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读后感,是我们作为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了。一篇好的读后感能够引人深思。在设计类的书籍中,你有看过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吗?我可是看过了喔。那么,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1)
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
书中基本概括了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现总结如下: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法空间”。
芦原义信的基本论点就是从小环境的角度,探讨建筑外部程序本身的设计方法,从而完善了空间论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外部空间论的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建筑应从环境设计开始进行设计的基本论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和建筑群,城市总体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城市大空间系统中的子系统。在量的空间体验与衡量上。提供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另外,纵观全书,作为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作者都是用理性的数据来归纳人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建筑上有更多的东西是可以完全依靠理性来把握的,这部分就是建筑师职业化的部分。但是永远都不要忘了还有更重要的个人感性部分,那是一个设计的魂。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2)
最近读这本‘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以前除了看过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外,其他这样纯粹空间理论的书还真是看得不多啊,顺着大师的讲述来感受外部空间论,作者就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做设计时并不会去关注的东西,我们只想着房子外观怎么怎么重要,房子怎么怎么吸引人,可是最基本的周围限定的外部空间都没有去了解,很难相信我们可以设计出多么合理的作品,更难谈得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创作了吧。设计的最后是创造一个带有场所感的空间。
上次设计客运站的时候,感触很深的是关于建筑与景观设计,也差不多是一个建筑与外部空间设计的抵触吧,也就是华科的景观大师提出来的关于那个客运站的主入口的问题,我们一般想的可能是尽力让人怎么舒服怎么来,让场地怎么更好适应建筑怎么改造,我们的重心似乎一直都在去做一个好的建筑。是的,对的!这样做有问题吗,有!!!很多问题,首先是城市的机理、景观轴线、加上道路的走向、原始规划的一些东西,还有后面啥规划局啊,甲方的一些巨象的要求,我们把重心全放在做房子上面去了,做到最后可能你的主入口都是一个错误的方位,。当然还有风水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那时候悟出了一点:学建筑设计,不是简简单单的做个房子,设计房子的外观加上平立剖面就完事了,在做好建筑之前,你得学习很多基本的规划的知识、很多景观知识、现在又了解到没有一定的结构方面的知识,想完完整整做好一个方案基本是没有可能的,那么现在学习的方向变得广泛而巨象了,似乎很难控制,现在还只是处在一个广泛收集资料的阶段,离真正悟"道"似乎还很遥远。
除了关于P空间和N空间的详细讲解,记忆深刻的还有加法和减法的运用,最早知道加法减法是在郭老师和张老师那了解的,那时只是浅显的以为加法减法的运用就是那一个方盒子加一个空间进去让它凸一点、或者减一个空间让它凹一点,现在了解到并不是那么简单浅显的问题,更多的是加法减法在空间尺度上面的运用,在外部空间秩序上面的运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阿尔瓦*阿尔托”和“柯布西耶”两位大神啦,一个是加法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减法的代表人物,在图面上似乎阿尔托的加法空间更能让人感动,但是实际做出来亲身体验的效果柯布西耶的作品当时还是无人能及的。当然在建立外部空间秩序的基础上,调合两种手法去提高空间质量是最好不过的了。
了解东南大学和华科这样的学校为什么比较难考一点啦,它们考设计是考的整体综合素质,而我们大多数同学更多的时候是注重单体建筑去了,平时学习积累在那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我们慢慢领悟学习中的道理,那个大门才会慢慢被推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空间秩序的建立和形式了,记得那个NO.1----NO.2-----NO3-----.....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度等等,运用到实际设计中还是挺有意思的。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全书共四章。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1作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着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的理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人性本身的观照。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街道空间的构成,下篇侧重城市景观的分析。对于书中的内容,做如下总结:
(1)内部和外部
作者开篇发问,为什么西欧的街道总是整齐划一、充满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总是杂乱无章?这是东西方街道的一个显着差别,西欧的街道总是由建筑构成连续的街景立面,而类似日本这样的东方式国家却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街道往往缺乏组织,建筑也鲜少面临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围墙作为屏障的。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空间的理解不同,我们对“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认识有偏差。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而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举了旅馆的例子,日本的温泉观光旅店夜间大门上锁,房间不上锁,西欧的饭店则是大门人人都可以进去,里面的房间则要上锁。他认为,”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结果在欧洲的家中和外边一样地要穿着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则要脱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薄的。这颇有点像许多人多国人“公德”与“私德”的看法,认为中国人“私德”很好,对外的“公德”却很差。对此有点存疑,这是对现象的总结,因果必然性却不尽然。
作者还有一段“坐的文化论”来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欧美式的秩序街道。传统的日本住宅没有家具,甚至没有椅子和床,一切日常活动都在地板上进行,因此衍生出与“坐的文化论”相对应的“地板型建筑“,在这样的建筑中,”空间不是由厚重的实墙限定的,而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场(地)’观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认为“日本这种墙的观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筑’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厂困难的。
(2)街道的构成
对街道构成的分析,芦原义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别给出了意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户的地图黑白反转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意大利的对比图中,建筑内部空间与街道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户的对比图中,道路与建筑之间还有很多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用图底反转的方法来做一些城市空间的比较与分析,我至今都对这种分析方法表示疑问,好像是一种为论据而论据的过程。
(3)“一次轮廓线”和“二次轮廓线”
东京银座等最繁华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占据,如果“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二次轮廓线”,“二次轮廓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街道的认知和观感,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杂乱和无序,作者认为应该把二次轮廓线整合在一次轮廓线中,例如把侧招牌按照同样大小等间距设置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手段。
由此可见建筑师对于秩序感真是谜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筑师BOW-WOW犬吠工作室却对现实是一种“解构”而非“建构”的姿态,他们欣赏这种“非秩序“的东京景观,对本土文化也表现出更多额自信。两代建筑师的观点对照起来看也非常有趣。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2近日终于读完了《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非常精彩。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
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8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作者认为:“为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
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提到日程上来了。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3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外墙既是广场或者街道-即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墙。作者认为街道是一种文化,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现代城市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在室内活动,建筑内部才是最有活力的场所,所以要死的街道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建筑内部的秩序渗透出来,街道的活力是两侧的建筑造成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程度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认为街道空间为生活所必须的交流空间。在欧洲,建筑内部秩序渗透到了街道跟广场的秩序中,建筑的外墙不是简单的围墙。作者强调道“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含糊的空间。”“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满,完全是人工的城市空间。”而且其建筑内部也没有日式的抬高地板的做法,墙壁的内外墙也大体一样,这样,“内外空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建筑的外廊承担了外部跟内部沟通的作用,使得室内的活力洋溢到街道上,例如意大利圣马可广场等。
芦原义信把住宅和街道关系分为3类:
1.开放式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之地,“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院子向城市公共空间做了贡献。但是这只是低密度建筑区域的做法,不能算作城市空间。
2.欧洲式。没有前院,外墙形成街道,外墙面上门窗开洞。居民生活和街道生活交织在一起。
3.东亚式。和建筑完全脱离的院子形成街道。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与其说前院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美洲的院落式外部城市街道的一部分,而亚洲的院子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亚洲的传统住宅很通透私密性不强,就必须依靠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的住宅本身是因为住宅的私密性好,所以可以把院子贡献给街道。住宅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在中国的传统街道,街道往往被封闭的围墙限定。传统街道没有建筑外立面的帮助,胡同中生活的人们还是充分利用了局促的街道焦炉,端出椅子纳凉、喝茶或者聊天。虽然在传统胡同里,人们没有美化街道的观念,但很浓的生活气息,仍然使得街道体现出建筑内部的秩序。
“这是因为我在勒·柯布西埃的作品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人情味,他的作品存在着以形式美为出发点的美学观念,其中甚至连人的存在都否定了。”
这句话对大师评价很犀利。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昌迪加尔,柯布把城市当做一个有机体,并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等。柯布的规划从人体布局出发,但是却太过概念化,建成后的空间空旷巨大的,没有从城市居民真正的生活角度考虑。在城市设计中,通常图底关系理论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将外部空间图形化,可是实际中,外部空间并没与被赋予更多的人性化特性。
还有批评柯布设计马赛公寓亦如此。马赛公寓配备齐全,是一个很成功的建筑。可是人们是否愿意就呆在一栋楼里面解决所有问题呢?倘若每栋建筑都如此,城市外部空间就会更加了无生气。但是现代的网络时代,使得人们不用走出公寓就能解决生活上的一切问题,是否建筑也会有这种趋势。
书中提到了建筑的轮廓线,每次设计中总会有人提到建筑轮廓线这个概念。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轮廓线才是好看的,似乎也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判断。
作者定义决定建筑本来外观形态的建筑为第一轮廓线;第二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说构成的形态为第二次轮廓线。欧洲的街道多完整的保留了第一轮廓线,而亚洲的城市多呈现出第二次的轮廓线。作者认为该尽量还原第一轮廓线,恢复建筑外墙的可见性。对于亚洲多呈现出第二次轮廓的问题,也有很多专业人士提出了反对的声音。例如在中国,上海就开始提出对户外广告的控制。
个人认为第二次轮廓并非坏事。首先这个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地域性特征。商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牌和灯箱,是最有亚洲地域性的标志,这也是日本街道、亚洲城市区别于欧美商业大街的重要标志。其中广告上的图案文字,也有像拼贴画一样的效果,有表现出更多的意思。地域性特点并不是一定要历史悠久的,只有是伴随着日常生活形成的就是有地域特点的。
其次这种铺天盖地的“第二次轮廓线”虽然打乱了建筑本身分明的天际线,却明显起着沟通建筑室内外的环境,反而沟通了室内外环境。如果这种广告牌形成了很好的过渡空间,又何必非要追求清晰的建筑轮廓?
中国和日本虽说都是东方的代表,文化上有相似性,但是国情差异是很大的。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街道确实不太美观,立面不协调,但是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的部分。这种城市美化工程有时会把城市搞的不伦不类,而且这也不是说还原建筑立面就能完全可以解决的。很多街道的立面就算还原,依旧是不美观的。反过来想,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美化了完本不足的建筑。
书中,作者还提到D/H比值的问题,自从这本书出版,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广泛认同和讨论。和街道设计注重细节的问题。书中提到了下水井盖的这个小部分,日本的下水井盖,图案丰富有些还有颜色。而国内的下水井盖千篇一律。每次我们作设计的时候,都是想到1:200,1:500的比例,而没有把自己缩小放在空间里面考虑。
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索
1.外部空间
1.1外部空间定义
提到“外部空间”,首先了解 “空间”这一概念。“空间”作为概念从提出到现今,一直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所谈论,并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被广大设计者们用来解释“空间”的概念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因而可以分析总结出“空间”的价值是通过“使用”来衡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它与其“使用人群”进行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对外部空间做出了解释,认为“它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总结“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定义可以得知,外部空间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细分,它是相对于内部空间提出来的概念,并在现今受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关注。
1.2 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认为“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来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而建筑空间是与外部空间对立划分出的空间形式的一种。因此,相对的建筑空间而言,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须是由地板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因此,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比较,区别在于是外部空间有限定元素的,而限定元素正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换句话说就是外部空间是把自然环境通过 “地板”和“墙壁”这两个限定元素设计而出的。所以,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是由基本水平性和垂直性形式和由基本水平性与垂直性演变成的形式组成,通过限定使外部空间既区别于建筑空间,又有别于自然环境。
1.3外部空间的设计
从上述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外部空间设计处理的是“外部空间”与“使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因此进行外部空间的设计其实就是对自然进行一定目的的改造设计,通过组合外部空间的限定元素的手法,创造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离心、无序状态所进行的一种空间形态,以满足人和空间之间进行互动的行为,使其满足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使其成为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的积极空间,最终达到“外部空间”和“使用的人”之间协调的目的。
2.外部空间尺度对人的感受
2.1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芦原义信将建筑空间分为由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并且认为相互协调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芦原义信在举例论证对象A与对象B在何种情况下彼此之间关系为消极性或者积极性后提出空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定义。芦原义信认为积极空间是因为该空间能够满足人的意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由外向内收敛的而认为消极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无目的的,是由内向外扩散的。因此,外部空间会在尺度上会给人一种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感受。掌握空间尺度会使外部空间与使用人群互动更加具有积极性。
2.2“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数理论”
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会因为尺度的问题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芦原义信提到卡米洛﹒西泰关于广场大小的阐述。卡米洛﹒西泰认为广场的最小尺度的宽度L等于主要建筑的高度D,最大的尺寸B不超过其建筑高度的2倍,这样的广场在空间尺度上会给人一种均衡的感觉。
2.2)芦原义信的“十分之一理论”是指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是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提出的,该理论也在对外部空间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可以参考“ 十分之一理论”,这样能够使外部空间给人一种舒适、亲密的尺度。
“外部模数理论”是指外部空间可采用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外部模数理论”是芦原义信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出。因为人在实际行走的过程中,因为视觉生理上的限制,在距离20-25米的范围内的事物能够很清楚的看见,超过这个距离的事物会辨认不清事物的细节。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可以以20-25米范围作为一个模数单位,可以进行母题重复产生节奏感,或者通过此模数进行材质变化设计,或者在空间层次上做出变化。总之,就是尽量通过该模数打破外部空间单调性,给人营造一种有趣的、有计划的外部空间。
2.3质感与视野距离
空间的质感在视觉上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木质纹的边缘界面与混凝土的边缘界面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就截然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材料质感的表达起到活跃空间的效果。芦原义信提到当视点到墙体的距离(D)与墙体的高度(H)比值大于2时,在仰角为27°的情况下,墙体材料材质的表现能力将减弱,甚至在一定距离之后人眼完全识别不出材料的材质。所以,在外部空间设计上考虑到材质与视觉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使设计意图更好的传达给使用外部空间的人
3.外部空间设计的文化性
3.1 地域性
进行外部空间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该外部空间所在的场所文脉。在王建国《城市设计》在介绍 “team 10”小组理念时,指出“Team10“的“门阶哲学”中强调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注重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并且指出在美学问题上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能起统一作用的点。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时,注重挖掘场所的文脉,将标志性或者历史性东西组织到设计当中,将场所的永恒感展现给人们。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也强调城市设计时需要体现出“记忆和纪念性”的城市主题,因此这些城市的主题提出都是需要挖掘场所的历史文脉。斯皮罗﹒科斯托夫在《城市的形成》中以历史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探索城市模式和城市形态背后隐藏的文脉。
在挖掘外部空间场所的文脉时可以从空间所处地区的城市色彩、城市肌理、建筑形态方面着手。比如在城市色彩方面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白灰色彩、北京故宫的金黄、朱红色彩,北京四合院灰瓦灰墙的色彩等等在城市肌理方面北京城市方正的块状肌理,西方网格状城市肌理等,以及西方古典主义城市肌理等在建筑形态方面有白墙灰瓦的江南名居,冬暖夏凉的陕北窑洞等建筑形态。
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充分的挖掘出空间场所存在的文脉,将其作为设计的重点或者点缀到空间设计当中,体现出空间的历史感,体现空间的永恒感,做到传承文脉,珍视城市现有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
3.2 多样性
城市不同时期的发展,会使城市的历史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4.外部空间的秩序
4.1外部空间的布局
外部空间布局明确空间布局时可以根据该空间为使用人群提供的活动进行分类。比如根据人的散步、跳舞、跑步、打球等将空间定为运动类空间,也可以根据人的静坐、演说、阅读行为将空间划分成停滞空间。在外部空间布局中除了考虑根据功能进行布局外,还可以根据空间的封闭性进行空间布置,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如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以墙壁作为限定要素考虑空间封闭性时总结出,当墙壁的高度低于1.2米时空间在视觉上是连续的当墙壁高度在1.2-1.5米时,人产生出一种安全感并且空间的隔断效果加强当墙壁的高度达到1.8米时,空间马上变成了封闭空间。
在进行外部空间秩序设计时应该注意外部空间的布局,从空间的功能方面和开放程度方面组织空间秩序。外部空间布局设计相当于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因此在设计时应该明确空间的用途,并且根据这个标准确定空间的大小,地面的空间层次、限定要素的造型等
4.2外部空间的层次
在组织外部空间秩序的时候,一个很好的标准就是区分出外部空间的层次,然后按照不同层次的顺序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组织,形成空间的秩序。划分外部空间层次可以按照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划分。比如,按照空间的使用上可以分为“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私人的”、“运动的——中间的——静谧的”等等。将这些不同的外部空间层次结合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平面布局和组织,已达到空间秩序在顺序上的转化,形成相应的空间氛围。例如,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关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校园案例就是通过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与限定要素相结合来对空间层次进行布置,形成“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空间层次的秩序。
5.总结
外部空间设计处理的是“外部空间”与“使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其外部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将自然的、无目的、无计划的离心空间设计改造成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为人所用的积极空间。因此,在进行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处理好外部空间尺度与使用人群感受方面的问题,根据外部空间的功能和用途对外部空间进行平面布局,并划分出外部空间层次,按照有计划、有目的的方式组织外部空间秩序,合理使用各种外部空间限定要素,创造出有别于自然的自由、离心、无序状态所进行的一种空间形态,以满足人和空间之间进行互动的行为,使外部空间满足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使其成为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的积极空间,最终达到“外部空间”和“使用的人”之间协调的目的。
什么是城市剩余空间?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够被合理的规划,利用,因此在楼与楼之间,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在不同的形式种类作用的建筑群中间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空间上的浪费。
他们无法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可能是因为:
1)建筑物之间的狭窄不规则地块
2)被污染的土地
3)地形的限制如陡坡
4)被高架道路分割(本文的主要讨论点)
5)因为原有设施用途改变
使用剩余空间的意义
首先,对于用地资源紧张的国家地区(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人类不可能无休止的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生存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就成为了另一个突破的方向。
1、《建筑空间组合论》1998年出版,作者是:彭一刚。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外部空间设计》是198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芦原义信。该书主要介绍了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
3、《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3版)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
4、《设计方法学》是2006年9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建启。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设计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用书,也可供设计从业人员使用。
5、《a+u》杂志,一直秉承着以介绍世界范围的先锐建筑设计理念和实例的主旨,3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报道高品质、趋势前瞻性的专业优势,读者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
扩展资料:
《建筑空间组合论》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
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本书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本书可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建筑专业师生参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建筑空间组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