棉,喜德,普格,宁南,德昌,理塘第二组:九寨沟4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第一组:宝兴,茂县,巴塘,德格,马边,雷波第二组:越西,雅江,九龙,平武,木里,盐源,会东,新龙第三组:天全,荥经,汉源,昭觉,布拖,丹巴,芦山,甘洛5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第一组:成都(除龙泉驿清白江的 5 个市辖区),乐山(除金口河外的 3 个市辖区),自贡(4 个市辖区),宜宾,宜宾县,北川,安县,绵竹,汶川,都江堰,双流,新津,青神,峨边,沐川,屏山,理县,得荣,新都*第二组:攀枝花(3 个市辖区),江油,什邡,彭州,郫县,温江,大邑,崇州,邛崃,蒲江,彭山,丹棱,眉山,洪雅,夹江,峨嵋山,若尔盖,色达,壤塘,马尔康,石渠,白玉,金川,黑水,盐边,米易,乡城,稻城,金口河,朝天区*第三组:青川,雅安,名山,美姑,金阳,小金,会理6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第一组:泸州(3 个市辖区),内江(2 个市辖区),德阳,宣汉,达州,达县,大竹,邻水,渠县,广安,华蓥,隆昌,富顺,泸县,南溪,江安,长宁,高县,珙县,兴文,叙永,古蔺,金堂,广汉,简阳,资阳,仁寿,资中,犍为,荣县,威远,南江,通江,万源,巴中,苍溪,阆中,仪陇,西充,南部,盐亭,三台,射洪,大英,乐至,旺苍,龙泉驿,清白江第二组:绵阳(2 个市辖区),梓潼,中江,阿坝,筠连,井研第三组:广元(除朝天区外的 2 个市辖区),剑阁,罗江,红原
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统一标准》将建筑物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大量的一般建筑物列入中间等级,重要的建筑物提高一级,次要的建筑物降低一级。
设计部门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传统习惯选用。大多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属二级。
同一建筑物内的各种结构构件宜与整个结构采用相同的安全等级,但允许对部分结构构件根据其重要程度和综合经济效果进行适当调整。如提高某一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所需额外费用很少,又能减轻整个结构的破坏,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则可将该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比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提高一级;相反,如某一结构构件的破坏并不影响整个结构或其他结构构件,则可将其安全等级降低一级。
《荷载规范》在荷载效应组合中新增一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使承受恒载为 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2002)(以后简称《混凝土规范》)取消了原规范弯曲抗压强度fcm,,统一取用抗压强度fC,使以混凝土受压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所以取消了原规范“对屋架、托架、承受恒载为主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的规定。
工程实践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取消了原规范“对施工阶段预制构件安全等级可降低一级”的规定。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 建筑物类型
一级 很严重 重要的建筑物
二级 严重 一般的建筑物
三级 不严重 次要的建筑物
2------------------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规定:对安全等级分别为一、二、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分别为100年及以上、50、5年时,重要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1.1、1.0、0.9。大部分结构规范遵循这个原则;从这个规定理解,结构构件的材料特性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作相应设计时可以参考,如旧建筑物改造;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结构重要系数不应小于1.0;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规定:一级边坡取1.1,二、三级边坡取1.0;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规定: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取为二级,其它特殊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对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的结构构件,γ0不应小于0.95;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规定:对安全等级分别为一、二、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分别为50年以上、50、1~5年时,重要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1.1、1.0、0.9;
6、《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规定: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且设计使用年限又超过100的,不应小于1.2;
7、《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规定: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寿命为100年以上的烟囱,烟囱的重要性系数γ0不应小于1.1,其它情况不应小于1.0;烟囱的设计工作寿命应同其配套使用的建(构)筑物的设计工作寿命相同;
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没有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的规定,可以认为该系数不应小于1.0;
9、抗震设计中,不考虑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
3-----------------
设计使用年限指:
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到期后,鉴定一下,需要修就修一下,不需要修就不用修,可以继续使用。
所以50年很保守的...
4-----------------
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条文说明中指出,对一般情况下,原则上能保障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分的建筑,均可列为丙类建筑,少数重要的建筑列为乙类建筑。
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不同的。
当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适用就好
5----------------
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不同的
6----------------
1.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例如,中国的新地震烈度表(1980)规定,烈度为Ⅶ、Ⅷ、Ⅸ、Ⅹ时相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25g、0.25 g、0.5 g、1.0g。
2.g是9.8m/(平方秒)就是重力加速度.... 这个数值越大越不爽
3.设计地震分组的含义2008-05-09 14:141,场地感受到的地震动的振动特性是与震源发震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以及传播路径等有密切关系,因为土对地震波的传播有滤波作用,过滤后的地震波的周期成分中,接近于土的特征周期的成分比例会增加。然而目前工程地震研究的水平还不足以揭示出所有因素的影响规律,只能通过地震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粗略掌握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抗震设计分组主要是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2001年8月1日起实施),从建筑工程抗震的抗震设防决策上,为保持89抗震规范的延续性并考虑现有的经济条件(主要是西部地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设计地震分组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基础上做了下列调整:
1、区划图B1中特征周期为0.35s和0.40s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
2、区划图B1中特征周期为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其中,借用89抗震规范“设计远震”的规定,凡符合下列情况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
(1)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减至1/3以下的影响区域;
(2)位于区划图B1中特征周期为0.45s且区划图A1中大于等于0.40g的峰值加速度减至1/2以下的影响区域。
7-----------------------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级别。
共分甲、已、丙三个设计等级。
甲级:一般是重要的或者高的或者提醒复杂的等
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以及七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当然丙级好了,简单.............
8--------------------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环境类别
条 件
一
室内正常环境
二
a
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b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三
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变动的环境;滨海室外环境
四
海水环境
五
受人为或自然的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
没啥好不好的,当然对混凝土保护层有影响,前面的施工方便一些
9----------------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就是根据施工现场的质保体系.砂浆和混凝土的强度.砌筑工人技术等级综合水平划分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级别.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的选择由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商定,并应在工程设计图中明确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A级最严,个方面要求高,C级最松,搞施工自然希望是C....
1000000----------------什么编号阿...
荷载标准值 结构设计时采用的荷载基本代表值,也就是在荷载规范中所列的各项标准荷载。标准荷载在概念上一般是指结构或构件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最大荷载值,因此它应高于经常出现的荷载值。用统计的观点,荷载的标准值是在所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其超越概率小于某一规定值的荷载值,也称特征值,是工程设计可以接受的最大值。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荷载可以有上限和下限两个标准值。当荷载减小对结构产生更危险的效应时,应取用较不利的下限值作为标准值;反之,当荷载增加使结构产生更危险的效应时,则取上限值作为标准值。
活荷载 也称可变荷载,是施加在结构上的由人群、物料和交通工具引起的使用或占用荷载和自然产生的自然荷载。如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民用建筑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屋面积灰荷载、车辆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荷载、裹冰荷载、波浪荷载等均是。
这样就理解了...
最后一个问题,牛是力学单位....千克是质量单位......1千克的重量=9.8牛
帕是压强单位......1牛在1平方米面积上产生的压强是1帕.....
终于完了
累
找的累啊...答得也累...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设计地震分组,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潜在震源远近的影响。一般而言,版潜在震源远,地震时权传来的地震波长周期分量比较显著。
为了反映这一影响,对各城镇在规定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值的同时,还给出了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扩展资料: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中的“两图一表”,其中两图是“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两张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即相当于GB 50011-2001 规范所定的设防烈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应烈度)的概率水准。
1、“两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两图”定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之相应的水平加速度;定义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动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一表”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它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设计地震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