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公园设计重点是什么

彩色的雨
糊涂的白开水
2023-03-05 22:37:15

公园设计重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
开心的蛋挞
陶醉的眼神
2025-10-01 11:45:19

公园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下面以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为例,向大家介绍公园设计重点是什么。

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

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点。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1、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1.2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1.3生态可协调性原则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2、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以生态发展为依据, 发挥“绿”的效益

“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造景的绿色效益。

2.2 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渴望回归大自然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时,植物造景应综合考虑立地条件中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自然条件,以人为本,充满生活气息,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2.3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同时,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全部介绍,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具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公园一般可分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园等。公园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

最新回答
拼搏的嚓茶
苗条的酸奶
2025-10-01 11:45:19

湿地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公园的价值,它将生态与设计相结合,将目标定于修复与景观并存的设计理念中。

一、愿景目标

在湿地生态链修复方面,为保证人工湿地的健康发展,将为内部的原有场地带来丰富的物种资源与良好的环境状况,促使内部湿地景观的良性恢复及健康发展。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生物提供优质繁衍地和栖息地。雨水收集利用于人工湿地当中,雨量较大时,可经过过滤、除污、净化后留出湿地。在湿地内放置鸟巢,吸引鸟类在此繁衍,发挥湿地的生态系统循环链条,体现湿地的鸟类保护功能。不仅为了获得一片绿色人间,更是为了共建和谐自然之类。

改善当地生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位

美化区域环境,调节区域环境气候,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海绵城市

未来适度的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科教场所

创建国内生态是地修复和建设的典范

二、 设计要点

1、在规划区内进行修复与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2、通过生态美感性分析确定保护框架和承载容量

3、保证地块整体的景观环境品质

4、满足地块内部水源攻击持续稳定

5、提供野生鸟类栖息繁殖的湿地植物

6、利用生态隔离法降低对栖息地的人为影响

7、既满足自然生态、又降低造价节省成本

三、景观设计必须满足的功能需求

1、]满足人工生态湿地的需求

无论是在茂密山林中,还是在河谷溪流间,大自然里的生物都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栖息筑巢的场所,可以进行采摘觅食的区域,而这些活动场所在初始景观规划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用相应的环境设施来进行配合。湿地景观设计要满足当地鸟类栖息的正常生活觅食场所的需求。

2、满足栖息鸟类对景观环境的安全度需求

对于湿地景观环境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保障空间的自然性、原始性、生态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重环境原始自然感的营造,让鸟类得到应有的心理安全感。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人为因素对景观湿地的影响。

3、满足栖息鸟类对自然环境的觅食要求

园林景观设计当然离不开植物元素。景观环境要有绿色植物,在满足环境美观度的同时,尽可能种植鸟类喜欢的植物,也能让鸟类在景观环境中采摘觅食植物果实,满足鸟类对于食物的要求。

四、设计原则

1、整体布局

整体性是本案规划设计的“灵魂”,通过现场的空间组织、水域布置、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本案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要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强化总体性。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空间。

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塑造良好环境,整体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空间环境重要原则。现场环境设计满足自然生态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本案的独特效果和景观形象,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形式大同小异的规划风格,使本案具有独有的特色,才更有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3、近自然湿地景观原则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去留、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湿地区域收放有致,遵循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域及能够应付的不同水位、水量的田埂系统。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和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4、因地制宜的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岸边情况,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野趣。对师弟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设计,可采用现场越有的基质土壤,以田埂的形式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水面与水岸呈现出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提供生活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性的生态效益。并且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5、节约原则

注重合理使用各项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铺张浪费。

五、设计目标

通过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对景观进行深入细节的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设计目标:

1、根据规划区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建设湿地生态环境和延续当地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人工湿地景观的特点,及其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2、符合规范、生态适宜。遵循自然湿地设计规范及要求。同时考虑景观和功能区的均衡性。充分考虑各个功能区的布置,满足湿地景观的需求。

3、湿地主要功能为抵御洪流,调节径流,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等,它集陆地上天然的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繁殖与越冬之地。

六、植物设计原则

1、植物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抗污吸污,改善环境,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调节空气、净化环境的目的。

2、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刑。

3、植物选择无刺、无毒、无害,避免对珍稀保护动物健康造成伤害的种类。

4、选择病虫害少、耐粗放管理植物等。

5、植物选择季相搭配,设计“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突出夏秋季景观”的原则,力求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相兼顾。

6、注重植物的常绿落叶搭配,乔、灌、草、地被搭配,创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7、注重植物搭配与周边环境色彩的协调原则,形成统一自然开放空间。

8、林草地粗放式自然生长,湿地植物沿水域蜿蜒种植、自然过渡到水体,水生植物成片自然生长。

未来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以芦苇群丛、莲群丛、浮萍群丛为基础,适当增加和引入间具观赏和生态功能的香蒲群丛、千屈菜、黄菖蒲、美人蒲等挺水植物群的物种,适当增加浮萍草、穗花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

根据天然水流量变化情况,在湿地岛、湿地边缘等地方形成枯水、平水、洪水等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从而营造出多样性生存空间和多样性植物群落。滨水植物群落按照所处谁为高低依次可以划分为如下:

木本植物群落:耐旱和喜湿疏林/灌木丛

草本植物群落:喜湿草本、湿生草本、挺水植物(咋跟植物、漂浮植物)、真水生植物(浮叶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

上述生境空间的营造,不但在空间上植物多样性的增加,而且植物多样性的增减还体现在水涨水落的时间动态变化之中。

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和实地本身的自然条件,应先营造永久性水淹的浅水和周期性水淹的生境,在配置一些湿地植被群落,一般可在3-5年后,经过自然演替,修复成良好的湿地景观。配置湿地植被群落依据滨水基本景观结构,选择乡土、自然的植物种类,尽可能避免采用外来之物种类,塑造和维护本案湿地景观的自然、淳朴风格。

整齐的果汁
炙热的老虎
2025-10-01 11:45:19

公园具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公园一般可分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园等。现代的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以至于在公园中发生了无数个故事,成为人们喜怒哀乐的又一聚集地,也因此很多的书籍,电影,连续剧的背景都选在了公园。下面一起来看看公园设计说明是什么样的吧!

一、公园设计说明之规划布局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观景平台:在山顶相对开阔的地方开辟设置观景平台,其上构造钢架、张拉膜搭建的观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饮茶等使用,观景亭既考虑人与建筑的尺度,同时自身也是体现城市景观形象的小品。

2、观景亭:在近中心区的峭壁处建构两处膜结构亭,形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游人可登高远眺,亦可在亭中休息,两亭之间遥相呼应,夜晚灯火通明,成为都市中的亮点。

(二)生态文化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西南部,这里林木茂盛、有一个村落和两处寺庙:上林庙和山塘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塑造地方文化熠晨园林景观。

1、上林庙博物馆

确保原上林庙寺院的环境氛围,保护其视线走廊和空间环境效果。在道及门区等视线敏感区避免设置大型构筑物及各种与景点氛围不和谐的元素对已有影响景观的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修建上林庙博物馆,充实馆藏内容,全面展示上林庙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充分体现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风格与成就及道教的特点。

2、山塘庙

现状中是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宗教建筑,规划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对所在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庙建筑,新增老年活动室,户外布置健身广场,放置健身器械,使整个区域的性质转向公共性,强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3、山居风情度假村

增建各档次度假别墅,运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一、统中有变,室内装设施则各有特色,风格鲜明。别墅建筑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质量的住宿条件,昼保留周围现有植物,在别墅周围点缀花灌木,以构成优美、恬静的别墅群。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档别墅,其风格外拙内秀,设施齐全,造型各弄,以古朴自然的造型将游客带入山野林间,倍享温馨。别墅依山势而建,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别墅之间可由小路通达,改造村庄木屋条件,住宅内设卫生设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区。

控制别墅度假村建筑规模,禁止肓目扩建乱建,保护现有的景观和植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力给排水设施系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三)中心景观带

进一步完善北山公园中心景观带的植被建设,增强其城市绿带的功能,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立意别致,造型典雅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建立起联系两山之间的绿色桥梁。

(四)自然风景生态区

位于北部山体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规划在植物群落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求,规划不同的植物群落,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趣的景点。

1、自然风景园:

面向中心景观带的北山山坡,此处林地开多于合,林地山坡间有较多的空旷地,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台地园:

在山顶制高点开辟一跌落式台地园,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最高处设一石塔,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成为城市中借景的对象。

3、生态竹林:

北部山体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观为特色,点缀秋色叶和针叶类植物,在园路交叉口和景观优美的地段设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观小品,成为游人观景休息,改造现有园路,使其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形成本区朴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五)娱乐休闲景观带

本区是北山山脚近居民区沿线地势相对平坦的带型绿地,由于靠近居民区,规划中加强了娱乐休闲的功能。

1、水景广场(山底公园休闲区)

展示水主题,广场开敞、明朗、以水景环境小品、精致的铺装地面为表现对象,创造与人们心中温泉感觉相呼应的形象。

2、林荫水景道

将空旷的道路改造为步行与车行两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区经生态处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条景观水道,以林荫树与花草植物美化水道两侧的环境,并在适当地点修建一到两处表现本地特点的建筑文艺小品,作为点晴之笔激活居住区的环境。

3、体育游乐场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议在施工时采用密集式运动设施,在狭窄的基地,以立体构筑方式将数项活动设立于一处。

4、采石场生态重建区

大力整治现有采石场,推平、推缓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设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变景区整体环境。设置各项游戏设施,使之成为宜人的休憩环境。

科学植树造林,改良区域气候。当整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区将成为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但这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作为规划建设的长期目标,必须加以重视并长期坚持。

二、公园设计说明之绿化规划

(一)规划原则

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1、道路绿化: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5)竹类:毛竹、箬竹、粉单竹、淡竹。

以上就是关于公园设计说明、公园景观设计的全部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构成公园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气候、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演变的。公园规划和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地、因时制宜,创造不同的地方特点和风格。

听话的小猫咪
细心的砖头
2025-10-01 11:45:19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七个原则:

一、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 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 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 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 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 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 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 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 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 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 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 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 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 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体现对人的关怀, 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四、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因此在对文华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五、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六、景观连通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七、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沉默的彩虹
满意的鸭子
2025-10-01 11:45:19
公园绿地之定义有关公园绿地之定义,於民国八十五年三月内政部营建署所举的「全国公园绿地会议」中定义:「绿地」系泛指稳定保持著植物生长的土地或水域,其广义定义系指可供生态、景观、防灾、游憩等功能之开放空间。「公园」之定义应指位於都市发展地区(都市计划区)内,所有稳定保持著植物生长之土地或水域,广而言之,可供生态、景观、防灾、游憩等功能之开放空间均属之。(内政部营建署,1997)根据林乐建先生於造园一书中对公园的定义:「公园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为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的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地」。依都市计划法定程序所指定之公共设施公园用地,经由县(市)政府兴建完成,以供民众修养、游憩、观赏、运动之绿化园地,有其特定的范围、面积与出入口,服务对象主要以该都市之居民为主,并具备特定的设施,包含游憩、游乐、运动等设施(陈肇琦,1991)。在都市计划法中,对公共设施用地中有关都市公园的规定有如下的条文:第四十二条都市计画地区范围内,应视实际情况,分设左列公共设施用地:一、道路、公园、绿地、广场、儿童游戏场⋯用地。前项各款公共设施用地应尽先利用适当之公有土地。第四十五条公园、体育场所、绿地、广场及儿童游戏场,应依计画人口密度及自然环境,作有系统之布置,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占用土地总面积不得少於全部计画面积百分之十。依据上述都市计划法中有关都市公园之相关规定可知,都市公园应建设在适当的公有土地上,并依人口、交通、土地使用等,作有系统之配置。公园绿地系统之分类一、以服务半径分类公园绿地系统因开发内容、区位条件与现况使用等之差异,可以提供之机能亦有所不同,依据「台湾地区公园系统之研究」(蔡佰禄,1983)以服务半径为主要区分各类公园之考量因素。(一)邻里公园为提供邻里居民日常游憩、休闲、运动或交谊场所,或为老人、家庭主妇或幼儿白天休息去处,服务半径为800公尺,面积约为20,000平方公尺。(二)社区性公园为提供社区居民日常游憩之用,如居民下班、放学或星期例假日游憩运动、交谊之用,服务半径为1,600公尺,面积约为20,000至40,000平方公尺。(三)全市性公园为提供全市镇居民於星期例假日的运动、游憩、观光之用,其面积及服务半径依该市镇规模大小而定。二、以面积规模为标准「公园绿地管理及设施维护手册」(内政部营建署,1999)将公园绿地之类别依面积规模予以界定:(一)邻里性小型公园(面积2公顷以下)(二)地区性小型公园(面积在2∼20公顷之间)(三)都会性大型公园(面积20∼100公顷之间)(四)河滨带状型公园(面积5∼30公顷之间)三、以设置机能为标准根据内政部营建署所举的「全国公园绿地会议」,总结公园绿地之功能,须考量各类型绿地之主要功能,并加强各功能间之联系与互补,以健全整体绿地功能(内政部营建署,1996)。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一)生态绿地系统包括生态敏感地(如湿地、生物栖地、地质脆弱地)、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地区等。(二)防灾绿地系统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缓冲绿地等。(三)景观绿地系统包括建筑物绿化、景观点、景观轴、景观地区。(四)游憩绿地系统包括各型公园及区域、都会、近郊、都市游憩地区等。四、以公园机能、位置、使用对象为标准依台北市工务局公园路灯管理处将公园绿地系统区分为:(一)自然公园系为居民享受自然而设计,多位於都市周边自然景观良好之地区,因其具有丰富之自然条件,予以适当保护,以展现其自然、乡土之情怀。(二)区域公园是以满足游憩需要而设,公园之规划以表现乡土气息为主,并设置若干游憩设施,以供多元化之游憩活动。(三)综合公园为设置各种游憩设施之公园,如休息、散步、游戏及自然景观等。此类公园多与都市相关文教设施同时考虑,成为都市之主要开放空间,并作为举户外活动使用。(四)河滨公园配合河川整治於高滩地,设置各种球场、溜冰场、自行车道等设施及广大面积之草坪,以提供市民最佳之运动游憩开放空间。(五)邻里公园主要以邻里社区之居民为服务对象,具有凝聚社区意识之功能,包括儿童游憩设施及供休息、散步等静态之休憩设施。参、都市公园之功能Cranz(1978)指出都市公园虽提供许多不同的功能,但其中最首要的是提供都市居民一个邻近地区的休憩空间。Soleck和Walls(1995)则指出都市公园在都市中提供许多机能如:主被动性游憩、环境保护、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整合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之地区等机能。而近年来都市公园的发展走向,随著民众对休闲的殷切需求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日渐重视,都市公园更被予提供休闲游憩、维系都市生态等机能。在整体功能性绿地系统当中,都市公园是属於游憩绿地系统,其中都市公园设置之目标及方式,大致上具备有某些共通的基本功能,就台北市之公园绿地系统划设而言,便是基於促进都市美观、国民健康、防洪、避难、防灾等功效而开辟。一般都市公园具有之功能(内政部营建署,1996),包括:1.都市计划方面:就都市计划的角度而言,都市公园可节制过分都市化、缓和相冲突的土地使用分区,并可作为公共设施保留地。2.都市景观方面:都市公园保有的绿地空间是达到都市乡村化的实际手法,可软化都市外观轮廓、美化都会市容。3.社会心理方面:都市公园可提供休闲游憩、集会社交、教育、减少犯罪事件等功能。4.卫生保安方面:都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音、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5.都市生态方面:都市公园的保留减少了人工铺面,加强自然及景观资源的保育,可促使都市水文、气象等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的状态。6.经济效益方面:提高市民工作效率与提升附近地价等功能。肆、社区性公园之功能洪得娟(1997)指出公园绿地之功能包括:都市实质环境之调节、生物保育、对都市空间之功能、休憩场所及景观美质功能;侯锦雄(1998)於「公园绿地规划准则研拟」中将公园的功能归类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休闲游憩、环境教育、文化传承等机能,并依公园绿地邻近区位所属土地使用分区之不同,给予各项机能不同之权重。郭琼莹(1997)於「都市公园绿地系统示范地区规划」中,将各类型公园依其设立目标、资源条件之不同,将一般性之游憩、景观适意之保全、环境保护、都市防灾、缓冲及气候调节等各项功能分为主、次要及附属功能。日本学者内山正雄等(1994)於「都市绿地计画设计」中将公园的功能归纳为:心理的效果、环境保全的效果、防灾效果、利用效果等四大项。丸田赖一(1992)於「都市绿地计画论」中说明绿地之机能包括:生存、生活、文化、自然保全、生物指标及教育方面的机能/office/nbcei_editor/UploadFile/06.25.20.1088167036.doc

勤恳的黑夜
虚幻的夕阳
2025-10-01 11:45:19
6.公园设计课程 ——说明书要求

 以下目录为参考,书写公园设计说明书(1-8 为说明书的重点内容)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原则及目标

2.2规划范围、期限及内容

2.2规划主题与性质

四、场地综合现状与服务对象分析研究

 区位现状分析​

 交通现状分析​

 用地现状分析(包括用地构成与坡度坡向等竖向分析)

 规划范围内气候、水文、土壤与植物、动物与建筑分析

 服务人群分析​

五、规划方案解析​

 总体布局与规划结构​

 功能分区与景点设置​

六、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规划)

 路网规划​

 道路竖向设计​

 交通设施规划​​

七、植被规划

 植被现状

 规划内容

 树种选择

八、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九、综合服务设施规划(可简化,写出规划技要求术与原则)

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无障碍服务设施规划

十、景观设施规划(可简化,写出规划技术要求与原则)

 街具系统

 照明系统

 指示系统

 户外广告系统

十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可简化,写出规划技术要求与原则)

 电力系统规划

 通讯系统规划

 给排水系统规划

十二、综合防灾规划(可简化,写出规划技术要求与原则)

 消防工程规划

 抗震规划

 防洪规划

快乐的自行车
友好的斑马
2025-10-01 11:45:19
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远景设计院认为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第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勤恳的鞋子
干净的发带
2025-10-01 11:45:19
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城市公园设计导则基于以上大致共同的设计理念用解说性标牌标明植物的名称,公园设施的特色,甚至公园的历史。与人交往的需求方面在公园中可以观察到两类公开的社交行为提供一些可以让人坐下来的区域绿维创景认为,对景,曲径通幽、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为那些具有自发组织特征的交往环境提供可以移动的座椅提供视觉上有吸引力的穿行路线设置区域,允许固定的使用群体将某些地块据为自己的“领地”(功能分区)创造一个交通系统,连接但不穿越所有的社交中心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布局,半遮半隐,借景。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城市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城市公园在自然环境中获沿着自然环境设置蜿蜒曲折的道路恰当选择座椅的安排方式以满足希望的社交方式提供野餐桌。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要贯穿这样的导则或思路。会面空间的设计易于让人对别人描述形容在城市公园里保留一块让植物自然生长的地区,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方面创造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与他人一起到公园,或到公园希望碰到定期去公园的朋友或其他人在面对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的绿地里放置长椅单独提供桌子给那些想在此地吃饭、读书或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学习的人给那些不需大量修剪的树木适当的空间。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具体到不同层次的公园设计,可以采用其中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以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园使用。来源,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可以很快地将公园扫视一遍。以上只是城市公园设计的通用导则,抑或是统治阶级。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

无私的跳跳糖
文静的日记本
2025-10-01 11:45:19
中国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其必须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国家农业公园的规划设计,因为地域面积广阔、特色相对鲜明、建设内容多元、民俗文化丰富的特点,其规划设计应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农业、乡村、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各层面要素,重点研究城乡供给侧问题,对接城乡市民农民对生态休闲、改善人居环境及就业增收的目标,充分挖掘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区内部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机遇,通过植入或培育重点重大项目产品,形成区域引爆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多元主体互促,真正实现市民休闲好去处和农民致富增收。

听话的战斗机
含糊的铃铛
2025-10-01 11:45:19
首先,城市的城建规划部门要根据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深入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湿地公园规划踏勘调研工作,力争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总的要求应是:城市的湿地公园建设应注重生态,与自然的山势、水势、地势相结合,与整个市城区山水型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融合,与整个城市的人文景观相对应。

其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城市的自然山势、水势、地势的地理现状,切实搞好建设规划的招投标方案、拆迁安置小区的设计,使之与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并据此设计和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的详规。

再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突出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特色。规划建设的目的应体现既有利更好地执行国家关于湿地公园规划的保护政策,又不能狭隘地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片面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规划建设的理念应体现如何通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给市民和游人提供一个新的生机盎然、多样性的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体现,如何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