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衣服
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
男子服饰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
妇女服饰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
保安族早期
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
元朝后期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腰刀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要数“什样锦”,最有名气的则推“波日季”。有关“波日季”腰刀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从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方美丽富饶,人畜兴旺。忽然,有一年出现了一个魔鬼,隔三差五魔鬼就下山到村子里掠取姑娘,人心惶惶,不敢出门。血气方刚、见义勇为的铁匠哈克木,手持钢刀前去山洞与魔鬼搏斗,任凭他举刀猛砍,总伤不着魔鬼。后来,有一位白胡子阿爷给他托梦说:“孩子,有一种叫“波日季”的腰刀可制服魔鬼,对面山上有个天池,天池西边有棵老树,你按照此树的叶子打一把腰刀,并记住在刀面上要凿上有树叶的图案”。后来哈克木遵照白胡子阿爷的话精心打制了波日季腰刀,并亲自持刀杀死了魔鬼和毒蛇,救出了许多姑娘。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至今还保留了波日季的原样。
保安腰刀锋利无比。削铁,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发,只要把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头发立即就断。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把子。刀把均用什样锦镶嵌而成,图案协调华丽。金黄、翠绿、湛蓝、黛黑、银白、桃红……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挂有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给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来源:金羊网、百度百科】
===============================================
【【保安族服饰特点】】 【中华民族宗教网】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软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如今,保安人 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女子穿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对襟或大襟坎肩。成年女子皆戴盖头或披大头巾,戴各种小首饰。
============================================================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之高阁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绿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保安族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上身多是大襟袄上套坎肩。长袍一般刚刚过双膝,衣袖和裤边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她们多喜欢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加边上绣着好看的花纹图案。总之,过去的服饰都比较宽大,都有各色“加边”,就是男子穿的冬天的白皮上衣,往往也加上红色边子,显得格外英俊。
=========================================================
【【保安族服饰】】
【 2007年5月30日 中华服装网 服装招商网 】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有人口12212人。保安大概20000人左右。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保安族原是13世纪后,随“西域亲军”东来的蒙古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先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长期与当地回、东乡、撒拉、藏、汉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渐形成。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其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推断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现有人口12200余人,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软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如今,保安人 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女子穿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对襟或大襟坎肩。成年女子皆戴盖头或披大头巾,戴各种小首饰。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之高阁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绿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保安族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上身多是大襟袄上套坎肩。长袍一般刚刚过双膝,衣袖和裤边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她们多喜欢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加边上绣着好看的花纹图案。总之,过去的服饰都比较宽大,都有各色“加边”,就是男子穿的冬天的白皮上衣,往往也加上红色边子,显得格外英俊。
保安族妇女常戴盖头,妇女戴的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结了婚的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让人一眼就认出这些妇女们的年龄和身份。如今,也有不少姑娘模仿汉族妇女,头上系着各色纱巾。
====================================================================================================================================================
保安族的服饰主要是实用,保安族以前是靠近蒙古族的,也就是塞北的地方,必然是要注意到保暖的,这个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男人的服装一般是皮袄,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那就是长皮袄袍,这样很是保暖,这样的服饰是不是很实用呢?夏天的时候,就是短衫,这个也是兼顾到实用。
保安族的服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美观。美观大方是一个民族服饰的特点之一。很实用的服饰也是可以很美观的,如何让其更加美观?一个就是颜色的搭配上,可以更加的艳丽,另一个就是材质上,一般是纱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女子的美丽和动人的舞姿。这个也是保安族服饰的特点之一。
保安族的服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区分年龄。我们很多汉族的人六十岁的时候也是可以穿未出阁姑娘的服装,这个不是老来俏,而是就是喜欢。但是保安族不是这样的,少女的服饰是艳丽为主,符合她们的气质。中年或者是老年人穿的是大袄,通过服饰就可以看出年龄的。
保安族的服饰不仅是展示了自己的美丽,还有保暖和实用的价值,要是你到保安族那里去旅游的话,你就会看到很多穿着民族服装的人们在那里欢迎你这位远方来的客人,给你一个有好的拥抱,请你到家里去做客,晚上也是可以跟你一起载歌载舞的,你愿意参与其中吗?你喜欢他们吗?你寓意到那里去旅游吗?
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黄河故道上流荡的风,即使在盛夏时节,也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尖锐地刺着人的脸颊。
我曾和朋友说好,在大河家小镇住上几天,看山坳间薄雾缭绕的青纱帐,水滴一样的雾气里,冉冉升起的朝阳。
那年借宿大河家黄河边的宾馆,早晨被百鸟婉转鸣唱叫醒了耳朵,站在窗口前,拉开窗帘外一天生活的帷幕,眼下的大河家街道上,有成群的马和骡子队伍,叮叮当当,畜力背上驮着的成捆的木柴,切割得的木棍整整齐齐,山民早早地打黄河那边赶集来了,那些辛劳的土族妇女,一律用厚实的棕褐色的围巾,苫住了嘴巴和鼻子的部分,脸上只露出一双眼,迈着男子汉般稳健的步伐。
一路往黄河的上游走,到了禹王村的禹王庙,走在坎坷的砂石路上,听说传说中大禹导河住过的村落,想起远古神话故事,在这片土地生长起来,让我半信半疑的恍惚,不能确信峥嵘岁月,今夕又是何年。再向前走,山的铁青色的面孔,越来越变得冷峻,沉默是它的性格。置身在这一片山的包围中,仰望头顶上的天空,没有一丝流云,万籁俱静的旷野,苍茫而荒芜的路途,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合适,我张了张风干的嘴巴,最终还是咽下了已到嘴边的话,沉默也许是最好的语言,缓缓清澈的河水,波澜不惊地流过我的身边。
日影西斜,乘车从尕护林经过黄草坪、盖新坪,途经甘河滩、大墩、梅坡“保安三庄”,奔向大河家,看刀。
大河家街道不长,从这头走到那头,不出几分钟就走完了。我站在路的尽头,在黄河奔涌的河边,领略着河谷的风,像刀锋一样,经过峭立悬崖上磨砺,无遮无拦地拂面而来。
怀里没有刀,你最好不要去大河家。诗人如是说。
过了大河家黄河大桥,就走进了古装电视剧,一位蒙面的刀客、一片黄沙的边塞、一爿歇脚的驿站,马帮、筏子客、茶客、脚户哥等意象,翻滚着潮涌进入眼帘。在荒芜无边的尽头,英雄的孤独,美人的偶遇,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一幅幅情景。
傍晚时分,大河家镇,显得空旷而又宁静。街道上行人稀少,沿街上不少商铺已开始打烊,四周回荡着黄河吹来的河风。街边农家院落,静静地伫立,充满了闲适的况味,忙碌了一天的集镇,享受着傍晚前的宁馨。
窗外,就是著名的大河家,在中国西部近代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座黄河小镇,此时近在咫尺。
而我眼前的大河家,或许只是这条不长的街道,连接起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既是临夏的北大门, 又是青海省的东大门,以那条幅度宽阔的黄河大桥为界。
马乃比友的保安腰刀铺子,就在黄河大桥南岸。这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屋,临街而处,如果不是保安腰刀的缘故,如它隔壁的一家百货店,小铺子不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我们到保安腰刀铺的时间,马乃比友的保安腰刀铺已关门,朋友打电话叫马乃比友。我们在路边等了一阵,就见两个人来了,马乃比友和他妻子脚步轻快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打开铺子门,夫妻两张罗着铺子里散落的零碎物件,女主人从里间搬出了几个凳子,又拿出了瓶装纯净水,招呼来访客人。马乃比友坐在办公室桌前,一边操作电脑,一边和我们说着话,精力充沛。
商铺面积不大,店里摆着各类保安腰刀,还有一些古代时候用的铁器和铜器,有木炭铜火锅,铜质和铁质的汤瓶,历经时光的风化,金属器皿的表面上现出了黑黑的锈迹,似乎还保留着出土时的模样,有的古董蓬头垢面,浑身散发古色古香的气息,使马乃比友的保安腰刀商铺,看上去更像是一家杂货收藏店,或者展示古旧物件的古玩店。
然而,在马乃比友铺子里,见到最多的还是刀。墙壁上橱柜上齐整整摆着刀,刀架上立着刀,恍若进入了刀的世界,我正在进入一部古装剧剧情中。
这时一把老刀,吸引了我的目光。油光细腻的手柄,似乎跟人厮混得很熟了,看架势,它已经有了一些年间。马乃比友说有的老刀,迄今已有几百年了。“比我阿爷的年纪还大。”
在大河家镇,傍晚前昏暗的小屋里,那一把把保安腰刀在店铺角落,闪闪发光,让我的目光明亮了起来。
马乃比友果然和别的刀客不同,他爱刀也做刀,同时还收老刀,这使得他对刀的了解,比别人更胜一筹,文化技术层面的涵养,让他胸有成竹。马乃比友并不认为买卖,沾染了铜臭味,他更喜欢将自己定位为儒商。他说向外地推介中国传统名刀,是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瑰宝,其中保安腰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他多年来始终不渝的向往。
马乃比友在他名片上,这样自我素描,保安腰刀名匠,保安腰刀的折花刀专利拥有者。他的大何家保安族腰刀厂,成立于1995年6月28日,如今已成为保安腰刀的知名厂牌。
这几年来,马乃比友将经营保安腰刀的收入,一部分投入到推介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回报。国内外一拨一拨电视片摄制组,专程来到了积石山县大河家,找到他家采访拍摄专题节目,马乃比友蜚声中外。只要人们提起保安腰刀,人们自然就会说到他——马乃比友。马乃比友就是保安腰刀,保安腰刀就是马乃比友,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做事的人品。
最新拍摄的电视剧《三毛流浪记》,其中第二十三集《三毛从军》一场戏中,道具出现了一把什样锦的刀,点亮了马乃比友的眼睛。他腾地一下,兴奋地从沙发上站起身,趴近电视仔细看刀的外观,确实酷似他们生产的保安腰刀。这一次,无意间看见了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马乃比友还不能确认是真是假,他随后从网上找到了这期节目的视频资料,反复观看进行比对。“没错,真的,那就是我们的保安腰刀。”他抑制不住的惊喜,像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那种欣喜之情难以形容。
这几年,马乃比友让保安族腰刀的名气,走出了大河家,遍布全国各地。作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保安族腰刀作为旅游文化纪念品,日益显示出其艺术魅力。
眼里和心中,只有保安腰刀,一家人生活在一把把的腰刀世界里。仿佛回到了冷兵器时代。马乃比友的老家在“保安三庄”的甘河滩,那里的男人,都会一手做保安腰刀的手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刀技艺,全村庄的男人都会。尤其是对于乃比友来说,他有责任把这种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有三大名刀——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还有甘肃保安族的保安腰刀。1983年,被国家民委、轻工部评为全国民族特需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1987年,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6年,保安腰刀纯手工锻打制作工艺,被国家列入首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保安腰刀系纯手工锻造打制工艺,以刀口锋利,经久耐用,做工考究细致,装饰华丽,著称于世。其中“一把手”图案,被国家轻工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其刀把由金、银、铜及牛角灯交相层叠,经过精心打磨、抛光而成,现在一般以红铜、黄铜、不锈钢、铝等代替贵金属制作。刀鞘多为红铜、黄铜、不锈钢等材质,经过传统工艺打造而成,刀身、刀把与刀鞘交相辉映,金光四射,极具艺术风范。
保安腰刀具有的魅力,不仅只是刀的一般意义,它同时是保安族文化的精髓与象征,是保安族人“果尔”(保安族语,意为金属工匠、铁匠)的艺术。凝聚保安族人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保安族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如今保安腰刀,在保留实用性及华丽装饰的基础上,已成为工艺品、室内装饰品。
马乃比友说,选用钢锭材质需软硬适中,过硬容易断裂,每把成功的保安腰刀,从残次品筛选中脱颖而出,如果钢水过少,容易卷刃。恰到好处的沾钢水匠人,手底下有三分钢,讲求刚中有硬,软中带韧,刚柔相济。纯粹是手底下铁锤力量的轻重,常常在一念之间,决定了一把刀的优劣。
锻造工艺,水火两重天,在炉火熔炼中,钢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抡起大铁锤敲打坯子时,飞溅出的铁花,是刀具提纯的过程,钢质的精华部分留在了最后的身体中。再好的刀,都经过人的锻造。火与水、钢的融合,锻造出保安腰刀。
在和我交谈的过程时,马乃比友嘴边始终跳动着两个词:“千锤百炼”、“精雕细磨”。用在腰刀锻造工艺时,形容得十分贴切。他说:“千锤百炼这个词,就是从炼铁、打铁的劳动中演变而来的。”
前几年,市场行情看涨,有些个别商贩见钱眼开,用做工普通的刀具销给游客,以次充好,并哄抬价格,使品牌一度陷入低谷。马乃比友也受了影响,他痛定思痛,心里默默地决心,重振旗鼓,保护优秀民间工艺发扬光大。
老马家传技艺到他这辈人,已是第四辈人了。在家中厂里加工保安腰刀,冬天生产旺季,长期招三四十名匠人,平时有十来人,马乃比友是厂长又是工人,给予技术指导。炼铁的炉膛火的温度,高达1000多度,要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锻造,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马乃比友说,第二天他们将参加一个在青海省举办的商品展销会,跟县上组织的几户商贸企业一块去。
从铺子里告辞出来,路边的人家灯火,星星点点,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我略带惋惜地抬起头,看了看天空,西边的天色湛蓝,一线余辉挂在黄河对岸的山梁上。我只好放弃了当天去积石峡的行程计划。
夕阳落下,黄河对岸的突兀的山峦,暮色渐渐地合围视线,大河家街道上呈现出安静。
我来到黄河边,滨河路从桥头向东沿着下伸展,路边没有灯,就着岸边零星的店家灯光,看不见河面,侧耳聆听翻滚的河水,发出气势恢宏的咆哮,千军万马一路奔腾着,向东而去。
去吧,去追寻一段久远的过往。每个人都是时间的过客。那天随行的友人,做我的向导,他老家住在大河家,对他来说,大河家的山川地形,他再熟悉不过了。他在河边地里,种了20多亩苞谷,养了300多只蛋鸡。正值苞谷生长的季节,苞谷扬花灌浆期,这两天他正在家里等着黄渠水,给苞谷地浇上水。
一条大河,养育了保安三庄;一把腰刀,映照着什样锦绣,古老的大河家,这片风水宝地。
要求不在于多,
关键要做到(意识、自觉)
礼仪应该是一座桥而不是一堵墙
如何体现礼貌服务?
不能给人一种
非常势利、庸俗的感觉。
保安礼仪
(一) 仪容仪表
1、仪表:
头发
l 干净、整洁,没有异味
l 前不过眉、旁不触耳、后不触领
l 不留古怪发型、剃光头或染彩色头发
面部
l 清洁、干净、不留胡须;口腔无异味且在上班时间不吃带有异味的食物
l 口腔无异味且在上班时间不吃带有异味的食物
四肢
保持指甲干净且不留长指甲、不配戴体现个人个性的装饰品(戒指、手链、项链)
2、服饰:干净、整洁无污渍
领带
1)端正
2)色彩:统一
l 领带的打法出现错误方面:领带打的过长
l 正确:领带的箭头在皮带扣上端,原因:西装下端扣子不系,可显露出皮带扣;不会将领带的下端露出。
工装
l 上衣口袋不应装东西,上衣领子不乱别徽章,衣袋中不装太多的物品。腰上不挂钥匙链、指甲刀等物品,应穿皮鞋,皮鞋应保持干净、光亮,颜色与工装应协调。
l 不穿高领内衣,纽扣应扣好,不敞开外衣或卷起裤脚或衣袖
l 工号牌统一配戴在左胸的正上方
袜子
l 不能出现的两个问题:尼龙丝袜不穿 白色袜子不穿
l 正规:袜子的颜色与鞋子的颜色为同一种颜色
鞋子
黑色皮鞋,在上班时间不穿拖鞋、凉鞋旅游鞋或者是其他颜色的鞋子(保洁可穿黑色布鞋)
整体要求:
l 每天刷牙、漱口,上班前不吃有异味的食物,勤洗手,勤剪指甲。
l 面对业主时,不要流露出厌烦、冷淡、势利、僵硬、紧张能够和恐惧的表情,要友好、热情、精神饱满和风度,优雅地为客户服务。
l 提倡每天洗澡、换洗内衣物,以免身体发出汗味或其他异味。
整体精神面貌要求:
1、 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大方,面带微笑
2、 服装笔挺、领带不歪斜松垮
图片
(二) 礼节礼貌
礼 节
概念:对他人表示尊敬的仪式 例如:握手、鞠躬、敬礼等
1、手的作用:指引、引导、问候
1)掌心向上:做指引 “第一位、第二位.....”,或“请”、“请坐”“请走好”等等。
掌心向下弯曲或用一根手指指点:傲慢之意,指点对方,有训斥之感。
保安使用范围:
l 指引来访客户进入园区;
l 车辆引导
2)无论何时从别人手中接过任何物品,都要说声“谢谢”,对别人造成的任何不便,都要说声对不起,将物品交还给别人时,应强调“谢谢,请收好”,不能一声不吭扔给别人或是扔在桌面上。
保安使用范围:
l 递接物品及票据;
3)不用手指或笔杆为客人指示方向。
2、礼节种类
1)问候 2)致歉 3)致谢 4)应答 5)称呼 6)道别
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品。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境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现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伊斯兰教。这里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源头。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着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
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几下子,可把铁棒削得火星闪烁,铁屑飞溅。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旧锋利无比,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吧!保安腰刀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试刀锋,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刻断了;接着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断为两截。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