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除法《买文具》的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出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可以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学情分析
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法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也是本节课重点。
第1课时(买文具)
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能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10元人民币八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归纳。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同学们来到文具店准备购买一些文具送给灾区小朋
友,文具店里的文具琳琅满目。同学们的捐款共计80元,如果用这些钱买书包,可以买多少个呢?
二、探索计算方法
1.算一算,经历交流竖式计算的算法。
(1)学生列式,说清理由。
(2)学生先自行计算。讲解计算过程,方法多样。
(3)重点讨论竖式计算,讲清“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2.估一估,算一算。
(1)如果有140元钱,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学生独立解答。
(2)先估一估,大概可以买几个,再与实结果比较,得到答案。
教师尽量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现实的估算背景之下,经历有层次的探索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及估算与精算的区别,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商的定位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讨论“商7为什么与个位对齐”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五 除法
买文具
第2课时(买文具)
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一、复习引入
学生板演,说明算理。
150÷30= 130÷13= 342÷40=600÷20=
想一想:“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综合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30×()<220 50×()<85 40×()<140
60×()<306 60×()<200 80×()<314
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性。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在情境中运用估算、列竖式计算解决问题,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本课内容, 独立思考、解答。
培养了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很多人都没有你说的这本书,你应该把题目写出来或者把题目拍个照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买文具买水笔,套尺等
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中试卷中考过了,你还要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摸求教学设计解答:
1、找到百度文库
2、输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摸求教学设计
3、点选搜寻
4、找到你喜欢的文件
5、点选下载
6、储存
7、ok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摸球游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摸球游戏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
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
有大有小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将9个球放入袋内,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小组内每个人依次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您有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本吗?有,采纳后准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7单元什么叫整数像﹣2、﹣1、0、1、2这样的数,叫做整数。﹙小学课本中的定义﹚
﹙进一步解释﹚负整数和自然数都是整数。
谁有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课件和教案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跪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电子书到xsj21.里就有课本电子书的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多少名观众课件请到这里下载: 有多少名观众(课件+教案)
连结: :pan.baidu./s/1eQhRiX8 密码: 8t2c
2008-09-09 14:49:40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全集[三年数学教案]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国标苏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除法课题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教学重难点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
软件大小: 112 KB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8-30 12:34:36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浙教版[三年数学教案]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是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编写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1&a...
软件大小: 74.0 KB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8-30 11:38:48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集[三年数学教案]
苏教版第六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乘法二1、口算乘法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教材P3,例1,练一练1、2、3,练习一1、2。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万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每人准备一个学具盒,小黑板。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1、...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8-21 09:11:18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学设计[三年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集第一单元、“乘除法”学习计划单元学习内容:1、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理解千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3、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探索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与...
软件大小: 62.0 KB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8-14 10:05:27 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教案及教学计划(全册)[三年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7-26 15:33:08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7-18 16:36:51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第五册数学全册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6 11:16:52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三年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1位置与方向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统计4年、月、日制作年历5两位数乘两位数6面积7小数的初步认识8解决问题设计校园9数学广角10总复习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7课时)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4-09 09:15:5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5册全册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5册教案全集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4-08 16:06:57 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人教版)[三年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位置与方向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统计4年、月、日制作年历5两位数乘两位数6面积7小数的初步认识8解决问题设计校园9数学广角10总复习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1:04:25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克、千克、吨的认...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5 14:32:52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三年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第一单元乘除法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3...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2 19:13:51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买文具教学内容: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景,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学重难点:简单小数的读、写;小数意义的理解,小数的写法。课前准备:挂图,钱币模型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2 13:51:56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2 13:21:18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第六册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教学内容:P1—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被除数首位够除),提高计算能力。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方法,并通过交流总结出计算法则。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总结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2 12:55:26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册)[三年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册)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2-28 14:45:23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教案全集[三年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第六册教案全集1位置与方向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统计4年、月、日制作年历5两位数乘两位数6面积7小数的初步认识8解决问题设计校园9数学广角10总复习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8-17 12:49:47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课稿[三年数学教案]
说课内容:由于我执教的是第一堂课,所以我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学习其他老师设计的教案的基础上对自己第一次设计的教案重新进行了设计。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7-18 10:39:01 《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案 国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三年数学教案]
课题第十一单元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2~103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具体数量的比较中逐步抽象出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借助自己的经验和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来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教学重点从具体的数...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7-18 10:37:40 国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年月日》教案[三年数学教案]
国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部分教案选登课题第二单元年月日教学内容苏教板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第19-21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年月日的知识,知道大、小月,平、闰年,并记住其天数。能力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探索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8页例4以及练习九。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揭示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变与不变”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看天平,比反应。
1.师出题,生猜。
师:看天平你知道了哪些资讯?如果4只鸡会和几只鸭一样重?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6鸭和几只鸡一样重?为什么?
……
2.生出题,生猜。
教学过程:
一、计算面积,初步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鸡鸭变化的游戏,大家的反应可真快!在乘法算式里,也有这样的秘密。今天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计算长方形面积开始。请大家直介面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6× 4=24 6× 5=30 6× 8=48 6×16=96
师:在刚才的面积口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长不变,宽增大,面积也增大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我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些算式,果然如此!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大,积也变大。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能发现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吗?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也变小
师:刚才通过口算长方形面积,我们发现积与因数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观察算式,再次探索
一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的规律。
1.观察
师:要揭开积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从几个特殊的算式入手观察发现。好,这选择这三个算式来研究吧!
师:比较这三个算式,什么不变因数6,课件提示,什么变了?另一因数与积
师:以6× 4=24为标准板书,第二个算式6× 8=48与6× 4=24相比,你发现因数与积有什么变化规律?课件板画图示,影象辅助
师:第三个算式6× 16=96板书与第一算式相比,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板画图示,影象辅助
2.猜想
师:谁能大胆猜一猜,两个因数相乘,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3.验证
学生反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举例验证,如老师先来举一例。因数× 4,积是多少?就是等于原来积24× 4吗?果然正确。好,大家自己举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同桌交流。反馈,这样的算式能举例完吗?板书:……6×4×a=24×a
4.概括
通过举例验证,你确信了什么?课件出示概念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
师生分角色顺、返读。
5.练习
根据8× 5=40,判断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
8×5×2=40×2[ ] 8×5×6=40×7[ ]
8×3×5=40×3[ ] 8×10×5=40×5[ ]
8×5+1=40+1[ ]
二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的规律。
1.讨论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这些算式,以6× 4=24为标准,因数与积之间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然后举例加以验证。
学生反馈,能写出几个这样算式?无数多,我们可以用……6× 16÷a=96÷a表示,这里a不能等于0,为什么?
2.概括
通过举例验证,你又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概念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除几,积也就除几。正反读。
3.深化
根据60×8=480,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60×8÷2=480○□ 60×8÷8=480○□ 60×8○□=480÷4
60÷5×8=480○□ 60÷30×8=480○□ 60-30×8=480○□
4.阅读
通过再次阅读课本,你又有什么发现?你能把两个发现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全班学生齐读。
四.总结全课
设计理念及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基于儿童积的变化规律比较抽象,而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引入学生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经验,通过数形结合,以期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教学效查。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主要有以下几思路:
1课前活动,铺垫孕伏。
课前通过“看天平,比比谁反应快”的游戏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唤起同时乘几除几的变化的规律,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为进一步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2数形结合,直观感悟
本节课乘法算式的呈现,不再如同教材仅以纯算式的方式出现,而是以计算直观的长方形的面积为依托,让学生在观察算式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后,及时地回归到直观的图示中加以印证、强化。同时在练习中,还利于图形结合鲜明了帮助学生认识了“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加上几,另一因数不变,积也是加上几”的错误所在,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探究发现,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枯燥性,构建了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3扶放结合,倡导探索
本节课教学中,我将原例题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并通过扶收结合,以扶促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在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比较、概括等“扶”的策略进行“从上往下”的探索,发现“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变化规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下往上” 地观察、举例、验证,自行发现“因数除几,积也除几”的变化规律,实现了以教促学,以学引教的初衷。
4学以致用,实践提升
在本课练习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摆脱口算的束缚,真正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推理,我化明为隐,设计了“根据‘20×甲数=160’,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的练习,从而真正让学生灵活运用规律。然后,我变换情境,引入路程问题、购物问题等情境,让学生在变式练习中深化规律运用。最后,我又呼应课始,创设了长方形面积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逆用、推理,进而明白“ 两数相乘,积若不变,两个因数变化应刚好相反”,拓展积的变化规律,深化了认识,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提升教学目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第三层次:验证规律。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学生会写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层次:归纳结论。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律?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不能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第五层次:拓展延伸。刚刚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那么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或减几,积是不是也加或减几呢?学生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层次:解释应用。我会出示一个神奇缺八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 =
通过这个神奇缺八数的应用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秘。
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本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分层练习
我会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我会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度从8变成24米,长不变,扩建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作为综合练,通过这道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我会将这道题作为拓展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课堂回眸,内化提升
第四环节:课堂回眸,内化提升。此时,我会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从而结束本节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