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字线和万字线的区别?
回字线指的是一种符号。回字线在现在用的不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吉祥符号和手法,主要运用在服饰、家具、器皿中,是用来对主要图案进行装饰的边纹,主要体现主人祥和、安宁的处世态度。回字线,也有称回字纹的,在古代运用很广泛,比如服饰(刺绣)中的衣领、袖口、边角等,红木家具中的门扇、窗框、桌角、阴角线、柱头等,容器中的杯口、基座等。万字格是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纹饰写成“卍”为逆时针方向。“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
无论是天窗、斜窗还是座窗、夹耳窗,在其构成和造型上有区别,图案寄托着陕北人的希望和祝愿。最有代表性的有“工”字格; “寿”字格; “万”字格等。 “工”字格两横条之间由一竖柱顶开。上一横条象征天。下一横条象征大地,竖柱象征人,取“三才者,天地人”之意。但由于坚柱上下不在一线上,所以不是方形的正方格和斜方格
“寿”字格是将“寿”字的繁体字经过变形用于花格,其寓意为长寿,此种形式一般多为单独使用,在窑洞门窗上用的比较多。 “寿”也经常用在砖雕和石刻上,经常与“富”字并用,有富贵长寿之意。
“万”字格万字本为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和火的象征,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为“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特命其读音为
“万”。大致有连环万字,双连万字,单万字。万字宜于木匠操作,一个万字可以联结前后左右上下“六合”,形成万字不断头,而万字不断头又被人们寓意为富贵不断头。万字作边衬,而显得更加饱满,是窗棂常用的一种纹样。
羌绣挑花刺绣的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且多用丝锦线,显得朴素大方、清爽明快。也有用色线挑花,有的飘带全是彩色线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如五色虹霓,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羌族挑花刺绣的仿饰图案是在继承古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羌族妇女服饰的领口、袖口、衣襟、托肩等处的纹饰,既是所出土的彩陶陶片纹饰的变异(汶川县姜维城遗址),又与汶、理、茂、北川石棺岩墓土的陶罐口沿下颈部与肩部之装饰压印纹极似,故被称为“缸钵边”。男青年的三角肚篼(俗称肚子)上的纹饰与汶川龙溪出土的西周酒器“青铜鼎”上的纹饰基本一致。妇女围腰上的方形组合纹饰彩绣图案,其用色及图像与敦煌莫高窟之唐代壁画“藻井”无异 。
羌族纹饰图案不但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鸟巢象征喜庆狮、猪等动物象征欢乐鱼、龙象征吉祥等等。服饰中心的纹样“团团花”为圆形组合升子印为大方形组合一颗印为窄边纹样组合火盆花为宽边大方形团花。角花与边花纹样,有长条形的吊吊花、灯笼花、方格子、万字格、八瓣花、缸钵边、牙签子、树丫子、飞蛾子、合合花等等,对中间的团花起陪衬作用。羌族花纹图案的装饰性很强,无论是妇女的围腰、衣襟、袖口、头帕、枕帕、钱包、香包、鞋底、鞋帮、腰带几乎随处可见。究其装饰部位,均系易损处。既有美化之功效,又能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能,延长使用之寿命,因而具有实用价值与保存价值。
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据有关史籍载述:“苗族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即建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可见苗家吊脚楼由来甚久。
临水而建的吊脚楼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
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吊脚楼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屋基多以大表石垒而成。吊脚楼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
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四榀三间、五榀四间、六榀五间成座,依山错落,次第鳞比。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宽敞明亮,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秋冬时节,金黄的苞谷,或红的辣椒,洁白的棉球等成串悬挂于楼栏和楼柱上,把小巧的吊脚楼点缀得缤纷绚丽,既不怕潮霉,又能防邋,天然粮仓。
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和金瓜等各种装饰。
上层室外为走廊,多为妇女女红劳作(绣花,挑纱,织锦)场所,或者观花赏月之处。黔东苗族吊脚楼的走廊上安有“美人靠”(苗语为“安息”),站在“美人靠”凭栏远眺,就能观赏山区风光,家乡景色。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
苗寨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西江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保护好西江千户苗寨,也就是保存了一块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湘西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不仅会绣花,会纺纱织布,还能编织各种图案的花带。
织花带是苗族纺织工艺中最复杂的一种,苗族织花带的历史悠久,是一种小巧精制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花带色彩鲜艳,斑斓瑰丽,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在苗族工艺美术的百花园里,是一朵柔媚多姿的奇花。
湘西苗族花带可分黑白棉线花带和彩色丝线花带两种。黑白花带朴素大方,一般是在家劳动时系用;彩色花带,色彩醒目柔软精致,一般是做客或赶场用。这两种花带都可采用相同的图案。花带一般宽为2至3厘米,长约2米,但也有宽到3至4厘米的。
花带越宽,花纹图案就越复杂。花带用经纬线织成。花带的花纹图案,有简朴菱形花和犬齿花,也有复杂的“双龙抢宝”、六耳格、各种花草及文字。织花带没有图样,工艺复杂,难度大。但苗族大多数妇女仍能把握。
每年春节之后,苗家七八岁的小女孩就坐在花带木绷上,在长者的指导下学习织花带,到十五六岁对织花带的技巧就把握得很熟练了。花带不仅是苗族的装饰品,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联系纽带。
相传很久以前,生活在深山峡谷里的苗族先民常常遭到毒蛇的侵害,死了不知多少人,当时有一个聪明的苗族姑娘眼看着族人的惨死,心里十分难过,后来,她从毒蛇不伤同类的事实得到启示,便把五颜六色的线织成一条与蛇长短大小相等、花纹相似的带子拿在手里,毒蛇以为是自己的同类,便没来伤害她。
于是,她又仿照蛇身的花纹编织一条约3厘米宽的花带,然后,她将花带缠在身上,遇到毒蛇就取下花带对蛇摆弄,毒蛇见了以为是同类,果然迅速离开。
这个办法很灵,一下子传开了,许多苗族人免受其伤害。自那以后,苗族织花带也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苗族花带经代代相传,越织越快,越织越美,它由原来单一的为了防止蛇伤,发展到后来的多种用途,手工精巧,图案别致。
苗族人多用于自身的装饰,如系围裙、巴裙和小孩背带“拉布歹”、斗笠带、腰带“拉西格”等。
同时,花带也常做礼品赠人,寄托情谊。特别是青年男女,花带是相互联系爱情的纽带。当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女方送给男子的信物常常少不了有花带。
男方得到花带后,心情特别愉快,随时都将花带系在贴身衣服上,并有意露出花带的须头,以便让人们知道已经有年轻的姑娘爱上了他。
苗族花带的材料有棉线和丝线两种,以经纬线交织编成。经线分单经线和束经线两种。
单经线苗语称为“禾闹”,束经线苗语称为“禾秋”。以单经线叫“丝打”,单经线仅为独线。以束经线叫“线打”,束经线一般为3根。单经线与纬线同色,做带底,束线用各种与带底色不同颜色的线,织显花纹。
束经线的多少常以花带的宽窄和花带上花纹的繁简而定,丝线细花纹繁的一般有37束左右,棉线粗花纹简的大多为25束左右。
编织湘西苗族花带的“机具”十分简单,是一个双“X”形可收缩的木架,苗语称“果兑”。两个“X”形的架子中间连接起来,有点像民间那种可以折叠的小马扎凳子。
编织时,人在双“X”形机具前坐定,右脚穿过木架,脚面落地,左脚仅顶出膝盖,下压双“X”机具的交接处,以稳定双“X”机具不动,时间久了,双脚可交换以避免疲劳。
整个编织过程主要有:牵经线、结耳做综、上架、织边、提综、捡花、喂纬线、挑花编织等。
湘西苗族彩色花带必须预先设计好花带的色调,不同或相同的彩色纬线的排列方式也取决于预先设计的图案来定。
根据要织的图案,安挑中间花纹丝线的蓬数即对数,按整数排列组合。一般21蓬至29蓬,多可达到百余蓬。因此花带的宽窄取其蓬数的多少,蓬数越多则花带越宽,蓬数越少则花带越窄。而花边纹样的衬边经线多少则可视其花带的宽窄而定。
湘西苗族花带的提综装置也十分有趣,是用线直接套在经线上,一排经线就有一排个线套,数个线套拴在一起,可以移动。编织时完全用左手控制,提起经线,放线“配色”,交织提花编织成图纹。
这种编织方法不需任何提花装置,完全是手工控制,与古籍中所记载的凭“手经指挂”以完成“纴织之功”之类的编织方式相类似,是一种原生态的工艺创作。
花带图案种类繁多,且富有变化,反映了湘西苗族人民朴实自然、勤劳勇敢、富有情感、向往和憧憬美好生活的审美意识。
以大自然的万物作为描绘对象,巧妙地运用夸张变形,按意象的再现进行平面构成来组成装饰图案。花带特别讲究对称均衡的协调,对比的强烈,随意大胆。
彩色花带色彩调和醒目,大多按中华传统“五方五行正色”为主,以青、蓝、红、白、绿、黄等色作为基调,作为服饰的附属装饰,与大面积的苗族刺绣大红大绿这种强烈的对比关系放在一处,层次得当,相得益彰。
花带图案呈几何纹样为主,常见的有表现花、鸟、虫、鱼为多,常结合人们的想象、谐音,变幻成吉祥美好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喜鹊闹梅、蝴蝶采花等多种文化意象。也有六耳格、万字格及文字等。
在一条花带上,可有花果、蝴蝶、鱼虾等多种不同的内容而同时出现,但不添枝加叶,用对称形式将各种形态构成一格一格分开,两边再以简单的二方连续图形作为陪衬。运用线纹、枝纹、角纹、边纹、棱纹、方纹、坨纹等形式进行再组合。
在织法上,图纹的方向是按花带的长度方向的叫“横放”,是从花带的宽度或两边放开的叫“边放”,显示出湘西苗族花带自由随意的创作手法。
蝴蝶纹样是苗族花带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图案,也是苗族民间美术中使用最多最广的造型。“蝶恋花”是最基础的构成模式,由此还演化为“蝶化果”、“蝶化人”、“蝶化树”、“蝶化草”等多种形式。
蝴蝶在《苗族古歌》中被称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出12个蛋,12年后,孵出了人类的始祖姜央兄妹和众多动物鬼神。
所以,蝴蝶妈妈是人、神、兽的共同始祖。苗族视蝴蝶为图腾并加以崇拜,有祖先意象和生殖意象的原始含意。
作为一种图腾符号,蝴蝶纹饰既是苗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又是图腾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演化积淀的结果,是苗族妇女对美与自由的追求与寄托。
龙的形象在苗族花带中分量也较重,然而苗族的龙与汉族的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苗龙在本质上与汉龙的标准相差甚远。
苗族的龙是一切最漂亮、最神气、最有本事、最富有的事物的象征总和,苗龙在苗族生活中是平等而亲切的,并不高高在上,并不表示“皇权”。
所以,苗龙中有牛龙、狮龙、猫龙、虎龙、鸟龙、马龙、象龙、水龙、蚯蚓龙、泥鳅龙、蚕龙、鱼龙、猪龙、树龙、花龙等。
这些苗龙千姿百态,但却是民间一种模糊的文化符号,是具有这种文化符号意义的一群事物。象征着吉祥、幸福、祖先生殖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湘西苗族花带经代代相传,图案纹样也越来越丰富,有表现吉祥与爱情生活的,如《双喜临门》、《五谷丰登》、《鸳鸯戏水》;也有表现花卉的,如《秋菊》、《兰草》等。
苗家姑娘编织花带的工艺已有很大进步,以前织一根花带要几天的时间,后来则一天可以织很多条。只要她们手里有一根骨针,就如流星闪烁一般,飞针走线,一根一米长的花带很快就织成了。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一.苗族的待客习俗
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具有民族特色和别样的待客礼仪和风俗。
1. 包拉总
“拉总”,苗语谓“地搂”,又称“总站”。“包拉总”,苗语谓睡觉。苗家通常在火炕边用硬木板铺成地楼,离地高尺许,此处不准生人随便上去。到苗家做客,若主人没有招呼坐下,万不可再火炕旁凳上就座,因火炕旁是苗家安灵设位祭祖之地。主人请坐之后,须擦掉鞋底上的泥土。晚上就寝时,若主人请“包拉总”,客人不能上床,必须规规矩矩地躺在火炕旁的地毯上。此时,不能说这是“睡地铺”。“睡地铺”苗家叫“包大斗”,专指睡在地上的牲畜。安排客人睡地搂,是让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灵睡在一起,是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2.敬牛角酒
中国苗族待客迎送礼.凡有宾客.主人即以自酿米酒斟满牛角,双手捧着相敬.如果来者是贵客,必须持酒捧案于路口迎候,主人双手将中角敬奉贵宾唇边,客人若不善饮酒,须双手相接,将酒饮尽.敬酒后主人将几根筷子捆成一束,蘸上朱红,在客人额上点一个红印,表示为客人祝福之意.送客之礼与此同.
3.奉鸡心
苗族待客礼仪。苗族人民款待最信任的人,便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将鸡心或鸭心奉给客人吃;以此相送,即喻以心相托。但客人不能马上个人吃掉,须按苗家风俗,同在坐的老人分享;以此示自己大公无私,不会有二心,是主人的知己。如果不懂规矩,独食鸡心鸭心,就会受到冷遇乃至被孤立。苗族人认为,鸡心代表人心.以鸡心献给客人,包含着“交心”之意,表示自已的至诚.所以,每有宾客来到,友人一定要宰鸡杀鸭,在宴请客人时,长者或尊者将烹制好的熟鸡、鸭心敬献给客人,表示”同心一意,交契至诚”.客人接受后,要把鸡心分成苦干份.回赠给在座的诸位尊长.以示自已的心无私,忠诚不二,然后大家才一起食用。
二.苗族人的婚俗
在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这些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除此之外,苗族还有一些 更易引人注目的特点。
1. 苗族的爱情婚姻是很自由的,苗族人恋爱不用媒,山歌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他们本是山歌唱出的果实,如今又用山歌来播散爱情。因为情歌互答,谈情说爱的场所多在集市边的溪畔、竹林、所以叫作“赶边边场”。
2. 苗族男女幽会时,往往以草标作标记,俗称“草标幽会”。
3. 苗族姑娘在出嫁前一面个月里,寨上的姊妹们大都自觉而来相陪。她们一边帮赶制衣裳,一边互学苗歌,以便在婚礼上与别人唱歌对歌,这是苗族婚俗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苗民聚居区,姑娘出嫁前,多以唱歌来抒发对父母兄弟的、感恩戴德之情:在杂居和敬居区,受汉文化影响,也有以哭嫁代歌的习惯,有些哭七天七夜,甚至达一月之久。
三.苗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服饰也有明显的不同。不仅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而且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1. 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2.被誉为“无字史书”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四.苗族的饮食习惯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1.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在众多苗族菜肴中,以酸汤最为著名,其酸香丰富,是苗族传统的风味名菜。苗族同胞居住于大山之中,山高路远,于是乎家家都有酸菜坛,少的一两个,至多的也有几十个。苗族的酸汤是选取来自高山的泉水和自家种植的香糯酿制而成,因此美味独特,酸鲜可口。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2.酒是苗族人民常用的饮料,所以每家都酿制,酒曲亦多自制。自酿有烧酒、甜酒、米酒、刺梨酒、泡酒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五.苗族的建筑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
1.黑瓦房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挂、或四柱三挂。木制结构,两侧用竹子编封外糊泥墙。木板房上盖小青瓦,梁柱板壁全用桐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亮。屋前砌有青石板小坪,搁有农具,风车等,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枫香树或芭蕉林。进门跨过“虎口”是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堂上供有“家先”(祖先牌位);左侧厢房筑有青石火塘,供炒菜煮饭,右侧厢房摆放家具;左右厢房靠后都摆有两张大床,外用青色蓝色土布大蚊帐罩住。帐内设有壁柜;主人家凡值钱的东西多藏在大蚊帐内。
2.吊脚楼
吊脚楼苗家的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形体。吊脚楼通常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择通风向阳处开窗。窗棂花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海、狮子滚球等。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楼上则为主人居室或客房。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织绵、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和土家吊脚楼不同,苗家吊脚楼上楼的梯子一般设在屋内,而不像土家吊脚楼设在屋外。
六.苗族的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历经筛选才世代流传、千百年不变或改变较少,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而直接的表现形式,苗族传统的节日对其民族精神、个体需求等发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开年节和芦笙节,影响比较深远。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芦笙节
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创造和继承。它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也附着历史的痕迹与色彩,表现出来就是更多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传说中的文字却早已失传,每逢节日,就会邀请德高望重的寨头史诗或者巫师口传族源、神话、史诗等历史事象,使子孙后代牢记住祖先的创造和功德。所以苗族的传统节日不仅娱乐身心强化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还绵延了历史,丰富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