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家具 > 正文

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设计有什么影响

尊敬的向日葵
怡然的大船
2023-03-03 23:55:21

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设计有什么影响?

最佳答案
耍酷的悟空
俏皮的彩虹
2025-09-13 15:33:07

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中国家具文化与艺术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明清家具"。明清家具具有造型大方,线条简练、流畅的装饰艺术特点,在实用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艺术在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对于古典家具设计的思考,对当今的家具设计及其他工艺美术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主要特征

造型庄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纯朴气质,形成了“清式”家具的风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的东西非常精美,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这些东西不是被淘汰了是濒临灭绝。

因为新的东西发展这个东西会加速灭绝。所以要谈保护,包括家具。我们仿制它、发展它也是对文化保护的一方面。但是我们这种保护不是固有、一味的仿,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不能脱离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思想。我们可以使用多种工艺,甚至使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包括我们进一步研究它的力学结构和人体功能学和结构的艺术学。

最新回答
超帅的眼睛
高大的蜜粉
2025-09-13 15:33:07

我国家具经过不断地变化、演进和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完备、成熟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世人誉为“明式家具”。由于明代的细木家具用材都是坚固耐久的硬木,所以遗留至今的精品为数不少,从而可以让我们直观全面地了解明式家具的发展进程。明式家具的品种式样丰富多彩,按其功能可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和其他类。家具的风格特点又可用王世襄先生品评明式家具的“十二品”概之。十二品为“简练、厚拙、圆浑、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

清代家具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其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床座榻,屏灯笼,箱橱柜,椅凳墩,桌几案等。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而在家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广作、苏作之分,使清代家具完全系统化、风格化。

清代家具的风格特点,在以上家具品种、造型、装饰等项里,大致都已讲到,现在只概括地作一小结。

清代家具,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从继承、演变、发展,以至形成为自己的独立风格,这当然有它特殊的背景与经历,乃至独立存在的特色。

清代家具的发展至风格成熟为"清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初至康熙初,这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所以,这时期的家具造型、装饰等,还是明代家具的延续。造型上不似中期那么浑厚、凝重,装饰上不似中期那么繁缛富丽,用材也不似中期那么宽绰。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家具还是用紫檀木制造。中期以后,紫檀渐少,多以红木代替了。清初期,由于为时不长,特点不明显,没有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这时期还是处于对前代的继承期。

第二阶段是康熙末,经雍正、乾隆,至嘉庆。这段时间是清代社会政治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的发达期,是历史上公认的"清盛世"时期。这个阶段的家具生产,也随着社会发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呈兴旺、发达的局面。这时的家具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成为特殊的、有别于前代的特点,或叫它风格。这风格特点,就是"清式家具"风格。

1.造型上浑厚、庄重

这时期的家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为浑厚和庄重。突出为用料宽绰,尺寸加大,体态丰硕。清代大师椅的造型,最能体现清式风格特点。它座面加大,后背饱满,腿子粗壮。整体造型像宝座一样的雄伟、庄重。其它如桌、案、凳等家具,也可看出这些特点,仅看粗壮的腿子,便可知其特色了。

2.装饰上求多、求满、富贵、华丽

清中期家具特点突出,成为"清式家具"的代表作。清式家具的装饰,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甚而在一件家具上,也用多种手段和多种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甸、木石并用。此时家具,常见通体装饰,没有空白,达到空前的富丽和辉煌。但是,不得不说,过份追求装饰,往往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有时忽视使用功能,不免有争奇斗富之嫌。

第三阶段是道光以后至清末。道光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劫难,此后社会经济日渐衰微。至同治、光绪时,社会经济每况愈下。同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以及教会的输入,使得中国原本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也随之渗入中国领土。这时期的家具风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响,有所变化。我们看,现在颐和园里的部分家具,接受了外来影响最为明显。这种情形,作为经济口岸的广东最突出,广作家具明显地接受了法国建筑和法国家具上的洛可可影响。追求女性的曲线美,过多装饰,甚至堆砌。木材也不求高贵,作工也比较粗糙。本章也收进几件,以作对比和欣赏。

总之,我们所谓清式家具,乃是指康熙未至雍正、乾隆、以至嘉庆初的清代中期,是指这一段清盛世时期的家具。

这段盛世家具风格的形成,的确与清代统治者所创造的世风有关。表现了从游牧民族,到一统天下的雄伟气魄,代表了追求华丽和富贵的世俗作风。由于过份追求豪华,而带来一些弊端,也是存在的。但是,清式家具,利用多种材料,调动一切工艺手段来为家具服务,这是历来所不及的。所以我们说,清式家具有许多经验可谈,也有许多优点可取。其风格独特,便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清代家具的年代判定,有两个既定的系统可以作为理论基础与基本准则。 一、对明式家具的年代判定。 《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将明式家具依其风格式样、用料和结构特征大致地判定在明初至明中期、明中期至明晚期、明晚期至清前期三个历史时期内。 二、对清式家具的年代判定。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篇竹木牙角器》一册中,提出将清代家具分为清初、乾隆、嘉道、晚清四个时期。凡木质和做工接近明代的,列为清初;凡制作新颖,质美工精的都称乾隆制品;凡制作近似乾隆,矩矮虽存,但工料不够精良的,则认为嘉庆、道光制品;同治大婚时所制一批以雕刻肿鼻子龙装饰为特点的桌、案、几、椅、凳、床、柜等,和光绪二十年至三十年市上流行的大批进入颐和园的造型更为拙劣的家具,是晚清制品。 以上两个判定准则中,有一部分(清代的明式家具)出现重叠,但并不冲突。本文以两个准则为基础,将所收录的家具分别划为明清之际(大致在明崇祯至清顺治年间)、清早期(大致在康熙至雍正年间)、清中期(大致在乾隆年间)、清中晚期(大致在嘉庆道光年间)、清晚期(道光以后)五个历史时期,分界是一个有纵深的面,而不是一条线。 依据家具的风格式样来判定年代的早晚,并不能说是一个最理想的方法,它不能像瓷器那样,判定准确到某一年号,而且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更需相当的实践经验。我们知道,家具历史上有晚期制作早期式样的情况,尤其一些经典的明式家具,自明代至清晚、民国时期一直原样不动地制作。此外,历代都存有由旧料改作,旧家具改式样等问题,使得有些家具的式样特征与用料、作工的时代特征相悖,给断代造成了困难。当今有些闻名遐迩的明清家具,其准确制作年代仍困扰着学术界。但是,像自然界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一样,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是与人的认识水平相对而言的,应该承认它的时间性。明清家具虽然距今时间不久远,看似简单的年代判定,却具有特殊的难点,直至今日仍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课题,而且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因此,前面所述的两个判定清代家具年代的划分标准,是实事求是和可行的。不少人不仅喜欢把家具的年代定得偏早,而且在并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将某些旧家具的年代标得精确到某一年号,这种超越认识水平、自欺欺人的做法并不可取,更不可信。此外,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以往普遍存在对明式家具的年代判定偏早,而对清式宫廷家具的年代判定偏晚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予以纠正。

摘自《清代家具》 王世襄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典家具种类

中国古典家俱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它的更为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和中国文学、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一样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民族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和西方家具有明显区别,中国家具强调线条,突出抽象色彩,西方家具强调功能性,实用,舒适。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你可以从一件家具了解它的历史以及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家具的式样。中国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对家具的要求不高。直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在椅子上,双足悬起,中国家具才逐渐兴起,到宋代家具才定型,室内陈设(桌椅几案等)开始讲究起来,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家具达到鼎盛时期。

红木家具始于明代。现代红木家具继承了明清古典家具的传统,保持了古代的优美造型和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家具的特点,采用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其雍容华贵,典雅精美而备受消费者的宠爱。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红木情结,红木文化一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认为红木代表高贵,因此使用红木家具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在古代更是一种社会阶级的象征。中国古典家具品种主要有:椅凳、桌几案、床榻、柜架、门窗、楹联和其它用途各异的小件

桌案类

桌案类包括:1炕桌、炕几、炕案;2香几;3酒桌、半桌;4方桌;5条几、条桌、条案;6书桌、书案、画桌、画案;7其它桌案等。

炕桌、炕几、炕案:在炕上使用的矮形家具。炕桌放在炕或床的中间;炕几、炕案由于较窄通常放在炕或床的两侧端。

香几:因承置香炉而得名,香几多为圆形少方形,腿足弯曲较为夸张。不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香几多居中放置,四无旁依,应面面宜人欣赏,体圆而委婉多资者较佳。

酒桌、半桌:这是两种形制较小的长方形桌案。酒桌远承五代、北宋,常用于酒宴。桌面边缘多起阳线一道,名曰“拦水线”。半桌约相当于半张八仙桌的大小,故名。它又叫“接桌”,每当一张八仙桌不够用时,用它来拼接。

方桌:是传世较多的一种家具,分为“八仙”、“六仙”和“四仙”,在条桌、面桌上都可以找到同样的做法。

条几、条桌、条案:条案的形式按照北京匠师的分法是:案面两端平齐的叫“平头案”,两端高起的叫“翘头案”。它们的结构不是用夹头榫,就是用插肩榫,否则便是变体。共分有琴几、炕几、方几、茶几、架几案、棋桌、月牙桌、三屉桌等。

书桌、书案、画桌、画案:这是四种比较宽而大的长方形家具,就是较小型的,也大于半桌。其结构、造型,往往与条桌、条案相同,只是在宽度上要增加不少,北京匠师均有明确的概念。画桌、画案,为了便于站起来绘画,都不应有抽屉,其为桌形结构的称画桌,案形结构的称画案。书桌、书案则都有抽屉,也依其结构的不同,分别称之为桌或案。

其它桌案:

桌和案一般不好区分,尤其是条案和条桌。案在中国古典家具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其前有俎几,其后才有桌。在席地而坐的年代,几是人们坐时的侧靠之具,多为长者、老者而设,到春秋战国时期,几不仅可以倚靠凭伏而且可以承托各种器物。

椅凳类

椅凳类包括:1杌凳;2坐墩;3交杌;4长凳;5椅;6宝座等。

杌凳:杌字的本义是树无枝,杌凳往往被作为无靠背坐具的名称。无束腰杌凳是直足直杌式,有束腰枨凳是直腿内翻马蹄,腿间安直或罗锅枨式,直腿外有略具S形的三弯腿。

明式椅子大致分为圈椅、宝座、交椅、扶手椅和靠背椅五种。

圈椅是明式家具中最具有文化品位的坐具,它暗合中国古典哲学天圆地方。亦称罗圈椅,是指椅子后背搭脑与扶手由一整条圆润流畅的曲线组成。以其上罗圈而得名,据考证中国五代时期就有圈椅,那时的圈椅和明朝风行的圈椅是有区别的,到宋代出现了天圆地方的圈椅,元朝圈椅所见不多,到明朝圈椅渐成风尚。

宝座是黄室中特制大椅,是皇帝专用坐具,大多单独陈设,因其造型结构似床榻而得名床式椅。是在大型椅子的基础上加装饰来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北京故宫中收藏颇多,但明代制品目前仅能列出一件。

元代出现了一种带圈靠的交椅,交椅源自南北朝时期的折叠凳,时称胡床,后来经过发展加了靠背和脚踏,到宋、元时期直背交椅和圈背交椅式样基本成形,这一点可丛这两代文献中得到确认。表现为前后两腿交叉,上为弧形圈,正中背板支撑,外出可随身携带。

靠背椅指的是只有靠背,不带两侧扶手的椅子。靠背椅分为灯挂式和一统碑式,灯挂式的靠背搭脑向两侧挑出;一统碑式的椅背和南官帽的靠背相似,搭脑两端不出头。

扶手椅指的是有靠背的又带两侧扶手的除了宝座、交椅、圈椅外统称。扶手椅有两种形制,其一是南官帽椅,北方地区称为玫瑰椅,南方地区称为文椅,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与椅座垂直;其二是四出头官帽椅,官帽椅是以其造型类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

坐墩:又名肃墩,由于其上多覆一方丝织物而得名。在明代及前清时期的坐墩上还保留着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迹。

交杌:俗称马扎,和古代胡床类似,自东汉从西域传至中土,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基本制式是由8根直木构成,长期没有变化。

长凳:明清时期,长凳式样繁多。小条凳是民间日用品,二人凳宜两人并坐,至今江南地区仍在使用

霸气的荷花
坚强的铃铛
2025-09-13 15:33:07
明清两代,家具艺术高度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被冠以“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两个艺术概念。本文拟就明清家具的不同种类,介绍明清两代不同的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家具的种类繁多。如果将其按使用功能分类后,再进行造型分类就清楚得多了。论其功能可分为卧具、坐具、起居用具、屏蔽用具、存贮用具、悬挂及承托用具。或直接分为床塌、椅凳、桌、案、几、屏联、箱柜、台架等类。

桌案

桌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有束腰,一种无束腰。

清·黄花梨无束腰罗锅枨直腿香几

有束腰桌子:是在桌面下装一道缩进面沿的线条,尤如给家具系上一条腰带,故名“束腰”。束腰下的牙板仍与面沿垂直。束腰有两种作法,一种低束腰,一种高束腰。低束腰的牙板下一般还要安罗锅枨和矮佬,或者霸王枨。如果不用罗锅枨和霸王枨,则必须在足下装托泥。起额外加固作用。高束腰家具面下装矮佬分为数格,四角即是外露的因腿上载,与矮佬融为一体。矮佬两侧分别起槽,牙板的上侧装托腮,中间镶安绦环板。绦环板的板心浮雕各种图案或镂空花纹。高束腰的作用不但美化了家具,更重要的是拉大了牙板与面沿的距离,有效地固定了四腿。因而牙板下不必再有过多的辅助部件。有束腰家具不管低束腰还是高束腰,在桌子的四足都削出内翻或外翻马蹄,有的还在腿的中间部份雕出云纹翅。这已成为有束腰家具的一个特征。

黄花梨有束腰展腿式半桌

无束腰桌子:即四腿直接支撑桌面,四腿之间有牙板或横帐连接,用以固定四足和支撑桌面。无束腰桌子不论圆腿也好,方腿也好,足端一般不作任何装饰。只有个别的为减少四足磨损而在足端装上铜套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四足。同时也起到相应的装饰效果。

案的造型有别于桌子。突出表现为案腿足不在四角,而在案的两侧向里收进一些的位置上。两侧的腿间大都镶有雕刻各种图案的板心或各式圈口。案足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案足不直接接地,而是落在托泥上。它又不像桌子托泥那样用四框攒成,而是两腿共用一个长条形的木方子。每张案子须用两个托泥。另一种是不用托泥的,腿足直接接地,在两腿下端横枨以下分别向外撇出。这两种案上部的作法基本相同,案腿上端横向开出夹头榫,前后两面各用一个通长的牙板把两侧案腿贯通在一起,使腿和牙板共同支承案面。两侧的腿还有意向外诧出,以增加隐定性。

还有一种与案稍有不同的家具,其两侧腿足下不带托泥,也无圈口和雕花板心,而是在腿间稍上一些的位置上平装两条横枨。有的在左右两腿间的长牙板下再加一条长枨。这类家具,如果面上两端装有翘头,那么无论大小,一般都称为案。如果不带翘头,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类家具,人们一般把较大的称为案,较小的称为桌子。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书中,把腿足在板面四角的称为“桌形结体”,把四足不在四角而在缩进一些位置的称为“案形结体”。根据这个论断衡量,这种家具具备案的特点较多,尤其是腿足的位置和夹头榫结构,因此,严格说来,还应叫案。桌形结体一般不包括案,而案形结体不仅包括案,也包括这种类型的桌子。人们把大者称案,自不必说,把小者称桌,即案形结体的桌子。说明这类小案桌与同等大小的桌子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也说明案和桌自产生,发展到现在,始终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明代桌案的种类有如下几种:

明末 黄花梨卷草纹展腿方桌

1、方桌:凡四边长度相等的桌子都称为方桌,常见的有八仙桌,因每边可并坐二人,合坐八人,故称八仙桌。有带束腰和不带束腰两种形式。方桌中还有一种一腿三牙式的,造型独特,其桌腿足的侧脚收分明显,足端亦不作任何装饰。桌面边框用材较宽,使腿子得以向里收缩。面下桌牙除随边两条外,另在桌角下沿装一小板牙,与其它两条长牙形成135度角。这三个方向的桌牙都同时装在一条桌腿上,共同支撑着桌面。故称一腿三牙。这种方桌不仅结构坚实,造型也很美观。

方桌中还有专用的棋牌桌,多为两层面,个别还有三层者。套面之下,正中做一方形槽斗,四周装抽屉,里面存放各种棋具,纸牌等。方槽上有活动盖,两面各画围棋,象棋两种棋盘。棋桌相对的两边靠左侧桌边,各作出一个直径10厘米,深10厘米的圆洞,是放围棋子用的。上有小盖。不弈棋时可以盖好上层套面,或打牌,或作别的游戏。平时也可用作书桌,名为棋桌,是指它是专为弈棋而制作的,具备弈棋的器具与功能。实际上它是一种集棋牌等活动于一身的多用途家具。

明末清初 黄花梨独板大翘头案

2、长桌、条桌与条案:长桌也叫长方桌,它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两倍。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一般都称为条桌。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条案都无束腰,分平头和翘头两种,平头案有宽有窄,长度不超过宽度两倍的,人们常把它称为“油桌”,一般形体不大,实际上是一种案形结体的桌子。较大的平头案有超过两米的,一般用于写字或作画,称为画案。条案,则专指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案子。个别平头案的长度也有超过宽度两倍以上者,也属于条案范畴。

翘头案的长度一般都超过宽度两倍以上,有的超过四五倍以上,所以翘头案都称条案。明代翘头案多用铁力木和花梨木制成。两端的翘头常与案面抹头一木联作。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家具藏品中,这方面的实例很多。

彩色的酸奶
丰富的月光
2025-09-13 15:33:07
明代前期,从事手工业的艺人较前代有所增多,技艺亦高前代一筹。明代沈德符《蔽帚斋余谈》说:“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以古敌”。明王世贞《觚不觚录》介绍说:“画当重宋,而三十年来忽重元人,乃至倪元镇以逮明沈周,价骤增十倍。窑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富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大抵吴中滥觞,而徽人导之,俱可怪也。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柱治商嵌及歙嵌,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近闻此好流入宫掖,其势尚未已也”

明张岱《陶庵梦忆》中也有类似记载:“吴中技绝,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锡,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鬻鬻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明代周晖的《金陵琐事》卷三介绍说“徐守素,蒋彻,李信修补古铜器如神。邹英学于蒋彻,亦次之。李昭、李赞、蒋诚制扇极精工。刘敬之,小木高手”。这些资料说明一个问题,即明代江南地区手工艺技术较前代大大提高了。

家具艺术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明代初期至中期也有很大的发展。尽管匠师们没有在器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流传至今的大批家具珍品记录了他们的勤劳智慧和光辉业绩。他们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理所当然的艺术家。

聪慧的含羞草
魁梧的鱼
2025-09-13 15:33:07

在红木《国标》中,花梨木类归为紫檀属,许多商家将其称为"紫属花梨"即出于此。花梨木类木材又分为"越柬紫檀、安达曼紫檀、刺猬紫檀、印度紫檀、大果紫檀、囊状紫檀、乌足紫檀"七种树种。

花梨木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观,我国广东、广西有此树种,但数量不多,大批用料主要靠进口。作为制作家具最为优良的木材,花梨木有着非凡的特性。

这种特性表现为不易开裂、不易变形、易于加工、易于雕刻、纹理清晰而有香味等,再加上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花梨木家具也就成为古典家具中美的典范了。时至今日,海内外收藏家无不以收藏到花梨木家具绝品而自豪。花梨木家具也成为了"古典家具之美"的代名词。

所谓的"黑檀"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名称,也只不过是商家为了抬高价格的市场俗称而已。明清家具研究专家【王世襄】告诉记者:之所以商家喜欢使用黑檀、红檀等事实并不存在的树名来标注家具基材,是业内利用黑檀、黑紫檀、红檀此类名称贴近于一些红木的名称让人产生联想,从而抬高家具身价,有打"擦边球"之嫌。

黑檀,柿属植物,俗称风车木。别名:乌木、黑紫檀。大乔木,高达45m,直径达2.5m板根大材表常见小沟槽。本属15种。

黑檀木心边材区别明显,边材白色至浅红褐色心材黑色及不规则黑色心材。木材有光泽、无特殊气味。

该种常从喀麦隆、加蓬、赤道几内亚进口,数量较多。横断面心边材区别明显。心材漆黑色或黑褐色。边材近白色。生长轮不明显。略具光泽纹理交错结构甚细甚重硬强度高干缩甚大。加工困难,含硅石,易钝刀具,切面光滑。胶黏、磨光性良好。钉钉须先打孔。很耐腐。干燥较慢,易开裂。

所以花梨木的木性和材质要优于黑檀木。

正直的星月
虚拟的小笼包
2025-09-13 15:33:07
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

摘 要:明清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家具时代,不仅是我国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

风格和特点,同时在世界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制作工艺

精细合理,用材考究,选型朴实大方,风格鲜明清代家具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技艺精良,材料精细。明清

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和陈设品,应用于民居、园林和宫廷,是中国古代追求家具完美和恬静生活的反映。

关键词: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中国家具

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

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人类文

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

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

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它也代表了中国家具的个性和特

点,同时它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风格与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过一种闲逸优雅的恬静生活,

这或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明清家具散发出来的细腻

感与艺术感染力中,可以明显看出,它得益于其独特文化

特质的形成,同时也是基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和家具使

用者。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正值明朝市井文化的繁

荣时期,虽然当时北方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乱不断,

但在远隔硝烟的南方地区,却在大肆兴建民居、园林、宫

庭,而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与陈设品,需求量大增,

苏式家具与广式家具的设计制作水平在此时达到了高峰,

同时,也就造就了明代家具的辉煌。尤其是苏州私家园林

的建造,其建筑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建造园林、

制作家具中,他们往往亲自出马,按照文人士族的审美理

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清代早期的半个世纪里,清廷仰

仗恢复和发展明代优秀传统,家具保持着明代的一贯作法,

并且有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如漆家具中的康熙黑漆嵌螺钿

山水人物纹平头案,是这一沿革的典型。

一、明代家具──家具的昌盛时代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前

提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各个领域里,出现了种种

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

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明代的家具,也在发

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苏州地区,

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

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

还常常根据用户的要求到顾客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

材和工艺,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

家具,以及采用竹藤、山柳等制作的民间家具,还有用陶、

瓷、石料等制作的家具。

明代的漆饰家具五光十色,国内最早的有宣德时期的

戗金细钩漆龙纹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

被称为雕填的工艺,比单纯填漆的漆家具更加华丽。明代

中叶以后,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花梨木、

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要用材的硬木家具,并迅速发展成

中国传统家具史上的又一高峰。明代的竹制家具,在当时

广大的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其中尤以斑竹所制家具最为贵重。

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

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

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

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形成

了最有代表性的“明式”民族风格。明式家具的产地主要

有三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

州。明式家具的品种十分丰富。保留至今的,主要有凳椅

类,几案类、橱柜类、床塌类、台架类等。此外尚有作为

屏障之用的围屏、插屏、落地屏风等。明式家具多用花梨、

紫檀、鸡翅木、钱梨等硬木,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

榆木及其它硬杂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黄花梨效果最好。这

些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这种材料

对家具造型结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木质坚硬

而有弹性,且硬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料,所以家具用料的横

断面制作很小。为此,造型也就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

巧。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

用髹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

和自然美。选材,也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

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

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

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

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

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

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家具线

条雄劲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

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

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

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但在民间,家具

仍沿袭“明式”程式,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二、清代家具──斑斓华丽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

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

具。各种工艺的漆制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美,具有斑斓

瑰丽的艺术效果。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又以吉祥图案

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雕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

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都是不可

多得的杰作。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

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

气质,形成了“清式”家具的风格。清式家具作坊多汇集

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惠州(广东)为主,

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清式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

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

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

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

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

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

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

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

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

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

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

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

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

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

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

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式家具的

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

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

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

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

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

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

清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

展,在形制、材料、工艺手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之

外。现分述如下:

第一,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

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

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

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

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这

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第二,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

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

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

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

第三,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

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

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

第四,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

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

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用材广泛,装饰丰富。清式

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

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雕漆在清

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嵌有瓷嵌、

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清代

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

木嵌、珐琅嵌和瓷嵌。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

术特点有: (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工艺制作上保

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

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早期和盛期是高

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2)骨嵌用材多为红木、

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

拙,纯朴。(3)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

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具有文化传统的国家

之一,中国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

是明清家具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也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

资源,西方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明清

家具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

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

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玩命的太阳
勤奋的乌龟
2025-09-13 15:33:07

辨别黑檀木真伪方法如下:

一、看纹理

黑檀木有光泽,没有特殊气味,其纹理是黑白相间,结构分布均匀,耐用性强,材质细腻,是一种十分稀有的珍贵家具以及工艺品用材。

二、是否上漆

黑檀木所作出的茶具是不上漆的,都是手工抛光制作。所以鉴别方法也非常简单,看到上漆的器物就要小心了,如果可以的话,用粗砂磨掉一层就可以知道真假。

三、水试

在鉴别黑檀木的时候可以先试水,因为黑檀木最主要的特性就是沉水、分量重。市面上用来冒充黑檀的,不外乎用杂木染黑,杂木都是浮水的,分量较轻,可以放在水里试一下,另外也不能见内在的条纹。

四、划试

可以将黑檀木在白纸上用力划下,若留下褐色的条纹,也说明是真的黑檀木,若没有则要小心。

五、闻味道

有些仿冒的黑檀木会用染料将木材染成深色,故气味较大,但真正的黑檀木闻起来有淡淡的干涩的问道,用舌尖舔一下,则没有滋味。

着急的小蜜蜂
着急的老鼠
2025-09-13 15:33:07

衣架的起源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金属丝晾衣架是受1869年美国康涅狄格省北英格兰的O. A. 设计的衣钩专利的启发而设计的。 Albert J. Parkhouse是Timberlake的一家名为“金属丝与新玩意”公司的员工,他在1903年发明了晾衣架,因为当时的员工抱怨衣钩太少。他把一段金属丝折成两个相对的椭圆形,并且把金属丝的末端折成钩形。Parkhouse为此申请了专利,但是他是否从中获得利润我们尚未可知。 Schuyler C. Hulett于1932年获得了改进型的晾衣架专利。他把衣架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都套上了软管,这样就可以防止新洗的衣服不被衣架弄皱。 3年后,Elmer D Rogers 发明了我们现在一直使用的一个名叫艾伯特帕克豪斯的工人在盛怒下发明. 当时他是美国密执安州的一家金属丝及小手工制品公司制作灯罩的铁匠.一天他生气地发现工厂衣帽间的挂衣钩已被全部占用,他气冲冲的拿出一段铅丝,弯成大衣肩部的形状并在上面加了钩子.这个发明被他老板据为己有并取得专利.这便是衣架的起源. 在下端横梁上套有软管的晾衣架。

衣架在中国的历史

衣架是我国较早出现的一种家具,周朝开始实行礼制,贵族阶层对衣冠十分重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较早就出现了专门用来悬挂衣物的架子。各个朝代的衣架形式各有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春秋时期,横架的木杆,用以挂衣曰“桁”,又叫“木施”。

中国人的设计史源远流长,很多工艺设计最早发现于中国。衣架便是其中一种,衣架是比桌椅床榻还早出现的家具品类。

由于中国自古崇尚礼制,特别是崇尚礼乐的周超,贵族阶层对衣冠十分重要。最早的衣架就是作为悬挂衣服之用,与现代意义的“衣架”大不相同。王世襄所著的《明清家具研究》一书中讲道,衣架是用来搭衣服的,不是用来挂衣服的。传统衣物收纳所用的衣柜、意象都是采用折叠的方式储放衣物,这样容易有褶皱,影响美观,并且不够随意。而悬挂不像折叠的衣服那样容易起皱,且容易拿取,可以随时保持外观上的整洁美观。

自此以后,衣架的发展一直与“礼制”密切相关,主要用于吊挂男用官服。据大清会典图载,衣冠有严格而繁缛的规定,故明清官场等级森严,个个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衣冠代表其官阶权限,无敢小觑,古时还有为名将义士设衣冠冢的习俗。

衣架起源于东周至春秋,有直柱式和横架式两种。直柱式,是用竖立的木杆用以挂衣,曰“楎”;钉在墙上的木橛用以挂衣,亦称“楎”。横架的木杆,用以挂衣曰“桁”,又曰“椸”。《尔雅释器》:“竿谓之椸。”疏曰:“凡以竿为衣架者,名曰‘椸’。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唐代。

明清时期,衣架又称“龙门架”或“朝服架”,主要挂置男用官服所用,因此,所有的衣架主梁都如同二条仰首的双龙,傲气的横卧在那里,象征着官运亨通,其余的如“福”、“禄”、“寿”及各种装饰性花饰,则进一步强调他们的价值观念。而“朝服架”的称法,也为衣架这种家具类别增添了些许体制特色。

中国各时期衣架的特点

古人衣架,多采用横杆形式,两侧有立柱,上下承木墩底座,两座之间有横板或横枨,立柱顶端安横梁,两端长出立柱,尽端雕出龙凤纹或灵芝或云头之类。横杆之下安中牌子,上有透雕装饰,主要起牢固作用。衣服脱下后就搭在横杆之上。

宋代:在宋代,衣架的使用较前代更为普遍,并且有形象的资料,河南禹县宋墓壁画梳妆图中的衣架,它由两根立柱支撑一根横杆,横杆两头长出立柱,两头微向上翘,并做成花朵状。下部用两横木墩以稳定立柱,在上横杆下部的两柱之间,另加一根横枨,以起加固作用。

明代:明代衣架整体造型仍保持着传统模式,但用材、制作、装饰尤精。衣架下端以两块墩子木作足,里外两面浮雕回纹,炖上直立柱,前后两个镂雕卷草花站牙抵夹。站牙上部和下部分用楔与立柱和座墩连接,两墩安装用小块木料攒接的柃格,由于柃格具有一定的宽度,故可以摆放鞋履等物。各个横财与立柱结合部的下侧,都有透雕拐子回纹花牙承托。衣架从选材、设计、雕刻制作,在明代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清代实行“易服”政策,推行穿满人服装,满人体魄彪悍而高大,所穿的服装体积大,分量重。有钱、有地位人的衣服,是由堆花绣凤的绫罗绸缎组成。因此,造就清代衣架的繁华、端庄、巨大,是这一个时期的特征,也是区别其他时代的不同之处。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设有横杆,二端出挑,雕有纹饰,衣袍搭在横杆上,谓龙门架。

明清衣架造型典雅,装饰精美,雕刻细致,漆色光亮。明清官员头戴乌纱红缨帽,身着前后缀有补子的盘领马蹄袖长袍,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设有横杆,二端出挑,雕有纹饰回纹,墩上直立柱,前后两个镂雕卷草花站牙抵夹。站牙上部和下部分别用楔与立柱和座墩连接,两端安装用小块木料攒接的柃格,由于柃格具有一定的宽度,故可以摆放鞋履等物。各个横财与立柱结合部的下侧,都有透雕拐子回纹花牙承托。

总结

古时的衣架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传统的款式和现代的实用功能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家居制品,别有一番韵味。

总而言之,古人衣架的功能就相当于现代家居常见的衣帽架,它集功能性与装饰性于一体,是古代以及现代家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暴躁的夏天
冷傲的鱼
2025-09-13 15:33:07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

(3)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589~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

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叶(16世纪),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现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苏作大体师承明式家具特点。

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清代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

在统治阶级(如宫廷、官府)的家具,他们大多追求繁锁的装饰,采用陶瓷、玉石、象牙、贝壳等做装饰,特别是宫廷家具采用工艺美术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制成漆木家具。广大的民间家具制造业追求适用、经济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业。

19世纪后半叶,它是一种保持前期传统的形式,仅在局部杂以中西混合雕饰的家具。后来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继出现了有外商投资开办的家具厂,有从事经营中国传统家具的,有专门仿制欧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家具的。中国家具的近代家具就是在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革。无论是品种、形式、结构和工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以后) 20世纪初,各地相继办起家具手工业工场。至1920年,全国木器工场和作坊以及手工艺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业队伍,家具生产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并存的局面。传统家具生产有久远的历史和广大市场,如江西赣县的彩绘皮箱、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家具、北京的雕漆家具、扬州的螺钿家具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北京雕漆屏风曾于1914年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交流与传播,中国近代家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业者筹办的家具工厂先后在各大城市开业。根据不同的加工手段与工艺,往往分为中式家具与西式家具两种行业。从此,中国的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就按照不同的经营方式发展着。现代家具由于采用了比较简化的榫结构易于推广应用,尤其是当胶合板(如采用纤维板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板式家具)问世后,框式嵌板的结构得到了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为我国广大地区乐于采用的工艺做法。但其发展是不平衡而缓慢的,内地的许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家具形式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家具的面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工业化的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专业工厂的兴起和扩大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80年代,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家具企业大量引进欧洲家具的生产设备,主要是板式家具生产线或单机配套设备;在硬件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武装”。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并未使这些设备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此时开始重新出现作坊式私营企业,并在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迅速成长。中国家具接受着西方现代家具思想的洗礼,家具行业发展迅猛、朝气蓬勃。一个现代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办公家具企业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