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RFID天线?
RFID标签天线是RFID标签的应答器天线,是一种通信感应天线。一般与芯片组成完成的RFID电子标签应答器。RFID标签天线由于材质和制造工艺的不同,分为金属蚀刻天线、印刷天线、镀铜天线等几种。
RFID 技术原理
通常情况下, RFID 的应用系统主要由读写器和RFID 卡两部分组成的,如图1 所示. 其中,读写器一般作为计算机终端,用来实现对RFID 卡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它是由控制单元、高频通讯模块和天线组成.而RFID 卡则是一种无源的应答器,主要是由一块集成电路( IC) 芯片及其外接天线组成,其中RFID 芯片通常集成有射频前端、逻辑控制、存储器等电路 ,有的甚至将天线一起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
图1 射频识别系统原理图
RFID 应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RFID 卡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后,由其天线获得的感应电流经升压电路作为芯片的电源,同时将带信息的感应电流通过射频前端电路检得数字信号送入逻辑控制电路进行信息处理所需回复的信息则从存储器中获取经由逻辑控制电路送回射频前端电路,最后通过天线发回给读写器. 可见,RFID 卡与读写器实现数据通讯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是天线. 一方面,无源的RFID 卡芯片要启动电路工作需要通过天线在读写器天线产生的电磁场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另一方面,天线决定了RFID 卡与读写器之间的通讯信道和通讯方式。
亲,更多详细内容你可以@我哦。
RFID 系统天线一般分为电子标签天线设计和读写器天线两大类。不同工作频段的RFID系统天线设计各有特点。对于LF和HF频段,系统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电 子标签所需的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由读写器的耦合线圈辐射近场获得,一般为无源系统,工作距离较小,不大于1米。在读写器的近场实际上不涉及电磁波传 播的问题,天线设计比较简单。
而对于UHF和微波频段,电子标签工作时一般位于读写器天线的远场,工作距离较远。读写器的天线为电子标签提供工作 能量或唤醒有源电子标签,UHF频段多为无源被动工作系统,微波频段(2.45GHz和5.8GHz)则以半主动工作方式为主。天线设计对系统性能影响较 大。对于UHF和微波频段电子标签天线设计,主要问题有:
I. 天线的输入匹配
UHF和微波频段电子标签天线一般采用微带天线形式。在传 统的微带天线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天线尺寸和结构,或者使用阻抗匹配转换器使其输入阻抗与馈线相匹配,天线匹配越好,天线辐射性能越好。但由于受到成 本的影响,电子标签天线一般只能直接与标签芯片相连。芯片阻抗很多时候呈现强感弱阻的特性,而且很难测量芯片工作状态下的准确阻抗特性数据。在设计电子标 签天线时,使天线输入阻抗与芯片阻抗相匹配有一定的难度。在保持天线性能的同时又要使天线与芯片相匹配。这是电子标签天线设计的一个主要难点。
II. 天线方向图
电子标签,理论上希望它在各个方向都可以接收到读写器的能量,所以一般要求标签天线具有全向或半球覆盖的方向性,而且要求天线为圆极化。
III. 天线尺寸对其性能的影响
由于电子标签天线尺寸极小,其输入阻抗,方向图等特性容易受到加工精度,介质板纯度的影响。在严格控制尺寸的同时又要求天线具有相当的增益,增益越大,电子标签的工作距离越大。
现时实际应用中的电子标签天线基本采用贴片天线设计,主要形式有微带天线,折线天线等。最近几年,电子标签天线设计一直是RFID系统中的热点[6] [7]。标签天线研究的重点有如何实现宽频特性[8][9][10],阻抗匹配[11],还有文章涉及天线底板对标签性能的影响[12]。
读写器 天线一般要求使用定向天线,可以分为合装和分装两类。合装是指天线与芯片集成在一起,分装则是天线与芯片通过同轴线相连,一般而言,读写器天线设计要求比 标签天线要低。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有研究在读写器天线上应用智能天线技术控制天线主波束的指向,增大读写器所能涵盖的区域[13]。
什么是RFID主要包括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两方面,其中RFID产业化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标签芯片设计与制造:例如低成本、低功耗的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适合标签芯片实现的新型存储技术,防冲突算法及电路实现技术,芯片安全技术,以及标签芯片与传感器的集成技术等。
天线设计与制造:例如标签天线匹配技术,针对不同应用对象的RFID电子标签天线结构优化技术,多标签天线优化分布技术,片上天线技术,读写器智能波束扫描天线阵技术,以及RFID电子标签天线设计仿真软件等。
RFID电子标签封装技术与装备:例如基于低温热压的封装工艺,精密机构设计优化,多物理量检测与控制,高速高精运动控制,装备故障自诊断与修复,以及在线检测技术等。
RFID电子标签集成:例如RFID芯片与天线及所附着的特殊材料介质三者之间的匹配技术,RFID电子标签加工过程中的一致性技术等。
读写器设计:例如密集读写器技术,抗干扰技术,低成本小型化读写器集成技术,以及读写器安全认证技术等,像高频读写器HR9216,超高频读写器UR6258就是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
RFID应用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RFID应用体系架构:例如RFID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系统中各种软硬件和数据的接口技术及服务技术等。
RFID系统集成与数据管理:例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通信、传感网络、信息安全、工业控制等的集成技术,RFID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系统中间件技术,海量RFID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管理、交换、分发、数据处理和跨平台计算技术等。
RFID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支持RFID社会性应用的基础服务体系的认证、注册、编码管理、多编码体系映射、编码解析、检索与跟踪等技术与服务。
RFID检测技术与规范:例如面向不同行业应用的RFID电子标签及相关产品物理特性和性能一致性检测技术与规范,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空中接口一致性检测技术与规范,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综合性检测技术与规范等。
什么是RFID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RFID的分类
RFI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5.8G
RFID按照能源的供给方式分为无源RFID,有源RFID,以及半有源RFID。无源RFID读写距离近,价格低;有源RFID可以提供更远的读写距离。
问题描述:
另外,这些标准哪里可以下载到~!谢谢啦!
解析:
1.ISO 14443A /B(ISO SC17/WG8):超短距离智慧卡(Proximity coupling *** art cards)标准。
这标准订出读取距离(reading distance)7-15厘米的短距离非接触智慧卡
(contactless *** art card)的功能及运作标准,使用的频率为13.56MHz,
现在大众运输(悠游卡)的票价卡都是这一类的。philips
2.ISO 15693(ISO SC17/WG8):短距离智慧卡(Vicinity coupling *** art cards)标准,
这标准订出读取距离可高达一分米非接触智慧卡,使用的频率为13.56MHz,
设计简单让生产读取器的成本比ISO14443低,大都用来做进出控制、出勤考核等,
现在很多企业使用的门禁卡大都使用这一类的标准。
3.ISO 18000系列:这一系列的标准主要应用于货品管理类。主要于物流供应链的管理,
读取的距离较长而使用的频率介于860-930MHz 甚至还有更高的频率,
例如ISO18000-3使用频率为13.56MHz 的标准,ISO 18000-6使用超高频(UHF -Ultra High Frequency)频率。
超短距离智慧卡(Proximity coupling *** art cards)标准
短距离智慧卡(Vicinity coupling *** art cards)标准
上面两个好象一般翻译为疏耦合,近耦合?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标准: UHF 902-928 MHz
由EPCglobal Inc.所推动提出,EPCglobal 是由EAN(EAN International 国际条码)和UCC(制式编码委员会)
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与美国麻省科技学会(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英国的剑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澳洲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日本庆应大学(Keio University)、中国复旦大学以及瑞士圣迦南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t.Gallen)合作,
主要就是在全球结合原有条码的会员组织的推广EPC 标准。EPC 主要就是推动每项商品都有独特的编码,
跟人的身份证字号一样,使用者可以利用EPC 编码的连结ONS(Object Name Service,物件名称服务)
让使用EPC 制定的RFID 标签的货品可以流通全大约有近百家的厂商加入,美国最大的零售商Walmart
就是EPCglobal 会员之一,台湾的民间企业中,台湾印刷业界积极投入RFID 的研发制作的永丰余也是EPCglobal
亚洲会员之一(2004/11/29经济日报),台湾的宏(Acer)在2004年9月宣布引进EPCglobal 的RFID
资料交换标准服务,提供跨国的ONS 服务,可以了解到EPC 在世界的推广,在2004年6月EPCglobal
正式公布了全球第一的RFID 标准,在全球不同的企业在使用RFID 上有个共通标准来的RFID 标签资料规格使用,
其中EPC Tag 所设定的5个不同等级(Class)为:
1.Class0 只供读取(Read Only),简单被动式,仅提供简单被动式,仅提供在出厂时以制订号码的唯读标签。
标签在出厂时即写入一组不可更改之号码,提供简单的服务辨识。
2.Class1 只写一次(Write Once),简单被动式,可供一次写入之唯读标签Wal-Mart便要求供应商
于2005年1月在供来的货栈上,贴上EPC Class1标签。
3.Class2 重复读写(Read/Write),具可重复读写功能之被动式标签
4.Class3 内设感应器的半被动标签,有重复读写功能,更包含额外的感应器:可侦查温度、湿度、
动向变化记录在RFID标签,内建电池增加读取距离。
5.Class4: 属于天线,是一种半被动标签,可主动与其他标签沟通,不过都还在研发中。
ISO14443、15693、18000体系分析
———RFID研究中心 田利梅
射频标签的通信标准是标签芯片设计的依据,目前国际上与RFID相关的通信标准主要有:ISO/IEC 18000标准(包括7个部分,涉及125KHz, 13.56MHz, 433MHz, 860-960MHz, 2.45GHz等频段),ISO11785(低频),ISO/IEC 14443标准(13.56MHz),ISO/IEC 15693标准(13.56MHz)等,下面我们就ISO14443、15693、18000三个体系分析和比较。
1. 低频段射频标签相关的国际标准
低频段射频标签,简称为低频标签,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 ~ 300kHz。典型工作频率有:125KHz,133KHz。低频标签一般为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低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低频标签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
低频标签的典型应用有:动物识别、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电子闭锁防盗(带有内置应答器的汽车钥匙)等。与低频标签相关的国际标准有:ISO11784/11785(用于动物识别)、ISO18000-2(125-135 kHz)。
2. 中高频段射频标签相关的国际标准
中高频段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一般为3MHz ~ 30MHz。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该频段的射频标签,从射频识别应用角度来说,因其工作原理与低频标签完全相同,即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将其归为低频标签类中。另一方面,根据无线电频率的一般划分,其工作频段又称为高频,所以也常将其称为高频标签。鉴于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可能是实际应用中最大量的一种射频标签,因而我们只要将高、低理解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不会在此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其称为中频射频标签。
中频标签由于可方便地做成卡状,典型应用包括:电子车票、电子身份证、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等。相关的国际标准有:ISO14443、ISO15693、ISO18000-3(13.56MHz)等。
中频标准的基本特点与低频标准相似,由于其工作频率的提高,可以选用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射频标签天线设计相对简单,标签一般制成标准卡片形状。
3. 超高频与微波标签
超高频与微波频段的射频标签,简称为微波射频标签,其典型工作频率为:433.92MHz,862(902)~928MHz,2.45GHz,5.8GHz。微波射频标签可分为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类。工作时,射频标签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区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阅读器天线辐射场为无源标签提供射频能量,将有源标签唤醒。相应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距离一般大于1m,典型情况为4~6m,最大可达10m以上。阅读器天线一般均为定向天线,只有在阅读器天线定向波束范围内的射频标签可被读/写。
以目前技术水平来说,无源微波射频标签比较成功产品相对集中在902~928MHz工作频段上。2.45GHz和5.8GHz射频识别系统多以半无源微波射频标签产品面世。半无源标签一般采用钮扣电池供电,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
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特点主要集中在是否无源、无线读写距离、是否支持多标签读写、是否适合高速识别应用,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容限,射频标签及读写器的价格等方面。典型的微波射频标签的识读距离为3~5m,个别有达10m或10m以上的产品。对于可无线写的射频标签而言,通常情况下,写入距离要小于识读距离,其原因在于写入要求更大的能量。
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应用包括:移动车辆识别、电子身份证、仓储物流应用、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等。相关的国际标准有:ISO10374,ISO18000-4(2.45GHz)、-5(5.8GHz)、-6(860-930 MHz)、-7(433.92 MHz),ANSI NCITS256-1999等。
由上面分析我们看到ISO18000的一系列标准涉及到七个部分,而ISO14443和ISO15693标准都是针对13.56MHz。
你需要标准的话请与 RFID信息网(irfid)管理员联系
在全双工和半双工系统中,射频卷标的响应是在读写器发出的电磁场或电磁波的情况下发送出去的。因为与阅读器本身的信号相比,射频卷标的信号在接收天线上是很弱的,所以必须使用合适的传输方法,以便把射频卷标的信号与阅读器的信号区别开来。在实践中,人们对从射频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一般采用负载反射调制技术将射频卷标数据加载到反射回波上(尤其是针对无源射频卷标系统)。
时序方法则与之相反,阅读器辐射出的电磁场短时间周期性地断开。这些间隔被射频标签识别出来,并被用于从射频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雷达工作方式。时序方法的缺点是:在阅读器发送间歇时,射频标签的能量供应中断,这就必须通过装入足够大的辅助电容器或辅助电池进行补偿。
RFID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射频卷标的供电。无源的射频标签自已没有电源。因此,无源的射频标签工作用的所有能量必须从阅读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取得。与此相反,有源的射频标签包含一个电池,为微型芯片的工作提供全部或部分“辅助电池”能量。
1.RFID的资料存储
能否给射频卷标写入数据是区分不同类型RFID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简单的RFID系统来说,射频卷标的数据大多是简单的(序列)号码,可在加工芯片时集成进去,以后不能再变。与此相反,可写入的射频标签通过读写器或专用的编程设备写入数据。
射频卷标的数据写入一般分为无线写入与有线写入两种形式。RFID卷标的数据量通常在几个字节到几千个字节之间。但是,有一个例外,这就是1比特射频标签。它有1比特的数据量就足够了,使阅读器能够作出以下两种状态的判断:"在电磁场中有射频标签"或"在电磁场中无射频标签"。这种要求对于实现简单的监控或信号发送功能是完全足够的。因为1比特的射频卷标不需要电子芯片,所以射频卷标的成本可以做得很低。由于这个原因,大量的1比特射频标签在百货商场和商店中用于商品防盗系统(EAS)。当带着没有付款的商品离开百货商场的门闸时,安装在出口的读写器就能识别出"在电磁场中有射频标签"的状况,并引起相应的反应。对按规定已付款的商品来说,1比特射频标签在付款处被除掉或者去活化。
对一般的RFID系统来说,使用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来存储数据是主要方法。然而,使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写入过程中的功率消耗很大,使用寿命一般为写入100,000次。对微波系统来说,还使用静态随机存取内存(SRAM),内存能很快写入数据。为了永久保存数据,需要用辅助电池作不中断的供电。
2.RFID的工作频率
射频卷标的工作频率不仅决定着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电感耦合还是电磁耦合)、识别距离,还决定着射频标签及读写器实现的难易程度和设备的成本。
工作在不同频段或频点上的射频标签具有不同的特点。射频识别应用占据的频段或频点在国际上有公认的划分,即位于ISM波段之中。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928MHz,2.45GHz,5.8GHz等。
1)低频段射频标签
低频段射频卷标简称为低频卷标,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 ~ 300kHz。典型工作频率有:125KHz,133KHz。低频卷标一般为无源卷标,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低频卷标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低频卷标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
低频标签的典型应用有:动物识别、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电子闭锁防盗(带有内置应答器的汽车钥匙)等。低频标签有多种外观形式,其中应用于动物识别的有:项圈式、耳牌式、注射式、药丸式等。
低频标签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卷标芯片一般采用普通的CMOS工艺,具有省电、廉价的特点;工作频率不受无线电频率管制约束;可以穿透水、有机组织、木材等;非常适合近距离的、低速度的、数据量要求较少的应用。
低频标签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卷标存贮数据量较少;只能适合低速、近距离识别应用;与高频标签相比:卷标天线匝数更多,成本更高一些。
2)中高频段射频标签
中高频段射频卷标的工作频率一般为3MHz ~ 30MHz。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该频段的射频标签,从射频识别应用角度来说,因其工作原理与低频卷标完全相同,即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将其归为低频标签类中。另一方面,根据无线电频率的一般划分,其工作频段又称为高频,所以也常将其称为高频标签。鉴于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可能是实际应用中最大量的一种射频标签,因而我们只要将高、低理解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不会在此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其称为中频射频标签。
中频标签一般也采用无源设计,其工作能量同低频标签一样,也是通过电感(磁)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卷标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卷标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中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也小于1米。
中频标准的基本特点与低频标准相似,由于其工作频率的提高,可以选用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射频卷标天线设计相对简单,卷标一般制成标准卡片形状,典型应用包括:电子车票、电子身份证、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等。
3)超高频与微波标签
超高频与微波频段的射频标签,简称为微波射频卷标,其典型工作频率为:433.92MHz,862(902)~928MHz,2.45GHz,5.8GHz。微波射频卷标可分为有源卷标与无源卷标两类。工作时,射频卷标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区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阅读器天线辐射场为无源标签提供射频能量,将有源标签唤醒。相应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距离一般大于1m,典型情况为4~6m,最大可达10m以上。阅读器天线一般均为定向天线,只有在阅读器天线定向波束范围内的射频标签可被读/写。
由于阅读距离的增加,应用中有可能在阅读区域中同时出现多个射频标签的情况,从而提出了多标签同时读取的需求,进而这种需求发展成为一种潮流。目前,先进的射频识别系统均将多卷标识读问题作为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目前技术水平来说,无源微波射频卷标比较成功产品相对集中在902~928MHz工作频段上。2.45GHz和5.8GHz射频识别系统多以半无源微波射频卷标产品面世。半无源标签一般采用钮扣电池供电,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
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特点主要集中在是否无源、无线读写距离、是否支持多标签读写、是否适合高速识别应用,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容限,射频卷标及读写器的价格等方面。典型的微波射频标签的识读距离为3~5m,个别有达10m或10m以上的产品。对于可无线写的射频标签而言,通常情况下,写入距离要小于识读距离,其原因在于写入要求更大的能量。
微波射频卷标的数据存贮容量一般限定在2Kbits以内,再大的存贮容量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技术及应用的角度来说,微波射频标签并不适合作为大量资料的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标识物品并完成无接触的识别过程。典型的数据容量指针有:1Kbits,128Bits,64Bits等。
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应用包括:移动车辆识别、电子身份证、仓储物流应用、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等。
3.RFID信息安全
RFID数据非常容易受到攻击,主要是RFID芯片本身,以及芯片在读或者写数据的过程中都很容易被黑客所利用。因此,如何保护存储在RFID芯片中数据的安全,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最新的RFID标准重新设计了UHF(超高频率)空中接口协议,该协议用于管理从标签到读卡器的数据的移动,为芯片中存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保护措施。新标准采用"一个安全的链路",保护被动标签免于受到大多数攻击行为。当数据被写入卷标时,数据在经过空中接口时被伪装。从卷标到读卡器的所有数据都被伪装,所以当读卡器在从卷标读或者写数据时数据不会被截取。一旦数据被写入卷标,数据就会被锁定,这样只可以读取数据,而不能被改写,就是具有我们常说的只读功能。
从功能方面来看,RFID标签主要分为三种:只读卷标、可重写卷标、带微处理器卷标。只读型卷标的结构功能最简单,包含的信息较少并且不能被更改;可重写型卷标集成了容量为几十字节到几万字节的闪存,卷标内的信息能被更改或重写;带微处理器卷标依靠内置式只读存储器中存储的操作系统和程序来工作,出于安全的需要,许多标签都同时具备加密电路,现在这类卷标主要应用于非接触型IC卡上,用于电子结算、出入管理等。
其标签:
RFID backscatter.
电子标签(2张)RFID标签分为被动,半被动(也称作半主动),主动三类。
被动式
被动式标签没有内部供电电源。其内部集成电路通过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驱动,这些电磁波是由RFID读取器发出的。当标签接收到足够强度的讯号时,可以向读取器发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ID号(全球唯一标示ID),还可以包括预先存在于标签内EEPROM中的数据。
由于被动式标签具有价格低廉,体积小巧,无需电源的优点。目前市场的RFID标签主要是被动式的。
半主动式
一般而言,被动式标签的天线有两个任务,第一:接收读取器所发出的电磁波,藉以驱动标签IC;第二:标签回传信号时,需要靠天线的阻抗作切换,才能产生0与1的变化。问题是,想要有最好的回传效率的话,天线阻抗必须设计在“开路与短路”,这样又会使信号完全反射,无法被标签IC接收,半主动式标签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半主动式类似于被动式,不过它多了一个小型电池,电力恰好可以驱动标签IC,使得IC处于工作的状态。这样的好处在于,天线可以不用管接收电磁波的任务,充分作为回传信号之用。比起被动式,半主动式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好的效率。
主动式
与被动式和半被动式不同的是,主动式标签本身具有内部电源供应器,用以供应内部IC所需电源以产生对外的讯号。一般来说,主动式标签拥有较长的读取距离和较大的记忆体容量可以用来储存读取器所传送来的一些附加讯息。
射频识别技术包括了一整套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
射频识别标签,又称射频标签、电子标签,主要由存有识别代码的大规模集成线路芯片和收发天线构成,目前主要为无源式,使用时的电能取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电波能量;射频识别读写设备以及 与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如进存销系统的联网等。
将射频识别技术与条码(Barcode)技术相互比较,射频类别拥有许多优点,如:
可容纳较多容量。通讯距离长。难以复制。对环境变化有较高的忍受能力。可同时读取多个标签。
相对地有缺点,就是建置成本较高。不过目前透过该技术的大量使用,生产成本就可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