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栋房子屋面做四面斜破顶、屋檐边线应该怎样设计风格做出来好看。
从现在的图片可以看出,整体建筑上有很多罗马柱和拱形口,这个基本就可以定性为欧式风格的后期就可以
然后,我不在知道这房子的功能性,是住房,还是商业楼,办公楼?
1.如果做办公楼,一般简约一点比较好,就用外延真石漆或石材之类就可以
2.如果是住房,我感觉,用局布的文化石+外墙砖或真石漆等都可以!比如下面这张图的效果
3.如果用于商业功能 ,那就不好说了,完全看做什么,比如KTV或宾馆等,差别还是很大的!!!
大概的看到这个框架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偏向上面这个图的方式,下面彩用文化石,突出风格感觉,结合 柱体和拱形口 强化风格。下面做石材的好处,还有就是后期不用太费心打理,不用担心象外墙涂料类的,返潮 脱落等现象。然后上面高的部分,可以有平面石材,或淡色真实漆等材料。再结合窗子做一些线条等,这效果就非常不错了,如果有条件的话,再把小院好好做一下,应该效果会很出众的!
盖二层自建,其实做双层屋檐都是次要的,设计好了有个好的外立面设计方案,肯定好看,但是这个问题这么说吧:做房子屋檐主要看风格,而且看屋檐和整个建筑的协调情况。
先说下双层屋檐的好处
1.双层屋檐可以增加房子本身和屋面的体量感。可别小看房子的体量感,人没有存在感,别人不把你当回事,房子没有体量感很难有好的效果,类似于一个人缺少存在感。
2.在视觉上增加和丰富了屋顶的层次,增加了屋顶的高度感。
3.谈到屋檐就想到了古代传统建筑的样式,双层屋檐的房子会带来一种雄伟感、庄严感、挺拔感。
4.当然,双层屋檐也起到了调整房屋比例的作用。由于盖房子的宅基地大多有尺寸方面的限制,通过屋檐的层次、造型可以调整房屋高度与开间的比例。
5.还有的房子具有双层屋檐,实际上是做了双层屋面,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通过做屋面隔层来防止二层夏天很热、冬天很冷。
建房子切不可只看表面,很多自建都有这个问题,双屋檐本身肯定好看,但是关键在于你怎么和窗边线条,外墙颜色,窗子的颜色等来搭配出一个好的整体的风格或效果,这才是题主要的结果。
说到窗子,大部分自建房窗子都不过关,你想:一个好看的屋檐配一个不密封或者密封不好的房子,自己也不舒服。
双屋檐的样式也很多,最简单的一个三角形贴一层平瓦,那没有效果,所以应该把细节做出来,比如带滴水的古典瓦片,立体感强,如果后期长一点小草,效果菜出来了。
而双层屋檐很显然要通过设计,或者说要有一个好的设计,做出来才好看,兰蔻化妆品是好,但是不是擦谁脸上,咋擦都好看,而是多一分则红,少一分则白,恰到好处才事半功倍。
而二层楼的外观设计结构无疑问是重点,并且晒台阳台天台的设计也尤为重要,而所有这些部位和屋檐如何搭配出来才好看,这是重点。
建议题主多看外立面的设计图片,再来决定是否喜欢或者真的喜欢双层屋檐,然后做最后决定,毕竟不喜欢的东西 ,拆都要花钱。
记得以前曾经有说过农村自建房为什么很少有看到外墙渗漏,其实这并不是说农村自建房的外墙防水做得有多好,最大的一个特点还是因为农村自建房都有挑檐。挑檐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给外墙遮风避雨,那么到底多宽的挑檐才能有最好的防水作用呢?个人认为有两种数据的选择是最适合大家的。
三层以内的农村自建房最普遍的和最合适的挑檐尺寸。
一般的农村自建房并不是太高,也就是两三层左右,而这种高度的农村自建房通常的挑檐宽度也就是30公分左右,老实说30公分有点太小家子气,挡雨防水的功能也没办法发挥到最大。个人认为三层以内的农村自建房挑檐宽度在40~60公分比较合适,因为这个宽度能够挡雨,但是又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浪费,当然,有特殊装饰性要求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超过三层高度的农村自建房挑檐的防水功能已经大打折扣。
如果说自建房的层数比较高的话,还希望用挑檐来做外墙防水,事实上效果已经不大了,毕竟挑檐也只是一个挑檐,不可能无限放大到自己需要的宽度。当然如果是四层或者五层的高度的话,挑檐能够做到80公分还是会有防水作用的,不过在农村来说,自建房很少有挑檐做到80公分的宽度,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踏踏实实做好外墙的防水工作了。当然,挑檐还是得做,虽然防水功能不再强大但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所以说农村自建房的挑檐宽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利用挑檐来达到外墙防水目的的话,那就只能根据自建房的高度适当的调整挑檐的宽度。以农村自建房一般的楼层来说,挑檐做到40~60公分基本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防水目的。
屋檐挑出多少能挡雨,我相信多数人盖房子肯定都不会去考虑这样的问题,只会注重去考虑美观协调需要多少的问题,因为你就算是挑出去多少它也起不了能挡雨的问题。
它毕竟属于室外最高处的挑空,你就算是挑到极限1米5它也不可能起到挡雨的作用,因为老天刮风下雨谁也右左不了,刮起风来你别说指望屋檐可以挡雨,就算是窗户门有一丁点缝隙雨都能给你灌到室内里面来,所以考虑屋檐能挡雨有点天真。
屋檐一般是指斜面檐口突出墙体部分,比如老式榫卯结构框架式的瓦房,还有现代混凝土浇筑斜面式屋顶,都需要这样的檐口突出部分来装饰或适配房子,当然也会有一定的挡雨功能,但基本也是微呼其微稍微有点风基本不能指望,相信大多数人盖房子也不会指望它能挡雨,多数人只会考虑它的美观和装饰作用,毕竟有这样一个突出部分看着也会相对美观和舒适些,这和中国人的建筑风格和传统习惯形成的审美意识有关,这样的檐口突出部分多数都会在30—40公分之间,只有老式的瓦房会达到60公分,现代浇筑斜面多数只能是30公分左右,这样的尺寸适合于现代简洁大方的审美要求,突出太多就显兀突有点头大脚小的感觉。
檐口属于中国古老传承下来的一种建筑文化,它大到皇家亭台楼阁,小到平民百姓的房子无一不例外都会有这样的建筑檐口,它是一种中国建筑特色的象征,在中国只要有房屋楼阁都会离不开它存在的踪影,但就算是大多数的古代建筑也不会注重去考试它的遮雨作用,而主要注重它的装饰和整体协调方面的美观作用,这就是檐口最主要的作用。
自建房的屋檐出挑的厘米方可避雨:一般情况下1.5米,墙面越大,出檐深且远才可以挡风遮雨,农村自建别墅一楼层高许多三米但四米的,出檐1.5米能挡风遮雨。能不能挡风遮雨还和有没有风相关。静风时,出檐30厘米仍然可挡风遮雨。倘若三层及以上的农村自建房,风大前提下出檐1.5米也不管用,设计成檐廊才可以彻底躲雨。
房檐一般是指斜坡挑檐突显墙面一部分,例如旧式榫卯框架式的砖瓦房,也有当代现浇混凝土斜坡式房顶,都要这种挑檐突显一部分来装饰或兼容房屋,自然也会有一定的挡风遮雨作用,但基本也是微呼其微有点儿风基本上不可以寄希望于,坚信多数人建房子都不会寄希望于它会挡风遮雨,大多数人只能考虑到它美观和装饰功效。
原因:因为这样一个突显一部分看见也会相对美观大方和舒适些,你跟中国人建筑类型和传统习惯形成的审美意识相关,这种挑檐突显一部分大部分都会在30—40厘米中间,仅有老式的砖瓦房会超过60厘米,当代浇制斜坡大部分只能是30公分左右,那样尺寸适用于当代简约大方的审美规定,突显过多就显兀突有点点头大脚插件小的感觉了。
节约总面积最先,应考虑宅基地的尺寸。即便农村宅基地够大,每一户别人准许建房的总面积是有限制。在有限的面积内建房子,过多房檐会缩小室内面积,室内面积比较有限会影响到各功能分区大小,最终会放弃居住的舒适感。要了解邻里和睦即然建造房檐要了解周围环境,假如是单门独户且附近是空闲地自然没问题,而如果是靠房间的那类,房檐就不可以由自己乱来。
檐口就是指建筑构图中在顶部的典型地带线脚并凸的水平部件,“檐口”又被常被误作“沿口”。一般说的屋面檐口是指大屋面的最外边缘处的屋檐的上边缘,即“上口”。其特指古典建筑檐部三个部分的最上部分。
檐口简介:又称屋檐。屋面与外墙墙身的交接部位。作用是方便排除屋面上的雨水和保护墙身。也是建筑重点装饰部位之一,常见的有挑檐和包檐两种形式。
檐口构造:坡屋顶的檐口主要分为挑檐和包檐两种。挑檐:通常用于自由排水,有时也用于降水量小的地区低层建筑的有组织排水。
小时候每到下雨天,就会搬了小板凳跟奶奶一起坐在廊檐下。
有时候奶奶会哼着悠长的小曲,像是一缕轻烟在空气中游荡,最后消散在淅淅沥沥的雨声里;有时候我们就静默地侍弄柳条筐里的韭菜,一根一根,将黏连泥土的叶片扒下来,便露出白净的根来,晚饭的饺子就有了着落。
更多时候,我们什么都不做,就看着雨从瓦檐上掉下来。有时候是一颗珠子,倒映着院子里火红的石榴花,啪地落地,碎成漂亮的水花;有时候是一条条亮晶晶的线,好像一排优雅琴弦,我伸出手去,指腹上便长出 清凉 的音符;雨再大些,就变成了透明的雨帘。透过重重雨幕,我担忧地看向石榴花,它在风雨中跳着舞。
我想,我心中对于美最初的感知与感动,就是从屋檐之下获得的。
行走在偌大的城市里,却很难找到那样的屋檐了。雨从很高的天上掉下来,没有承接它的手,只得生生地摔在柏油路上,涌入下水道中;有时候它也会落在某座高楼探出的一方小屋檐上,可是那个屋檐冷冰冰的,不会用一种美回应它的美,也不懂得用一种节奏回应它的节奏。檐下有人,焦躁不安,等待雨停。
每到这时,我便想起与奶奶一起看雨的屋檐,那真是一个温暖又可爱的地方啊。
在走出与进入之间,在建筑与自然之间,灯光与阳光相互交汇,内部与外部彼此延伸,从而生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暧昧。这样的过渡与融合,创造了无数种进入美的可能。
晴天时,便看鸟儿在庭树上鸣叫,看阳光与云朵在窗间游弋;雨天时,就看雨打芭蕉,看花儿草儿们如何与风雨搏斗。
敞开怀抱迎接自然的时候,人便获得了一种超脱功利的悠然:谁家的女人们在屋檐下忙着针线或菜蔬的活计,爽朗的笑声顺着飞檐飘向遥远的地方;谁家的男人眯着眼,衔一根烟斗躺卧在屋檐下,掺着泥土的皱纹都是舒展的……
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也在这里。
新燕衔来春泥,在屋檐下筑着巢,从此苍山日暮,这里便是温暖归宿;蜘蛛们也来凑热闹,在檐角下结出茂密的网,每天与飞虫儿斗智斗勇。
母亲一向是任由它们去。小时候弟弟调皮,拿竹竿去捅屋檐下的雀窝,被母亲严厉呵斥一番,从此再不敢贸然。
就这样,人与鸟雀、蛛虫常年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人借自然而居,鸟雀也借人居而居。
屋檐之下,也常常看到来自田野的收成,像是玉米啊、辣椒啊、蒜头啊,悬挂起来进行保存或风干。如此既利用了屋檐遮雨的功能,也利用了屋檐下天然的通风性。
它们大大方方地展示着一种丰收的美感,看着就让人心生喜悦;到炒菜时随手掰一头蒜或者几粒辣椒下来,扔到锅里,便飘出满院的香。当真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智慧了。
在屋檐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在那样一个瞬间,好像朴素的心上也长出含苞待放的玫瑰来,带着期待与雀跃,邀请着一切美好的进入。
屋檐之下,容易生长浪漫。
电视剧中常有这样的桥段,男女主人公因为在同一屋檐下躲雨而相识相恋。所以说啊,“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雨中屋檐,确是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契机。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曾定义过四种社交距离,其中“ 亲密距离 ”的范围在45cm以内,一般亲人或恋人才被允许进入。
当两个人同时困于一场雨中,又机缘巧合躲到了同一个屋檐下。怪空间有限,只得允许对方靠近,不经意间,目光交割,一见钟情,便成了命中注定的巧合。
屋檐下,也总期待人与人的相遇。
建筑师王澍在设计文村的房子的时候,曾设想把房屋屋檐挑出去1.8米。保护墙壁不被雨水侵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想创造一个温暖的空间:下雨时,人们借助各家交错的屋檐就可以躲开雨水,抵达自己的家,或者在哪处任意逗留一下。
只不过这个方案遭了村民的反对,最后只保留了0.8米,甚是可惜。
想着某一天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来,而旁边刚好有一处屋檐可以躲雨,心中该有多庆幸。慢慢地,聚拢在这屋檐下的街坊邻居们多了起来,于是就产生许多小小的可爱的交谈:
“雨来得好急啊。”
“是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
“家里衣服都忘记收嘞。”
“嗨,不用急,现在收也没用啦。”
……
要是刚好有陌生人路过,大家也会毫无芥蒂地邀请他加入闲聊,说收成说天气,说国家大事,也说生活的悲喜。或许,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邀请他到家中吃喝一番,如此便成为朋友。
文村 建筑外侧屋檐的设计 | 王澍
只是在城市中,钢筋水泥都是坚固耐用的,已经不再需要屋檐的保护了。于是,屋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人们敲掉了屋檐,也敲掉了屋檐下那些美好的相逢。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是否还可以期待在某一个屋檐之下,建立起与彼此、与世界的连接呢?
欧洲的迷人之处,很大一部分便在于那些随处可见的街头咖啡馆。
在这里,人们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慈眉善目的老人,有耳鬓厮磨的情侣,有三五成群的友人,也有脚步疲惫的旅人,他们在这个不算宽敞的空间里相遇,相视一笑,或者彼此攀谈几句,或者只是看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总会觉得与这个城市都亲近了几分。
这些咖啡空间与中国的屋檐之下,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以敞开的姿态迎接陌生的进入,都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空间,以及一个观赏周围的角度。
建筑师青山周平在上海设计过一间咖啡馆,就利用了这种“屋檐之下”的妙处。
店面最初是封闭状态的,是与这个城市隔绝开的。青山周平索性打破了这层隔断,将咖啡馆的外缘部分做成了面向城市开放的状态。并且在咖啡馆前面种植了与周围环境相匹配的植物,刻意模糊掉它与这个城市的界限。
这样,咖啡馆便像敞开了自己,迎接着人们的进入;而人们围坐在这里时,便有了美好的相遇,也可以自在欣赏周围的风景,与这座城市产生亲切沟通。
中国屋檐之下的另一命题,是引导人与自然的亲近。
在浙江乡下一位老中医的院子里,南侧有一条面向院子的檐廊,阳光洒地时,便形成一种自然的让人舒坦的美。
这一幕感动了建筑师王澍,以此为灵感,他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的规划图上,加入了许多檐廊的设计。
这些高高低低的檐廊与远处的山势起伏相呼应,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从不同角度观赏自然的路径。
还有位于南通的 范曾艺术馆 ,也诠释着屋檐下的魅力。
艺术馆的整体构想是一座“ 意境的院 ”,整体设计成中国院子一样的四面围合的状态。院内有檐廊,引导着人们参观游览,也将人们的目光引向院子中的水色天光。
更巧妙的是,这座建筑的屋顶通过延伸,在外侧形成了一道宽敞的游廊,人行走其间,可以看向远处的城市与山水,再一次与自然产生了对话。
走在院内廊檐下,视角是向内看的,步步走,步步是营造的风景;走在院外廊檐下,目光是看向城市与自然的,步步走,步步是广阔的天地。
这些都不是传统的屋檐,却传递着“屋檐之下”的内涵。那几乎是一处自然得让人察觉不到的空间,却又收纳着这世间的万般美好: 那是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留恋与向往。
这样的空间是有感情的,在那里,或许就可以将陌生的孤岛连成绿洲,让城市里的人们不再觉得孤独:嗨,陌生人,我们一起看雨吧。
又怀念起家乡的屋檐来,我知道天在等我,风在等我,奶奶也在那里等着我。
1.屋顶架空隔热:
屋顶架空隔热在80年代以前被广泛采用,后来因为预制隔热板质量低劣,寿命极短,维护困难,最终被淘汰。但是其原理是很先进的,即在屋顶上方再加设一层轻质楼板,遮挡阳光辐射的热量,自然风穿过两层楼板之间的空隙,带走热量,使得顶层房间在夏季不会因暴晒而酷热。
90年代至今广泛采用的屋顶保温隔热层的做法有明显的弊端,即隔热层只能延缓热量的穿透,而无法阻断,白天屋顶被晒烫,热量不会立即穿过屋面板,但会蓄积在厚厚的保温层和找坡层里面,到了晚上持续地、缓慢地向室内传递热量,甚至直到凌晨。
因此架空隔热在概念上是先进的,但是需要改进隔热楼板的构造和质量,现在,国家工业基础已经今非昔比,制造合格的隔热楼板变得很容易。
通过我们在实践中的总结,构造上的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架空层高度从原来的200左右,提高到400。
第二,被女儿墙遮挡进风口的问题,由外墙直接开设通风孔来解决。
第三,找坡层由结构找坡替代,瓷砖面层由可承重的太阳能板替代。
第四,保温层不能取消。(因为要兼顾冬季的防寒)
2.墙体隔热:
墙体隔热现在一般采用外贴保温板的做法,施工难度和造价都不低,效果却不理想,还有导致火灾的隐患(比如上海胶州路2010年大火)。另一种外墙保温就是传统的厚墙或者双墙做法,两层墙体之间加保温材料。
在工业化预制的要求下,砖被混凝土预制墙板取代,墙板本身能够做夹心的保温层,其厚度很薄,一般90左右,保温指标也足够,但是我们认为,从建筑物理的角度分析,预制墙板只考虑了热量的传导,没有考虑热量的蓄积问题,也就是“热容量”的问题。
以前的老房子,采用土砖,墙厚都非常厚,其热容性能很好,所以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活动板房的墙体很薄,里面有保温层,开上空调热量被隔绝,似乎效率很高,但如果不开空调,房间温度不能低于室外,因为薄薄的墙体热容量低,不具有保持热量的能力。砖石或者泥土砌筑的老房子,却可以实现室内温度明显低于室外,感觉很凉快。所以墙体越厚,其热容量越大,温度就越难改变。
因此,热容量是不可忽视的保温因素,而墙体厚度的增加是增加热容量的最有效措施。
另外,从感官上讲,中国人一向认为房子是厚重的,我们已经采用了轻巧的钢结构,如果再采用轻巧的墙体材料,可能很难被市场接受。活动板房造价再低也无法用于民居。
我们的建议是:外墙采用双层构造,外侧采用有夹心保温板的预制混凝土墙板,厚度150,内侧采用可以走电线的90厚空心墙板,总厚度240,基本达到传统建筑的墙体厚度,在保温和蓄热两方面都有兼顾。
3.悬挑屋檐
中国大部分传统建筑都有巨大的悬挑屋檐,这不仅是形式上的需要,还有防晒、防雨、保护外墙的作用。夏季的时候,最热的时段是下午2点左右,太阳高度角很高,接近90度,只需要悬挑一点屋檐,就可轻易避免大部分阳光直接照射在外墙和窗户上,根据我们的软件计算,宁波地区在最热的7、8两月,朝南的房间,屋檐悬挑只需要达到1米,即可避免阳光直射外墙和窗户。
4.窗户节能措施:
1)主要开窗朝南
2)减小开窗面积
3)三层中空玻璃
4)塑钢窗框
这些农村自建房中可以使用的隔热保温措施都非常简单,而且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也一直应用着,我们会不断地理出新的实用的措施供自建房业主参考。
附 农村自建房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