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请对每种前实验设计和事后设计做出评价

难过的翅膀
简单的冬瓜
2023-03-06 09:57:48

请对每种前实验设计和事后设计做出评价

最佳答案
冷艳的草丛
激动的方盒
2025-09-25 14:01:32

( 1 ) 前实验设计

①单组后测设计

评价:没有对照组,研究者只能描述所观察到的结果;没有前测,失去了与前测进行比较的依据;容易出现自变量混淆;很难排除历史、 选择和成熟等作用的影响。

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评价:前测可以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及某些有关信息;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自身兼作控制组;很难控制历史和成熟因素造成的影响;前测可能对后测造成影响。

③固定组比较设计

评价:由于使用了控制组,所以能对历史和成熟因素进行控制;没有前测,所以能控制测验效应和仪器因素的干扰;对选择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缺乏控制。

( 2 ) 事后设计

①相关研究设计: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是被追溯的变量,然后确定两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②准则组设计: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即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即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最新回答
要减肥的小懒虫
繁荣的招牌
2025-09-25 14:01:32

1.前实验设计:只有一组被试,没有控制组,一般应该不用这种设计吧?首先明白这包括单组事后,单组事前事后,固定组比较。一是,心理学的实验不仅仅包括的是实验被试都能随机分配、所有变量都能完全控制的实验室真实验,其实在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实验中有更多的实验是没办法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受到太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关于地震后灾区灾民安全感的调查中,就只能采用这种前实验设计。二是,在我们看到的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中的实验其实都是建立在很丰富的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的,函数型实验,但是往往理论基础的形成前都有现发现问题,发现现象,从现象中寻找本质的过程,前实验设计就是在为此提供一个基础和研究的问题的发现。2.事后设计:是不是大家现在所说的非实验设计?用于什么情况下使用此种设计你这里问的事后设计是指时候回溯设计么?事后回溯设计是属于非实验设计的一种,有两种一是相关研究设计的事后设计,就是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一个结果数据,一个被追溯数据。我理解的这个就是相关法。另一个是准则组设计,就是准则组(有某种状态特征)与非准则组的比较,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在了解什么条件下由于什么原因出现什么结果,可以用来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是为一些深度研究提供假设的可能性的实验设计。这个类似于1.中所说的,就是在严密的函数型研究之前提供假设的可能性和研究的基础。如果只是事后设计的话,是可以包括随意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随机实验组后侧设计,这个就不一定是非实验设计了。这个的设计就比较好理解了,就字面就可以理解,然后看被试能否随机分配来确定是真实验还是准实验。至于适合什么样的研究,与上述类似。3.准实验设计:说的是在不能用真实验设计的情况下用。问题是:什么样的情况会不能用真实验设计呢?准实验设计与真实验设计的区别就是,被试能否随机分配,就在这种情况下。4.组间设计有哪些类型?组间设计: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完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等组匹配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多因素组间设计。5.组内设计有哪些类型?实验组前后色设计、定时系列设计、ABBA设计、拉丁方设计。最后还有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我认为其实组内组间设计类型不是这样硬是要归类,然后得出有多少类型,每种类型的名称、设计、优缺点,关于实验设计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拉丁方设计是也可以用于组间设计的,重点是你的实验中,每个被试是不是参加全部的实验处理,被试参加实验的方式是区别组内和组件的唯一条件。而其他的定时序列,ABBA,拉丁方这个在避免顺序误差,提高实验效度的方法。随机区组,完全随机,等组匹配这些是在被试方面提高效度的方法。之所以存在了那么多的实验设计类型是在一步步的完善设计,提高效度,也就是说在真正的实验中,为了实验的具体情况、实验目的而对于组内还是组间,最好的效度而进行的灵活的结合。呵呵,这些都是后话了,希望大家能切实的理解实验设计,灵活的掌握,毕竟实验设计的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陈述性知识。建议多度核心期刊上的文献,会大有收获的。

微笑的花瓣
喜悦的玉米
2025-09-25 14:01:32
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观察/记录/测定心理现象

1、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2、实验逻辑

将其他可能存在的环境变化因子控制在不变的水平,而是否引起人的心理现象是因为是否接受了实验处理,由此可以证实因果关系。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理论研究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实验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材料。一切实验研究都是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而心理学理论假设的构建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

1、自变量及其操纵

种类(刺激、环境、被试、被试暂时差别)、控制(操作性定义、检查点、仪器、刺激呈现方式)

2、因变量及其观测

种类(正确性、速度、概率、强度)、控制(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实验设计(对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说明)、评价标准(内部效度、外部效度)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单组后测、单组前后测、固定组比较(无前测/非随机)、事后设计(相关研究、准测组设计)

3、准实验设计

时间序列、相等时间样本、非等组前后测(非随机)、非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

4、真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统计方法、相关样本)

1、内部效度

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因素(历史/成熟/被试选择及分配/测验/统计回归)

2、外部效度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影响因素(实验情景人工化/样本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的效度)

3、构思效度

对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操作性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构思代表性过窄或过宽)

4、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方法引起/统计结论有效性程度、影响因素(统计检验力/统计前提条件/测量工具信度)

考点: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实验研究的效度、变量及其控制、实验设计

易错知识点:

1、不能排除成熟等因素影响的设计是?单组前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是在实验处理前施加一次前测,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练习效应以及历史成熟等因素的影响。

2、拉丁方实验设计采用循环法平衡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顺序、被试差异都作为自变量因素来处理。

3、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有:

1)消除法: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

2)恒定法: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平衡法: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

4)统计控制法:当无关变量的影响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响已经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

*恒定刺激法是测量感觉阈限所使用的一种方法,不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4、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心理效应的区分:

1)霍桑效应:实验气氛对被试反应的影响,通常发生在个体体验到新事物以后的状态。

2)安慰剂效应: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预期心理,被试在接受实验处理后,按照对实验目的的猜测来调整自己的心理或行为反应方式的现象。

3)约翰亨利效应:对照组在与实验组竞争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其行为反应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

4)罗森塔尔效应:汉斯马通过观察主人的表现进行计算,与实验者效应相似。

5、实验研究效度的定义:

1)内部效度: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2)外部效度: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

3)构思效度:关于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的一致程度。即对研究的特质在理论上构思的全面性;

4)统计结论效度: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6、配对法的步骤不包括?随机分组

配对法是配对组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共同作业和配对分组。共同作业又称为事先检验或前测。

7、自变量与因变量

“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是: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自变量是:超常与常态儿童。

“动机过程对青少年网路游戏行为意向的影响”自变量是动机过程,因变量是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意向。

8、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类型:组间设计、组内设计。组内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处理。与组间设计相反的是组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9、天花板效应:测验中由于题目的数量少或难度不够,使被试的得分受到限制,通过测验不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也叫高限效应。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简单,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例如,同是100%的正确或100分,各个被试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吃力有的轻松。与之相对应的是地板效应。

*不会引起天花板效应的是:题目太难。(排除:被试不具有代表性、让4年纪学生做10以下加减、被试不了解实验目的)

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总体或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测量工具的局限性、被试样本的代表性。

*被试的选择偏向性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

11、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是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

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生长和成熟、前测的影响、被试者的选择偏向性、被试者的缺失、实验程序的不一致、统计回归。

*后测不影响实验内部效度。

12、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主试有意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期望。

安慰剂效应: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语气影响被试的反应,导致理论上无效的实验处理也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霍桑效应:实验处理所带来的气氛影响被试的反应。

约翰亨利效应:对照组与实验组竞争过程中,表现出其行为反应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

13、恰当的因变量指标:1)有效性: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2)客观性: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观察到;3)数量化:可用数字、次数或用一定的反应程度来表示。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不包括?确定性(排除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

14、操作性定义:根据某个心理现象的测定程序对这种心理现象下定义。

15、各类实验类型的理解与应用

1)实验前后设计: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者进行观测的结果与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的设计。比如实验前后都有问卷。

傻傻的花生
优雅的星月
2025-09-25 14:01:32
1.无控制组事后设计

无控制组事后设计既无对照组可供比较,也无事前测量可供参照,此类实验只能算作“探讨测性”实验。例如,降价10%后,产品获得销售额增长20%的结果。这其中除降价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销售额的增长。

2.有控制组事后设计

有控制组事后设计是利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事后测量值做对比进行判断,其显著优点是凸显实验变量的调控效果。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无控制组事前事后设计

无控制组事前事后设计是事先对正在经营的情况进行测量,改变条件后再测量,两者对比确定条件投放是否有效。

4.有控制组事前事后设计

有控制组事前事后设计是先对实验组事前事后做测量值;控制组事前事后做测量值;然后观察实验组事前事后变动值及控制组事前事后变动值;最后对比两组变动值的差异,判断条件的影响。目的是有利于分离非实验条件的影响,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激情的人生
谦让的机器猫
2025-09-25 14:01:32
从软件设计的角度看,这个所谓的编码设计很可能指的的是程序流程图、程序框图之类的设计。如果用VC、VB一类的环境编程,较大的软件需要多人完成,在编程之前要分组、分配各自的任务,也需要设计一下。如果这个编码设计是泛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