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建筑设计中是艺术创造的必要手段
1、美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基本特点
美学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艺术哲学,建筑这个词的拉丁文原意是指“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原本同艺术抑或美学密不可分,因此建筑学本身就有艺术美学的内涵。建筑的美学是相对具体的,但由于建筑是庞大的物品,人在建筑中品味的内容也是很多的。有时一块材料的色质,质感,形式能产生美感,有时一种结构形式也能产生美感,有时一个空间形态也能产生美感。有时一种构造也能产生美感,有时整体形式能产生美感,有时立面构图能产生美感,有时建筑外部虚空也能产生美感;有时由于对力的表现能产生美。建筑的内容也能产生美感,建筑的美感是由建筑外部边缘开始对整体形式风格和性格的审美到人口到内部到局部到细部。通过时间这个线索来体验建筑的美感。这些通过形式所承载的对人真善的意义象征,从而给人以超功利、超世俗的人文的理想的联想升华,给人以自由、解放、天堂般的感受而产生美的快感。
2、美学思想在建筑天际线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天际线的构图应尽量提倡穿插、错落、起伏的原则和具有某些韵律节奏及隽永轻盈的特色,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和和谐与秩序的特点。同时要考虑不同天际线可见面建筑体的高低、错落、遮挡、疏密、虚实、凹凸的间距、尺度等建筑艺术手法进行处理的适度问题,以便能逐步由自由散落无约束式天际线走向有创意的约束式天际线。
(1)均衡美的设计上应当视为强调单体设计的同时,务必把握与群体(组团)的关联性。这里和曲线美强调的重点不同,均衡美更注重不同形式屋顶组合的“度”的问题。在追求屋顶形式变化以形成美感的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夸大的、偏激的、失调的、无动感和张力的天际线出现,把整体观赏性作为天际线设计的重点。
(2)象征美的设计主要在于使得建筑天际线的观赏性存在可以联系和象征的空间。如不断上升的阶梯型天际线,象征城市不断发展,人均收入节节攀升等寓意,可用于城市商业区、政府办公区等节选的天际线片断设计(这种片断也要考虑与周边整体天际线的衔接与整合)。在天际线的建设上划分城市区域,确定发展方向,从另一个角度探寻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突破口。
学习美学对建筑专业的意义有:在建筑设计时,尤其是在建筑的外形设计上会用处很大。能够设计出给人以美感的建筑工程。学习美学的目的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讲,也是为了今后在建筑设计上能够设计出有美感又有独创性的建筑风格。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在建筑设计、城建类企业从事公共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一定要注意到以下一些基本观点:
1、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
格罗皮乌斯说:“我们正处在全部生活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跟上不断发展的潮流。”
2、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
针对学院派建筑师轻视实用和经济问题,密斯·凡·德·罗认为,“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以及“实用性房屋方可值得称之为建筑,需要以完善的功能,反映所处的时代。”勒·柯布西耶则主张“应建立在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3、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应主张积极采用“四新”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的特性,努力实现建造方法的工业化,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使得“四新”技术树立不断树立更多的范例。
4、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还应主张积极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密斯·凡·德·罗说:“在我们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艺术才能,这样去做也要失败。”格罗皮乌斯说:“我们不能再无尽无休地复古了。建筑不前进,就要消亡。”
5、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还应注重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的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所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也包括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同时还应注意到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性、均衡性等等。对于一些非对称的结构构图,应做必要的简洁处理手法,以纯净其建筑体型。
6、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更应该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要想详细论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原则,不是三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还需要在实际的设计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至于相关知识,则太多太多,主要有“美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环境学”等等。
清华大学徐伯安先生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建筑师是工程师、画家、社会学家”。
作为“工程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包括构造、材料、结构、设备、环境等学科。
作为“画家”,要研究艺术、美学原理,这是建筑学与其他工程技术学科最大的不同。
作为“社会学家”,要研究不同职业、阶层、年龄的人对建筑的要求,了解历史、洞悉时尚、通晓人情、以人为本。
对于建筑师来说,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有什么知识是建筑师不需要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