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设计 教堂建筑设计介绍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由于中国基督教福音的兴旺,城乡大小教堂也随着信徒数量的迅速增加而不断建成,这是神对中国教会的祝福,也是国家安定兴旺的另一种体现。那么,教堂设计该怎么做呢?下面小编简单整理一些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参考帮助!
通常建筑师采用不同文化含义上的表达与空间结构体系上的展示这两种基本途径来诠释建筑物外在、内在的意义。针对基督教聚会活动场所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可谓非常多样,但是所有的设计都无疑在追求着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存在于统一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之间。
影响教堂建筑平衡建立的首要因素是教会信仰属性的组成,它包括基督教的教义、信仰原则、神学思想和教会管理模式等,它应该是历史非线性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综合体,是一种能顺应社会历史、时代背景、环境需求的综合体。它受社会历史体制、社会关系、社会文化、人和物质等动态因索的影响,但它的信仰核心价值不会变。
此外我们还需认识到,教堂建筑本身有一个时代演变的历程。希伯来文化传统、古希腊与罗马文化传统在基督教崇拜实践中始终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影响就导致了基督教教堂建筑在艺术创新和审美发展中的差异认同。同样,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进程在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现出了本土化的倾向,这也就涉及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没有找到平衡点,那么教堂建筑就无法与时代背景、地域特征等相协调。
若将以上两点放入具体教堂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究竟如何才能使教堂建筑既能传承对信仰的历史根源,又可以适应时代社会从而成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新型教堂。
我们应当牢记:教堂建筑的设计理念必须建立在“坚持以圣经真理、基本教义为主要指导”的基础之上,即围绕崇拜等各项聚会实践所需的功能要求来展开教堂建筑的功能设计,强调教堂的崇拜讲道、听道功能,并兼顾教会的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等功能。
因此,设计平面功能形式可以根据具体地形环境而多样化,主要功能需求可分为以下三类情况:
第一类:城市中的教堂。它的基本组成:主教堂、附堂、多功能活动厅、主日学教室、培训教室、祷告室、各团契交通室、诗班练唱及更衣室、乐器存放间、售书房、图书馆、教牧同工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审、接待室、医务室、值班室、圣餐间、仓库储藏室若干、停车场等(其中,主日学可根据教材及年龄需要分成母婴、低幼、儿童、少年)。
第二类:城乡结合部的教堂。它的基本组成:主教堂、附堂(兼多功能厅),主日学教室(兼培训教室)、祷告室、诗班练唱及更衣室、会议室(兼接待室)、小厨房(兼圣餐间)、办公室、财务室、售书房(兼阅览室)、仓库储藏室、驻堂牧师宿舍。
第三类,乡村的教堂。它的基本组成:主教堂、大教室(兼诗班练唱室)、主日学教室(兼培灵会住宿)、会议室(兼接待室)、办公室、财务室、驻堂牧师宿舍、讲员休息室、厨房、食堂(兼多功能厅)。
此外,当建筑空间中有精神性的内容需要被表达出来时,教堂主要空间布置指向就需要根据用地环境分为集中式和组合式。
集中式:一般采用一层为附堂及教会各活动用房,二、三层为主教堂,地下室、半地下室为停车场,这种教堂空间紧凑,使用便捷。
组合式:一般采用一幢为独立主教堂,一幢为多功能的活动用房及接待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楼。将两个不同功能需求空间完全分离,建筑结构技术简单,可灵活分期施工,一次性投资压力较小。
其实,无论是教堂的建筑造型,还是基督教的艺术,它们都是时代文化创新、艺术探索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与教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教堂建筑艺术外观的意义,就在于希望各地在修建教堂的过程中,能更多地体现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之间的认同关系,以及中国基督教和普世基督教之间的认同关系。
目前,中国教堂建筑概念正在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使得一个大而化之的“中国”概念的呈现出现了困境:另一方面,“因信称义”主内合一的真道原则究竟如何才能在教堂崇拜空间、教堂建筑的内在外观上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也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我们的教会在观念上要避免“只有照搬某种形式才是教堂建筑”的想法。教堂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在满足崇拜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多考虑吸收中国建筑特色风格,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更多与时代环境相协调相平衡的中国式教堂。这不仅是设计师的任务,也是教会教牧同工们的责任。
所以,今天如果孤立讨论“十字架”的大小、位置是不全面的,应将其放置在教堂建筑的整体性之中来探讨。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教堂建筑的价值体系不仅是本色化的,也是全球性的。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其于50年代以前,主要以功能性、合理性为主。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后现代以及表现主义为主。早在1937年,柯布西耶定居巴黎时出版的一部著作,名为《走向新建筑》。这部作品虽然出版于四十年代,其中有许多文章是柯布西耶早就完成的,因此可以代表其第一阶段的设计理念的象征。这个时期,其主要以钢筋水泥替代传统的承重墙设计,以钢筋水泥柱子将建筑物腾空于地面之上,最典型的代表有马塞公寓和萨伏伊别墅。当时的柯布西耶,比较赞美机械美学,认为钢筋混凝土已经在建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完全可以被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所替代。这正是在一个科学蓬勃发展之下的必然产物。
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设计理念的第二个阶段。在此阶段中,柯布西耶已经完全摒弃了古典主义建筑。从独具特色的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柯布西耶,在设计建筑时,保持其应有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更倾向于表现主义。朗香教堂是个具有创意性和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他与其说是一座建筑,更不如称其为一件艺术品更为贴切。如果你们去过那里,就会惊讶地发现,教堂内部的墙面,几乎没有一面是直的,大多都以弯曲的流水线为主,甚至有部分墙面还是倾斜的,这让整座教堂看起来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最大的特点是,教堂的墙面上,被镂空了大小不一的窗户,用玻璃镶嵌,当阳光投射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氛围与情调。这也难怪朗香教堂被成为当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你可以去学学欧洲历史,里面有很多关于它的东西~~~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设计师当时没有什么理念,只是单纯从哥特的特有形式出发,后来的建造过程中又改了很多地方~
哥特式教堂曾代表了一个时代的
最高建筑成就
宗教建筑是“实用、坚固、美观”
理性思想指导下
对形而上神学思想的阐释
它是天堂与人间、短暂与永恒的交融之所
当面对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
教堂也展现出了
不同于其他宗教建筑的包容性
本期特别为大家整理了
20个国内外优秀新型教堂
去品味新时代的语境下教堂的圣洁与光辉
01.
无影教堂
设计:上海大椽建筑设计事务所纬图设计机构
地点: 四川 成都
“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炼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这些体量所表现的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而且是不含糊的。正因如此,它们才称得起是美丽的形象,最美丽的形象。”——勒·柯布西耶
教堂的形象取自于传统西方教堂的样式,当阳光照射下来,被一束束光线贯穿而过,又幻化成了一道道光束,这一道道白色的“光束”又组成了一座可以被光穿透的教堂。光永远是教堂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最自然最纯净的材质成为了这座教堂的灵魂所在。
02.
秦皇岛阿那亚礼堂
设计:直向建筑
地点: 河北 秦皇岛
阿那亚礼堂位于秦皇岛,离海非常近,在涨潮的时候,底层空间甚至会被海水浸没。设计师想象这个教堂是:非常久远的曾经漂泊在海上的一艘船,岁月变迁,海水退去,留下来一处空间的构筑,依然凌空悬浮在沙滩之上。
上层属于宗教空间,人的视野里没有沙滩和嬉戏的众生,只有对面一望无际的海面。朝海大窗被压低到2 .7米的高度,更多是被一种幽暗氛围的氛围所笼罩。这里虽然没有传统教堂的祭坛与偶像化的雕塑,却可以通过人与海的联系去沐浴上帝的荣光。
03.
南非小教堂
设计:Steyn Studio
地点: 南非
教堂位于南非一处葡萄园中,白色屋顶勾勒出轻柔的曲线,契合山谷的轮廓浮动着,描绘了圣经诗篇中的画面。一片平静的池塘映射出建筑飘逸的外形,仿若轻浮于基地之上。
内部设计为简单的长方形集会空间,抛光的水磨石地板映射出内部的明亮。屋顶透过光在地板映出舞动的曲线。材料的运用,质朴的设计和远山近树的辉映描绘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体验。
04.
种子教堂
设计:构诗建筑
地点: 广东 惠州
种子教堂整体上运用了一种粗犷自然、不加修饰的材料语言。所有墙体以竹模板现浇混凝土进行建造。竹模板在墙体表面留下的痕迹弱化了墙体的庞大尺度,为刚硬的混凝土加入丝丝秀气,亦和四周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再加上朴实的玻璃门窗,和农民自做的桌椅,种子教堂以最平易近人、最贴近乡村生活的方式呈现。
05.
湖北蕲春天主 教堂
设计:上海以靠建筑
地点: 湖北 蕲春
教堂建筑表面全涂白漆,与周围绿色的环境形成呼应,带来宁静和圣洁之感。虽然周围没有窗户,屋顶却设有七个天窗,在圣经中「七」有着特殊的意义,如神创造天地用了七天,耶稣教诲门徒原谅别人七十个七次等。
06.
苌庄教堂
设计:房子和诗建筑设计工作室
地点: 山东 济南
苌庄教堂位于一片树林及田野中央,距离村庄建筑群有一定距离,保持了一种天然的独立性。摒弃了传统教堂的白色主题,用古典、对称、富有韵律的结构设计和深色的立面,使这个乡村教堂可以呈现出一种单纯、沉稳、静谧、神圣的空间氛围。让建筑空间回归至朴素、基本、自然的状态。
主堂室内的材料以清水混凝土柱与红砖墙来主导呈现,砖墙的凹凸处理并非只是对于墙面肌理的追求,更主要是希望让砖块的孔隙更多的暴露出来,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吸音效果。
主堂的照明设计也是该教堂建筑设计的重点。设计师采取了较为克制而不失理性的做法。主堂内尽量不设可见灯具,仅在教堂两侧砖墙上侧设置了灯带。夜晚时分,两侧的灯光会照亮整个屋顶,进而照亮整个主堂空间。在白天,室内的采光可以完全通过天窗采光得到满足。
07.
约翰-保罗二世教堂
设计:KRobert Gutowski Architects
地点: 匈牙利
保罗二世教堂是对近代礼拜仪式变化的有意识的回应,项目的核心理念旨在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宗教活动中。这种理念同时是设计的灵感源泉。
教堂内部,钢筋混凝土穹顶的表面被聚光灯和漫射灯照亮,增强了教堂的神圣感。自然光线透过穹顶上的天窗,洒落在圣坛的中心,营造出恰如其分的亲切氛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反思。
08.
京都威斯汀酒店教堂
设计:KATORI archi+design associates
地点: 日本 京都
设计团队尽可能地利用了既有的建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传统寺庙建筑的元素。新置入的木质天花格栅结合了间接照明,营造出阳光从枝叶间透过般的光影和渐变效果。
重新设计的窗户移除了竖框,提高了通透性,从而增强了教堂与后方树林的联系。明亮的光线照在天然的石墙上,使外部环境与室内空间进一步融合。
09.
乡恋-信仰—滩涂边上的教堂
设计:CWXD建筑事务所
地点: 福建 福州
“海乃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向海而生建筑应有的气度。宗教建筑去符号化,以平和的姿态融入村民的生活。在这里不论教派,只谈信仰的真善美。建筑企图通过构建场所精神来表达自我根源的肯定。
不从众、不随流,让根源性价值观这颗种子在村民心中扎根,它不是不具备生命力,而是在各种炫目刺激下显得“无力”。建筑所构建的场所精神能够唤起村民、访客的共鸣与思考。
10.
湘南基督教堂
设计:Takeshi Hosaka Architects
地点: 日本 湘南
为了让教堂更好地融入周围低层住宅的建筑环境,建筑师将其设计为了一个单层的建筑体量。六个不同高度的曲面屋顶创造出了一个祷告和礼拜的空间,这六个屋顶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在圣经中,万能的主用了六天来创造万物,并在第七天通过弥撒来庆祝这个世界的诞生。
建筑师通过电脑软件以30分钟为间隔,准确地模拟了一天当中的太阳光,并以这个模拟的太阳光为依据对屋顶的位置和形态进行了调整,从而确保了教堂室内空间永远处于一种柔和的光环境之中。
当礼拜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直射的阳光便开始在室内的墙壁上投射出光带。正午的时候,室内只会有一束直射的阳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太阳位置的变化,到了下午三点左右,一系列光带便会充满整个教堂空间,营造出一个极具动感的光环境。
11.
阿朵小镇-月空礼堂
设计:庄子玉
地点: 山东 青岛
深秋的清晨,山野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白雾,万类霜天。侧耳倾听,风声低沉掠过,在舒缓的白噪音中,一座纯白色的礼堂于山谷中矗立,纯粹而唯美,仿佛凝固了时空,成为一个通往永恒的精神地标。
月空·婚礼堂外部形象是纯粹的白色,白色有一种“出尘之意”,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光与影、空与实达到融合的最佳媒介。整个婚礼堂以抽象切片的形式加以叠加还原,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时会呈现不同的视觉画面。婚礼堂内部,用圆弧状的穹顶,凝造“回归”的意境,流线感的运用,包裹成一个轻柔的腔体结构,仿佛婴儿蜷缩在母亲的怀抱。
12.
神圣雷迪斯图塔教堂
设计:Atelier Štěpán
地点: 捷克
设计师用了30年的时间断断续续调整着对这座教堂的设计与构思。整个建筑由教堂、高塔、和宗教中心三部分构成。教堂基于一个圆形的平面而建,下面环绕着一圈彩色玻璃窗,独特的构造象征着天堂与永恒。
教堂的内部空间构成了一个内在的宇宙,作为一个与上帝沟通的器官。这是一个简单、镇定和冷静的空间,身在其中的人将收获到安全、平衡且不受外界打扰的体验。只留一个三角形的窗户作为空间的撕裂,作为对撕裂的耶路撒冷圣殿帷幕的引用。
13.
维奇教堂
设计:JKMM Architects
地点: 芬兰 赫尔基辛
教堂展现在森林中成形的空间观,希望用建筑学唤醒人们对芬兰森林的印象:一种神性和普遍的自然。建筑师构想的密集木梁柱结构理念,最终给整个项目定了基调。外墙木瓦细节也是回应了整体概念设计,体现了设计理念对全木质氛围的追求,虔诚而向上。
这座教堂将现代与古老的建造技艺、精工与粗琢的表面、区位与目标、时间性与永恒性结合在一起。每当进入室内,天花板升起成轩敞的高顶大厅,建筑的戏剧性就毕现无遗。大厅底部的列窗向室外景观开放,光线从木构之间弥漫进整个室内。
14.
泰山九女峰-故乡的月礼堂
设计:袈蓝建筑
地点: 山东 泰安
礼堂被赋予了“月亮”的意义,一轮“永不落幕的月亮”由此而来。“云月是同,溪山各异。”能勾起怀乡之情的触媒,可以与地点无关;关于“月亮”的建筑诗,可以与符号无关。
建筑师希望摒弃关于传统的具象表达,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的材料,创造简单、纯粹的空间,穿透表层的视觉矫饰,直击观者的灵魂。
15.
网格教堂
设计:Edoardo Tresoldi
地点: 意大利
项目由金属网线组成,重新阐释了早期巴西利卡式基督教堂,该形式比位于一边的罗马式教堂早600年。装置在视觉和体量上对原本建筑进行了大幅度消解,呈现出一种富有空气感的半透明状态,承载着场所的记忆,将人们与历史连接在一起。
16.
意大利圣保罗教堂
设计:福克萨斯建筑事务所
地点: 意大利
“巨大的方形体量悬浮在另一个方形体量之内。人们从混凝土的缝隙间仰望着蓝天,视线也随着移动,在室内外间穿行。” -Massimiliano Fuksas
从外侧看,教堂体量似乎平凡无奇。但在其
以哥特式建筑而论,比如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它的出现显然充斥着中世纪的宗教狂热,高耸入云的塔顶刺破苍穹,窗户玻璃的光影变幻让室内环境扑朔迷离,这种对宗教虔诚的执着理念,也是它所从属文化的理性精神的表现。哥特建筑的结构逻辑和构造原则展现出对意志力的不断探索,狂热的宗教美学和理性的艺术风格统一于整体建筑中,充分展现出自我独立意识,是当时城市文明的象征和自我意识的呐喊。
科隆大教堂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来自于自身文化属性,强调群体意识,建筑文化和艺术形式都自成一脉,独领风骚。中国古代推崇“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十分重视建筑的风水学说,这点在一些园林建筑上有着充分的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强调因地制宜,妥善选择位置,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融合。
苏州园林
社会环境上,受周礼之制影响,等级结构森严,自然也会影响到建筑艺术,不仅各级公家建筑在诸多方面有着严格规定,按照等级区分不同制式,连民用建筑格局也有着长幼尊卑顺序,强调伦理附属关系。
传统四合院设计图
例如北京故宫,讲究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又比如四合院,同样具有严格的轴线对称的格局,轴线上的后院正屋为长辈起居处,两侧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为下人住房和客房,极致强调尊卑顺序,带有强烈的封建伦理色彩。不难看出,这些特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中西建筑美学艺术的差异
西方建筑的美学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神庙和中世纪的教堂,西方人将建筑美学比喻成凝固的音乐,这主要由于建筑多以石制为主,建筑作为艺术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现实中物质性的存在又是精神中意识性的延续。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体作为尺度感,通过柱子与人的身高比例可以看出,多立克式和奥尔尼式就代表着男人和女人。高耸的石柱支撑厚重的大跨度屋顶,形成丰富发达的内部空间,又象征着对力量的崇拜,赋予一种向上和四周扩张的气势,突出柱式变化,强调个体的表现,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雅典神庙遗址
中世纪的欧洲进入宗教统治的时代,哥特式教堂高耸的构图和充满几何感镂空的雕饰,表现出宗教的神秘感,周边的花园草坪也注重人工修饰,将植物剪裁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有序整齐的排列,体现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从当今保留下来的西方建筑遗址来看,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早已扎根于他们的内心,这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建筑艺术的不断追求与钟爱。
充满几何感的迷宫花园
中国建筑与高度繁荣的世俗文化紧密相连,强调“经世致用”,几乎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主要以木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讲究左右对称性,在视觉及空间艺术上,以风水布局寓意天人合一,封闭的庭院都呈现出单体建筑的协调换取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追求单座建筑的突兀独立,注重虚实结合的群体空间布局,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层层深入,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展开的有机配合和衬托。
北京故宫
建筑的布局一般遵循一条中轴线,沿着中轴线逐渐展开,强调主次分明,平衡对称,同时在整个规划上还讲究五行风水学说布局,阴阳家认为:上方、前方、奇数、正数属“阳”,而下方、后方、偶数、负数属“阴”,所以作为皇宫的紫禁城就被划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以乾清门为界,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
安藤忠雄在湖南大学的讲座中提到:“其实大家都没懂光之教堂”“很多人都说那十字形光很漂亮”“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冈,教堂是高高在上的,主祭神父站的比观众高,而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神父与观众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台阶是往下走的,这样神父站的与坐着的观众一样高,这样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