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早上我和老公在卧室里聊着聊着就拌起嘴了。
四岁小萝莉在客厅看电视听到我们吵架,赶紧跑过来趴在门口唱起来:“我爱我的家,爸爸、妈妈还有我,爱是不吵架。”
我们瞬间和好了。
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1、确定设计任务
需要提出设计任务书,其中包含提出任务、分析需求和确定任务三个步骤。
2、方案设计
根据制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对设备的功能、用材、原理等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反复确认,确认一个选定的方案。
3、技术设计
确定方案时,需要提供原理图或者机械结构图,亦或者机构运动简图。设计方案后,开始对机械部分进行技术设计,外形、结构、材料、标准件、图纸等。
4、编写技术文件
设备图纸的加工、验收、试运行和技术文件的编制。
扩展资料: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1、造型美观、减少污染
2、满足可靠性要求 :尽量减少零件数目。
3、操作方便、工作安全操作系统简便可靠,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4、实现预定的功能: 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规定的工作期限内能正常运行。
5、满足经济性要求 :要求设计及制造成本低、机器生产率高、能源和材料耗费少、维护及管理费用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机械设计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第十八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因为连杆、导杆和块等部件的运动规律都不是匀速运动,这样就会产生对原动件曲柄的一个不均匀的力的作用,由于电机的机械特性存在,所以就导致了曲柄的真实运动规律不是匀速运动。主要原因是电机的机械特性决定的,如果选择一个很大功率的电机,肯定可以保证曲柄匀速运动的。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一、轴向视图
1、轴为一条直线
2、齿轮为一个与轴线垂直的短线,分度圆处画一小段线,或者,将齿轮画成一个垂直与轴线的扁长的矩形(矩形的中间有叉的表示固定齿轮,没叉的是滑动齿轮)
3、内容太多,没法详细描述,可以参看《机械制图》
二、径向视图
1、按照分度圆画出齿轮,不用话齿顶圆
2、连杆机构:有固定端、铰接端之分
3、内容太多,没法详细描述,可以参看《机械制图》
结合具体的设计,试着画一次也就熟悉了,祝你成功!
用solidworks可以模拟零件的机械运动。操作方法如下:
1、建立容器的三维模型,用剖面视图查看容器内部结构。
2、建立装配体,用盖子封闭容器出入口,形成装配图。
3、点击“工具”——“floxpress”,打开模拟对话框。
4、查看容器的流道体积,有错误的话软件会提示,选择模拟的介质。
5、选择入口,设定入口的边界条件。选定入口的时候要选入口盖子的内侧表面。
6、设定出口和出口的边界条件。
7、点击“解出”按钮,软件就开始运算啦。
作 译 者:李瑞琴 出版时间:2010-06
千 字 数:378
版 次:1-01
页 数:236
开 本:16(185*260)
印 次:1-01
I S B N :9787121108808
定价:¥35.0 第1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部分 (1)
第1章 绪论 (1)
1.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1.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意义 (2)
1.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
1.3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3)
1.3.1 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3)
1.3.2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有关要求 (4)
第2章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 (5)
2.1 机械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5)
2.1.1 设计的基本概念 (5)
2.1.2 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5)
2.2 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7)
2.3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步骤 (8)
第3章 机械运动系统的协调设计 (11)
3.1 机械运动系统协调设计的要求 (11)
3.2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类型 (12)
3.3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14)
3.3.1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设计步骤 (14)
3.3.2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作用 (19)
3.4 机械运动循环图设计实例 (19)
3.4.1 实例1 (19)
3.4.2 实例2 (21)
3.4.3 实例3 (22)
第4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 (25)
4.1 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过程 (25)
4.1.1 传动系统的作用及其设计过程 (25)
4.1.2 传动的类型及特点 (25)
4.1.3 机械传动类型的选择原则 (27)
4.2 原动机的类型和选择 (28)
4.2.1 原动机的类型和特点 (28)
4.2.2 原动机的选择 (30)
4.3 传动链的方案设计 (31)
4.3.1 传动路线的选择 (31)
4.3.2 传动链中机构的布置 (33)
4.3.3 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 (33)
4.4 机械传动系统的特性和参数计算 (35)
4.5 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实例 (37)
4.5.1 蜂窝煤成型机传动系统的设计 (37)
4.5.2 肥皂压花机传动系统的设计 (40)
第5章 执行机构系统的创新设计 (43)
5.1 机架变换法 (43)
5.1.1 低副机构的机架变换 (43)
5.1.2 高副机构的机架变换 (44)
5.2 构件形状变异 (45)
5.2.1 避免构件之间的运动干涉 (45)
5.2.2 满足特定的工作要求 (46)
5.3 运动副形状变异 (48)
5.3.1 转动副的变异设计 (48)
5.3.2 移动副的变异设计 (49)
5.3.3 球面副的变异设计 (49)
5.4 运动副的等效代换 (50)
5.4.1 高副与低副的等效代换 (50)
5.4.2 滑动摩擦副与滚动副的等效代换 (51)
第6章 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 (52)
6.1 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体系 (52)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52)
6.1.2 机构系统的评价指标 (53)
6.2 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方法 (56)
6.2.1 评分法 (56)
6.2.2 系统工程评价法 (58)
6.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60)
6.3 评价结果的处理 (60)
6.4 机械运动方案评价方法应用实例 (61)
第2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资料部分 (65)
第7章 连续转动机构 (65)
7.1 定传动比匀速转动机构 (65)
7.1.1 连杆机构 (65)
7.1.2 齿轮机构 (67)
7.1.3 摩擦传动机构 (69)
7.1.4 带传动机构和链传动机构 (72)
7.2 变传动比匀速转动机构 (72)
7.2.1 有级变速机构 (72)
7.2.2 无级变速机构 (74)
7.3 非匀速转动机构 (77)
7.3.1 连杆机构 (77)
7.3.2 非圆齿轮机构 (78)
7.3.3 组合机构 (81)
第8章 往复运动机构 (83)
8.1 往复移动机构 (83)
8.1.1 一般往复移动机构 (83)
8.1.2 有急回特性的往复移动机构 (85)
8.1.3 有增力特性的往复移动机构 (87)
8.2 往复摆动机构 (89)
8.2.1 一般往复摆动机构 (89)
8.2.2 有急回特性的往复摆动机构 (91)
第9章 间歇运动机构和换向机构 (95)
9.1 间歇转动机构 (95)
9.1.1 凸轮控制的间歇运动机构 (95)
9.1.2 槽轮组合机构与棘轮组合机构 (96)
9.2 间歇摆动机构 (97)
9.2.1 单侧停歇的摆动机构 (98)
9.2.2 双侧停歇的摆动机构 (99)
9.2.3 中途停歇的摆动机构 (101)
9.3 间歇移动机构 (101)
9.3.1 单侧停歇的移动机构 (102)
9.3.2 双侧停歇的移动机构 (103)
9.3.3 中途停歇的移动机构 (103)
9.3.4 单向停歇的移动机构 (104)
9.4 换向机构 (105)
9.4.1 周期性换向机构 (105)
9.4.2 非周期性换向机构 (106)
第10章 行程增大机构和可调机构 (109)
10.1 行程增大机构 (109)
10.1.1 利用齿轮的行程增大机构 (109)
10.1.2 利用连杆的行程增大机构 (112)
10.1.3 利用凸轮的行程增大机构 (114)
10.2 可调机构 (116)
10.2.1 可调连杆机构 (116)
10.2.2 可调凸轮机构 (119)
第11章 差动机构和液气动机构 (121)
11.1 差动机构 (121)
11.1.1 差动连杆机构 (121)
11.1.2 差动齿轮机构 (122)
11.1.3 差动螺旋机构 (123)
11.1.4 差动滑轮机构 (126)
11.1.5 组合机构 (126)
11.2 液气动连杆机构 (128)
11.2.1 液气动连杆机构位置参数的计算 (128)
11.2.2 液气动连杆机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
(129)
11.2.3 液气动连杆机构基本参数的选择 (130)
11.2.4 液气动连杆机构设计 (130)
11.2.5 液气动连杆机构应用实例 (133)
第12章 实现预期轨迹和预期位置的机构 (136)
12.1 实现预期轨迹的机构 (136)
12.1.1 实现直线轨迹的机构 (136)
12.1.2 实现工艺曲线轨迹的机构 (138)
12.1.3 实现特殊曲线的机构 (141)
12.2 实现预期位置的机构 (142)
第13章 机构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145)
13.1 计算机辅助四连杆机构设计 (145)
13.1.1 位移分析 (145)
13.1.2 速度分析 (147)
13.1.3 加速度分析 (148)
13.1.4 四连杆机构程序设计 (149)
13.2 计算机辅助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152)
13.2.1 位移分析 (152)
13.2.2 速度分析 (153)
13.2.3 加速度分析 (154)
13.2.4 曲柄滑块机构的程序设计 (155)
13.3 计算机辅助函数生成机构设计 (157)
13.3.1 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 (157)
13.3.2 函数生成机构程序设计 (159)
13.4 计算机辅助凸轮机构设计 (163)
13.4.1 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设计 (163)
13.4.2 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的程序设计 (164)
第14章 平面机构的设计知识 (171)
14.1 凸轮基圆半径的确定 (171)
14.1.1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确定凸轮基圆半径(171)
14.1.2 图解法确定凸轮基圆半径 (171)
14.2 齿轮变位系数的设计 (174)
14.2.1 变位系数的选择原则 (174)
14.2.2 变位系数的选择方法 (175)
14.3 渐开线齿轮啮合图的绘制 (176)
14.3.1 渐开线的画法 (176)
14.3.2 啮合图的绘制步骤 (177)
第3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部分 (180)
第15章 机构系统方案设计实例 (180)
15.1 粉料压片机设计 (180)
15.1.1 设计要求 (180)
15.1.2 压片机的功能分解和运动功能的拟订(180)
15.1.3 压片机运动循环图设计 (182)
15.1.4 压片机运动方案设计 (182)
15.2 电阻压帽机的设计 (185)
15.2.1 设计要求 (185)
15.2.2 功能分解 (186)
15.2.3 运动协调设计 (186)
15.2.4 机构选型和评价 (187)
15.3 平台印刷机设计 (187)
15.3.1 设计要求 (187)
15.3.2 功能分解 (188)
15.3.3 机构选型 (189)
15.3.4 机构组合 (191)
15.3.5 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192)
15.3.6 运动协调设计 (192)
15.3.7 机构设计 (193)
15.4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设计 (194)
15.4.1 设计要求 (194)
15.4.2 运动方案设计 (194)
15.4.3 运动方案评价 (195)
15.4.4 传动系统的拟订 (196)
15.4.5 运动循环图的拟订 (197)
第16章 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199)
16.1 膏体自动灌装机设计 (199)
16.2 自动制钉机设计 (200)
16.3 自动洗瓶机设计 (201)
16.4 电动机转子嵌绝缘纸机设计 (202)
16.5 蜂窝煤成形机设计 (203)
16.6 糕点自动切片机设计 (204)
16.7 汽车风窗刮水器设计 (205)
16.8 书本打包机设计 (206)
16.9 三面切书自动机设计 (210)
16.10 巧克力糖自动包装机设计 (211)
16.11 肥皂压花机设计 (213)
16.12 螺钉头冷镦机设计 (214)
16.13 精压机冲压及送料机构系统设计 (214)
16.14 棉签卷棉机设计 (217)
16.15 步进输送机设计 (219)
16.16 步进板材冲孔机设计 (220)
附录 常用电动机规格 (222)
参考文献 (228)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和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特别是机构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我国自从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已有多所院校的机械原理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及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在不断拓展和发展,相应的机构学和机器人学等学科的前沿知识也在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特别是以机构和机器系统方案设计为对象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对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法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教材中应体现学科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应体现现代机构学的前沿知识。本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编写的。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李瑞琴(第1~6章,第13~16章,第8章和第10章)、乔峰丽(第11章)、苗鸿斌(第12章)、梅瑛(第7章)、薄瑞峰(第9章)。全书由李瑞琴教授担任主编,由乔峰丽副教授担任副主编。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一些同类论著,在此特向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得到了相关学者、老师、同学及编辑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