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门上的装饰有什么意义,快!~
故宫门上的装饰是钉子,意义是象征着皇权至上。
这种安在大门上的圆钉子,叫“门钉”。最初,门钉的用处是加固。那时候,一扇大门往往用几块木板拼起来。时间一长,就难免会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人们就在门板里头穿上木带,从外面再加上一排木钉,让大门更加牢固。
后来,这排门钉逐渐排列整齐,材质也由木制变成了铁质、铜质,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到了明朝和清朝,富贵人家的大门上使用了铜钉,还在铜上馏金,显出金黄色,与红色的大门相映成趣,分外好看。这时候,门钉就具有了装饰意义,具备了美化功能。
在清朝以前,人们对门钉的数量没有规定,你愿意用多少就用多少。但到了清朝时期,就不能这么做了。清朝对门钉的数量和排列,都有明确规定,违规使用门钉,有僭越的嫌疑,搞不好会被治罪的。这时候,门钉就有了代表等级的作用。
扩展资料:
门钉的等级数:
和很多普通的事物一样,门钉在被发明之初其实就是一个装饰品。但是在处处都显森严等级的封建社会,门钉也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使命。为了显示身份等级的不同,封建统治阶级把大门上门钉的数量做了规定,不同的身份门钉的数目是不一样的。
具体规定如下:皇宫大门上是九九八十一个;王府大门上是七九六十三个;公爵大门上是七七四十九个;官员是五五二十五个;广大的老百姓作为最底层的存在门上那是不允许有门钉的,所以百姓又被称为“白丁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门钉
“五脊六兽”是个贬义词儿,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
所谓“五脊六兽”是中国传统大型建筑(如宫殿、庙宇、府邸)的一种装饰物。在这些高大建筑的五根房脊的边缘上,安放着六种烧瓷的兽类小动物——这就是“五脊六兽”。旧时普通民房是不能安这些东西的,只有功臣的宅邸经皇帝特许批准后才可安装,这称为“仪脊”,以示殊荣。
所谓“五脊”,就是屋顶的一根大脊加上四条垂脊。
所谓“六兽”,是神话传说中的兽类——大脊的两端安放的是“螭(音吃)吻”;另外四条垂脊分别排列着五种兽类,故而总称“六兽”。五脊边缘的六兽,对于建筑物有三大作用:第一避邪镇邪作用,第二装饰美化作用,第三封固保护作用。古建筑均为木结构,在房顶两坡瓦垅的交汇点,安装吞兽,对房顶起到严密封固作用,可以防止雨水渗漏。
这些由泥土烧制的小动物,却被请到皇宫、庙宇和官邸的屋顶上,颇有“平步青云,居高临下,俯瞰人间”的意味。宋人吕蒙正曾写诗嘲讽五脊六兽:“兽头本是一团泥,做尽辛勤人不知。如今抬在青云里,忘却当初窑内时。”
这些位于屋顶的陶瓷怪兽,皆神头鬼脸、面貌狰狞。当然,惟其凶恶威严,才能完成避邪镇物之使命。后来,“五脊六兽”就被民间俗语采用,突出“六兽”凶神恶煞、龇牙咧嘴的形象特征,用来形容人的各种各样难受的心态与情貌。
用“五脊六兽”这个成语描摹人物的精神状态,适用面很宽,譬如抓耳挠腮、手足无措;或无可奈何、没着没落;或张狂雀跃、狂喜炫耀;或心烦意乱、神不守舍等均可。例如:“得了儿子,都不知道怎么高兴好了,一天到晚五脊六兽的!”“你看他,刚挣了俩糟钱儿,就烧得五脊六兽了。”
太和殿上的装饰物有: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suān ní)、狻猊、獬豸、斗牛、行什。
1、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
2、凤: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也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3、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4、天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5、海马: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6、狻猊:(音酸泥),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7、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8、獬豸: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9、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10、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
扩展资料: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
故宫又叫紫禁城,觉得紫禁城这个名字很不错诶,首先故宫大门上的装饰由门色、门簪、铺首、门钉组成。
门色:皇宫的大门采用的是朱漆,在古时候朱漆是至尊至贵的象征,在那个社会无除了皇宫、王宫和庙宇都不能使用朱漆大门,我才知道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家的大门都使用朱漆,原来是显得自己尊贵哈哈哈。
门簪:大门上面凸起来的装饰品,是安装在门扇上有,用来规定在上槛的构件,门簪有各种形状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有的是雕刻有的是花纹。在明朝和清朝的规定中,皇宫和王宫的门簪为四个,而大臣一品到七品只能有两个,百姓不得安装 。
铺首:就是门扇上的门环和底座,铺首一般为各种瑞兽的图案,是一种传统的门,这些瑞兽别名“金铺”、“金鲁”等等。皇宫的瑞兽团有驱邪镇凶的寓意。皇宫、王宫在铺首的选用尺寸都到了极致,那时候的铺首没有了使用价值,就是来彰显王族的气势。
门钉:是大门上的如钉子状的东西,每扇门九排每排九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东华门的门钉少一排,是八九七十二个,从门钉的数目规定也能看出那个时候的等级观念,九路门钉只有宫殿可以使用,世子府只能有五路。
因为古时候的等级观念很重,毎扇门都有自己的样子,不能与皇宫平齐。
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是有用处的,首先,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子是为了彰权权势尊贵。其次,宫殿门前摆放石狮子还有一个用处是为了辟邪镇宅的。另外,还有一个用处是传说石狮子能够预测洪水灾害。除此之外,门口摆放石狮子也是为了好看,作为艺术装饰。
很多人都会发现有些建筑门前现在还会有石狮子,其实古代宫殿门前摆放石狮子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谁都能够摆的。
首先,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子是为了彰权权势尊贵。彰显诠释这个目的是摆放石狮子的一个初中,因为在古代很多宫殿和王府门前都会有石狮子来守门,这代表他们的主人地位无比尊贵,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说你的官阶不够高,比如七平以下的官员是不能够摆放石狮子在门口的。
其次,宫殿门前摆放石狮子还有一个用处是为了辟邪镇宅的。因为古时候人们的思想比较封建迷信,人们坚信古代的妖魔鬼怪会从家门口进入侵盖人类,于是就在门前摆放这种石狮子,起到一个威震四方的作用,这样可以辟邪。大家会发现很多陵墓也会有石狮子,这就用到了这个作用。他们认为石狮子可以用来镇守陵墓,驱魔辟邪,镇压一些不祥之物,保护一方平安。
另外,还有一个用处是传说石狮子能够预测洪水灾害。这只是一个传说,不代表是狮子真的有这样的作用。相传如果说古代出现洪水泛滥或者是一些自然灾害,是狮子的眼睛就会变色,变成红色,或者流血,这就代表着还要来了,人们就能够采取一些紧急措施。
除此之外,门口摆放石狮子也是为了好看,作为艺术装饰。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个方面的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艺术装饰,它也是一件艺术品,有艺术价值。因为它具有这样的艺术价值,以至于现在很多大楼和公司门口都会摆放人们口中的吉祥物也就是石狮子。
以上就是古代宫殿门前成对石狮子的用处了。
鸱吻。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九子,又有第七子之说法。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扩展资料:
历史记载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
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