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东北大炕是怎样一种体验?
火炕看上去其实和床差不多,但是面积大,一铺炕能睡个七八个人。火炕是用土坯垒的,外面看起来象个土台子,里面空的,通着厨房的锅灶和烟囟。灶里烧火,热气经过火炕从烟囟排出去,火炕就热了起来。
冬天能睡上热呼呼的火炕,那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老年人,躺在火热的炕上,能缓解风湿,腰酸腿疼。如今还有很多老年人不习惯睡床。
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的旅馆,设有火炕,并且当成招揽顾客的卖点。
睡火炕会感觉嘴巴很干,但是不象睡电褥子(电热毯)一样上火。夏天睡起来也热(东北土话:烙得慌),不烧火又太凉。所以会有人在院子里另盘一个简单的灶做饭,厨房的锅灶只用来烧点开水,让炕不太热又不太凉。
东北说人身体好,有一句话: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
以前一个房间两铺大炕,南北相对,又是客厅又是卧室。大冬天的,有客人来了,主人赶紧让客人脱了鞋上炕,坐在热炕头(最接近锅灶的地方)上。端来瓜子茶水烟笸箩,小炉子加几块柈子或者苞米穰子。屁股下一热,喝点热腾腾的茶水(没啥好茶,以前东北就喝茉莉花),炉子热气一烤,全身冒汗,哪里还管外面的西北风。
吃饭也在炕上,四方炕桌一摆,盘腿一坐。一喝就是一下午,土烧酒,杀猪菜,加上火炕的热度,人人脸红脖子粗,全身冒汗。这个情节电视上应该常见,清宫剧中也会有。
广东这边有很多东北菜馆也弄了些看起来象火炕的位子,和日本料理差不多。而东北有一些粗粮馆会设几个火炕雅间,用的是真正的火炕,冬天时生意很火。
平时,家务活(主要是棉活,主妇做全家人的棉衣棉裤棉鞋,一年忙四季)都是在炕上做的。冬天农闲时,邻家大嫂拿些鞋底麻绳过来,就坐在坑上,一边纳鞋底,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唠闲嗑儿。小孩子就在炕上玩,俺小时候就常趴在炕上写作业,看书。时间长了胸口比较疼。
晚上,火炕自然是用来睡觉。要是以前的时候,一般分南北炕的,中间有根长长的幔杆,上面挂着一大块布(即炕幔,作用相当于屏风),晚上睡觉时把南北炕就分成了两个空间。一代人一个炕,小孩子或随父母或跟爷爷奶奶。炕头自然是给一家之主或客人,以示尊敬,而老年人也确实需要热一点。半大小子就睡炕梢(炕的尾端),太热了怕上火。
白天,被子褥子就叠起来放炕稍或者炕里。有的是有个炕琴(就是炕上的柜子),被子就放在炕琴上面。我家当初把东西屋之间的夹壁墙凿了个窟窿,做成个柜厨,被子就放里面,我爸很创意。
外行人盘的炕,冬天不暖夏天热死人。一烧火就憋烟,满屋都是烟气,开门放放风呢,热气全跑了,一家人在屋里哆嗦。还有的不保温,上半夜滚烫下半夜冰凉。
有的人盘炕功夫好,那十里八村的都有名(俺就认识两个人称炕仙的)。一到夏天扒炕(每年一次的清理烟灰工程)时,那就非常的抢手。没几天闲着,总是有人请去帮忙,每餐饭居然都有酒,还有四个菜。
以前的炕都比较大,用土坯垒,上面铺的是草席(有钱人铺竹席),一般都是用高粱秆的皮编的,很容易伤到手脚。再好点是苇席。
现在大多数的炕都改小了,能睡三四个人,做得也漂亮,看起来和仿古的大床差不多。床帘拉起来,看不到那里有铺炕。炕面上铺的是炕革(比地板革要软,厚,比较耐磨)或者炕被。一个房间也只盘一铺炕,空地上可以放沙发,还可以放地桌,吃饭基本改在地桌上吃。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不会盘腿坐着吃饭了。
俺也有十几年不常睡火炕了,偶尔回家睡几天,已经不习惯了。很热,踢了被子又冷;睡前总要放一瓶水在枕头边,要不半夜要爬起来喝水,很麻烦。不喝点水又干得不舒服。
如今,家已搬走,想再睡火炕,似乎已经是件奢侈的事情。
盘炕的工艺是很难在纸面上说清楚的。
原料:
1、水泥 :用于打炕沿,砌外面的砖围。
2、黄土:夯层用,活泥打炕面。
3、泥板 :现在很少能见到有人做泥板,可以用薄石板代替。
4、砖 :打炕围,做炕道。
应该注意的几点点:夯土层打的时候要里高外低,便于走烟,不平的情况可以在打炕面的时候解决。不管炕多大,炕道不宜太曲折,灶口要分三道或四道炕道走烟,少了灶口太热,多了不好走烟。盘好炕要先烧炕才能睡人,烟囱要烧东西引火。
土炕分三层 :
1、夯层: 主要是黄土,为了垫高炕道 ,约50厘米高 。
2.炕道: 应该与灶齐高,约一砖侧放高度,10厘米左右。
3.炕面: 炕面分两部分,泥板一层和最外面用泥抹的一层 。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都是在我大姨家过的。大姨家是做生意的,爸妈去他们家打工,因为是亲戚,所以我们一家五口人白天都在她家吃,(大姨家也是5口人)只有晚上才回到自家。有时爸爸和妈妈会轮流在那值班。那时很流行炕房孵小鸡,就是把买来的鸡蛋放在炕房里用煤油灯点亮加热一定热度和一定的天数,小鸡就孵出来了,然后在把孵出来的小鸡拿到集市上去卖。
因为炕房里24小时都要有人看着,所以爸妈和大姨、大姨父白天一起做,晚上会轮流值班看守炕房里面鸡蛋的动静。还要把鸡蛋一盘一盘的翻一下让温度均匀加热,这样小鸡宝宝才能很好的孵出来。
虽然大姨她们对我们很好,但是不难看出爸妈是为了报答她们自己确很幸苦,毕竟一家子人的嘴巴都插在别人家的锅里,这让人不得不用行动去表示谢谢。
炕鸡的过程中如果有鸡蛋孵不出来我们称之为——头照蛋,看起来就跟普通鸡蛋一样但不能在孵化小鸡了,就要拿到集市上去卖掉;还有一种是小鸡快破壳了,但由于有些时候操作失误或是鸡蛋的残缺的问题时小鸡没有成功出壳,我们称之为——毛鸡蛋,也是要弄出去卖掉的。不过毛鸡蛋可是补品哦。
后来我们长大了些也上学了,爸妈他们就跟大姨家分开了,大姨父说我爸妈他们有经验了炕房让我爸妈他们自己开了,他们自己的家还有批发店也够他们忙的,毕竟两家加起来十口人天天这样搞也挺累的。就这样我们离开了大姨家,爸妈他们把用炕鸡的炕箱拆了带回家自己干了。
从那以后我们的生活又再一次的改变了,毕竟爸妈他们自家干了,时间上面很紧张,人手就也是不够的,因为在大姨家除了爸妈大姨父两口还有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姨哥,他也可以干大人的活了。就是因为爸妈他们人手不够,我和哥哥8-9岁就去帮父母去集市上卖鸡蛋了。那时我跟跟哥哥只有八九岁的时候,经常轮流出去卖鸡蛋。记得有一天一位大叔问我鸡蛋怎么卖的,那时价格4到8毛钱的都有,妈妈说让我卖6毛,我就跟人家说鸡蛋是六毛,人家就还价说“5毛卖不卖”;我说“可以”,人家又说“4毛卖不卖”,我也说可以,后来我旁边的叔叔就帮忙说那个大叔“你这样不行的,你这价怎么能还这样还呢?那个叔叔跟大叔说你要确定要呢,五毛就以你刚开始还的价位,这样你也不要太为难小孩子,市场都这些价位徘徊,后来那这个叔叔帮我把鸡蛋以5毛的价位卖了出去,然后转过头来跟我说“小朋友以后可不能这样让顾客随便还价,不然你是卖不出去的”之后他又跟我说了许多关于在讨价还价这方面的经验,让我学会了生意上的买卖经验与说话的方式。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解生意上的一些琐事,并且还要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要好好赚钱学着做生意,给爸妈他们花买好吃好用的,让他们不在那么的幸苦。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明记心上。
原料:
1、水泥 :用于打炕沿,砌外面的砖围。
2、黄土:夯层用,活泥打炕面。
3、泥板 :现在很少能见到有人做泥板,可以用薄石板代替。
4、砖 :打炕围,做炕道。
原始的土炕是土坯砌成的,土坯形如红砖,但是要大许多,是由泥土和铡刀铡碎的稻草或杂草混合晒干制成的。土炕四边有一行直立的土坯,具体高度可以通过垫高来调节,在其上铺设土坯,接缝处直立土坯支撑。
扩展资料:
在地上先要用土、沙等先垫高到炕高的一半,然后用砖砌成“己”字形的烟道,俗话叫炕洞。也可以先砌烟道再用土在其中填起来,这样更结实,炕面不易下沉。炕洞宽度不超过一块砖长度,一般是砖长的2/3,高度大概4、5砖高(根据炕高而定),卧砖顺向砌。
如果炕很大,一般间隔一两个炕洞要在炕洞里头留出一两个较深的坑,就是把炕底的土掏出后,再用砖加固一下,以便灰多了后扒开炕面掏灰方便,土话叫落(lao四声)灰膛。与烟囱的接口处也一定要有。
然后用砖横向码满炕面,用沙泥抹平就OK了。记住,抹炕洞一定要用黄泥,不掺别的;抹炕面一定要用黄沙掺很少的黄泥,比例约8:1。如果抹好了炕面一烧发现出现裂纹,说明黄泥多了,要重新抹。炕的侧面为了好看,可抹层沙灰(白灰+沙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炕
在靠近窗户的角落里,做一张透气的排架床,可以是气动式的,也可以是底部的高架床。在底部留出存储空间,放下存储网格,制作一个存储盒,存储一些平时不常用的床上用品。在床头,你还可以利用空隙空间制作侧柜,并将其用作卧室衣柜。当然,如果侧面有多余的空间,不要浪费。制作侧柜还可以存放袋子和化妆品等小杂物。
在靠近窗户的位置,可以制作一个类似浮动窗的分隔框,以提供一个平坦的存储区域。同时,可以在角落处添加存储网格,进一步扩大存储空间。如果门靠近墙的根部,我们可以适当地移动它,直到宽度可以容纳下一个狭窄的橱柜。当然,我们能否搬家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房子。在完成带屋顶的全墙衣柜后,衣柜可以变成悬挂式设计,整个床可以靠窗放下,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
不要浪费床边的位置,下面做一个书桌组合柜和一个侧抽屉,以提高卧室的存储容量。同时,床边不仅是一张桌子,而且是一个床头柜,以充分节省空间。墙壁设计的床头柜和书桌的集成,可以节省以前单独购买床头柜的成本,并将资金集中在书桌上的一件物品上,不仅可以省钱,还可以节省空间。下部可设计为拉出式,以进一步扩大存储空间,并可放置不常用的大型物品,如换季床上用品或行李箱,使房间看起来井然有序。
可以用来放置经常穿的鞋子和不常用的行李箱。解决了房间内放置大物件的问题,有效防止卧室看起来杂乱无章,营造大空间的视觉体验。为了增加存储面积,必须有效利用空间。书桌上方可以安装一个挂柜,用来放置书籍、装饰物品或其他小物品。有一个很大的存储空间存放书籍和物品。它不仅增强了卧室的美感,还增加了储藏面积,以防止因太多小物件而造成房间拥挤的视觉效果。衣橱是卧室里必不可少的东西。整合了床头柜和书桌,以节省大部分空间,并为衣柜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