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地质工程专业具体干什么

强健的飞机
朴素的钢笔
2023-03-05 15:21:52

地质工程专业具体干什么?都学哪些课程?

最佳答案
故意的火龙果
老实的紫菜
2025-10-05 11:50:01

以下是兰州大学地质工程教学计划,由于各学校办学特色不同,所以各学校也有所不同!

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对具有良好素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及地质学等理论基础及系统的地质工程理论、技能和方法,获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训练,能独立从事各种建设工程中的勘察、设计、施工、评价和管理等的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在能源、水利水电、城建、交通、市政、环保和国防等部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以及工程病害评价和治理。

二、基本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地质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备生产、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建设管理的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坚实的数学、力学和地质学基础。

(2) 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

(3) 运用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4) 对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工程等开展勘察、评价、治理、设计、规划的能力。

(5) 了解地质工程学科的前沿理论及技术发展动态。

(6) 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技术文献资料。

(7) 掌握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技能,初步具有运用计算机完成地质工程及其相关工作的能力。

(8)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三、学制与学位

(一)学制

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学位

完成本专业学业,修满170学分,符合学校相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学科

主要学科:地质工程学,包括:方向A(工程地质学)、方向B(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五、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基础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基础水文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化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

(二)主干课程

构造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原理、工程地质勘察

(三)特色课程

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质体改造、环境岩土工程、地球物理

六、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总学分170学分。必修课占10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57学分(含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1学分、形式与政策1学分)、专业类基础课26学分、专业课19学分;选修课46学分,其中专业指选修课23学分、专业任选课17学分、跨学科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公共基础课 必修 56 33.1 1062 34.1

指选 0 0.0 0 0.0

专业类基础课 必修 25 14.5 450 14.5

专业课 必修 19 11.0 342 10.9

指选 24 14.0 432 13.9

任选 23 13.4 414 13.3

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 必修 25 14.0 414 13.3

合 计 172

100

3114 100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思想品德修养 2 36 1

2 法律基础 2 36 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54 6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 36 6

5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6 7

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54 7

7 形式与政策 1 自学,全校统考

8 大学英语 16 288 1,2,3,4

9 体育 4 144 1,2,3,4

10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3 54 1

11 高等数学 12 216 1,2

12 线性代数 3 54 1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54 3

小计

(二)专业类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地球科学概论 4 72 1

2 工程制图 3 54 2

3 工程化学 4 72 2

4 工程力学 5 90 2

5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72 3

6 Fortran程序设计 2 36 3 1-17周

7 工程测量学 3 54 4 1-14周

小计 25

450

(三)专业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构造地质学 3 54 3

2 工程岩土学 2 36 4 1-6周

3 土力学 3 54 4 7-16周

4 岩体力学 4 72 5

5 工程地质勘察 3 54 5 11-20周

6 工程地质学原理 4 72 6 1-14周

小计 19

342

(四)指定选修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54 3

2 地基基础工程 3 54 5

3 边坡工程 3 54 6 1-14周

4 地下工程 3 54 6 1-14周

A6 结构力学 3 54 3

A7 弹塑性力学 3 54 3

A8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3 54 4 1-14周

A9 工程渗流力学 3 54 5

B6 数学物理方法 3 54 3

B7 地球物理学原理 3 54 3

B8 VC++(含实习) 3 54 4 1-14周

B9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3 54 5

小计 24 432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1 1

2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1 1周 2 20-20周

3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3 3周 4 18-20周

4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4 4周 6 17-20周

5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10 7,8

6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和实习 0.5 18 1

7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1 36 3 1-17周

8 工程力学实验 0.5 18 2

9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0.5 18 3

10 工程测量实习 1 1周 4 16-16周

11 土工实验 1 36 4 5-13周

12 岩体力学实验 1 36 5 5-13周

13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0.5 18 5 15-19周

小计 25

828

注:未计入随课程讲授进行的课间实验和实习。

(六)任意选修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广泛适应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需要,选修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课程,至少选修23学分,其中专业任选课至少17学分、跨学科(指学科门类,包括本学院力学和土木工程等)任选课6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遥感地质学 2 36 5 1-10周

2 土木工程概论 2 54 7 1-10周

3 地质灾害与防治 2 54 7 1-10周

4 道路工程 2 54 7 1-10周

5 矿业工程 2 54 7 8-14周

6 水利水电工程 2 54 7 1-10周

7 地震工程 2 36 8 3-8周

8 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与监理 2 54 8 3-11周

9 地理信息系统 2 36 8 3-11周

10 地质工程专题讲座 2 54 8 1-11周

A11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含课程设计) 2 54 4 1-14周

A12 工程建筑概论 2 54 5 1-14周

A13 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与改良 2 54 5 1-10周

A14 工程钻探与取样 2 36 6 1-14周

A15 环境岩土工程 2 54 6 1-10周

A16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2 36 6 1-10周

A17 地质体改良 2 54 7 1-10周

A18 动力工程地质学 2 36 8 3-8周

A19 环境工程地质学 2 36 8 3-8周

A20 其它

B11 重磁电勘探 (含实习) 2 54 5

B12 地震波与声波勘探 (含实习) 2 54 5

B13 测井理论与方法(含实习) 2 36 6 8-14周

B14 放射性勘探 (含实习) 2 36 6 1-7周

B15 数字信号处理 2 54 6 1-15周

B16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2 54 7 1-16周

B17 混凝土无损检测 2 54 8 3-11周

B18 其它

小计 其它(根据当年就业形势,临时安排)

七、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要求

本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地质工程专业类必不可少的内容,与课堂教学任务相辅相成。

(一)课外活动

除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外,学生应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课外学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1) 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书画比赛、辩论赛及演讲赛、英语比赛、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及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2) 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低年级开展政治思想、爱国广义和专业思想教育,在高年级开展毕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3) 结合各级野外实习,因时因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二)科研与生产的初步训练

(1) 广泛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系或研究所负责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专题和前沿科技讲座、学术讨论与学术交流。学生应积极参加专业类学术活动,同时参加其它相关的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

(2) 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培养科研兴趣、掌握科研方法、锻炼科研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掌握地质工程生产实践的工作程序、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

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未单独列出,由任课教师根据课时总量灵活掌握。

(四)教学实习时间与安排

(1) 实习时间及安排

工程测量综合实习:1周,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1周,安排在第一学年第2学期最后一周进行;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3周,安排在第二学年第4学期最后三周进行;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4周,安排在第三常年第6学期最后四周进行;

地质工程毕业实习:因目前条件尚不成熟,本计划暂不列入。

(2) 排课要求

第2、4、6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应做出相应调整(总学时不变),以保证野外实习正常进行。其中:

第2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9周末结束,第20周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第4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6周末结束,第17周为工程测量综合实习,第17~20周为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第6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6周末结束,第17~20周为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八、副修和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

(一)副修和双学位教学计划

以“地质工程”作为副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生,需按下列计划修学满学分(副修30学分、双学位50学分),按学校有关规定,可获得地质工程专业副修证或地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课 程 学 分

副 修 双学位

地球科学概论 4 4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4

构造地质学 3 3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3

工程岩土学 2 2

土力学 3 3

工程地质勘察 3 3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4 4

工程渗流力学 3 3

工程建筑概论 3 3

岩体力学 / 4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 3

地基基础工程 / 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 8

合计 32 50

(二)副修和双学位教学计划说明

(1) 对于副修地质工程专业或以地质工程为第二专业学位的学生,应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必要实践教学环节,达到规定学分。

(2) 授课时间、内容、要求均与地质工程专业相同,不另外单独安排。

(3) 若原专业已修本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则免修相应课程,不计学分,不足学分从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选择。

九、其它有关说明

(一)本教学计划修订宗旨

针对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实际情况、地质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反馈信息,本着“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理念,在2004年“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经修订而制订本教学计划,突出兰州大学地质工程学专业的特色。

与2004年教学计划相比,本教学计划在以下方面进行的修订。

(1) 注重工程地质学基础,主要反映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修正与更新、部分课程名称的更改与相应教学内容的变更、增设部分专业选修课,使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若干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口径。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辅相成,在教学计划修订的同时,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尤其加强了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掌握地质工程工作方法(勘察→设计→施工→工程对策)的基础上,熟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领域和各类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问题。

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

(三)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本计划不对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作统一要求,由任课教师在公平、公共的原则下,评定学生的成绩。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如课程设计、论文撰写、学生学术讲座等)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和更进一步的基本技能训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临时选修课程的安排

根据当年就业形势,适当开设部分本计划中未列课程,供学生选修。

(五)生效日期

本教学计划从2006级开始执行。

十、地质工程学本科教学计划总体安排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

时 学时

总数 课时分配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 习题

讨论 实验

上机 课外

辅导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学年

1 2 3 4 5 6 7 8

课 必修 1 思想品德修养 2 2 36 362

2 法律基础 2 2 36 36 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3 54 54 4 1-14周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 2 36 36 3 1-14周

5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36 36 2

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3 54 54 3

7 形式与政策 1 01自学

8 大学英语 16 4 288 2884 4 4 4

9 体育 4 2 144 1442 2 2 2

10 高等数学 12 4 216 2166 6

11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3 3 54 543

12 线性代数 3 3 54 543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3 54 54 3

专业基础课 必修 14 地球科学概论 4 4 72 724

15 工程制图 3 3 54 54 3 1-18周

16 工程力学 5 5 90 90 5

17 工程化学 4 4 72 72 4

18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4 72 72 4

19 Fortran程序设计 2 2 36 36 2 1-17周

20 工程测量学 3 4 54 54 4 1-14周

专业课 必修 21 构造地质学 3 3 54 54 3

22 工程岩土学 2 6 36 36 6 1-6周

23 土力学 3 6 54 54 6 7-16周

24 岩体力学 4 4 72 724

25 工程地质勘察 3 3 54 543

26 工程地质学原理 4 6 72 72 6 1-14周

方向指选 27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4 54 54 3

28 地基基础工程 3 4 54 543

29 边坡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30 地下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A31 结构力学 3 3 54 54 3

A32 弹塑性力学 3 3 54 54 3

A33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验) 3 3 54 54 3

A34 工程渗流力学 3 3 54 543

B31 数学物理方法 3 3 54 54 3

B32 地球物理学原理 3 3 54 54 3

B33 VC++ (含实习) 3 3 54 54 3

B34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3 3 54 543

任选 本专业任意选修课 17

跨学科任意选修课 6

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 35 工程力学实验 0.5 1 18 18 2

36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1 2 36 362 1-17周

37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及实习 0.5 2 18 18 2

38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0.5 2 18 182

39 土工实验 1 4 36 36 4 5-13周

40 岩体力学实验 1 4 36 36 45-13周

41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0.5 2 18 18 415-19周

42 工程测量实习 1 1周 1周 X 16-16周

43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1 1周 1周 X

44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3 3周 3周 X

45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4 4周 4周 X

46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10 X

课外活动和

社会实践等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1 1

专业实践教学 2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环节学分合计 25 414 0 414 3 2 4 4 8 0 0 0

必修课学分、学时、实验合计 100 1854 185425 26 21 22 7 13 5 0

选修课学分、学时合计 47 846 4320 0 6 3 3 8 0 0 (+414)

总学时、实验、上机学时合计 170 3114 2286 414 28 28 31 29 18 21 5 0

注:备注栏中“(+414)”为任意选修课总学时;

各学期课时合计中不含任意选修课的课时;

实践课学时为折合学时,且不含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

附: 各学期课程分配

第1学期(第一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思想品德修养 公共基础 2 36 2

2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3 体育 公共基础 1 6 2

4 高等数学 公共基础 6 90 6 全院合班

5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公共基础 3 54 3

6 线性代数 公共基础 3 54 3 全院合班

7 地球科学概论 专业基础 4 72 4

8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及实习 实践教学 0.5 18 0 2

9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实践教学 1

小计 (必修&指选) 24.5

402

24

第2学期(第一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法律基础 公共基础 2 36 2

2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3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4 高等数学 公共基础 6 6 6 全院合

5 工程力学 专业基础 5 90 5

6 工程制图 专业基础 3 54 3 2

7 工程化学 指定选修 4 72 4 与土木合

8 工程力学实验 实践教学 0.5 18 0 2

9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实践教学 1 1周 0 20-20周

小计 (必修&指选) 26.5

420 24

第3学期(第二学年第1学期)

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2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公共基础 3 54 3 全院合班

4 Fortran程序设计 专业基础 2 36 2 全院合班

5 构造地质学 专 业 课 3 54 3

6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实践教学 1 36 0 2

7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0.5 18 0 4

8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专业基础 4 72 4

9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10 结构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11 弹塑性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B10 数学物理方法 指定选修 3 54 3

B11 地球物理学原理 指定选修 3 54 3

小计 (必修&指选) 27.5 540 27

第4学期(第二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2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3 工程测量学 专业基础 3 54 4 1-14,与土木合班

4 工程岩土学 专 业 课 2 36 6 1-6周

5 土力学 专 业 课 3 54 6 7-15周

6 工程测量学实习 实践教学 1 1周 0 16-16周

7 土工实验 实践教学 1 36 0 4 5-13周

8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实践教学 3 3周 0 18-20周

A9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指定选修 3 54 4 1-14周

A10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 任意选修 2 54 4 1-14周

B9 VC++ (含实习) 指定选修 3 54 4 1-14周

B10

小计 (必修&指选) 21 586 26

第5学期(第三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岩体力学 专 业 课 4 72 4

2 工程地质勘察 专 业 课 3 54 6

3 地基基础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6

4 岩体力学实验 实践教学 1 36 0 4 5-13周

5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实践教学 0.5 18 0 4

6 遥感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4 1-10周

A7 工程渗流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8 工程建筑概论 任意选修 2 54 3

A9 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与改良 任意选修 2 54 3

B7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指定选修 3 54 3

B8 重磁电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54 3

B9 地震波与声波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54 3

小计 (必修&指选) 14.5 288 19

第6学期(第三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公共基础 3 54 3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公共基础 2 36 2

3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专 业 课 4 72 6 1-14周

4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实践教学 4 0 0 17-20周

5 边坡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4 1-15周

6 地下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4 1-15周

A7 工程钻探与取样技术 任意选修 2 36 4 1-10周

A8 环境岩土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A9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B7 测井理论与方法(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36 6 8-14周

B8 放射性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36 6 1-7周

B9 数字信号处理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小计 (必修&指选) 19 1923

第7学期(第四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公共基础 2 36 2

2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公共基础 3 54 3

3 土木工程概论 任意选修 3 54 6 1-10周

4 地质灾害与防治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5 道路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6 水利水电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7 矿业工程 任意选修 2 36 6 8-14周

8 地震工程 任意选修 2 36 6 1-6周

9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0

A10 地质体改良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B10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小计 (必修&指选) 5 5

第8学期(第四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10

2 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与监理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3 地质工程专题讲座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4 地理信息系统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A5 动力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A6 环境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B5 混凝土无损检测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小计 (必修&指选) 10 0

最新回答
搞怪的铃铛
凶狠的帽子
2025-10-05 11:50:01

我是山东科技大学的学生,下面是我们的主要课程,(注意,山东科技大学是以煤炭方向为主要的,)

1000000302 体育(1)

1000010100 形势政策(1)

1000130102 大学语文

1000190404 大学英语(1)

1004910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1040710105 高等数学A(1)

104088010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

2006110203 普通化学

4026800200 入学教育、军训

1000000802 体育(2)

1000070202 物理实验(1)

1000150103 大学物理(1)

1000200104 大学英语(2)

1000260503 计算机技术基础

1005030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

1011070300 形势政策(2)

101759010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

2009880103 结晶矿物学

1000080202 物理实验(2)

1000160103 大学物理(2)

1000210104 大学英语(3)

1001400202 线性代数

1011130100 形势政策(3)

101757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017640102 体育(3)

2000160402 物理化学

2061060102 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

4029740102 普通地质学教学实习

1000220104 大学英语(4)

1005080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005160202 体育(4)

1011190100 形势政策(4)

102605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000820602 有机化学

2001020202 测量学

2008040101 现代测试技术

2009890104 古生物地史学

10002702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1001710202 软件工程

2000010103 工程力学

2000890103 工程制图基础

2002770702 专业英语(1)

2004650203 数据库

2009870103 构造地质学

2010630102 宝玉石学

2010630102 宝玉石学

4001030102 测量教学实习

4023270102 地层学教学实习

2001750202 计算机绘图

2002780702 专业英语(2)

2005430203 水文地质学

2009920201 矿物岩石材料

2010610201 岩相古地理学

2010620303 地球化学

2018730201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

2030100202 煤田地质学

2058490101 采矿学概论

2061300102 矿产经济学

2064610102 油气地质学

2064900102 资源环境与保护

2064910101 资源可持续发展

4001050102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4032070106 地质填图实习

2001060402 地理信息系统

2009930102 区域地质学

2009940102 遥感地质学

2010570403 矿床学

2010600201 盆地分析

2010640203 地球物理勘探

2010660102 勘探方法

2010670102 矿井地质学

2023460101 地质统计学

2033420102 油气评价方法及应用

2058520102 测井地质学

4000050502 专业课程设计

4023300101 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实习

4000000904 毕业实习

4000040202 生产实习

4000060612 毕业设计

以上是地质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比较重要的我也说不好,你就多看看《普通地质学》吧,地质的东西大多是凭借个人阅历和经验的要想一天成为大师可是不行的,同时建议你多咨询一下山东科技大学地质方面的老师,毕竟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地质学的院士啦,而且刘宝珺院士大部分时间都在科技大学,来这很值,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从容的羊
高大的吐司
2025-10-05 11:50:01
课程简介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品牌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本课程遵循加强基础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发展新水平的原则,立足于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的阐述,充分反映成熟的新理论,突出中国石油地质特色,以油气成藏要素、油气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规律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共包括绪论和油气水的成分和性质、储集层和盖层、油气藏及其类型、石油天然气的成因与烃源岩、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等8章。主要介绍油气生成、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目标定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石油石化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石油主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每年面向全国招生150余人,生源质量越来越好,入学成绩连年提高,已成为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和我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地质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学生系统学习了矿物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质基础课后,开始接触石油勘探开发知识的第一门课,也是高年级本科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奠定了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看家课”。同时该课程又是油气勘探系列课程的骨干课,该课程系列还包括地质工程专业的“油气田勘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石油地质学”以及非勘探专业“石油地质概论”等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坚持“强化理论、注重应用、增强实践、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造就一流师资队伍,编写一流教材,创建精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即在现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以“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以科研促教学,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目前本课程教学水平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居领先水平,我们将加快建设步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双语”建设,把本课程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课程。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课内实验和大作业等实践环节18学时。与本课程相配合,单独设置课程设计“石油地质综合训练”3周。

顺序

知识模块

主要内容

计划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

1

油气成藏要素

绪论

第一章 油、气、水的基本特征

4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4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8

2

油气成藏过程

第四章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

8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6

第六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7

3

油气分布规律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3

第八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6

实践教学内容

1

实验

原油、烃源岩、储集岩样品观察与描述

2

石油及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萃取

2

油气成藏机理模拟实验

2

2

课内大作业

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生油区评价

2

时间-温度指数计算与烃源岩成熟度评价

2

天然气成因类型综合判别

2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2

流体势计算和油气运移方向分析

2

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

2

3

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综合训练(单独设置)

3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难点

“石油地质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共八章:油气成藏要素、油气成藏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其中核心内容是油气成藏原理。该课程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如何综合利用已学过的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等知识,深刻理解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并将静态成藏要素中的烃源岩、储集层、盖盖层、圈闭与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沉积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问题;二是油气生成的化学动力学原理和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三是对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空间形态的理解。

2.解决办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触油区实际石油地质资料的机会,多介绍油田实例,多增加地质图件分析等方面的练习,便于提高学生对实际地质问题的理解。在教学中的课内大作业,就是根据各章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意识设计的综合训练,每个大作业都要求学生作图、编写报告,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的课程设计更要求学生综合整个课程的知识对一个实际盆地各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盆地的油气远景做出评价。

对于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对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和物理知识的运用,动画的运用,精讲难点内容,深入浅出。

对于第三个问题,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清晰的多媒体图件,尤其是复杂的平剖面图和立体图,配合习题课,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直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和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设置了3个实验(6学时)、6个课内大作业(12学时),与本课程相配合增设了单独设置的课程设计“石油地质综合训练”,学生毕业前12周的毕业设计也是对本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环节的设置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利用石油地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验课

本课程有三个实验课实验,一是原油、烃源岩、储集层样品观察描述;二是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萃取实验;三是油气成藏机理模拟实验。这三个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原油、烃源岩、储集层、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萃取过程和油气成藏过程和影响因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

原油、烃源岩、储集层样品观察描述是通过样品观察描述认识原油、储集层、烃源岩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

由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实验过程较长,不适合学生全程参与,因此主要采用演示的方式进行。如从岩样的粉碎、到可溶有机质的抽提、再到抽提物质的分析,一般需要至少64小时以上不间断的实验。通过这种感性实验,学生对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理解,如通过干酪根萃取过程的观察,对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石油族组分的分离过程的观察,对石油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油气成藏模拟实验借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藏模拟装置,进行油气生成物理模拟实验、油气运移二维模拟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和聚集情况,理解油气运移过程中不同力、输导体系和运移通道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等。

2.课内大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在讲授“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同时,针对主要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设计了6个课内大作业。课内大作业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辅导以及引导性的解答,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大作业要求的图件、分析,并独立完成报告,这种实践环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石油地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课程设计

由于学时有限,仅仅依靠上述这些实验和课内大作业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是不够的。因此,在“石油地质学”课程之后,安排“石油地质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这是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单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石油地质学”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石油地质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所设计的资料全部为来自一个实际盆地的石油地质资料,包括烃源岩和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储盖层分析资料、地震资料、钻井资料、测井资料、流体包裹体分析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做出相关图件,完成研究区烃源岩评价、油气成藏综合分析与评价和勘探目标评价与设计。最终提交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分析论证透彻、文图并茂的研究报告。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油气地质研究综合研究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基本工作方法,学会了油气地质研究所需的基本图件的编制和相应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专业课程,尤其是石油地质学课程学习的延续。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是综合运用已学的油气地质知识,以一定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初步掌握油气地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大部分为与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有关的题目,这是课程实践外对石油地质课程学习的最好的应用与教学效果的检验。

课程组教师全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本教学组借助科研优势,吸引对油气地质与勘探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实际研究工作并完成其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中注重严格要求,并对学生在选题、开题、资料分析汇总,图表编制和最后的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悉心指导,认真负责。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中所需的图表,鼓励学生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石油地质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及基本技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加深了对石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课程组精简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1)精简理论学时,实现课堂多媒体教学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本课程涉及学科多,教学学时紧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精选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安排同学自学易于理解的内容,并广泛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利用46学时讲授了原来靠板书64学时讲授的课程内容,节约的学时主要安排实践训练。

(2)加强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完成大作业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本课程配合理论学习,安排有18学时的实验和习题教学。习题主要包括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生油区评价、时间-温度指数计算与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综合判别、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流体势计算和油气运移方向分析、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等,这些习题由教师简要介绍做题思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再逐一给学生讲解存在的问题。通过大作业达到了加深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效果良好。

(3)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课程组教师长期从事与教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973”、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田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多项,发表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高水平论文。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的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还成为讲课的素材、教材的内容与实例,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科研心得和学科最新进展讲授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承担本科生实验课。本课程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实验和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都是在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室为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此同时,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设立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研究经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加强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本课程开始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首先在地质工程专业创新班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试点。目前正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型教学文献库、案例库、课堂讨论主题库的建设;在教学中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课程教学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单一教材,适当增加相关的科技文献和科研报告,增加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采用学生课前自学、课堂讨论、教师总结、课后答疑的双向教学方式;教师指定题目要求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以分组的形式要求每组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完成实验报告;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闭卷考试、科技小论文的多媒体答辩、实验报告及平时讨论发言成绩。

(5)丰富网络资源,网络教学补充课堂教学

配合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解决学生自学、复习、答疑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教师的教学材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集中精力听课,从而解决了课堂信息量大给学生做笔记带来一定困难等问题。在精品课程网上,学生可以浏览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也可以进行网上答疑。

2.教学手段

为了搞好该课程的教学,课程组在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校电化教学设备的改进,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逐渐由传统的板书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多功能教室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知识输出快、效率高的优势,继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二者兼顾,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细认真的课前准备,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良好的电化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目前课程组每位教师都有一套完整的PowerPoint教学幻灯片。除年轻教师要求用传统课堂教学外,其他课堂基本都是多媒体教学。

配合教学内容还适当放映一些教学片,如美国AAPG继续教育短片,电影《储集层》、《古潜山》和《油气勘探》等教学片。

害怕的樱桃
优雅的奇异果
2025-10-05 11:50:01
我是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现在大四,我把我们学过的都给你说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专业课~:

《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中国地大出版社,《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工程地质学原理》,《工程岩土学》地质出版社,《岩土工程勘察》,《结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岩体力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建筑CAD》清华大学出版社,《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设计》; 此外还有《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支挡结构设计》、《地基处理》等

~公共课~:

《高数》,《线代》,《概率论》,《大物》……除了化学的不学,其他都差不多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