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完整的详细的,市政给排水设计说明书!!!
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1《xxx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1.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年3月)。
2、设计采用资料及规范
2.1设计资料
2.1.1xxx1:500带状地形图;
2.1.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S。
2.2采用规范
2.2.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2.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2.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 2.2.4《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 11836-1999)。
3、工程概况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x公路两侧,********,在xxx公路两侧新建排水主、支管道各一条。
排水管道东起桩号K0+000,由东向南敷设,主管道的水排入公路下游的河道,支管道排至沟道。,排水主管道全长738. 7m,排水支管长463.56m,连接管长97.7m,管段全段采用开槽施工。
本工程按含砾卵石垫层、无地下水情况设计。
4、设计参数:
排水量按给水量51.6m3/d的80%计算,总排水量为41.28m3/d。 5、施工图说明:
5.1单位:高程、距离以米计,其余均以毫米计。
5.2管材及接口:管道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管道接口采用橡胶圈接口,详见;
5.3 检查井:
检查井采用φ1000圆形砖砌收口式排水检查井,详见; 5.4管道基础:开槽施工采用90°混凝土基础,详见;
5.5检查井井盖:采用Ф1000mm圆形排水检查井现浇盖板井盖,详见青02S3。
5.6雨水口:雨水口采用砖砌平篦式双篦雨水口,详见。
雨水口深度H≤1.0米。连接管均采用d300mm,以i≥0.01的坡度坡向检查井。雨水连接管采用90°混凝土基础,详见。雨水口井内壁采用1:2.5水泥砂浆加5%防水剂抹面厚20mm。
5.7 检查井及雨水口周边回填采用3:7灰土,范围50cm(环形),回填至道路结构层,密实度≥95%。
5.8在施工中除起点井、折点井及交口路口已标注坐标的检查井按标定位置放线施工,其余各井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不截断管道为原则适当移动。
5.9施工前应复测现状管道高程,如有误差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必须进一步调查工程沿线地下管线,以免施工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若与设计管道发生矛盾请及时通知设计人员。
2
5.10施工中如遇地下水,应采取降水措施。
5.11所选用的标准图均应按照其总说明、各图说明及施工图设计说明施工。施工质量及验收标准严格按照国标《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并参照管道生产企业制订的《管道安装作业指导书》操作。
5.12排水出口:由于本工程中湟贵公路左侧的排水管道排入河中,排水出口采用砖砌八字排水出口,选用青02S3砖砌八字排水出口。 6、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6.1工程开工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技术规程、文件,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专项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6.2施工现场要采用全封闭施工,现场应有防止闲人进入的围栏,属于危险作业的地带应加上明显的标志,必要时派专人看管。
6.3同一现场有多单位配合施工时,应由总包单位与各有关单位共同议定安全工作制度,共同遵照执行。
6.4现场内的沟、坑、池、井和及各种预留洞口等其他危险部位,应设置防护栏或防护挡板,并设危险标志,在可能范围内加以封闭。
6.5一切脚手架或棚架、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告牌等,一经架设后,不得擅自拆动。如需拆动时,必须经现场施工负责人同意。
6.6不应踏在拆落的模板上走动,以防钉伤和模板失稳坠落伤人。 6.7管道沟槽开挖时应做好安全支护工作。 7、施工环境保护注意事项
7.1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合同规定施工区外的生态环境绿色植物、树木等,尽量维护原状,尽力保护施工区内林木、植被。
7.2制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文明施工总的原则和要求是:文明施工,人人有责;分工负责,逐级监督;场地整洁,存放有序;创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施工环境与条件,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7.3道路施工要定期清扫、洒水,以减少尘土飞扬。水泥、白灰、粉煤灰等易飞扬的细颗散体材料露天堆放时应下垫上盖,防止飞扬和流失污染。
7.4道路施工范围四周应设置样式统一的围挡,全面推行现场施工标准化作业。
7.5对产生噪声、振动的施工机械,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轻噪声扰民。在施工作业时,除抢险、抢修外,有较大噪声、振动较大的设备不应安排在夜间(22时至次日6时)施工。 8、排水主要工程数量表
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名称 规格 标准图 数量 单位 备注 1 排水主管 dn300 738.7 m 2
排水支管 dn300 463.6 m 3
圆形砖砌排水检查井 φ1000
25 座 4 砖砌平篦式双篦雨水口 50 座 5
砖砌八字排水出口
1
座
设计总说明书
一、概述
(一)、任务依据
根据XX大学XX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XX设计任务书》。
(二)、设计标准
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X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设计车速为XXKm/小时,路基X幅X车道,宽X米。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三)、路线起讫点
本路段起点A:K0+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66458,938748,92.3),终点B:K4+12.359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64016,936543,95.3),全长4.012公里。
(四)、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该工程位于XX省境内,公路自然区划为XX。整个地形、地貌特征XX,地形起伏XX,最高海拔高为XX米,河谷海拔高为XX米,总体高差在XX米左右。
(五)、沿线筑路材料等建设条件
沿线地方材料有:碎石、砾石、砂、石灰、粉煤灰等。其他材料如沥青、水
泥、矿粉需到外地采购。
二、路 线
本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XX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路线测设里程全长4.012公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如下:
平曲线个数(个) 6
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个) 1.5
平曲线最小半径(米/个) 200/1
平曲线占路线长(%) 52
直线最大长(米) 467.439
变坡点个数(个) 9
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次) 2.3
最大纵坡(%) 4.15
最短坡长(米/处) 200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 3000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 2000
三、横断面设计
1、路基横断面布置:
0.75+3.75+3.75+0.75=8.5米
式中数字自左至右分别为:X路肩、行车道、行车道、X路肩。
路面横坡设置(不含超高路段):X路肩为3%,行车道为2%。
2、加宽、超高方式
全线加宽采用比例过度,超高方式为绕内边线旋转。路基土石方计算控制标高为土基标高,不含路面厚度。
3、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路基施工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对能作为填方用土的挖方应尽量移挖作填,尽量减少取、弃土场地。
取、弃土场地应选择荒山、山地处,不得随意乱弃,堵塞河道,且要做好防护,绿化工作,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土基填筑前应进行清表、清淤,耕地填前夯实工作,做好填前排水。
(二)排水
1、排水:挖方路段路面雨水通过路肩进入边沟,填方路段路面雨水经坡面
散排至排水沟。
四、本次设计项目
1、确定道路技术等级和技术标准
2、纸上定线
3、平面定线设计
2、 种植土回填完成后的标高与设计图标高的误差控制在±10cm以内(松填土应考虑沉降高度)。
3、回填厚度超过600时,应进行沉降夯实。
一、关于荷载标准问题
对于那些使用状况良好,已经达到汽车-20级标准的桥梁,在改建为一二级公路过程中,可直接利用或加宽,否则应通过对原有桥梁地质情况调查,利用原有桥梁设计和竣工资料进行验算,如缺乏上述资料的情况下,则应进行必要的动、静载试验,通过加固,使桥梁达到汽车-20级的最低标准。一般情况下,对于汽车-13级、汽车-15级荷载标准,跨径8m及以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板,以及汽车-15级拱桥,可直接利用。下部结构,特别是重力式墩台,由于自身质量和所承受的荷载都较大,经过多年通车和洪水考验,土基已经压实,比较稳定。提高标准所增加的车辆荷载,相对来说在总荷载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也可直接利用。
二、关于防洪标准问题
由于原有公路等级较低、或河道本身防洪标准较低等原因,一些桥梁的防洪标准较低,在提高公路等级的同时,一部分桥梁的防洪标准相对来说降低了,甚至一些原来符合标准要求的桥梁亦变得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例如,当由三级路改为二级路时,大中桥梁的设计洪水频率由1/50提高到1/100,小桥涵由1/25提高到1/50;当由二级路改为一级路时,特大桥由1/100提高到1/300,小桥涵由1/50提高到1/100。这是一个普遍存在而不能忽视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对于行洪河道的梁式大中桥梁,可考虑通过抬高梁底标高来满足防洪标准,对于不能直接抬高的拱桥,可将上部拆除,加高下部。对于排沥沟渠上的小桥涵,可考虑加长以提高标准。当由二级改为一级公路的特大桥梁时,对于新建的一幅,应按300年一遇标准确定桥梁的长和高,而对原有一幅,则可通过加高和加长以满足要求。
三、关于桥梁型式问题
在公路改建过程中,通常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桩式墩台
一般仍用钢筋混凝土拼宽,盖梁可连可不连。如旧桥悬臂较短,加宽不多的情况下,盖梁不连。当旧桥悬臂较长,加宽较宽的情况下,盖梁则应连在一起,以改善结构协同受力状况。采用摩擦桩时应注意,由于旧桥长期使用,沉降基本完成,新拼宽的桩入土深度应加深,使其沉降值减至极小,使新老墩台间不出现明显的不同沉降问题。
(2)重力式墩台
可用重力式或采用桩式结构加宽。重力式墩台加宽,一般用于土基密实,承载力较高的条件下,必须使新老墩台连成整体,基础埋置深度要深些,如黄辛公路苗庄桥等。有冲刷的河床,要根据规范要求将基础埋至冲刷线以下一定深度。当河水较深,或土基软弱时,可采用桩式结构,盖梁与老桥墩台帽连成一体,施工方便,经济适用。
(3)拱式桥梁
采用拱式结构加宽。拱桥加宽首先需注意:一是桥台宜采用肋板桩柱式组合桥台,以减少桥台由结构推力引起的后移,尤其建于密实性较差土基上的拱桥;二是拱顶填料应由轻质混凝土代替原来的灰土填料,既可避免桥面沉陷,又能满足桥梁的温度变形。
四、 关于细部处理问题
(1)伸缩装置与支座
对于大中桥梁,将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改为桥面连续,设置较大变形能力伸缩装置,但联长宜控制在80~100m以内,以不设置滑动支座为宜,伸缩装置可采用GQF-MZL80 、GQF-C60及类似装置。对于小桥,可取消伸缩缝,即在混凝土铺装层内设置厚2cm经防腐处理的木板,将孔与孔、孔与搭板混凝土隔开即可,其上连续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由于旧桥大部分为简支结构,桥面不连续,橡胶支座较薄,水平变形能力有限。因此,在桥梁加宽过程中支座均应更换为橡胶支座,其厚度根据重新计算的结构纵向伸缩量决定。
(2)桥面横坡
桥面横坡应尽可能与路面横坡保持一致,桥面铺装原未设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应加设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其厚度可与路面上面层厚度一致,一般不低于3cm。由于加宽,无论原桥是单向坡还是双向坡,随着路线中线的变化,总要对原桥面横坡进行调整。当桥面由双向横坡变为双向坡或单向坡变为单向坡时,调整量一般不大,可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中调整。当桥面由双向破变为单向坡,可在较低一侧保持最小厚度的情况下,用水泥混凝土调整横坡度。当曲线桥梁由于超高变化,需要进行较大调整才能满足横坡要求。
(3)桥梁护栏
护栏的型式可参照《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GTJ074-94),一般桥梁宜选择钢筋混凝土墙式F型或组合式护栏,位于城区时根据情况也可选择金属制护栏;对于小桥设置护轮带即可。原桥为防撞护栏时,加宽一侧护栏型式应与原桥保持一致。由二级路改为一级路时,中、小桥内侧可设置为分隔带缘石加盖板的型式。大桥、特大桥内侧仍应设置防撞护栏,当桥位于平曲线时,还应考虑设置防眩设施。
关于上报靖江市横港治理工程设计变更的请示
江苏省水利厅:
靖江市横港治理工程经省水利厅《关于靖江市横港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苏水计〔2010〕86号)批复实施。初步设计批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疏浚河道27.5千米,加固堤防10.4千米,拆建挡洪闸4座、新建挡洪闸3座、闸站1座、涵洞1座。工程于2011年12月12日开工,由于项目申报时间仓促,加之两岸地形条件复杂,单位工程小而分散,为保证实际施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靖江市水利局委托原初步设计单位对部分项目进行设计变更。主要变更内容如下:
一、河道工程
1、施工方案变更
初步设计采用全线挖泥船施工。因部分河段挖泥机船无法通过,先夹港~界河段(21+300~27+500)采用泥浆泵进行河道疏浚。
2、堤防变更
桩号(0+000~0+800)段堤防需结合滨江新城开发建设实施,为避免重复投资,取消河道南北两侧堤防;桩号(14+700~16+300)、(19+000~19+200)、(20+600~20+700)河道南侧及桩号(3+700~3+900)、(14+700~14+900)、(15+300~15+500)河道北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取消堤防填筑。
二、建筑物工程
1、美人港北闸:初步设计为老闸拆建,由于老闸港西侧房屋密集,施工降水对房屋影响较大,为避免地方矛盾,闸址向南移约40米。考虑内外河道控制自如,对节制闸上游西侧需接长改造φ50cm涵洞一座。
2、上四圩港北闸:节制闸上游东、西两侧原有φ60涵洞各一座,现状均无控制且已年久失修,新建节制闸后涵洞需接长改造。
3、二圩港北闸:节制闸上、下游东侧原有φ60涵洞各一座,现状均无控制且已年久失修,节制闸拆建后涵洞需接长改造。
4、下三圩港北闸:下游侧梅家圩门前φ80涵洞需接长至护坡外;节制闸拆建后西侧原有通村公路需恢复新建,水泥路路宽3.5m、厚15cm、长53m。
5、东天生港北闸:为避免地方矛盾,闸址向南移约150m,闸门由平面直升门改为下卧门。考虑内外河道控制自如,节制闸下游东侧增加φ80涵洞一座。
6、西天生港闸站:因“四城同创”要求,靖江市政府已要求靖江市水利局先行实施该闸站,且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因此本期工程取消该闸站建设。
7、闸站顶高程变更:原初步设计为典型设计,经对每个节制闸具体工程实施位置处进行断面复测,为衔接拟建闸室两侧道路,闸顶高程有所变更,具体变更内容为:下五圩港北闸闸顶5.0m;三圩港北闸闸顶4.5m;美人港北闸闸顶5.0m;上四圩港北闸闸顶5.0m;东天生港北闸闸顶4.5m;下四圩港北闸闸顶4.5m;二圩港北闸闸顶5.5m。
8、横港侧挡洪水位为3.4m,原初步设计节制闸翼墙及U形槽顶高程为3.5m,安全超高考虑不够,本次变更设计节制闸翼墙及U形槽顶高程根据规范加高为3.8m。
9、为减少环境影响,在所有节制闸的管理用房外增加室外化粪池。
10、节制闸供电费用:由于初步设计节制闸工程概算按拆建考虑,未列供电费用。为确保工程启闭和管理需要,实施时新增供电费用共计32万元。
变更部分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投资为1144.25万元,变更后概算投资为1145.79万元,超出原概算1.54万元。
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
附件:1、横港治理工程概算增减统计表
2、《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靖江市横港治理工程设计变更说明》
泰州市水利局
2013年5月31日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地理黄河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黄河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黄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内容。它是接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是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地思想。黄河的水患,断流缺水问题又是关系着中华民族发展“热点问题”。而对黄河的治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
极强的发散思维价值。
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
①利用好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是本节课的基础。
②分析“地上河”的形成及危害。
③搞好黄河的综合治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初步具有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对学生进
行国情教育,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重点:黄河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是:“地上河”的形成及危害。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方法,按照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教法、学法
第一步: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VCD,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能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寻找切入点,
自然导入新课。
第二步:学习新课
(一)黄河的概况:这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找出下列内容:
①发源地、入海、干流流经的省区。
②上、中、下游界线及所在的省区。
③主要支流。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无注记的黄河干支流图,要学生把以上的内容填写出来。并让学生分析:黄河为什么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呢?通过学生的读图、填图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这一特点。这是“地理教学活动化”模式的第一步,既注重给学生提供过量的
知识,又重视给他们创设“活动情境”。
(二)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待它的功与过呢?以“黄河——母亲河?害河?”为题,开设一个简单黄河知识的讲座。学生各持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找两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补充,母亲河的奉献表现在:
①塑造了肥沃平源
②提供了灌溉水源③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教师再次设置情景播放《黄河的水利工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水利工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电站要建立在这些地方?
教师又紧接“黄河——害河?”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害在哪里?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产生了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时又再一次设置情景,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治理》VCD,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危害表现在:
①上中游的水土流失
②下游“地上河”③断流。
(三)分析“地上河”成因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难点,我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地分析,找出本质内容其步骤如下:
①能运用课本上“地上河”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下游河床有何特点?
②泥沙是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泥沙是从何而来的?再次播放VCD《黄土高源水土流失》,从自然景观入手,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使这部分内容生动具体,无形中降低了教学难度。根据景观内容进行整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支流去分析黄河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
③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流到下游华北中原后,河床变宽、水流平缓,大量泥沙积于河床,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
全靠筑堤约束河水,一遇暴雨随时随处都有决口危险。
(四)接下来就是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分小组进行,通过各小组协作式学习,完成小组的课题任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每个课题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意,写在纸条上。上中游水土流失组:提出方案有七、八种。教师给予肯定,并用示意图的形式给予补充(图略)。揭示这节课的地理原理: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通过绘图启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易体会。下游组:治理黄河“地上河”方案:
①改造现有河床,将河床修成“宽窄式”束水冲沙。
②挖河固堤,利用吸泥机、绞沙机清除河床里泥沙。
③修建水库,蓄水拦沙。
④泥沙淤积严重处,开挖新河道等等。
断流组提出:
①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②在黄河上、中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
④人工降雨等等。学生想法很多,不一列举,想法有时虽简单幼稚,但有创意强于无创意,而且使课本内容得到深化扩展。在这种小组协作的活动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通过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方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发出火花。有的同学还提出新的大胆的设想,如:设想A:从嘉陵江引水到渭河设想B:从洮河到渭河开挖河道让黄河干流不再经过黄土高源,以减轻黄河对黄土高原的侵蚀,减少黄河含沙量。学生通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第三步:总结全节课。突出重难点:黄河之害,害在下游“地上河”的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中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
第四步:目标检测,概括分析,使知识系统化。
本课通过“地理教学活动化”模式运用,以课题小组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探究。整个课堂的活动思维线索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更好。其意义在于
①变陈述性教材为探究性教材变讲授为主的教学,为解决问题式教学。
②选择恰当内容,拓展为“小课题”活动,扩充数学内涵。
③强化探究过程评价,让各类学生均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初中地理黄河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和深入。它很好地体现了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分布、发展受地形的制约,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她又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学习黄河的有关知识,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⑴ 认识目标:黄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和分布。
⑵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熟练查阅地图的能力,能把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实在地图上。
②阅读黄河水系图和“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将多种地图和信息对照使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黄河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教学重 、难点
⑴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⑵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根据教学需要、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师问:①我们喝的自来水取自于哪里?(生答:黄河)
师问:你对黄河的了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师作总结,导入新课)
二、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一、壮美黄河(板书)
1、远观黄河(课件辅助)
学生阅读《黄河水系图》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特征
学生活动:
① 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长江和黄河同时流经的省(自治区)有:
③ 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河口和旧孟津,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省区。 ④ 找出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与汾河。
⑤ 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小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师问: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师点评,然后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2、近看黄河(板书)
(播放课件,阅读课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并做小结)
上游:河源段:水清、浅、稳定
河谷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富水力
河滩平原段:河床平,水流缓,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宽阔,“地上河”
投影:黄河感怀之一《黄河观汛》 (齐读)
一片浩瀚呈烟雾,惊涛舔坝神鬼怵。
晴日无风三尺浪,黄河自古不夜渡。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河的壮观气势和美丽风光。
(过渡:由课件中看到的“地上河”过渡到第二个大问题)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的成因及危害(板书,学生分析、并播放课件)
2、黄河凌汛(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黄河断流(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投影:黄河感怀之二《黄河遗恨》(齐读)
冲出邙山骜不驯,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无策,龙王铁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废,市井萧疏民断魂。
汴梁几遭灭顶灾,州桥明月何处寻。
(过渡:由“问题”黄河引出黄河的治理)
三、根治黄河(板书)
1、治理措施(板书,由“问题”黄河对症下药)
① 保持水土(板书)
② 修建水库(板书)
③ 修筑堤坝(板书)
播放课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资料
过渡:这些措施治理黄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书)
播放课件:
新闻一:《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今年初显成果》(略)
新闻二:《今年黄河不喊渴》(略)
学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显的结论。
投影:黄河感怀之三《黄河巨变》(齐读)
半世安澜无溃堤,旷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伟业民福祉,黄河今朝害变利。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结,纳入体系:
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清理思路,纳入体系)
四、学以致用,引发思考:
师:由2003年兰考抗洪的事实告诉我们,治理黄河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能包治百病,黄河的治理还任重而道远。
师问:如果你是治理黄河的专家,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引发思考)
五、板书设计
滔滔黄河
一、壮美黄河
1、远观黄河
2、近看黄河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
2、黄河凌汛
3、黄河断流
三、根治黄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
③修堤筑坝
2、治理成效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本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