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倒虹管最小设计流速

含糊的红酒
积极的黑夜
2023-03-03 15:14:48

倒虹管最小设计流速

最佳答案
美好的小猫咪
小巧的睫毛
2025-08-27 20:32:29

倒虹管最小设计流速应大于1.2.

排水管渠遇到河流、山涧、洼地或地下构筑物等障碍物时,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这种管道称为倒虹管。倒虹管由进水井、下行管、平行管、上行管和出水井等组成。确定倒虹管的路线时,应尽可能与障碍物正交通过,以缩短倒虹管的长度,并应选择在河床和河岸较稳定、不易被水冲刷的地段及埋深较小的部位敷设。通过河道的倒虹管,不宜少于两条;通过谷地、旱沟或小河的倒虹管可采用一条,通过障碍物的倒虹管径,应符合与该障碍物相交的规定。穿过河道的倒虹管管顶与规划河底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0m,通过航运河道时,其位置和规划河底距离应与航运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并设置标志,遇冲刷河床应考虑采取防冲措施。

最新回答
心灵美的康乃馨
知性的银耳汤
2025-08-27 20:32:29

污水在倒虹管内的流动是依靠上、下游管道中的水位差(进、出水井的水面高差)进行的,该高差用来克服污水流经倒虹管的阻力损失。 在计算倒虹管时,应计算管径和全部阻力损失值,要求进水井和出水井间水位高差H稍大于全部阻力损失值H1,其差值一般取0.05~0.10M。

1.提高倒虹管内的设计流速。一般采用1.2~1.5M/S,在条件困难时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0.9M/S,且不得小于上游管道内的流速。当流速达不到0.9M/S时,应采用定期冲洗措施,但冲洗流速不得小于1.2M/S。 2.为防止污泥在管内淤积,折管式倒虹管的下行、上行管与水平管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0&ORDM。 3.在进水井或靠近进水井的上游管道的检查井底部设沉泥槽,直管式倒虹管的进出水井中也应设沉泥槽。 4.进水井应设事故排出口,当需要检修倒虹管时,使上游废水通过事故排出口直接排入水体。如因卫生要求不能设置时,则应设备用管线。5.合流制管道设置倒虹管时,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

跳跃的棉花糖
机智的小蝴蝶
2025-08-27 20:32:29

倒虹管由进水井、管道及出水井三部分组成。在进行倒虹管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确定倒虹管的路线时,应尽可能与障碍物正交通过,以缩短倒虹管的长度,并应符合与该障碍物相交的有关规定。

2.选择通过河道的地质条件好的地段,不易被水冲刷地段及埋深小的部位敷设。

3.穿过河道的倒虹管一般不宜少于两条,当近期水量不能达到设计流速时,可使用其中的一条,暂时关闭一条。穿过小河、旱沟和洼地的倒虹管,可敷设一条工作管道。穿过特殊重要构筑物(如地下铁道)的倒虹管,应敷设三条管道,其中二条工作,一条备用。

4.倒虹管一般采用金属管或钢筋混凝土管。管径一般不小于200mm。倒虹管水平管的长度应根据穿越物的形状和远景发展规划确定,水平管的管顶距规划的河底一般不宜小于1.0m,通过航运河道时,应与当地航运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并设有标志。遇到冲刷河床应采取防冲措施。

5.倒虹管采用复线时,其中的水流用溢流堰自动控制,或用闸门控制。溢流堰和闸门设在进水井中,用以控制水流。当流量不大时,井中水位低于堰口,污水从小管中流至出水井;当流量大于小管的输水能力时,井中水位上升,管渠内水就溢过堰口通过大管同时流出。

帅气的黑米
大力的橘子
2025-08-27 20:32:29

由于倒虹管的清通比一般管道困难得多,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倒虹管内污水的淤积。在设计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提高倒虹管内的设计流速。一般采用1.2~1.5M/S,在条件困难时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0.9M/S,且不得小于上游管道内的流速。当流速达不到0.9M/S时,应采用定期冲洗措施,但冲洗流速不得小于1.2M/S。

2.为防止污泥在管内淤积,折管式倒虹管的下行、上行管与水平管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0°。

3.在进水井或靠近进水井的上游管道的检查井底部设沉泥槽,直管式倒虹管的进出水井中也应设沉泥槽。

4.进水井应设事故排出口,当需要检修倒虹管时,使上游废水通过事故排出口直接排入水体。如因卫生要求不能设置时,则应设备用管线。但在有2条以上工作管线的情况下,当其中1条发生故障,其余管线在提高水压线后并不影响上游管道正常工作仍能通过设计流量时,也可不设备用管线。

5.合流制管道设置倒虹管时,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

热心的朋友
称心的白猫
2025-08-27 20:32:29
inverted siphon 管道遇到河道、铁路等障碍物,不能按原有高程埋设,而从障物下面绕过时采用的一种倒虹形管段。

排水管道有时会遇到障碍物,如穿过河道、铁路等地下设施时,管道不能按原有坡度埋设,而是以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这种管道称为倒虹管。

倒虹管由进水井、管道及出水井三部分组成。在进行倒虹管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确定倒虹管的路线时,应尽可能与障碍物正交通过,以缩短倒虹管的长度,并应符合与该障碍物相交的有关规定。

2.选择通过河道的地质条件好的地段,不易被水冲刷地段及埋深小的部位敷设。

3.穿过河道的倒虹管一般不宜少于两条,当近期水量不能达到设计流速时,可使用其中的一条,暂时关闭一条。穿过小河、旱沟和洼地的倒虹管,可敷设一条工作管道。穿过特殊重要构筑物(如地下铁道)的倒虹管,应敷设三条管道,其中二条工作,一条备用。

4.倒虹管一般采用金属管或钢筋混凝土管。管径一般不小于200MM。倒虹管水平管的长度应根据穿越物的形状和远景发展规划确定,水平管的管顶距规划的河底一般不宜小于0.5M,通过航运河道时,应与当地航运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并设有标志。遇到冲刷河床应采取防冲措施。

5.倒虹管采用复线时,其中的水流用溢流堰自动控制,或用闸门控制。溢流堰和闸门设在进水井中,用以控制水流。当流量不大时,井中水位低于堰口,污水从小管中流至出水井;当流量大于小管的输水能力时,井中水位上升,管渠内水就溢过堰口通过大管同时流出。

由于倒虹管的清通比一般管道困难得多,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倒虹管内污水的淤积。在设计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提高倒虹管内的设计流速。一般采用1.2~1.5M/S,在条件困难时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0.9M/S,且不得小于上游管道内的流速。当流速达不到0.9M/S时,应采用定期冲洗措施,但冲洗流速不得小于1.2M/S。

2.为防止污泥在管内淤积,折管式倒虹管的下行、上行管与水平管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0&ORDM。

3.在进水井或靠近进水井的上游管道的检查井底部设沉泥槽,直管式倒虹管的进出水井中也应设沉泥槽。

4.进水井应设事故排出口,当需要检修倒虹管时,使上游废水通过事故排出口直接排入水体。如因卫生要求不能设置时,则应设备用管线。

5.合流制管道设置倒虹管时,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

污水在倒虹管内的流动是依靠上、下游管道中的水位差(进、出水井的水面高差)进行的,该高差用来克服污水流经倒虹管的阻力损失。

在计算倒虹管时,应计算管径和全部阻力损失值,要求进水井和出水井间水位高差H稍大于全部阻力损失值H1,其差值一般取0.05~0.10M。

知性的枫叶
畅快的百褶裙
2025-08-27 20:32:29
倒虹管是指排水管渠遇到河流、山涧、洼地或地下构筑物等障碍物时,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的管道。倒虹管由进水井、下行管、平行管、上行管和出水井等组成。确定倒虹管的路线时,应尽可能与障碍物正交通过,以缩短倒虹管的长度。由于倒虹管的清通比一般管道困难得多,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倒虹管内污泥的淤积。在设计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1)管内设计流速应大于0.9m/s,并应大于进水管内的流速,当管内流速达不到0.9m/s时,应增加定期冲洗措施,冲洗流速不应小于1.2m/s。合流管道的倒虹管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2)最小管径宜为200mm。(3)在进水井设置可利用河水冲洗的设施。(4)在进水井或靠近进水井的上游管渠的检查井中,在取得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同意的条件下,设置事故排出口。当需要检修倒虹管时,可以让上游污水通过事故排出口直接泄入河道。(5)倒虹管进水井的前一检查井,应设置污泥槽。(6)倒虹管的上下行管与水平线夹角应不大于30°。(7)为了调查流量和便于维修,在进水井中应设置闸槽或闸门,有时也用溢流堰来代替。进、出水井应设置井口和井盖。倒虹管进、出水井的检修室净高宜高于2m,进、出水井较深时,井内应设检修台,其宽度应满足检修要求。当倒虹管为复线时,井盖的中心应设在各条管道的中心线上。(8)在倒虹管内设置防沉装置。例如德国汉堡等市,有一种新式的所谓空气垫式倒虹管,它是在倒虹管中借助于一个体积可以变化的空气垫,使之在流量小的条件下达到必要的流速,以避免在倒虹吸管中产生沉淀。

合适的中心
妩媚的早晨
2025-08-27 20:32:29
广联达市政倒虹管可以根据市政要求相应的图纸内容进行绘画。

倒虹管就是从地下或敷设在地面穿过河渠、溪谷、洼地或道路的输水压力管道 。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也采用混凝土管或钢管。 管道遇到河道、铁路等障碍物,不能按原有高程埋设,而从障物下面绕过时采用的一种倒虹形管段。

倒虹管可以根据市政相应的图纸内容进行绘画,如倒虹管大样图cad设计图,包括倒虹管纵剖面图,A-A剖面图,进水井平面图等。

聪慧的雨
聪慧的月饼
2025-08-27 20:32:29
市政排水管渠施工中管线交叉问题的处理

O 前言

在城市排水管渠的新建及改建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排水管渠与先行建成的各类专业管线(道)相互交叉,并在高程上发生冲突的情况。按照现行的设计、施工规范与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排水管渠基本是按重力流设计,完全依靠上下游的水头差来排除雨、污水,同时实现沟道自清。当排水管渠的设计高程与埋深一经确定后,如果在实际施工中遇到与其它专业管线交叉发生高程冲突,受工程投资与起止点标高所限,试图通过调整排水管渠的设计埋深来消除高程冲突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合理、规范、可行地处理此类问题,确保排水管渠的水力条件,保护地下管线不受损坏,是排水管渠工程施工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排水施工实践,特别是近几年开展整治城区“水浸街”工程和城区道路综合改造工程以来,结合相关设计、施工规范,归纳梳理了排水管渠施工中与其它管道(线)交叉时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处理措施,谨供工程技术同行参考。

1 早期城市建设中管线交叉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剖析

在我区2000~2002年实施整治城区“水浸街”工程期间,为探寻城区一直存在的“水浸街”问题的成因,通过对花都新华旧城区排水管网的全面清疏,我们对城区排水管网当时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调查发现,旧城区的排水管渠与其它各类管线交叉点共有146处,其中有高程冲突且未经处理直接穿越排水管渠的有1 10处,占75%。以城区主干排水渠秀全路方渠为例,该渠长820 m,就有33处被供水、电信、供电电缆等直接横穿。最严重的是在秀全路与花城路的路口,排水方渠内由上至下分别排列了电信、供电、联通、有线电视四类管线,而且该四类管线本身也是相互交错,挤占了80%的过水断面。在对该处的管线迁移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改造的难度相当大。

排水管渠与其它管线经常产生交叉冲突,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者建设的不同步,并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力的监督管理所造成。在旧城区,市政排水管渠与城市道路基本上是同时建设。市政排水管渠建设在前,而当时的地下管线较少,城区除供水管以外,其它如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或为架空,或当时暂未开始全面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有线电视、燃气等公用事业管道的建设需求也迅速增涨,供电、电信线路也按要求人地埋设。由于管线的规划相对滞后,且在施工过程中各管线单位各自为政,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当管线在埋设过程中受排水管渠阻碍时,不是按规范要求避让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未经许可就直接凿穿排水管渠通过。在新城区,受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城市道路建设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一般是先考虑满足机动车通行的需要,暂时建好主车道路面,人行道、排水管渠等则要根据道路周边土地开发的实际情况再逐步配套。另一方面,水、电、气、通信、电视等专业部门出于未来的市场需要,在建设资金相对比较充裕的优势下,有条件在道路主车道两侧先行埋设管线。个别管线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和施工方便,随意调整其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平面位置与竖向高程,不是严格地按照规划布线埋设,因此在新城区经常可以发现,仅需占地1 m宽的管线却呈“之”字形走向,将有限的5 m人行道范围几乎全部占用,造成很大的地下空间浪费,并且给后续实施的排水管渠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便。

2 管线随意交叉的不利影响

管线直接穿越排水管渠是规范所不允许的,同时由于该现象的存在,对城市排水管网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管线本身的不利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管线直接穿排水渠,破坏了排水管渠的整体性与密闭性,影响管渠的使用寿命,造成污水、雨水泄漏,污染地下水,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2)由于大管径供水管,多层多孔的弱、强电管束侵占了排水净空,使排水管渠的过水能力大为降低。位于管渠底部的管线造成上游雍水,加大了水头损失,使水流速度缓慢,增加了管渠淤积堵塞的几率;与污水平时充满度相平和位于管渠上部的管线,在平时或下雨满流时拦挂了大量塑料袋、树枝、废纸等飘浮垃圾与油污,使有限的过水断面进一步缩窄。从整治“水浸街”工程时清疏管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凡发生“水浸”的地段,其下游排水管渠均不同程度存在管线直接穿越的情况。

(3)不利于排水管渠的日常疏浚养护。受管线阻隔,高压清洗车的喷头无法在管渠内顺利前进,上游冲洗下来的杂物、淤泥亦被管线拦截而无法全部流人检查井清捞。传统的竹片、摇车通沟方法也无法得到实际应用。另一方面,由于管渠淤塞的可能性增加,必须加大清疏的力度才能保证管渠的基本过水能力,增加了养护成本。

(4)大多数管线在穿越排水管渠时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受损,将会给公共安全和人民生活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3 排水管渠与其它管线交叉冲突时的处理措施

在对管道交叉进行必要的处理时,要充分考虑相互交叉管道的用途、管材、管道结构,覆土及最小净距要求,工作面大小,回填土情况以及水文地质等情况,同时要考虑工期进度与施工成本控制的要求,施工质量方面既要保证下面的管道安全,且便于检修,上面的管道不能下沉破坏,在排水管渠与其它管道交叉并发生高程冲突时,要尽量保证或改善排水管渠的水力条件。处理的基本原则是:

(1)首先应遵循设计,按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进行施工;

(2)管道交叉处理要尽量满足其最小净距;

(3)有压管道让无压管;

(4)支管避让干线管;

(5)小口径管避让大口径管;

(6)可弯曲管道让不可弯曲管道;

(7)临时管道让永久管道

(8)尽可能减少开挖工作面和填挖土方量,降低造价,保证工期。

(9)无论采用何种处理措施,均应联系有关管道(线)主管部门,取得同意和协助。

以下是排水管渠施工常见的几种交叉情况及其处理参考办法。

3.1新建排水圆管与其它管道【线)交叉,高程未发生冲突

(1)新建排水圆管在下,其它管线在上。

通常采用槽底砌砖墩的方法对上面管线进行保护。在开挖露出上面管线后,设置跨越管槽的吊架,将管线用铁丝吊挂牢固后再继续开挖并施工下面的排水圆管。在下管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管节碰撞及压断管线。验槽合格后,在槽底原状土上浇筑10 em厚ClO混凝土基础,基础每边尺寸较砖墩大125 mm,砖的强度《MU7.5,水泥砂浆标号《M7.5,砖墩间距≯2?3 m,且不能少于两个,在圆管两侧对称砌筑。砖墩宽度应大于圆管外径(或管束总宽)30 em以上。当砖墩高度在2 m以内时,采用一砖墙(240 mm),高度>3 m时,采用一砖半墙(365 mm)。砖墩达足够强度后,回填沟槽,拆除吊架,建议采用石屑按30 em分层冲水振实回填。当上面管线较多,且管径较大(如大管径的供水管、排水管),采用开槽施工填挖土方过大,且对已建管道保护有困难时,宜采用顶管法施工排水圆管。

(2)新建排水圆管在上,其它管线在下时(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实际施工中仍有碰到)。若上下管道间距满足规范的最小净距要求,且交叉处的槽底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可直接进行上面排水管基和管道的施工,否则应选择以下方法之一以加固上面管道的基础,保护下面管道(线)不受破坏。一是换填法,将上下管道(线)之间原状土全部挖除,换填中砂振实后再施工上面管道基础;二是在上层排水管道的管基下面增设钢筋混凝土保护垫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规范要求,供水管、燃气管、原则上不宜在排水管下面交叉,因此,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对供水、燃气管进行迁移,在排水管道上方经过(参见上一条处理方法),当从上方经过时其覆土厚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应对供水、燃气管采用取加套管和路面加钢筋网保护等措施;当受客观条件所限确不能迁移的,应对上面的排水管予以加固,加固长度不小于供水管外径加4 m,同时排水管接口与交叉点不应重叠。

3.2新建排水圆管与其它管道(线)交叉,高程发生冲突

在新建排水圆管与其它管道(线)交叉并有高程冲突时,首先应按照规范要求,在投资、工期、管顶覆土厚度、工作面大小(市政工程施工必须要考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开挖面往往有限)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其它管道(线)进行迁移,在排水管的上(下)方经过,消除高程冲突。迁移存在困难的,参考处理以下几种方法:

(1)检查井法:即将排水圆管在有其它管线穿越的位置断开,以检查井相连,井内砌导流槽或沉泥槽以保证其水力条件,同时防止淤积,便于管道清疏养护,其它管线则加套管保护后按原高程从井内穿过。检查井应视管线的宽度、收口高度的不同砌成圆形或矩形。

(2)双孔或多孔替代法:采用两孔或多孔较小管径的圆管替代原设计圆管,可维持原设计高程不变,通过降低管顶标高,保证管线从上面通过。使用多孔管替代时,孔数不宜大于四孔,管径不应<300 mm。

(3)暗方渠替代法:通过水力计算,将原设计圆管改为过水能力相当的暗方渠,通过压低暗方渠顶板和加宽横截面来解决高程冲突。

(4)管材替代法:原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圆管的,采用较小一级的HDPE管或其它新型管材替代。替代口径为:D600一D800,D800一D1000,D1000 一D1200,D1200 一D1500,D1500 一D1800。由于HDPE管具有管壁薄,水力条件好(粗糙系数n=0.01,钢筋混凝土为n=0.014),可弯曲性良好等优点,该法与双孔或多孔管替代法相结合可有效解决高程冲突的问题。

(5)倒虹管法:倒虹管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排水管与其它管线的高程冲突,但该法的突出问题是极易淤塞,养护不便,特别是合流制管道,因旱季时污水流量小,流速慢,管道易淤塞,雨季则很可能因管径偏小而造成上游排水不畅,因此在倒虹管的设计与施工时应注意:a.进水井底部做沉泥槽;b.倒虹管内的流速一般采用1.2?1.5 m/s,不

宜<0.9 m/s;c.应加强定时冲洗,冲洗流速《1.2rn/s;d.管径《300 mm,应采用双管,通过在进水井设置溢流堰,一条常用,一条备用.e.合流制管道应在进出水井之间,在障碍物的上方再增设一条溢流管,以满足大雨时的排水要求。

以上五种处理办法,在实际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有:

(1)当其它管线在管内的净高不超过排水管内径D的1/5时(如图1),经验证明,无论其在排水管的上、中或下部穿过,对排水的影响不是很大,可直接采用检查井法处理,但检查井内底应设置光滑的导流槽。如果在某一段纵向距离上有多条管线穿越,且不同组管线之间排列较密,可将该段排水管改为两侧砌二砖墙(490厚),砖墙上做钢筋混凝土盖板并设检查井孔,该处理方法可视为加长了的矩形检查井。当不同组管线较为分散时,若在每一组都设一个检查井则显得路面的井口过密,这种情况可在位于中间一组管线位置设检查井,其余以连接暗井处理(路面不留井口)。

(2)当管线从排水管道的中、上部穿越,且高度h>1/5D,如图2,宜采用暗方渠法,双、多孔管法结合管材替代法予以处理。

(3)当管线从排水管道的中、下部穿越,且高度1/3D≥ h>1/5 D时,如图3,可采用检查井法处理。但是要注意:一是将检查井加宽,二是检查井底应做h+0.5 m的沉泥槽。该处理方法有一定的水力损失,但因扩大了过水断面,能基本满足过,水要求,并能有效防止该处的淤塞。

(4)当管线从排水管道中、下部穿越,且高度h>1/3 D时,如图4,应采用倒虹管法处理。

3.3 新建排水渠箱与其上方管线交叉且高程未发生冲突时如果渠箱顶板及管线底部之间深度≥70 mm,可在渠箱侧墙上砌筑砖墩支撑管线;如果顶板与管线底部的深度<70 mm,可直在顶板与管道之间用El0混凝土填实,支承角《900,并且其荷载不超过顶板的允许承载力。

3.4新建排水渠箱与已有管线有高程冲突,且管线迁移较困难若高程冲突较小,可适当压低渠箱顶板,或通过结构计算,减薄顶板,使管线能从顶板上面通过。若高程冲突较大,管线不得不从渠箱内穿越时,应将该段渠箱加宽(加宽段不宜超过10 m),同时在穿越处渠箱底设沉泥槽和检查井口,便于维护管理。

3.5新建管线与已建排水渠箱交叉新建管线在埋设时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已建渠箱的盖板同时也是路面,从渠箱上面经过已没有任何可能。此时一是可采用顶管法、水平定向钻进法等从渠箱底经过;二是将原多排管线改为单排管线,以尽可能小的横截面从渠箱盖板底部加套管后通过。

4 结语

以上几种处理措施,可根据施工现场的客观条件灵活加以组合使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按照管线交叉处理的原则优先考虑管线的迁移。实践证明,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对交叉点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管内的水力条件,保证排水管渠的过水能力。在我区整治“水浸街”工程中,对以往存在的管线高程冲突点进行处理,是

成功解决城区“水浸街”问题的一项主要措施。为了在今后的建设中尽可能地避免管线高程冲突的情况,我个人认为:

(1)从前期设计人手,充分调查勘测排水管渠施工现场的现状和走访有关管线单位,详尽掌握各类管线的分布、走向和埋深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排水管渠的高程与埋深,最大限度减少施工中的高程冲突点。

(2)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线的规划工作,合理规划与分配地下空间,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在城市道路交叉口等管线集中的地方,建议规划地下综合管沟共同管廊。

(3)从体制人手,尽快改变各类管线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可以尝试建立统一的管线建设投资主体,实行地下管线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建设和统一维护管理。

(4)由于旧城区已经存在成熟的合流制管网,如果按分流制再新建独立的污水管道,必然会与现有合流管道发生较大的交叉碰撞,因此,在旧城区进行污水管网的规划与建设时,宜采用截流制。

(5)提前介人,做好施工前的协调工作。开工前通过周详的现场调查,掌握充分的管线资料,及时协调有关管线部门提前对所涉及的管线进行迁移,争取时间,减少排水管施工全面展开后因处理管线交叉对工期和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调皮的绿草
高挑的薯片
2025-08-27 20:32:29
设计规范实际上是前人无数经验的积累,最终形成的条文是综合权衡和评估后的结果。在现有的设计体系下,设计规范是设计的基本依据,同时也起着约束的作用。

1、水处理相关的设计规范

水处理相关的设计规范有: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水资源及城市用水量,给水范围和规模,给水水质和水压,水源选择,给水系统,水源地,水厂,输配水。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主要是从规划的角度对相关给水的设计进行了说明,用于确定供水规模,根据排放系数法可确定排水规模。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内容主要包括:给水系统,设计水量,取水,泵房,输配水,水厂总体设计,水处理,净水厂污泥处理,检测与控制。其中水处理的工艺包括:预经理,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投配,混凝、沉淀和澄清,过滤,地下水除铁和除锰,除氟,消毒,臭氧净水,活性炭吸附,水质稳定。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主要供给水处理工艺单元的设计参考,在废水处理工艺深度处理设计时借鉴参考。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内容主要包括:

①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雨水量,合流水量设计水质

②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水力计算,管道,检查井,跌水井,水封井,雨水口,截流井,出水口,立体交叉道路排水,倒虹管,渠道,管道综合。

③泵站: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集水池,泵房设计,出水设施

④废水处理: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格栅,沉砂池,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化学除磷,供氧设施,生物膜法,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污水自然处理,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消毒。

⑤污泥处理和处置:污泥浓缩,污泥消化,污泥机械脱水,污泥输送,污泥干化焚烧,污泥综合利用。

⑥检测和控制:检测,控制,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是废水处理工程设计的主要参考规范,包括了水质水量预测、废水处理工艺单元的设计等。

4)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内容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基本规定;污水再生利用分类和水质控制指标: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水质控制指标;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再生处理工艺与构筑物设计:再生处理工艺,构筑物设计;安全措施和监测控制。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供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时参考。

2、设计规范的使用

由于设计规范涵盖面较大,在应用时要注意使用条件,灵活应用。

1)设计规范的特点

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有强制性,根据特别是其中的强制性条款,必须遵守。

在废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涉及到的相关规范中,极少强制性条款,其主要原因是废水处理的多变性,不同类别废水设计需求变化大,在设计规范中很难明确统一的要求。

2)规范条款的理解

设计规范是工艺设计中最权威的设计参考文件,其中的每项条文都是大量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分析得出来的。工艺设计人员要充分理解规范条款的核心含义,能将其还原到工程设计的实践应用中。

在利用设计规范等时,应明确原始设计条件,与规范中相关条款的核心含义进行对接,再进行参数的选取和计算工作。

3)参数的选择

在排水设计规范及相关手册中看到的建议设计参数的范围往往相差3倍甚至更高的情况,这是由于水处理面临的情况变化多样造成的。参数选择时需要综合地考虑水质变化的影响、工艺路线的抗冲击能力、出水可靠性的要求、投资和运行的经济性等因素,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过程。

实际应用中参数的选取更多采用案例参考的方法,通过其他类似项目的运行情况,结合设计项目的设计需求适当进行选取,在没有案例参考的高难度项目还需要通过中间试验的方法来进行摸索。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核心是为了最终的工艺单元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同规模的参数选择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小水量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更多不确定的因素,或为了满足设备最小的安装条件等,选择的参数都偏于保守,甚至超出规范建议范围。在小项目的设计中,重点放在实用性上,并考虑更多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