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怎么制作菜单
1、首先我们需要在手机应用里边下载一款厨房软件。
2、打开应用市场。
3、输入我们需要下载的应用软件关键字以后搜索。
4、下载我们选择的软件以后并安装。
5、返回手机应用界面,找到已经下载好的菜谱软件,打开它。
6、进入软件以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各个界面的功能,我们大多数用到的就是下厨房这个功能。
7、在下厨房分类里常用的就是发现新菜和菜谱分类这两个了。
8、首先是发现新菜,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妈妈或者厨师自己研发分享的新式菜肴。
9、在菜谱分类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热门分类、菜式、场景、食材辅料、趣味分类、文化地标等分类寻找自己喜欢的菜品制作教程。
皮蛋豆腐 内脂豆腐一大块用开水烫过放凉,皮蛋切小块(密技:用棉线切割又快又不沾)放在豆腐上,撒葱花,淋酱油,点香油即成。 凉拌木耳 干木耳一把 香菜5根 大蒜半头 红椒半个黄椒半个 白醋1汤匙(15ml) 陈醋1汤匙(15ml) 盐1/2茶匙(3克) 白...
菜谱app整体市场从用户积累期逐渐过渡到盈利探索期,目前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用户规模在过去一年无大幅波动,截至7月最后一周,菜谱app整体市场渗透率为3.7%,用户规模超过3300万人。
2.用户画像
菜谱app用户以年轻女性为主,73.2%的用户为女性,70.8%不超过35岁。
3.盈利方式
菜谱app通过前期的美食分享和厨艺交流使菜谱app走向社区化,完成了前期的用户积累,逐渐向盈利模式探索阶段过渡,目前主要有电商、广告、数据、线下课程等盈利模式
4.产品分析
4.1产品选择
4.2产品结构
4.2.1 下厨房
4.2.2香哈菜谱
4.2.3豆果美食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三个平台都有菜谱名师视频、社区问答、电商,但三者对于这三个模块的侧重都不同。下面我们就几个典型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4.3功能分析
4.3.1 视频课堂
下厨房:课堂入口是从首页下拉的的厨 studio栏目的点击“更多”进入的,权重太低,完全可以将课堂作为底部单独的一个tab。课堂页包括我的课程、课程分类、即将开课、最新上架和全部课程。课程全部由专业的讲师录制,全部收费,9.9元起。页面右上脚为分享按钮,感觉不太实用,每个课程详情页给一个就可以了。可以将我的课程放上去。
豆果美食:课堂作为单独的底部tab,可以看到豆果美食对此权重给的很大。分为已报名、金牌老师、cctv-2厨王争霸大师课、全部课程、我要开课。“我要开课”通过开课教学收学费,从荣誉感以及赚钱吸引用户积极参与,极大的丰富了豆果的视频资源。
香哈菜谱:香哈的设计风格感觉进入了一个新闻资讯平台,这也许可以解释香哈的男性用户比其他两个用户占比多的原因了。课堂入口从首页的头部tab进入分为视频和vip名厨课。达人精品课按照品类分。所有课程均为vip课程,需要购买会员才可以观看,会员价格一个月12(活动价1元现在)。视频内的教学视频则包括会员和非会员视频。会员特权:去广告、身份名牌、发帖置顶、会员课程、红色昵称。
4.3.2 社区问答
下厨房:朋友圈+问答。只是在首页有两个分开的入口。感觉是可以做一个社区的。就像小红书,最开始就是以海淘工具书的形式出现,之后转型为社区,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内容资源,现在就成为社区+电商的模式,社区的内容加大了用户的留存,同时可以为电商导流。
豆果美食:社区形式与百度贴吧模式类似。用户可以订阅感兴趣的圈子,浏览圈子内用户发布的帖子,也可以选择在某个圈子发布帖子,或者在圈子首页查看热门帖子。可以方便用户与兴趣相同的用户深度交流,同时也可以防止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浪费时间。而热门帖子帮助用户发现新世界,扩宽兴趣面。
香哈美食:社区将内容分为关注、发现、最新和圈子。相当于朋友圈+贴吧模式。用户发帖必须选择发布的圈子,但在查看社区内容时是以用户动态显示的,而不是圈子动态,同时用户可以进入圈子查看专题内容。
4.3.3 商城
下厨房:市集名字起的很接地气,作为单独的入口进入。作为平台接入第三方店铺的轻模式,但同时也需要平台对接入的第三方进行质量审查和监督,不然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伤害到平台自身。商城栏目包括分类、市集上新、市集经典、店铺推荐、爱尝鲜、猜你喜欢。爱尝鲜:每日十点折扣限量首发。需要800个积分兑换资格,积分只可以通过购物评价获得。感觉可以把积分功能以及获取路径增加,从而增加app用户活跃度。
豆果美食:豆果的商城命名为严选,网易严选的模式,给用户品质把控严格的感觉,相比市集就可信度就高了许多,也是接入的第三方店铺的轻模式。栏目包括分类、每日优选、为你推荐、商品列表。
香哈菜谱:采用的是自营品牌的重模式,但一旦品牌口碑打开,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就会迅速上升。栏目包括分类、限时抢购、精品优选。
4.3.4 菜谱
下厨房:图1,作者头像旁边应该加关注按钮,方便用户直接关注,而不是点击头像进入主页关注。图2,用料清单有两个按钮,“一键买齐”为市集导流增加转化率,“丢进菜篮子”方便用户购物时不会遗漏。图3是步骤,按照1234图文配合介绍步骤。图4,显示大家做这道菜的晒图,即交作业,促进用户活跃。图5,用户留言,该部分不能对已有的留言进行回复,只能点赞和作者回复,或者写留言。这在一定程度加大了作者的工作量,而作者回复不及时或者不回复都会影响用户体验,完全可以让用户回答,毕竟制作成功的用户也大有人在。图5显示该菜谱被加入的菜单,引导用户发现更多类似的菜谱,促进用户活跃和留存。图6,菜篮子可以按照菜谱排列,也可以组合一起方便多个菜同时购买。页面下方的悬浮菜单有收藏、加菜单、晒作品三个按钮。收藏和加菜单个人感觉功能类似,完全可以合并,让用户在收藏时选择菜单或者创建菜单。
豆果美食:
图1,点赞、查看数附在图片右下角,很有可能因为图片背景色原因导致看不见;图2,可直接加入采购清单,每个蓝色的食材字体可以点击查看食材的营养成分,对于一些有忌口或者减肥等原因的用户很实用;图5,会将食材清单中商城有的商品推荐出来,提高转化率,但广告真的是。。。;图6,是整个菜的营养分析,通过接入的第三方分析平台,专业性增加用户信任度;豆果的收藏步骤是在用户收藏的同时顺便床架菜谱或者加入某个菜谱,一步完成,这个是我非常提倡的。
香哈菜谱:
香哈菜谱的问答需要作者开通才可以进行评论,否则只能diss、点赞或收藏,而且问答是有收益的。香哈没有菜篮子或者采购清单的概念,用料只能用户自己收藏之后购买时翻出,食材也可以查看功效和相克/宜搭。用户同样可以晒单,只有广告比较让人反感。
4.3.5 消息
下厨房:下厨房的消息分为三部分,左上角可搜索厨友私信,然而又没有我关注的好友列表,怎么搜?你告诉我怎么搜?右上角呢,一个隐藏的社区,我感觉我把之前的问答,好友动态放错位置了,社区只有两个,市集讨论区和周边,so简陋。。。中间就是未读消息。
豆果美食:豆果的消息分类非常明确
香哈菜谱:消息分类也比较明确,但是未读按钮觉得没有必要,一个数字图标就可以解决的事,而且还可以利用用户的强迫症来促使用户点击查看。
总结
总的来说,以上分析的app都是以课堂+社区+商城的模式,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工具-社区(内容)-变现是普遍形式:通过菜谱这个工具性产品圈住海量用户,通过社区和内容加深用户的黏性并产生连接,最后在常规变现模式:广告,游戏和电商里三选一,这三个都选择了电商+广告的变现方式。
作为工具型产品,想要依靠内容社区(内容)沉淀用户,首先需要完善自己这个工具型产品的专业性,展现食谱的营养成分,适宜人群等,或者针对特殊人群建立专属分类,如孕妇、健身、减肥等。在就是需要加深用户在平台的参与度,产生离不开的链接,这就需要将用户的社交关系建立起来,将用户的熟人关系拉进来,通过获取用户手机通讯录和社交账号通讯录,或者通过邀请有奖等,为用户建立与平台的关系,同时通过推荐达人关注等扩大用户的关系链,加大用户离开的成本。首要解决的就是激励用户主动创建和维护自己的账号,这就需要为用户创建有互动且个人身份为互动主体的账户体系。例如通过签到、评论、分享、发布内容等赚取积分或者虚拟币,使用积分或者虚拟币兑换优惠券来反哺课堂和电商,提升转化率,同时设置一些会员特权激励用户不断维护账户。然后就是降低用户生产内容的门槛,让所有人都可以非常容易的产生内容。所有这些做完后就需要使用一些补贴,以及邀请达人入驻产生内容,尽快吸引用户进来并通过优质内容留下来。这之后社区就可以通过运营去为课堂以及电商导流,提升转化率。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专业厨师从业有12年,为什么在网上学的菜很多都不好吃,今天我给大家分析:
1、其实问题很简单,首先一道菜好不好吃讲究,色、香、味、形、而网上很多教做菜只有色和形,说白了就是好看不好吃,大家都是看到视频觉得好看,漂亮吸引住了,要想把一道菜做好没有点功夫是做不好的。
2、首先配菜原则是条配条,丁配丁,圆配圆,这个讲究刀功,不能乱切乱配,其次一个菜的颜色最好是3种颜色 ,突出主料的颜色再搭配其他颜色比如小炒肉,肉炒出来是酱色,青椒绿色 ,在配点红椒搭色,肉可以和青椒一样多,但是你的红椒不能和青椒一样多,这样就好看 不然会主次不分,就是这个道理。
3、关于火候和调味,一般我们家庭用调味无非就是盐,鸡精,味精,耗油,生抽,白糖,胡椒粉这个是最基本的,调味的使用行内有句话叫咸鱼淡肉,为什么这么说,焖鱼或者清蒸鱼基本放的调料比较少,因为鱼够鲜味,所以基本很少放提鲜的调料,肉没有鱼有鲜味,所以要放调料提鲜,煲汤一般都是最后才放调味,焖菜提前放调味,炒素菜提前放盐入味出锅前才放提鲜味;
关于火候,家里的火都比较小,炒出来没有酒店香那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炒菜首先必须把水滤干,量不能多,锅要烧够热才下油,保存大火炒才香,家里比较适合焖菜,今天就分享大家这么多。
最后为什么网上学做的菜,自己做不好吃,别人是有团队拍摄的,有些菜本来做出来是没有卖相的,经过后期处理就变成 美食 了,学做菜还是找些接地气的来学比较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我老用下厨房了,觉得照着菜单做的菜都还挺好吃的[我想静静]
不要对各种食材配料的量太苛刻,随心所欲一点,咱们做家常菜就随意一点才更适合自己口味,更有家的味道啦~而且咱们也不一定有和分享者一样的所有调料呀,可能不同牌子调料味道会有差别哒。
我一般就记个食材/调料种类,然后做的时候根据日常的口感有些调料多一点有些少一点。
有一回我严格按照菜单做了一个炒方便面,做的时候就觉得可能这个酱油和盐之类的放得会咸,然后弄好,果然咸了[捂脸]下回就长记性了,心里有个量,走个大概,可能会有惊喜[灵光一闪]
作为一个 美食 爱好者我来告诉你,下厨房的菜谱不一定靠谱,只有自己会做菜,才能分辨出来那些菜谱是可行的,中餐没有一个标准,很多都是要靠个人的经验,比如火候的把握,根据菜量多少自己的口味爱好来调整调味以及烹饪的时间,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次次失败才能一次次进步。红烧肉这款下饭菜网上教程很多,很多人也很喜欢吃,我的口味比较清淡,虽然爱吃红烧肉拌米饭,但吃多了还是稍嫌油腻,外面吃不到好吃的就决定自己做,不过我们北方地区家庭不怎么做,只能参考网上的菜谱,我也做过很多版本的菜谱,也失败过很多次,最后总结的经验是,红烧肉一定要有酒,这个酒可以是绍兴黄酒,啤酒,或者米酒,白酒不可以,但是我个人更喜欢米酒,米酒会带有酸甜味,肉一定要凉水下锅焯水,煮出血沫后再凉水洗净,因为我们平时买的肉没有足够新鲜,那种刚杀完,肉上还冒着热气的肉才可以不用焯水,焯完水洗去血沫将肉放到无油的锅里,全程小火,将肉煸出油,表面煸的微黄,再把编出的油倒出来,留一点点的油就可以,加冰糖炒糖色,炒出琥珀色加肉,翻炒均匀,加入米酒,不是醪糟,是单纯的黄米酒,之后再加酱油,盐,蚝油,加适量的水,没过猪肉,最好用砂锅或铸铁锅做,如果没有,调好味道煮开后全部倒入高压锅或者电压力锅,大火煮个十几分钟,再焖一会,最后再倒回炒锅里大火收汤,如果喜欢还可以加入土豆,笋干,芋头,香芋这些。我这样的这个菜谱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的,不喜欢油腻就把五花肉的油煸出来一些,全程不用额外的油,再加上一些配菜,搭配米饭刚刚好。总之,适合自己口味的菜才能称之为“ 美食 ”![灵光一闪]
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 ,地大物博,各地饮食文化不同,造就了在饮食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厨艺也是源远流长,有些看似简单的烹饪手法一般人做出来的问道却差之千里!同样一道菜在不同厨师做出来的味道也有着差别!给西方国家还不一样,比方说麦当劳,全世界应该都一个味道!在我国各个地方饮食文化不同,做的味道也不同!所以说,我感觉一是你的厨艺是否有待提高,二是作者发布的 美食 作品是否适合你的饮食口味!
下厨房我一直在用,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做一道菜一定要多看几个做法,因为每个人的作法都不一样,不要看这道菜多少人做过,那个不作为主要参考,把各种做法看完后挑一个居中一点的也就是相对简单一些的作法,因为做的是家常菜,过程不要太复杂,越复杂就越容易错,控制中间环节,做菜是一方面,火候是一方面,放调料顺序对火候不对也是不行滴,这个就要平时多做多积累经验了,老话说熟能生巧嘛,相信你能成功
这是中餐跟西餐的巨大差别。
西餐可以照着配料表和操作步骤完成,做出来的东西差别不大。所有M和K的厨师只需要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口味和风格出来都无差别。所以以后西式快餐的厨师完全可以由机器人替代。
而中餐则完全不同,这就是很多厨师一生也只能做几个拿手菜。除了配料、配方,还讲究火候,这是目前为止智能机器人都无可取代的。但是中餐厨艺除了千锤百炼之外,对 美食 之道的感悟也至关重要,悟出大道,每个菜都可以做成拿手菜。
比如这个竹荪炖土鸡,配料、制作过程都非常简单,但是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仔细品鉴,还是有细微差别。不信你试试。
笔者正在感悟中,欢迎大家关注切磋交流!
下厨房,用了好多年。基本只是看看上面的一些做法,和大概放那些调料。中餐不是西餐,所有的菜品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克数。个人建议,第一相同的菜品多看几个,第二,根据自己的口味做点微微的调整,不需要一定要套搬他上面的做法跟调料比例。
其实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不过对于做饭来说,一个业余的人想要做好,首先得有那个爱好,从里面能够体会出成就与快乐,那样才会有有更多的心思去琢磨它,简单的看着视频学做,对于有一定烹饪基础的人还可以,能够了解原料的特性和所需要的烹饪技巧那样学做起来就简单的多了。如果一点基础都没有,只是照着视频按部就班的投料,估计能做出好的味道也是懵上的!!真想自己做出一手好菜,那就多关注一些简单易学的吧,调料,原料太复杂的尽量还是别动手了,因为其中各种东西的火候你都掌握不好,做出来的菜品也就可想而知!!
一样的调料用的多少火候的掌控都要影响口味。
比较好用的做菜APP有下厨房,美食杰,豆果美食,掌厨和香哈菜谱。
一、下厨房
下厨房是一款手机菜谱,自己做饭菜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天天在外面吃容易把口味变复杂。这个手机端可以提供很多的菜式给你参照,喜欢美食的朋友可不要错过。
【软件功能】
1、时令流行:根据不同节气,告诉你应该吃什么,三餐不重样;
2、榜单推荐:进来看看被两万多人做过的一道菜谱是什么?
3、人气社区:你尝试发布一道菜,会获得最真实的厨友点赞,交流心得提升厨艺;
4、活动奖品:定期与品牌联合发布线上和线下活动征集令,赢奖品,交朋友;
5、购买食材:联合达人推荐,帮你挑选最有品质的食材和厨具,瞬间成为身边人仰慕的美食专家。
二、美食杰
美食杰是集菜谱、健康饮食知识、烹饪技巧、各地特色小吃、电子商务以及轻社交元素为一体的网络美食信息服务平台。
【产品特色】
最大菜谱数据:美食杰累计菜谱数量超过25万篇,是国内最大的菜谱信息数据库
每日三餐精选:美食杰网独特的三餐菜谱推荐,每天推荐15道精品菜谱,覆盖三餐及下午茶、夜宵。
时令食材推荐:每月分水果、蔬菜、五谷、生鲜四个板块推出32种应季食材,在正确的时间买正确的食物。
健康养生理念:以菜谱为载体推广健康养生理念。
用户沟通成长体系:重视菜谱收藏、讨论气氛建设;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培养网友和美食达人共同成长体系。
三、豆果美食
豆果美食是国内首家发现、分享、交流美食的互动平台,是一家基于优质菜谱内容的美好生活方式提供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华人较为领先的美食互动社区网络。具有厨艺交流、美食分享的功能。提供国内免费手机美食菜谱、生活资讯。
【主要功能】
——发现热门内容:
从吃货日常“家常菜”到全球各国 “各地美味”,有无辣不欢“下饭菜”,也有新手小白“快手餐”在这里找到你365天的每一餐,海量食谱、菜单任你挑选!千万厨娘、厨神在此集结,各种生活相关优质内容呈现,品质趣文,想看就看!
——在线课堂:
美食视频在线教学,直击现场,大咖0距离面授厨房秘籍,在线互动问答,助你扫清烹饪路上的所有难题。
——点滴笔记:
美食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当爱吃的你遇见爱分享的TA,与千万爱吃的灵魂们一起,缔造美好生活
——商城:
帮您严格甄选品质好物,把关商品质量,严苛服务品质,提高生活品质,安全、放心购买,只为让您的购买更轻松~关于吃,我们很认真!
4、掌厨
掌厨app为喜欢做菜或者是像做菜的朋友提供一个品类丰富、讲解详细的视频教学。无论你喜欢中餐、西餐还是各种特色美食,这里都会有专业的美食达人为你呈现。
掌厨秉承“用心做菜,为爱掌厨”的理念,精心制作上万道美食视频菜谱;以最直观的镜头,最温暖的格调,为热爱生活的人们传递全新的美食生活理念。
材料选择,做法展示,营养常识、相宜相克。。。掌厨力求用最贴心的方式呈现最专业的内容,将制作美食变成简单而美好的过程。拥有掌厨,人人都能做美食。
5、香哈菜谱
《香哈菜谱》是一款生活类的美食软件,主要功能是提供原创类美食菜谱。
【主要功能】
1、视频菜谱
上万精品菜谱视频,下厨做菜更便捷
五星名厨视频教学,简单易学更美味
2、菜谱大全
百万精选菜谱免费看,菜谱步骤更详细
上百种详细菜谱分类,查找菜谱更方便
3、五星好评
上万五星好评,上亿用户的共同选择
小白做饭神器,新手学做菜做饭神器
4、美食分享
发布菜谱,秀出美食赢取厨房优品
美食活动,积分福利就等你来参与
5
/8
点击收藏中的菜单
6
/8
点开后就能看到所有自己已收藏的菜谱
7
/8
如果后续不想继续收藏了,点击右侧竖向排列的三个点的符号,然后点击从菜单中移除即可
三个都是给爱好美食的同学提供的,之前只听说过下厨房,在PC版看过,本次体验的是3个产品的APP。这里只谈交互上的感受,下面分别按下方流程来说说:
通常用户找美食的路径是浏览美食——》找到感兴趣的美食——》加入购物清单——》到市场中采购——》跟着菜谱上学做——》晒图写感受
浏览美食又分有目的和无目的二种,有目的通常从搜索开始,无目的通常从首页开始,下面开始啦~
一、美食杰的使用感受是信息结构不清晰,栏目划分了10个,需要左右滑动才可以看完,但后面5个就是“我的”的二级栏目,前面的“分类”、“排行”、“菜单”,差不多都是分类选择,几个栏目在做同一件事实在有些可惜。
二、有目的浏览美食——搜索
1、在搜索界面既有搜索历史又有热门搜索,分标签展示,搜索的目的是让用户更快的搜索到想要的结果,这里不分标签更好,比如第一次搜索时展示热门搜索,有搜索历史可以一起展示
2、搜索结果列表页,第一个标签上写的是食材,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加上这个,点击后的界面仍是与关键词相关的菜谱,这样与列表页有何不同,难道为了告诉用户这个菜的营养价值就要在这里再多一个界面
3、搜索结果列表页上,如果能加上有多少人学做、多少人点赞之类的数据就更好了
二、无目的浏览——从首页开始
首页第一屏有5个轮播,分早餐、中餐、下午茶、晚餐、夜宵5个时间点的餐饮,很用心,但用户是否能理解其中的用心?不一定。一次看到3张图,焦点不唯一,餐饮讲究色、香、味,第一眼的色很重要,一次看三张不同的图并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建议图片可以再大点,一次只有一张,可以轮播,也就是只轮播5张
三、购物清单界面
我觉得好的地方是这些食材按大类综合了,选购时一目了然,选购过的,轻点即会划掉,另外还有食材的选购技巧,非常贴心;觉得不太好的地方是购物清单最上面有一个“添加食材”,我相信产品经理很用心,考虑到用户可能顺便要加点自己想买的东西,也就是这个功能是一个辅助性的小功能,现在占据最上面一大条,第一眼以为是搜索,正是因为这个大条阻断了上面的TAB,在想找这些食材对应的菜谱时,还得找找,的确这个是红色的,但对于标题的位置,一般用户都会忽略,所以建议把添加食材做得更弱一些,购物清单和相关菜谱不要放在标题的位置,放在下一行用图标来表示
四、开始学做菜啦
详情页查看制作步骤,可查看大图模式,同时还可以使用播音功能
点击大图模式不太明显;播音功能挺新颖,对于我这样的菜鸟,还不习惯使用这个功能,主要是觉得读得没有我看得快~
五、上传作品
上传作品的标题就叫分享,有点歧义,我上传一张随便拍的图片,应该是没审核通过,在图片展示时没有图片但有我的描述,算不算BUG呢?到我的作品看到果然是图片审核中。。
六、上传菜谱(暂不支持)
一、信息结构上简洁,分为:下厨房(首页)、市集、社区、我
二、有目的找美食——搜索
搜索界面中的推荐搜索前面的搜索图标太多,过度强调,以至于会有些忽略关键词
搜索结果面中展示了多少人做过,挺好,便于后来的用户参考,但我选择一个最多人做过的菜谱进去看时,很多人评论这个菜谱不靠谱,在展示多少人做过的同时,建议加上多少人评价好,结果页对于用户来说,做菜原料不是关注的重点,更关注这个菜的步骤及时间
三、无目的找美食——从首页开始
本周受欢迎菜谱图片较小,与添加厨友的比重一样大,下方是一张图,仔细看会发现分别是早、中、晚三餐的推荐;添加厨友在首页展现出来,进入后的确能发现推荐的厨友,问题是看到名字就会关注么,喜欢一个人做的菜再加为好友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呢
四、购物清单
以菜为单位罗列原料,这样不便于用户在菜场购买原料,合并清单的图标较隐晦,找到合并后的原料清单,但分类较乱,应该与上传菜谱时不规范有关
五、学做美食
美食详情页很重视上传人的宣传,做菜步骤可以横屏看,但横屏效果并不好,仅仅字体大了点,图片没有变大,排版也不好;
六、上传图片
上传图片时有滤镜,很赞;评价入口很弱,也没有展示其他用户的评价;另外下面的“加入菜单”不太明白
七、创建食谱
我觉得下厨房最赞的交互部分要属这个了~
整个步骤清晰明了,操作简单,值得学习,稍有不一致的地方是添加用料和添加步骤的“增加”、“调整”表现形式有些不一致;
一、信息结构上简洁,分为:食谱(首页)、圈圈、优食汇、我的
二、有目的浏览——搜索
热门与历史搜索相结合,搜索结果展示的也很清晰
三、无目的浏览——从首页开始
图片大且聚焦
四、购物清单
提供二种方式的的展示,很明确
五、学做菜
1、这里有二个细节交互,收藏、清单、分享在往下滑到准备材料时,会浮在最上面;“说几句”在一进入这个页面时,一直浮在最下面,用户在刚看到这个菜谱,会有话说么,是看完制作过程,或真的做完菜后才会有话说,建议说几句不需要一直存在下面;
2、步骤写完了,再写多说几句,应该是小贴士的意思,在这里没问题,但点开步骤后的大图模式,下面会有红色的“多说几句”,一开始还不知道什么意思,谁多说几句,标红是要强调么?
建议改为小贴士更好理解,而且不要标红,这几个APP的大图模式,只有这个真正做到了,但肿么就感觉没有小图好看呢,肉肉图片太大渗得慌?
六、创建菜谱
1、赞的地方是写用料、用量时,都会有提示,点击用量时,键盘也会切换到数字键盘,很贴心。
2、个人觉得不太好的是写步骤,和写用料的风格相差太远,以至于第一次操作时不太适应
小结:三个都是做美食的但使用感觉却很不同,为什么?我到APP介绍里看了看,与三个产品的定位不一样有关~摘一点介绍:
美食杰做出来的感觉果然很工具,用户交流少;下厨房的定位太泛,广告太多,在互动上有些急;豆果美食从产品的生态来说与下厨房相似,但界面的表现上我更看好豆果美食~
一 全素素食(Vegan)
全素素食也称为"严格素食"或"纯粹素食",是指饮食中只有植物性食物,没有任何动物性食物。
二 奶蛋素食(Lacto-Ovo)
奶蛋素食也称为"不严格"素食,是指饮食中有奶和蛋的素食。
三 奶素食(Lacto-Ovo)
奶素食则是指饮食中可以有奶的素食。
枣子树:
内容很全,菜单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呵呵。有成品图和制作流程说明。
THE HIGHER TASTE:
ttp://
香港的网站,繁体字。有菜谱制作方法没有图片说明。
中国食疗网
除了素食食谱还有其他饮食健康指南。
百姓厨房
全方位的菜谱网,内容比较多,菜谱也比较齐全。除了素食也有其他食谱。
早在PC时代就有活跃的美食社区产品,如2004年成立的美食天下,随着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疾速发展,一系列移动端美食app相继成立,目前菜谱领域内头部的app有下厨房、豆果美食、香哈菜谱等。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截止到2018年6月(本文所有来自易观千帆的数据均是截止到18年6月),美食社区类app月活跃总人数为2233.4万,全网渗透率为2.3%,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1.2分钟。
在商业模式方面,美食社区类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包含广告、电商、数据产出、知识付费四个方面。
产品排名
目前下厨房在App Store总榜(免费)排名186,美食佳饮榜排(免费)名第5,美食社区类排名第一。
截止到18年6月,月活数在1200万以上,美食社区行业下的渗透率达54.9%,为行业第一。
用户粘性
日均启动次数为2.2次,虽然日均启动次数较少,但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行业最高,为16.9分钟,远超行业平均的11.2分钟。猜测原因是用户多在在午饭和晚饭期间启动下厨房,做饭耗时较长,而其它时刻打开的较少。
用户次月留存率为34.59%,行业排名第三。
产品趋势
在发展趋势上,下厨房月活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外,而同领域其它头部产品近来皆出现下降趋势。
产品方向
下图为下厨房的重大事件记录,可以看出下厨房以菜谱工具作为出发点,逐渐向美食社区过度,先后增加了”市集”、”厨Studio”等功能,并持续对社区功能进行优化。
小结
下厨房目前行业排名第一,用户活跃度最高,产品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在用户粘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下厨房是一个集菜谱查询、作品分享、在线购物、知识学习于一体的美食社区。
产品slogan: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3.2用户分析
性别分析
下厨房用户绝大多数为女性,占比达88.19%,符合我国女性做饭人数比较多的国情。
年龄分析
下厨房的用户年龄24到30岁之间的比较多,这是因为下厨房app以菜谱为核心功能,24到30岁这个年龄段的用户是刚毕业进入社会没多久,有做饭需求但做饭经验又少,所以需要菜谱工具的帮助。这个年龄段之前的用户大多还在校园中,做饭需求少,这个年龄段之后的用户积累了一定的做饭经验,对菜谱工具的需求较少,所以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相对较少。
消费能力分析
下厨房的用户多为中等消费能力的用户,这是因为这类用户对生活品质追求较高,有时间和精力做饭,且乐于分享和学习,其需求和下厨房的功能契合度高。低消费者相对来说对生活品质要求低,不愿付出时间精力去做美食,高消费者多是成功人士,很少自己做饭。
地域分布
下厨房主要用户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华北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年轻人较多,且大都有一定消费能力。
小结
综上,下厨房的主要用户为发达地区具有中等消费能力的青年女性。
根据下厨房的先用功能,可讲用户场景分为以下几类
做饭场景。通过下图可以看出用户在中午和晚饭间活跃度最高,所以做饭场景是最主要的场景。用户通过搜索功能搜索某道菜或者某种食材的做法,或者当自己不知道吃什么时通过app的推荐来做饭。
社交场景。用户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社区分享给别人,或者欣赏别人发布的作品,并进行评论、点赞、关注等社交互动。
学习场景。用户通过学习下厨房中的课程,来达到提升厨艺、拓展知识等目的。
购物场景。用户看完某到菜谱后直接通过app购买自己做饭所需的食材或器具,或是购买一些速食来满足自己无暇做饭时的吃饭需求。
下厨房app功能结构分为五大模块:①下厨房②市集③课堂④收藏⑤我
五大模块均可通过底部的Tag进入,其中①下厨房是首页,展示的是关注和系统推荐的内容,②市集是app的商城页,③课堂是在线课程,④收藏用户的收藏和浏览历史,⑤我是用户个人管理页。具体的功能结构图如下:
因为查看菜谱和学习课程流程较简单,文本只梳理较为复杂的购物流程
下厨房的功能可分为 菜谱 、 市集 、 课堂 三个方面,本文针对每个功能各拿出一个典型页面进行分析。
菜谱页面展示
菜谱的核心页面如下两图所示
菜谱需求分析
针对菜谱功能主要场景的需求分析如下:
实际使用过程中需求⑤⑥没有很好的满足,下面分开来说。
对于需求⑤,用户在做饭之前肯定需要了解自己做这顿饭所需的大概时间,以此来决定要不要做这顿饭,以及根据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本文给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将『用时』和『用料』一样放在菜谱靠前位置,在用户做饭前能对菜谱有个整体认知。
对于需求⑥,菜谱的平均步骤在5个以上,大多数用户不能一口气记住,而做饭时双手沾油、沾水不方便操作手机,所以需要专门的功能来解决这一痛点,下图是本文提供的一种最简单的解决方案,用户只需在准备做饭前点击进入『下厨模式』即可。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更复杂方案如加入语音交互等。
市集页面展示
市集的商城页面如下图
市集需求分析
针对市集功能主要场景的需求分析如下:
由表格可以看出,下厨房并没有为场景⑵提供解决方案,用户有这种需求时只能线下购物或者去其它能即时配送的app内购物,如每日优鲜。所以下厨房可以优化产品,让用户只用下厨房就能买到立刻需要的商品,既提升用户体验,也可以保住自己的用户流量。
下面是本文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下厨房开设线下自营店,或者与已有商店合作,用户既可以线下去下厨房商店购物,也可以线上下单,由线下商店配送。
本小节简单介绍下”课堂”功能的首页,然后分析课程详情页的实际体验感受。
课程首页页面展示
首先看下”课堂客户的整体页面”,采用了搜索+分类+feed的方式,搜索和分类满足了用户目标明确时的学习需求,feed以推荐的形式满足了用户目标不明确时的学习需求。
课程详情页面展示
课程分为图文、直播和视频的形式,本文分析最普遍的视频形式的课程。
课程详情需求分析
针对课程详情的需求分析如下:
实际使用过程中需求①⑥没有很好的满足,下面分开来说。
对于需求①,用户只有试看后才能对课程收获有更好的预期,也可以淘汰掉一些不好的课程,良币驱逐劣币,长期来说对下厨房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可以如下所示加入试看功能。
关于需求⑥,若在下厨房内增加群聊功能,对于用户来说不用再去第三方app交流,产品体验会更好,对于下厨房自身来说,群聊功能的增加可以巩固用户在下厨房内的社交关系链,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
基于上文的分析,现将下厨房所处的形式总结如下:
优势
规模领先。下厨房的活跃用户数和用户增长趋势都处于行业第一位。
劣势
1)用户粘性不足。作为一个用户数行业第一的app,留存率仅为行业第三。
2)部分功能有待完善。针对菜谱、市集、课堂这三个主要功能,均有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具体已在第5小节描述。
机遇
1)新零售模式的行业空白。本文5.2.2小节提到的线下商店线上配送的模式,在美食社区行业下还无先例,下厨房开设此业务会有行业内的先发优势,并且京东到家、苏宁小店、盒马生鲜等巨头的布局表明了这种模式地良好前景。
2)社区电商的风口。小红书地崛起证明了社区电商的可行性,下厨房自身也是集社区和电商于一体的产品,所以下厨房可以参考小红书,在UGC方面不仅让用户分享菜品,也让用户分享美食类商品,培养一批美食类KOL用户,为自己的电商平台带量。
挑战
1)内部挑战。在美食社区头部产品都采用菜谱+电商+付费内容的情景下,下厨房应该思考如何形成自己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建立自己的核心壁垒。
2)外部挑战。做为重要商业收入的电商业务如何同淘宝、京东、每日优鲜等竞争,建立自己的优势。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在现有的菜谱、电商、课程等”梅”无法给下厨房带来核心优势时,下厨房应如何找到自己的”蟹”,巩固自己行业霸主地地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