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丘的个人简介
米丘,建筑师、艺术家。1960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1982年至1987年,米丘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24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和重建。1987年米丘移居欧洲,并举办了多个艺术展览,他进行了名为“传真行为”的行为艺术,此外,还推动实施了“欧中文化交流计划”。1996年米丘回到上海成立了米丘工作室。1999年他在上海中国人寿保险大厦、深圳华侨城等地创作了以“幸福生存”为主题的作品。2000年米丘在深圳大梅沙实施了 “WISH2000艺术计划”,并在美国纽约实施互动。2000年6月,他的不锈钢雕塑作品《幸福的三月》呈现在北京东方广场前,被认为是“飘”一代的象征。他的工作室完成的 “米丘工作室”、“陶家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四明公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评委会创新奖。米丘还获得了2006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艺术及建筑杰出贡献奖”。此后,米丘接到奇维达莱市中心废弃水泥厂改造规划的正式邀请。 近期,米丘进行的设计包括同里“千一世界”、丽江泸沽湖“女儿国”等项目。2008年青岛国际啤酒城项目文化总策划,2010年上海世博会33个广场及“通往世博的地铁”总策划及规划。
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形成了米丘独特的空间概念,他在上海成立的工作室进行了30多项艺术交流项目,而近期将绘画、雕塑、建筑、多媒体融于一体的愿望2000艺术计划则被称为创造深圳新文化的开始。愿望2000艺术计划于2000年在美国纽约实施互动。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羽翼成为了他个人的艺术形象。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人物之一。2004年度 时代周报时代品味文化人。2005年度 现代传播白金人物。2005年度 LONGINES大师奖。2005 年米丘工作室、陶家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05 年四明公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评委会创新奖。2006年度 西班牙 Inspiration and Design奖。
米丘简介
1960年
米丘生于1960年,上海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职业艺术家,1982年至1987年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国家级风景区规划和重建;1987年移居欧洲,在全球举办了近30个艺术展览;1993年创建《欧中文化交流计划》简称ECCEP;1993年为海涅o昂斯塔得艺术中心研究员,1995年为艺术总监;1996年创立《米丘现代艺术工作室》;1998年获MOVADO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 同年提出ArTech概念;1999年在上海的中国人寿保险大厦、深圳华侨城等地创作以"幸福o生存"为主题艺术作品;作品"生命之骰"于1999年获世界黄金协会大奖;2000年在深圳大梅沙"WISH2000艺术计划",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构成最综合的环境艺术作品。
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Charles Waldheim,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 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 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米丘和库哈斯的巴黎莱维莱特公园设计(前者的方案获得了实现,后者只是方案,但两者异曲同工),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景观在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园”本身,而是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
但建筑学对景观的发现果真是新的发现吗?我所听到的、流行于北美各大学的街坊议论则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景观设计师或景观设计学背景出生的学者们开始都不屑一顾,因为从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开始,到Charles Eliot,再到McHarg,景观设计的先驱们早就这么认为了。从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作为城市形态的基础结构,到大波斯顿地区的自然系统规划奠定大都市圈开放空间网络,再到“设计遵从自然”,开启城市生态规划之路,景观设计的杰出先驱们无不把景观作为定义城市形态、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与生活的基础设施,这是景观设计学有别于传统造园或花园设计的根本之处。更远地说,熟悉中国和其他古代城市规划历史的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城市从选址到布局,无不是基于自然地形和山水格局的,因此才会有杭州的山水城市,苏州的水网城市。古代南美的印加帝国也是如此,著名的马丘比丘古城遗址,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印加人以自然景观为本,将人类工程巧妙地结合在自然中去的智慧。因此,在行家们看来,景观都市主义在提法上没有创意,在内容上也不新鲜,其实践更是缺乏生态的基础。
而后人们却发现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们对Landscape Urbanism趋之若鹜,谈起来甚至兴奋之至。道理很简单,景观设计专业终于自豪地面对横行于设计领域、特别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及其学生说“不”了。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年轻的景观设计学生们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学生是未来,无论景观都市主义是老醋还是新酒,让景观设计学及其学生们重新发现自己在城市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总是一件快事。自麦克哈格之后,景观设计的从业者们几乎都陶醉于做一件作品,做一个花园,沉湎于成为艺术家的工作中去了,而北美大学的教授也常常只对大牌设计师们及其作品津津乐道,却把景观设计学真正的使命和景观设计先驱们所定义的领地丢掉了许多。景观都市主义,犹如窗外的惊雷,让景观设计学陡然惊醒: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地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这是对由来已久的建筑都市主义的一种反动,一种“反规划”和“反设计,”也是城市设计对景观的应有的回归。
而今,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倡导者都已入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势必对景观都市主义有更积极地推动,影响势必更加深远。有必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另一个更全面和更新的“主义”已经在哈佛开启,那就是“生态都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它不但继承了景观都市主义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将生态的内涵构建其中,并有志于更全面的融合。今年四月在哈佛隆重上演的生态都市主义大会,以及即将出版的会议文集,可以看作是这一“主义”的正式登台亮相。
因此,无论是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还是建筑师和建筑学在革自己的命,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学科之间的藩篱,给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反思;更重要的是,给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当然,它的理论还远远没有成熟,它的论点需要更多的实践来验证和说明。而史无前例的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创造最大的机会,必将做出最大的贡献。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