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中清代宫廷家具的装饰有哪几种?
《延禧攻略》作为近几年来最火热的清宫剧,除了剧情引人入胜之外,更是因制作精良,场景还原度高而著称。该剧的制作人于正曾有言,一部电视剧要想成功,应当能够传递中国独有的文化,并且让忽略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重新关注并且接受甚至热爱民族文化,《延禧攻略》显然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延禧攻略》中清代宫廷家具的装饰有哪几种?
(一)透雕
透雕是清代家具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也是清代家具富丽风格的灵魂所在,这与明式家具的“简”——造型简约而雕刻简素大不相同。在《延禧攻略》中,很多家具都采用了透雕的手法,或是将其与浮雕相结合,从而使装饰效果更加立体。《延禧攻略》一开篇,承乾宫的书桌就引人注目,如图1。该书桌除桌面外几乎通体透雕,并佐以浮雕,这一装饰手法将藤蔓缠绕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空灵又丰满的感觉,使得整个书房显得更加大气,与娴妃闺秀气质相称。此外,《延禧攻略》最重要的场景构建之一——乾隆皇帝所处的养心殿中,也有大量家具运用了透雕的手法。
(二)描金
清代宫廷家具另一种常用的装饰手法是描金,通常以黑漆描金为主。黑漆描金不仅能突出纹饰的精美与奢华,还能营造出一种金碧辉煌之感,运用在宫廷家具中能够很好地彰显皇家气派。比如《延禧攻略》里太后寿康宫中的黑漆描金宝座,座椅的牙板部分以及腿部就采用了夔龙纹进行描金装饰,一下子显示出使用者的尊贵形象,更是成为了其身份的一种象征。又比如长春宫中皇后梳妆台后搭配的黑漆描金衣柜,在黑漆底上点缀细小却纷繁的金色花草纹,和太后的宝座相比,虽少了一些尊贵感,但多了一份女子的温婉感,非常符合富察皇后贤淑的气质。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后,广东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椅背与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坐椅,风靡一时,后来又发展到用榉木等木材制造,成为一种家常坐具。在处于重要位置的客厅里,一对太师椅或与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足可以说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圈椅是明式家具中最具品位的坐具,其实在五代就已出现圈椅,那是在五代画家周文矩的《宫中图》见到的。但那时的样式与后来的明式是有区别的,它的坐面是圆的,宋代才开始出现天圆地方式的圈椅,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会昌九老图》中的圈椅,前后腿、下枨都用比较简练的圆料,与圈椅罗圈的用料一致,与明式圈椅也比较相近,非常素逸古雅。但是圈椅在元代见者不多,直到明代始又兴起。
圈椅亦称罗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圆润流畅的曲线组成,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曲线顺势滑向前方形成扶手与鹅脖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人在就坐时,两手、两肘、两臂都能得到支撑扶持,人可放松,非常舒适,颇受明人喜爱,所以逐渐发展成专在室内使用的坐椅。坐面多软席面,上部仍然保留交椅的形式。椅圈多用弧形圆材榫接而成,搭脑处稍粗,自搭脑向两端收细,至扶手转弯处为最细。为与椅圈形成和谐的效果,圈椅的四根腿足和面上立柱也采用光素圆材。椅背为“S”形,有的光素,有的在背板正中点缀浅浮雕的纹饰,下面牙板亦如此。圈椅的椅背是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而成,椅背倾角大约105度左右。四腿足微向外撇,下舒上敛,收分明显,极为稳健。前后及两侧间装管脚枨。
皇宫椅:故宫收藏紫檀有束腰带托泥圈椅就是清代圈椅的代表之作。此椅靠背板为三截攒框,上截的开光镂空雕变体的卷草花纹;中截镶瘿木,不作雕饰;下截雕云纹朝下亮脚,外轮廓似倒挂的蝙蝠。靠背板上下和椅圈及椅盘相交的地方装了四块较大的镂空角牙,加强了对靠背板的装饰效果。扶手出头外弯的圆弧之内和四足马蹄内面以上,将原本要剔掉的木材,透雕卷草纹,特别是扶手出头处是难度极高的三面透雕加浮雕,要整挖过桥并将中心掏空。四足下有托泥,托泥下小足雕卷云纹。此椅用材选料精细,雕刻装饰华美,虽一改明代素圈椅的质朴大方,但依然不失圈椅以舒适为主的造型主旨,骨子里透出一种高雅和一种闲情逸致。因而也深受广大红木家具爱好者喜欢,由于是为宫廷特制的坐具,有人就美称之“皇宫椅”,众多红木家具厂商也以精制此椅来彰现自己精湛工艺和雕刻水平。
在用材上,明代圈椅以黄花梨为多,紫檀则少,清代多以紫檀、榉木制作。
圈椅在厅堂和书房陈设使用时大多成对置放,古人书房中往往在画桌边对置圈椅,其味雅逸令人神往。
广式家具分为明式和清式。明代广式家具主要盛产于广西,清代广式家具主要盛产于广东。广西的铁力木家具普遍都比较早,明代的占多数。做工都很朴实、大气。广西是铁力木的故乡,在硬木中铁力木是长得比较高大的,因而其家具用料一般都比较大。用料硕大是广西和广东家具的一个共同特点。不管家具腿部弯曲度有多大,都是用一块整料锼挖出来的,不用去拼接。所以广式家具显得特别的敦实。广西家具很少雕刻花纹,即使刻有花纹也和当地特产有关系,比如大象图案等等。广东接受西洋文化比较早、比较多,所以广东家具纹饰善用西洋花纹。西洋花纹一般分为路易十四式和路易十五式。一般只要是用料粗大、雕刻有西洋花纹的基本上都是广东家具。广东家具的雕刻一般模仿西洋建筑的形制,所以雕刻得比较深,磨得比较光,生动传神。
二、苏式家具
苏式家具是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所生产的家具。苏式家具形成较早,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它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用料讲究、结构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点,以及朴素、大方的格调博得世人赞赏。进入清代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苏式家具的风格也开始向华而不实的方面转变。
苏式家具的一个特点是节省木材,这是他们的传统,从明到清一直如此。做一件广式家具的料,拿到苏州去则可做3件。为了节省木料,清代苏式家具的暗处构件还常以杂木代替,这种情况,多表现在器物里面的穿带上。从明清两代的苏式家具看,十有八九都有这种现象。苏式家具里侧都作油漆处理,目的在于避免受潮变形,同时也有遮丑的作用。
苏式家具的另一特点是用传统图案装饰,比较守旧。其图案以松、竹、梅、山石、花鸟、风景以及各种神话传说为主;其次是海水江崖、海水云龙、龙戏珠、龙凤呈祥等;折枝花卉亦很普遍,大多借其谐音寓意一句吉祥语。局部装饰花纹多以缠枝莲和缠枝牡丹为主。
三、京式家具
京式家具介于广式和苏式之间。广式家具用料太大,苏式家具用料太小。京式家具因为源于皇宫,所以皇帝要求用料不能小气,不能抠抠搜搜的,但是也不能浪费,要节俭。所以京式家具用料比广式的小,但比苏式的大。由于京式家具具有某种特殊的涵义以及受到各种古物纹饰的影响,所以装饰图案也富有个性,比如龙纹、凤纹、战国纹饰、玉器纹饰、青铜器纹饰等等。清宫家具造办处的工匠来自全国各地,但多数来自江南一带,而广东的木匠技艺更胜一筹,所以就单独有广式家具制作小队。清宫的家具在制作之前都有画稿,也就是画大样。一般样稿由苏州木匠画,苏州木匠画的样稿秀气、漂亮,画完了由广东木匠去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句俗语:“苏州样,广东匠。”所以制作出来的京式家具就是介于广式和苏式之间。皇宫造办处制作的家具在清代中期是京式家具的代表,到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再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京式家具以北京龙胜城家具为代表。在明式家具向清式家具的转变过程中,转折点在雍正一朝。雍正登基后坊间一直流传关于他篡位的蜚语,雍正帝为了转移矛盾和扭转不利因素,就搬出了祥瑞。比如传说在沈阳努尔哈赤的墓冢上长出了灵芝草,雍正帝正好拿此事大做文章,向天下人宣告是自己祖宗的阴德显灵,以示自己当皇帝的正统。因此京式家具的祥瑞装饰图案至雍正朝也发展到极致,明式家具也自此正式宣告向清式家具转变。
四、晋式家具
晋式家具以山西平遥为代表。大漆螺钿是晋做家具的典型特点。在山西和陕西北部,家具制作成毛坯之后,直接在毛坯上涂生漆,再糊上麻布,然后再用木板压麻布,让生漆从麻布眼里渗透出来,使得麻布完全埋在生漆里,自然风干之后,表面非常坚硬,再在上面涂上漆灰泥。一般都是把砖头砸碎,研成细微的粉末状,和清漆调和,然后涂在家具的表面,大约1毫米厚。要涂两遍,第一遍是中灰,第二遍是细灰,如果是女孩子用的首饰盒或者装珍贵东西的盒子,那就要用鹿角灰或牛骨灰。把鹿角或牛骨烧成灰,再调和清漆,那是很黏很细的。涂在盒子表面后给人的感觉就和现在的塑料一样,又硬、又细,还没有纹理。当然,涂一般家具还是用砖灰,要上三遍大漆,横一遍,竖一遍,再横一遍。如果要镶嵌螺钿,在生漆未干的时候,趁着那个黏劲,将磨好的螺钿或者玉等其他镶嵌物粘在漆上。
晋式家具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山西地面保存的古建筑多,寺庙也很多。晋式家具的腿部多采用香炉腿样式。晋式家具雕刻纹饰善用卷草,这种卷草实际上是山西当地一种名叫金银花的植物。
明清宫廷所用的紫檀料都是向商人求购的。据记载,清康熙时期皇室曾经派官员赴印度采购紫檀木,但仅采购到一些曲节不直、难堪大用的材料,从此之后宫廷中就再没有直接进口紫檀料。据史料记载,清代使用的紫檀木料大都是明代遗留下的。而且在清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管谁在民间发现有囤积的紫檀木,都要报告朝廷,进而收购入宫,以备使用。也就是说,清代所用紫檀料有两个来源,一个前朝遗存,一个是自民间采购。据说,清代皇宫中所囤积紫檀木的大半都被乾隆皇帝所用。 乾隆时期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乾隆皇帝几乎配齐了皇宫、行宫、别署、园林所需的全部家具。以致嘉庆朝之后,造办处基本上就不做新的家具了。但这些珍品后来遭到破坏,宫内家具损失惨重,无疑使宫中紫檀家具的数量骤然减少。于是在清末又有一大批新的家具制作,现在市场上所见的清代紫檀家具,大多是这个时期制作的,乾隆年间制作的紫檀家具,极其罕见。在明代负责木料采购并制作的家具的机构,是果园厂、内管监和御用监三处。在清代一般由内务府负责采买原料,造办处主导制作,并且在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指派苏州和广州的织造居参与制作。最早的紫檀木器物真的是在明朝出现的吗?日本的正仓院有“唐朝家具博物馆”之称,意思是在这里有着许多中国唐代的旧藏。其中收藏着一件紫檀嵌螺甸五弦琵琶,是我国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五弦琵琶传世杰作。通体紫檀木,直项,琴轸分列琴头两侧,左三右二。这证明了当时的能工巧匠们,已经能熟练运用紫檀木打造各种器物,故而紫檀在宫廷中的应用最晚也应始于唐代。到了元代,紫檀木成为皇宫中的建筑以及家具制作的重要材料。当时的元皇宫内,有一座构思奇妙、精工细构的“紫檀殿”,其所用的建筑材料便是从印度南部马八儿国带回来的名贵紫檀木。同时,我国古典文献《南村辍耕录》中首先明确出现紫檀木制成坐具的记载。
清代的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这些场所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其内部空间陈设也各有特色。
紫禁城的外朝部分,是清代帝王举办政务、举行朝会的场所。以坐落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左辅右弼的文华、武英殿为主体,再包括沿墙南缘的办事机构内阁以及档案馆、銮仪卫等大库。而其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占据了紫禁城中最主要的空间,在建筑设计和殿内陈设布局上,以其宏伟的规模,威严的气势取胜。
太和殿在明初称奉天殿,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清初才改为今名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重要的殿堂,也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规格体制等级最高的建筑。
太和殿殿高十一丈(实测是35米),殿顶为重檐庑殿式。殿宽60米,开间原为九间,康熙年间改为十一间,进深30.3米,为五间,是明清时期所有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内面积两千三百七十多平方千米。它的内外装修极为豪华。外梁、楣都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画,宝座上方是金漆蟠龙藻井,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蟠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烂,极尽豪华。
殿内安有宝座台基,台基为七级台阶,金漆木雕龙纹宝座高踞在七层台级的座基上,宝座后面背倚雕龙髹漆屏风,宝座左右两侧陈设有太平有象高香几、甪端香几,宝座前面丹陛的左右还有四个香几。香几上有三足香炉。当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香筒内插藏香,于是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颇显肃穆凝重,在殿内东西墙两侧还陈设有紫檀雕龙顶箱大柜。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动中心,明清两朝盛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大节等,皇帝均在这进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赐宴等。平时是不使用的。
(图一)位于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暂坐之处,中和殿在明代又称华盖殿,嘉靖年间称中极殿,清初称中和殿,显正方形殿。在大典中它是为太和殿的正式活动做准备的地方。此外,明、清两朝皇帝,每年春季祭先农坛、行亲耕礼,在祭祀之和亲耕之前,要在中和殿阅视祭祀用的写有祭文的祝版和亲耕时用的农具。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这里阅视。另外在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要在此阅奏书。清朝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室的谱系——玉牒,每次修好,进呈给皇帝审阅时有比较隆重的仪式,也在中和殿举行。
中和殿内高悬的匾额上,是乾隆皇帝的御书:“允执厥中。”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和殿内的陈设较为简略,与太和殿陈设不同的是,中和殿内没有高起的宝座台基,只在低矮的地平上陈设有髹漆宝座,宝座背倚髹漆龙纹屏风,前后两侧分别陈设有香筒、香几,宝座的地平下左右设有炭盆,地平前面设有四个高香几,上面摆放有象鼻腿式三足香炉。
(图二:中和殿内陈设)
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是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明初称为谨身殿,嘉靖年间改称建极殿,清初改称保和殿。清代保和殿内高悬有乾隆皇帝的御书匾额:“皇建有极”。两旁柱上的对联是:“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保和殿内的陈设与太和殿大致相同,惟保和殿内陈设宝座屏风的台阶阶数要小于太和殿,为五层台阶,在宝座台上陈设有髹金漆龙纹宝座及屏风,宝座两边由近及远依次陈设有甪端、炭盆和香筒。宝座前面的陛下陈设有四个高香几,高香几上摆设有三足象鼻腿珐琅香炉。
保和殿虽然在前朝三大殿内排在最后,但是在这三大殿中,使用的频度却很高。清代常在保和殿举行宴会,这里成了皇家举行盛大宴会的场所,清代每年除夕、上元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公主下嫁之时,赐宴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顺治三年(1646年)后顺治帝曾居保和殿,而从乾隆五十四年以后,保和殿又行使了一个新的职能,就是在这里举行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
(图三:保和殿内的屏风宝座)
位于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座大殿依次修建在一个高达八点一三米的台基上,台基上下重叠三层,俗称“三台”,颇显恢宏气魄。(图四:远眺太和殿三台)三大殿内的空间布局有着相似之处,在殿内陈设有髹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后面有高大的罩漆屏风,两侧有甪端香几。由于这三大殿位于紫禁城内的前朝,其主要功能是是为了处理政务,举办朝会的重大场所,所以这三大殿整体的特点是代表皇权的宝座屏风、甪端、香筒、太平有象等陈设,没有过多的其他陈设,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突出帝王之唯我独尊的地位,在偌大的空间中,无论有多少人,举行何种政务活动,都只能突出皇帝一人,通过疏朗空透的空间布局来体现皇家肃穆凝重的气势。
与外朝三大殿不同的是,紫禁城的内廷陈设更多的是突出了生活气息,紫禁城内廷的多数建筑承载的是封建帝王起居生活的功能。
紫禁城后半部是封建帝王及其家属居住的地方,称为后寝。其中宫殿、园林、楼、台、亭、阁栉比相连,布局紧凑。每座庭院除有院墙门庑环绕之外,又用高大的宫墙围成更森严的内部禁区划,所以通称为内廷。
内廷大致可分帝、后寝宫——后三宫;后妃宫室——东西六宫;清雍正年以后的皇帝寝宫——养心殿;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太后太妃宫殿;太子宫室等六组宫殿建筑区。
内廷的主要建筑是乾清宫与坤宁宫。由于这两座建筑是帝后的寝宫,所以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与外朝的三大殿并称为“三殿两宫”。
清宫内廷的宫殿陈设远较外朝三大殿的陈设丰富多彩。内廷中,乾清宫正间、养心殿正间的陈设与外朝三大殿的陈设有相似之处,而其它宫室内部的陈设格局显得灵活多变,随意性较强。因篇幅关系,下面仅举乾清宫、储秀宫及咸福宫几例,来看一看清宫内廷的陈设风格。
清宫内廷中,乾清宫正间的陈设与太和殿陈设格局基本一致。但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群臣上朝议事的场所,除了屏风、宝座、香亭外,根据实际需要,在宝座前又增加了御案。乾清宫的宝座正中设金漆雕云龙纹宝座,后有金漆雕云龙纹五扇式屏风。两侧陈设甪端、仙鹤烛台、垂恩香筒等,座前有御案,全部座落在三层高台上。
(图五:乾清宫内的宝座陈设)
而乾清宫东暖阁的陈设则富于变化,据档案记载:乾清宫东暖阁里陈设:
“东暖阁炕宝座上设:紫檀木嵌玉如意一柄、红雕漆痰盒一件、玻璃四方容镜一面、痒挠一把、青玉靶回子刀一把。左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御笔青玉片册、附紫檀匣,砚一方、附紫檀匣、铜镀金匣,松花石暖砚一方,青玉出戟四方盖瓶一件、附紫檀商丝座,五彩瓷白地蒜头瓶一件,右边桌上设:铜掐丝珐琅炉瓶合托盘一分,定瓷平足洗一件,铜掐丝珐琅冠架一件。紫檀木箱一对,左边箱上设:五体清文六套,右边箱上设:西清古鉴四套。续鉴二套。地下设:铜掐丝珐琅四方火盆一件,玉瓮一件。楼上设:殿神牌位三龛,随紫檀高桌二张,铜掐丝珐琅五供一分,铜掐丝珐琅瓶盒一分。黄云缎桌围二件,裁绒毯一方。楼下抑斋落地罩内;楠木包镶床上设:红雕漆痰盒一件,痒挠一把,青玉靶回子刀。左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青玉炉瓶盒一分。右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汉白玉仙人插屏一件、附紫檀座。青花白地瓷瓶一件,淳化阁帖二十四册,盛于紫檀匣内。年节及寻常铺设:黄氆氇座褥二件,石青缎迎手靠背二份,衣素座褥二件,随葛布套,妆缎坐褥三年,炕毡一块。”
以上乾清宫明殿是清代皇帝升座引见官员以及内廷朝贺、筵宴的处所。东暖阁则为皇帝召见臣工的办事处所,里面陈设则较为随意,没有正殿的那种象征皇权威仪的金漆宝座屏风及甪端、仙鹤烛台、垂恩香筒等,而是一些摆放文玩玉器漆盒的桌子及生活气息很浓的楠木包镶大床等家具。
清宫内廷还有许多宫殿主要是充当帝后们生活起居之用,其建筑的内部空间相对于外朝三大殿来说,空间较小,比较紧凑,但是里面的装修陈设却格外丰富,悦人耳目。
现在举西六宫的储秀宫为例来看一看,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原名昌寿宫,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建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整寿,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修缮一新,在十月寿辰时移居于此,住了十年。当年慈禧居住储秀宫时,这里有太监二十多人宫女、女仆三十多人,昼夜伺侯慈禧起居。
储秀宫的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边为楠木雕的万寿万福群板镶玻璃罩背,罩背前设地平台一座,座上摆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图六:储秀宫正间的宝座屏风)这是慈禧平时接受臣工问安的座位。储秀宫西侧碧纱橱后为西次间,南窗、北窗下都设炕,是慈禧休息的地方。由西次间西进是寝室,它以花梨木雕万福万寿边框镶大玻璃隔断西次间,隔断处有玻璃门,身在暖阁,隔玻璃可见次间一切,隔断而不断。暖阁北边是床,床前安硬木雕子孙万代葫芦床罩,床框张挂蓝绸缎藤萝幔帐;床上安紫檀木框玻璃镶画横楣床罩,张挂缎面绸里五彩苏绣帐子,床上铺各式绣龙、凤、花卉锦被。东梢间北边有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八方罩,这些花罩构图生动,玲珑剔透,制作精细,堪称晚清杰出的木雕艺术作品。
(图七为储秀宫东梢间北侧的花梨木雕缠枝葡萄八方罩门)
东次间与东梢间都以花梨木雕作间隔,里面陈设富丽堂皇,多为紫檀木家具和嵌螺钿家的漆家具。东梢间靠南窗有木炕,两侧摆黄花梨雕螭纹炕案,上陈瓷瓶及珊瑚盆景。东梢间东侧靠墙设一张黑漆嵌螺钿翘头案,案上陈设钟表和一对象牙宝塔。墙上悬挂着缂丝福禄寿三星祝寿图,两侧悬挂壁挂,案前地面放有一只炭炉,左侧有紫檀嵌珐琅坐墩和八角落地罩,罩内有桌案等陈设。
(图八为储秀宫东梢间内部陈设)
储秀宫西次间北沿炕上,炕上正中陈设有红漆嵌螺钿寿字炕桌,两边陈设有百宝嵌炕柜,炕下放有紫檀嵌螺钿脚踏。储秀宫内的整个空间布局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图九:储秀宫西次间北侧陈设)
在西六宫中,还有一座宫院,这就是位于西六宫中最西北的咸福宫,它位于储秀宫之西、长春宫之北。咸福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曰寿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曰咸福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整。
咸福宫一区主要由咸福宫、后殿同道堂以及两侧的配殿组成,咸福宫的正殿上悬挂乾隆御笔“内职钦承”匾额。正殿正中的低矮地平上是一组紫檀山水人物宝座屏风,宝座两侧有高香几,香几上陈放着青玉太平有象,前有掐丝珐琅炭炉。在咸福宫的东西两侧墙边依次陈设有紫檀雕云龙顶箱大柜、紫檀雕龙架几案以及紫檀大插屏镜子,东西墙上还挂有挂屏。其中紫檀架几案上摆放着紫檀嵌铜罗汉图插屏及青花瓶等陈设品。大殿布置以中间的宝座为中心,两边的柜架屏镜则起陪衬点缀作用,突显宝座及宝座主人的尊贵。
(图十,咸福宫正殿)
咸福宫在清代曾有多位嫔妃在此居住,已知的有:道光皇帝的琳贵人、成嫔、常贵人、彤贵人;咸丰三年,奕欣的母亲康慈皇贵太妃(道光皇帝的静贵妃)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咸丰五年到六年间,咸丰帝的懿嫔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咸福宫的特殊性在于它也是清代皇帝经常停留的地方。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一月,太上皇乾隆皇帝病故,嘉庆皇帝先是以上书房作为倚庐,二十天后移住到咸福宫,继续为皇皇治丧。咸福宫按嘉庆皇帝的要求,不设床,只铺白毡和灯草褥。丧事满月以后,再行设床。嘉庆皇帝在为父皇治丧的后期迁到咸福宫,是为了推迟入主养心殿的时间,咸福宫便成为倚庐兼过渡性的寝宫。在咸福宫居住的十个月间,嘉庆皇帝在这里主持政务,引见军机大臣。并写下一对联:“一日万机,咸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锡德无疆。”嘉庆皇帝的亲政生涯就是从咸福宫开始的。直到该年十月,嘉庆帝才从咸福宫迁入养心殿。
嘉庆皇帝驾崩后,道光皇帝也在咸福宫“寝毡枕块”,为父皇守制,并写下了《初居咸福宫述悲》一诗。道光帝驾崩后,咸丰帝同样在这里守制,在位期间也曾多次在这里小住,默念祖宗世代持守的基业和意志,为此咸丰将咸福宫后殿命名为“同道堂”。
而咸福宫的后殿同道堂,也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宫殿,当年咸福帝的懿嫔(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于咸丰六年,在此生下了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也是惟一一位成活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生子之后,懿嫔很快升为贵妃,迁回储秀宫。咸丰皇帝御赐给慈禧两方印章,其一就是同道堂之印。慈禧在同治年间,最爱钤用这一印章。说明慈禧对同道堂有着太深的感念。
现在咸福宫后殿同道堂里,还保留着咸丰时代的原状陈设。
同道堂是一座五开间的殿堂,分别为正间、东次间、东梢间、西次间、西梢间。正间原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匾额:“滋德含嘉”,咸丰时改为“襄赞壸仪”,匾额下方左右两侧悬有挂对,上书“盛世寰区仍望泽,端居宵旰早关怀”。炕上设有黄龙坐褥隐枕,两侧置有炕几、炕桌,上面摆放文玩插屏等陈设物。(图十一:同道堂正间陈设)东次间正东的门墙上挂有奕欣亲手书写的楷书“杜甫秋兴八首”挂匾,南窗的前沿炕上有黄花梨炕桌及楠木多宝格等陈设,(图十二:东次间南炕陈设)北墙上悬有“译经萃室”匾额,下面设有紫檀平头案,两旁有条桌,上面摆有钟表、瓷器及古琴等物。东次间之东为东梢间,东梢间南边为炕罩,炕罩内为前沿炕,上面陈设有桦木圭式案及坐褥隐枕,圭式案上摆放有掐丝珐琅砚匣及笔山,东墙上悬有蓝字“克敬居”匾,此匾蓝字为守孝时的专用字。“克敬居”匾下方为一对乾隆嵌螺钿御笔挂屏。北侧炕罩内为一固定的炕床,这种北床南炕的格局是清代皇宫中常见的一种室内陈设。
同道堂正间往西,一道隔扇门将正间与西次间隔开同道堂西次间南侧为一临窗的前沿炕,炕上正中陈设有炕桌,两边是多宝格和炕几,上面放置文玩器用,临窗墙上挂有壁瓶。与南炕相对的北边墙上悬有一方御笔“宝”字圆匾,一张紫檀长方桌倚墙而放,两边摆有一对圆形扶手椅。西次间之西为西梢间,中间一道隔扇门将两处空间分割开来。西梢间里面的布局与东梢间一致,也是南炕北床的格局。南边临窗的前沿炕上陈设有炕桌炕几,上面摆放插屏、钟表、冠架等小件陈设物。西侧墙边摆放有一件紫檀平头案,平头案上放有嵌瓷插屏及天球瓶,左右两边是一对紫檀嵌瓷扶手椅,墙壁上悬挂有螺钿边框御笔挂对,北边的炕罩内是固定的炕床。
总体上看,同道堂的空间分为五开间,除了正间以外,其他几个开间都是对称一致。特别是东西梢间里,南炕北床的室内设计是典型的清宫内廷家居的布陈风格。在此格局下布置的家具器用疏密有度,富有变化。与空阔壮观的三大殿和赫赫威仪的乾清宫正殿相比,同道堂内的陈设更充满了生活气息。
总体而观,紫禁城内的宫殿由于其使用功能的不同,里面的家具陈设呈现出丰富多变的风格,前朝三大殿为清朝举行重大政务活动的场所,其内部空间布局以空透舒朗为主,在殿内正中位置上摆设髹金漆龙纹宝座屏风及甪端香几等陈设品,此外别无他物,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宝座屏风还被安置在高起的台基之上,以突出其空阔疏朗、以壮观瞻的视觉效果,逾显皇权至高无上的神圣感。而内廷的宫殿布局比较紧凑,由于是起居寝兴之所,所以室内多使用隔扇和各种罩类分隔空间,里面的陈设不仅仅是单调的宝座屏风、甪端香几之类,还增加了诸如插屏、挂对、多宝格、桌案、椅凳、架格、炕床等多种家具以及陈设在家具之中的各类文玩杂宝,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朝皇家小叶紫檀没有图漆的,为得是能看道原色、清代皇宫所用多为明代采办的存料。清中期以后,由于来源紧缺,皇室高价由私商手中收购小叶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小叶紫檀木的记载,这时期,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小叶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很快民间的存料也就都被收购光。清末,为装饰圆明园、紫禁城大内装饰,以及慈禧六十大寿和同治光绪皇帝大婚,这批木料所剩无几,至袁世凯时,遂将仅存的小叶紫檀木全数用光。
自民国开始,在进出口商品分类统计表里,已未见到小叶紫檀,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小叶紫檀在中国已经绝迹。“文化大革命”中,有不少小叶紫檀家具被砸被毁,能够保留至今的小叶紫檀良器尤为珍贵。
小叶紫檀这种原产地并不在中国的珍贵木材,在过去几百年中让无数传统中国人倾慕不已,其制作和雕刻艺术也在中国被发挥到极致。清代曾有西班牙传教士记述国人对小叶紫檀的喜爱:“在中国它们以白银按重量交易。他们用小叶紫檀制作桌子,椅子和凳子,他们常用盐水清洗,还知道如何使它们保持木头血红的颜色。如果有段时间没有打理,颜色就会变深,不过还是很有光泽,它们可以被抛光到可以照出人脸的地步…引用
1、灵芝椅起源于明朝,盛于清朝,主要用榆木制作,主产温带,落叶乔木,树高大,以北方为多,尤其黄河流域,华北平原地区可见,是清式家具的代表款式,古时常为单件,如今大多成对摆放或置于中堂,与中堂条案、八仙桌等形成沉稳大气的中堂家具套件。宝座背板满雕灵芝纹,中下部以回纹相连,宝座的椅背部分满雕灵芝纹,中下部以回纹相连。灵芝被誉为仙草,象征吉祥如意和健康。椅背中间是圆形的松鹤连连图,又有延年益寿的寓意,灵芝宝座下部方材三弯腿,足端略外翻,锼饰兽面。腿间侧、背三面连方材直枨,正面则安罗锅式方枨,与牙条、束腰、边抹互为呼应。
2、皇宫椅是圈椅改造而成,圈椅鼎兴于明代,起源于唐代,圈椅是一种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的椅子,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在宋代更为简单,无一点繁琐之余,到了明式,就有了各式各样的式样,有古明,雅明,精明,丽明。款式也分明卷书式圈椅,矮圈椅,素面圈椅,安思远椅,麒麟圈椅,蛇纹圈椅,垂手圈椅等等,明式圈椅还保留了古韵气质,而清人爱好华丽的雕饰和复杂的造型,辅之以精细的雕刻和夸张的造型,增加托泥和龟足,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御椅。这才是转成了皇宫椅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