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螺钿家具贵吗
贵。日本螺钿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螺钿是用贝壳作材料,裁切成薄片,镶嵌于漆器表面的。由于所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厚螺钿,因其壳片较厚,而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锢又称软螺钿,其薄如纸,是贝壳经过加工处理,剥离成色彩光泽的薄片,按所设计的图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到家具上。螺钿漆器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螺钿家具在北京潘家园等地方有卖。北京卖螺钿家具的地方有潘家园、伊利诺依家居中心、家和家美家居城、泛欧床具之家、爱家家居世界家具汇展中心燕莎店、亮都家居、丽泽建材城、碧溪家居广场、五棵松集美家具建材城、蓝景丽家家居城等。
对国内不少收藏爱好者来说,日本可谓淘宝好去处。日本是除了中国之外,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位列流落日本的十大中国国宝之首的,便是现存于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泛指产于江河、湖海中的贝类七彩螺钿则是特指产于太平洋西岸、东南亚等地的蝾螈海螺,因色彩鲜艳,又名七彩螺钿、夜光贝等。七彩螺钿器属于漆器门类,但实际上以螺钿为主要原料及主要欣赏对象,漆则仅作为镶嵌的辅助黏合材料使用。原始螺钿器产生于夏商时代,从壁画等美术作品可知,唐代已有螺钿镶嵌的家具。
七彩螺钿漆器是中国历史上最昂贵、最耗工的艺术品之一。以一件螺钿香几的制作工艺为例,首先要寻找木料,一般选择楠木、香樟木等体轻、不易开裂的木材,干燥一二年以上后,在上面涂胶、抹灰,并在胶上粘麻布,麻布上面再抹灰、打平,灰上再涂抹黑漆,绘上图案,并把螺钿片按照图案进行剪裁,粘在漆面之上,之后在螺壳之上用针、刀刻画出更加细腻的图案。七彩螺钿漆器图案精致生动,夜间会散发出莹润光芒,但因工艺太过繁复,有的工匠甚至为此视力衰弱以致失明。
就珍贵程度而言,七彩螺钿漆器无疑可被列为国宝,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鲜有相关专著,这与日本螺钿器资料汗牛充栋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早在1977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便出版了《中国的螺钿》,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螺钿器的专著。而在我国内地,仅有由李彦君、刘广龙合著的《七彩螺钿——方正堂艺术馆藏漆器选》,出版于2015年12月,里面刊选了大量七彩螺钿藏品的图文资料,内容详实,体系完善。
据七彩螺钿漆器研究学者、收藏家李彦君介绍,螺钿漆器不易在干燥环境下保存,故在中国北方地区存世极少,加上历代战乱等因素影响,国内留存下来的藏品寥寥无几,国有博物馆也罕有收藏,仅故宫博物院有几件藏品。除此之外,七彩螺钿漆器工艺繁杂,价格昂贵,无法成为大众性用品,相较于陶瓷、书画、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其受众面更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国家,至今却没有一个漆器的专题博物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七彩螺钿漆器是中国传统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验证漆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显示了祖先的聪明智慧,应该鼓励漆器收藏爱好者从海外购买回流,进行保护和研究。李彦君建议道。七彩螺钿漆器不同于玉器、陶瓷等可仿文物,其生产工序太过繁杂,且原料稀缺,抢救这项濒危艺术迫在眉睫。同时,收藏者的理念也亟须更新——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元青花、清官窑等市场热销的品种,而应注重对未知领域的开拓,以更开放的姿态进行收藏和研究。
螺钿工艺在唐代得到很大发展,钿片光洁莹润,镶嵌在深色的漆器上,光彩夺目。在日本正仓院,还保存有我国唐代的螺钿家具多种,其中有“螺钿紫檀棋桌”,乐器有“螺钿紫檀阮咸”等,制作十分精美。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有1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采用了螺钿工艺,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至唐代,中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更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
清代是螺钿家具达到高峰的时期,同时又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有资料显示,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两淮盐政李质颖在进贡清廷的单子上,就有“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彩漆螺钿龙福祥云屏风”等10余件扬州漆器螺钿家具,当时它们均存放在圆明园之中。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县和洛阳的唐墓均出土过螺钿漆背铜镜。铜镜背面以漆为地,用贝壳镶嵌制成画面图案,甚为精致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