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雪白的大侠
执着的红牛
2023-03-07 00:01:08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最佳答案
任性的鲜花
慈祥的微笑
2025-09-18 09:40:1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导读导议。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4、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5、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3)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4)语言运用与品味

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我认为XX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XX。

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5)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6)布置作业

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最新回答
粗心的外套
谦让的书包
2025-09-18 09:40:13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 散文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 继续学习朗读 方法 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 山 水 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 小雪 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学生在这段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 句子 ,找出来后读一读。自己先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读。要求:读出句子的美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读。

(3)找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评价(预设:学生可能很难读出美感)

(4)教师范读其中一句,边读边讲解重音和停连的方法(情感重音,感情停连)

(5)学生体会方法,再次朗读,完成目标

3.三读:读出特点,想象意境

(1)学生找出认为最能体现济南“温晴”特点的句子,并且在这句中划出最能体现特点的词或 短语 ,读出来。要求:在这些重要词语中做重音和停连处理,读出“温晴”。

(2)学生找句子,做标记,读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物。

(3)教师 总结 朗读的方法

4.四读:配乐朗读,再次感受美景,美言,美情

全班学生配乐齐读这段

(四)迁移方法,读同类 文章

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的风景片段,体会重音和停连

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第三自然段的重音和停连,读一读。

2.写一写你家乡的冬天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 文化 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 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 作文 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 大雪 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 优美的句子 ,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优雅的羊
魁梧的彩虹
2025-09-18 09:40:13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教学设想:

[教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的一些基本情况。

2.积累生字词及优美生动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4.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那么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什么呢?

对,谈到冬天我们还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今天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优美散文《济南的冬天》。

二、走近作者,走进济南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从题目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山”,连最高的千佛山,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可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白石泉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三、朗读感知

1.听朗读,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对济南的印象是怎样的?

2.检查预习

(1)注音:

济南(jǐ)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我会替换

a.济南的`冬天是晴朗无云的。( )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闲舒适地睡着……( )

c.水藻真绿,把终年储藏积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

d.因为有这样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

e.看吧,由清澈明亮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四、诵读理解

速读课文,感悟理解: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这一特点的?

(2)老舍先生选择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写?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3)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五、我来当导游

我们恒口高中七年级三班的同学将在元旦的时候到济南旅游,请你试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讲解济南冬天之景。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济南的冬天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怕孤单的雪碧
现实的钢笔
2025-09-18 09:40:13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一):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大家上午好!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头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本事和审美本事尚在构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当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本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本事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资料,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本事: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我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述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述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景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述之中,寄寓了自我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经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到达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到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日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齐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日,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我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所以,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期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摇篮安睡图

.雪后小山图

.山村卧雪图

.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所以,那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终师生共同明确。

.守护摇篮的母亲

.细致周到的护士

.健美优雅的女郎

.娇美害羞的少女

.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包含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分钟讲授新课分钟归纳总结分钟写作练习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本事和审美本事尚在构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当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本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本事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资料,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本事: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我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述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述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景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述之中,寄寓了自我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经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到达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到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日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齐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日,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我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所以,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期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摇篮安睡图

.雪后小山图

.山村卧雪图

.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所以,那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终师生共同明确。

.守护摇篮的母亲

.细致周到的护士

.健美优雅的女郎

.娇美害羞的少女

.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包含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分钟讲授新课分钟归纳总结分钟写作练习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温情,温情的人物,温情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