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游戏设计的三个理念和问题

温柔的大叔
着急的红牛
2023-03-02 19:59:34

游戏设计的三个理念和问题

最佳答案
无辜的萝莉
魔幻的砖头
2025-07-28 11:19:26

      我们中有很多人自称为“游戏设计师”,但实际上我们却不一定是同一个群组。游戏设计并不非适用于所有公司(或者同一家公司内部的所有项目)的工作描述。它并未拥有一套标准的工具或者标准化的输出内容。与工程师或美术师不同的是,我们很难确定游戏设计的可交付成果是什么,因此我们往往看起来就像是天才或骗子。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你是否真的需要一名游戏设计师,或者“游戏设计”只是一种元素?

三个设计理念

在我的旅程中,我遇到了有关什么是游戏设计的三个理念。

第一个理念被描述为“建筑师”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一间大型工作室的核心往往有一个人扮演着“火焰守护者”的角色。他是先见型领导者—-尽管他总是带领着一支专注于独立领域(注:如战斗,机制,平衡,用户界面,内容等等)个体领域的年轻设计师,并且是作为游戏创造性见解的中心。建筑师型设计师的数量很少,并且经常被当成是游戏产业的名人。

第二种模型被描述为“制造者”。这类型的游戏设计师属于亲自动手型,他们想出了游戏理念并进一步将其绘制出来,形象化,编程并编写出收尾呼应的完整内容。不管他是独自完成这些工作还是借助了别人的帮助,他所传达出的整体印象都是一个项目最具潜力的核心。许多独立开发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的设计师,并会使用像Unity3D这样的工具去创造出自己脑子里的想法。

然后便是第三种模型,即“工程师”。有些商店(不管大小)宣称他们并没有与“游戏设计”相关的角色,相反地他们拥有产品经理兼程序员,即不断地在实时项目中迭代着。在这一环境中,“设计”经常只是等同于内容(关卡,任务等等)创造,但游戏的基本动态则是由纯粹的代码所完成。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协作,游戏将会在这些任务完成后完成,但有时候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

三个设计问题

基于游戏类型,所有的这三种方法将具有不同的优势,但同时它们也具有自己的缺陷。

建筑师型设计师将遭遇分离性。尽管他知道自己想要呈现出怎样的体验,但是将其转变成细节却常常是个大问题。建筑师型设计师将会因为为团队设定方向,但却因为最终原型未能匹配心目中的设想而在3个月,六个月或12个月后宣布将其抛弃而遭到其他团队成员的讨厌。在追寻特定游戏感的道路上他们将创造许多废物,许多大型试验也将消耗大量的钱财,并且最终有可能只会创造出一些平平淡淡的结果。对于建筑师型设计师最常见的批评便是他们太优柔寡断并且自尊心太强。

制造者型设计师将遭遇完全不同的问题。他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本去 创造游戏 ,但是他所面临的更大问题是会因为几棵树木而失去整片森林。制作人型设计师可能会专注于执行游戏中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但却未意识到其核心动态元素不能进行有效的扩展。或者他创造游戏的前提根本就是错误的。或者机制与美学间存在分歧。与未能考虑到细节因素去将历年变成行动的建筑师型设计师不同,制作人型设计师总是未能考虑到如何将行动相匹配地组合在一起。

同时,工程师型设计师的问题是集体思维将衍生出保守主义。首先,这听起来像是反直觉的,通常情况下更多想法所创造出来的解决方法总是更具有创造性,但事实却不是如此。这是属于开发游戏与开发软件并不相同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在软件中,存在可明确的问题(如实用性,易用性或速度)的直接解决方法。而在游戏中,问题并不是这层意义上的问题:它们是指创造性问题。如何创造出某些有趣,与众不同,让人兴奋且能够娱乐大众的内容与创造出更棒的技术是不同的。因为工程师型设计师的集体思维往往未注意到这点,它要求在执行前(以避免废物的出现)验证理念,因此会讲所有的创造性过滤到那些适应迭代以及那些从未尝试过的内容中。这也是为何基于工程师型设计师的工作室会反复陷入制作同样游戏的问题中。

   正式的游戏设计存在第四种模型

有些人认为游戏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形式训练。他们是那些深受游戏机制,用户界面模式,经济元素及其结果所吸引的人。他们认为游戏设计也就是着眼于游戏,观看内部机械设备运行然后将所学到的内容应用于新游戏设计中。

他们同意也相信自己的设计方法是可教学的。许多形式主义者是在学术领域进行操作,即尝试着让下一代学生去思考游戏。有些是以纯粹的机制服务做到这点,也有些人是将设计作为创造没学愿景或叙述体验的基础进行传授。形式主义者是基于实用主义和哲学性去看待游戏,即作为基于技术或没学以外的动词和村换等组建而创造起来的交流与表达语言。

正式游戏设计师的潜在价值是作为一名译者。正式游戏设计师将负责吧建筑师的高级概念转变成有意义的机制元素,在保留创造性方向的同时为工作室剩下大量时间于金钱。正式设计师将通过评价制作人的理念和原型去帮助他们,并识别早前的缺口然后挑战他的假设。正式设计师将提供给工程师方向去打破他所深陷的周期,并有可能将其带向不同的领域。

   从理论上看

当于正式设计师一起吃饭时,我们会激烈地讨论我们方法的细节。餐巾纸将变成临时设计文件,我们将在上面为游戏的分子或机制模式拟定电路般的图标。我们将讨论动词和符号,睡迟和发射器,演员和条件规则,我们将粗略地达成共识。这里的问题,也是关于正式游戏设计最大的批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看起来像是废话。虽然提到高级概念,但废话就是废话。

答案其实很标准化。被拒绝的设计与创造性控制具有很大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输出内容的质量。例如游戏设计文件的历史便是一个可耻的故事或者说是写得很糟糕的《圣经》,偷偷交给工程团队然后让他们独自去思考应该怎么做。因为没人知道该在设计中寻求什么,并且这里总是存在许多修补空间,因此会出现各种废物。缺少对于早前重要问题的可靠答案将把廉价的设计时间变成昂贵的代码和图像创造时间,这也是为何游戏设计未能得到尊重的原因。

为了让正式游戏设计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它必须变得不再那么秘籍且是收到交付内容的驱动。世界上的其他人将不会在做些来学习我们的辞典,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如何在所有人都能够轻松找到的方式下去传达设计。如此设计的价值也将清晰可见了。

最新回答
坦率的戒指
热心的野狼
2025-07-28 11:19:26

如今的游戏业很发达,吸引了各行各业的老板大亨往死里砸钱,但往里面砸钱之后呢,设计的游戏如何,游戏性如何,这和用钱砸,是两回事。

一定数量的经济是必须的,但更重要却是一颗对游戏热爱的心。

工具原料电脑热爱游戏的心

一个好的游戏设计师,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在玩家身上,游戏身上,就算有,也只是在游戏的系统上稍微提点。

一个好的点子和想法,不代表任何人都理解和接受。

充分的解析各种游戏之中的系统,好处和坏处都有用处,对于一位游戏设计师来说,总是依靠自己的灵感显然不太靠谱。

作为一名游戏设计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看的太过重要,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看的太不重要,一切都在于平衡,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不要让自己一直处于喧嚣的状态,灵感往往来自于安静的沉思,而不是热闹的大街,游戏的核心便是热爱和冷静。

一位游戏设计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厉害的游戏玩家,懂得关卡和关卡之间的有趣设计,而不是一味的抄袭,已经成功的,不代表一直会成功。

厉害的游戏设计师,不会将自己限于奇怪的轮子理论,这只不过是一个歪理,如果不跨出这个奇怪的理论圈子,在游戏设计上,永远都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微笑的墨镜
超帅的钢笔
2025-07-28 11:19:26
领域活动

《泡沫板游戏》中班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平衡、爬行正处于发展阶段,根据我班幼

儿想象力丰富,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我设计用泡沫板让幼儿边玩边

创造,发展幼儿平衡、及爬行能力。

目标:1 通过玩泡沫板让幼儿试着创编玩法,练习平衡 及爬行能力。

2 培养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

准备: 录音机 泡沫板 天线宝宝图案、篮球架、大积木等大型器械。

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

1、 我们是聪明的天线宝宝,一起去玩游戏好吗?先说个天线宝宝的儿歌吧。

2 、说儿歌:

天线宝宝真能干,

聪明无比智慧大。

神奇的风车转一转,

高高兴兴跳起来。

(放音乐做准备活动让幼儿自由做)

二、 创编演示玩泡沫板

1、 我知道天线宝宝很聪明,今天看谁拿泡沫板玩得花样最多,让我们来试试。

2、巡回指导及时鼓励勇于创编的幼儿。

3、启发引导:宝宝们看活动室里还有很多东西,你都可以利用去。(让幼儿继续玩,鼓励幼儿勇于创编,老师也参与创编。)

4、 快来神奇的风车转了,因为天线宝宝都开动了脑筋,创编了许多有趣的玩法,都有什么玩法呢?(总结刚才幼儿创编的玩法)。

5、这么多玩法你喜欢那种玩法?

6、用幼儿喜欢的玩法进行竞赛游戏。

7、我刚听说天线宝宝乐园的小路坏了,我们背着 天线宝宝爬过去给它铺一条路吧,路铺好了我们从小路爬到天线宝宝乐园去吧。

三 结束:

宝宝们都累了,我们去休息一下吧!

现实的石头
过时的斑马
2025-07-28 11:19:26
如果是十年前,有人向旁人提起围棋,得到的回应很可能是:我知道有这么个棋类游戏,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就不清楚了。2016年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AlphaGo横空出世以后,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明白了这么几件事:现代围棋成了正经的职业竞技项目;在围棋这个项目上,以前从没有计算机赢过人;韩国的李世石是个围棋高手,但他下不过AI,世道变了。

人机大战:李世石 VS AlphaGo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史记》里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真按这个算的话围棋少说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根据史学家们的考证,古代围棋规则成型最晚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在今天,围棋主要流行于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在欧美地区亦有一定影响。

很多棋类游戏都已经被搬上了电子屏幕,成了“电子游戏”家族中的一员。我们不仅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和程序对弈、和人联网对弈,也可以直接在这些软件上学习怎么下棋,而且是以电子游戏的方式——图文解说、动画演示、分数排行、及时的奖励反馈,或是别的什么。

例如Nintendo Switch平台的《世界游戏大全51》(收录了52个世界流行的桌面游戏),就包含了国际象棋、日本将棋、西洋跳棋、中国跳棋、五子棋等15个棋类游戏,每个都有简单的新手教学。但是,围棋并不在内。按理说围棋虽然相对小众,也不至于算不上“世界流行”。

《世界游戏大全51》的国象教学

围棋何以难于“改造”为电子游戏

《世界游戏大全51》同样没有中国象棋。中国象棋本质上和将棋、国际象棋类似,它们的规则可以用简明的动画演示和文字解说被阐述清楚:什么类型的棋子有什么样的走法,获胜条件是“将”死对方的王,明白人一听就会。至于策略构思的深浅,那是另外一回事,可以慢慢进步。总之,《世界游戏大全51》不收录中国象棋,并不意味着它不便被收录。

马走日,象飞田……象棋每种棋子移动的方式是固定的

而围棋之所以不被收录,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无法被当成轻度游戏,无法在新手玩家所能适应的节奏下——通常是10分钟以内,向他们传达规则的含义。换句话说,对于围棋,10分钟时间尚且解释不清下一步棋“可以下在哪里”,更别提“应该下在哪里”了。

这样说可能导致两个误会,必须事先澄清。

一个误会是围棋无法被做成轻度的电子游戏形式,是因为它的难度高于别的棋类游戏。诚然,计算机学者对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的估计高达250的150次幂,这个数值比多数棋盘游戏都大。可是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什么棋盘游戏想达到顶尖水准是轻松的。自从我知道五子棋存在“花月”、“浦月”这等复杂定式乃至无禁手必胜套路以后,我早就封盘不下了,一心一意专注于围棋,因为五子棋上手虽易,真研究起来也是极其可怕的。

另一个误会是围棋的规则不好传达,是因为过于繁冗,像《龙与地下城》桌游那样能写成一本厚厚的规则书。恰恰相反,围棋的规则只有精简至极的两句话:气尽棋亡,地多者胜。前一句是说棋子的死活怎么判定,后一句是说黑白双方的胜负怎么判定。真正的麻烦在于,围棋入门需要花很大篇幅去解释什么是“气”,怎样算是“气尽”,什么情况下算得到了“地”、“地”的多少又怎么比较……围棋的规则精简没错,但它还有待进一步解释。

围棋中,与棋子相邻的交叉点个数代表着这块棋有多少“气”(图中画X的地方)

终局时,根据双方围地的多少来分胜负

事实上,现在有不少软件都是包含围棋教学内容的,如移动端的知名App“围棋宝典”。但是,这些软件做的教学内容根本不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它们要么相当于电子书版的围棋教材,要么直接给用户播放真人教学视频。

我们可以拿金山打字这样的游戏来做一个对照。用键盘打字是硬功夫、技术活儿,但金山打字借打地鼠、追小偷这样的小游戏来训练玩家对键盘的熟练度,算是做到了“寓教于乐”。那么围棋可能被做成这样的电子游戏吗?

紧张刺激的打字游戏《生死时速》

如果有一个游戏能够借助它的玩法本身,循序渐进地传达围棋的规则,玩家也就更容易接受了。这么说来,对于很多别的棋类游戏,似乎也很少有电子游戏尝试将知识传递融入到游玩过程。不过,多数棋类游戏的规则本身就是便于传达的,动画演示一下棋子的走法,略微加些电子游戏的计分、奖励机制,现代玩家并非不能接受。

围棋游戏化的首度尝试

然而,如果真的要在电子游戏里学会围棋,仅仅做到加入计分、奖励机制这种程度的游戏化(gamification)是不充分的。所谓游戏化,通常指的是把电子游戏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别的过程,让原本难啃的东西更易上手,更有趣味,一旦玩家技巧有了长进,能及时得到积极回应(俗称“正反馈”)。毕竟,作为游戏的围棋,和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游戏还是不太一样。

所以看到Steam平台上出现一款叫《围棋征服战》(The Conquest of Go)的新游戏时,我一开始有些意外。它能在“围棋的游戏化”这条路上迈出多远?

这款游戏还处在抢先体验阶段,综合评价为“好评”,但评价只有寥寥几十个,开发者则名不见经传。

《围棋征服战》暂时仅有英文版本,大部分围棋术语都是日语的音译。人工智能AlphaGo未问世之前,现代围棋大部分理论和经验都扎根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这些术语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那一时期由于幕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僧侣们对棋道文化的推广,涌现了大批出色的棋手。日本动漫《棋魂》中的藤原佐为在附身小光之前,上一任宿主正是江户时代创下御城棋十九连胜记录的一代“棋圣”本因坊秀策。

说回《围棋征服战》。本质上,它就是一个围棋教学加实战的游戏,只是在实战的部分结合了策略游戏中常见的征服玩法。

它的教学模块(Quick Play)和普通围棋教学软件没有太大差别,从对棋盘、棋子的基础认识,到吃子的方法,再到先手后手、连接与分断的概念,入门知识基本是全面的。甚至,它还讲到了人工智能出现以后最流行的一个围棋定式。但是除了有音乐,有无关紧要的动画效果,整体而言也不过是一本电子书,玩家得主动阅读大量文字,吸收新概念。

教你吃子

围棋的术语比较多,例如跟动物有关的形状描述就包括“虎”、“猴”、“金鸡独立”、“胀牯牛”等等。大概也是意识到了教学模块不能塞太多东西给玩家,作者把很多术语都放到另外的词汇表里。

游戏的主体内容是征服战(Campaign)。和经典的4X策略游戏不同,不需要考虑开发资源、探索地图和扩张节奏,这里所谓的征服其实就是和内置AI下一盘棋,赢了就能获得一片新的领土,也没有加入什么剧情和角色扮演的要素。

待征服的地图区域,这并非大地图的一角,而是总共就这么大

系统默认从9*9的小棋盘开始,玩家被让4子,AI设为最低强度。这应该是电子游戏首次将AI代码直接写入程序。我们以前在别的游戏中常常称非人类对手为“AI”,比如《文明》中玩家以外的文明、《上古卷轴》中的NPC。但是这些对手并非学术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它们只是一段采用传统算法的脚本,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这些方法一个没用到。《围棋征服战》使用的均为开源AI,包括GNU Go、Hybrid AI、KataGo。

采用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为代表的算法的AI模型,能够做出好的决策,但研究者们无法解释它怎样做出决策。这不像游戏中传统的程序脚本,程序员清楚其运作原理

下面是我拿黑棋下的第一盘,AI强度较低,但新手如果不明白规则直接来实战的话,是学不到任何有用的经验的。贴心的是,游戏会对一步棋都自动标注对应的围棋术语。地图的具体状况在下棋时是不可见的,如果玩家拿的是黑棋,那么胜利之后黑棋围住的棋盘区域就是获得的领土范围。

“征服”胜利后,棋盘变成了简易的资源地图

对局时有四种资源:木材、粮食、石材和金钱。消耗资源,可以使用悔棋、形势判断、下一步推荐、查看分支变化四个技能。不要小看这些技能,围棋对局的胜负并非只取决于对局者的硬实力,比如说借助人工智能得到了准确的形势判断,优势方接下来就可以审慎一些,劣势方也知道是时候拼搏了,对最终胜负影响很大。

征服胜利之后,玩家可以从围住的领土范围内可以获取资源。从这个设计上看,在棋盘上围到的空越多,领土就越大,可能获得的资源也就越多。同时,赢下一盘棋之后玩家可以借助强大的AI帮自己复盘,哪里下得好与不好都可以分析出来。

存在两个不关涉核心设计的问题,一是这个游戏没做试下功能,不方便自己研究棋局。此外,游戏内AI有时莫名迟钝,一步棋久久不下,很有可能是Bug所致。

不切实际的“寓教于乐”

看得出来,《围棋征服战》的作者是想做到寓教于乐的。在实战部分,围到的地盘就相当于地图上征服的领土,领土多少决定资源奖励的多少,AI的形势判断等功能被转译为“技能”,这一切都很“电子游戏”。

然而,教学部分与实战部分完全是脱节的。你想玩征服?好的,先老老实实看几十页的规则、术语说明。至于实战部分,围棋与征服玩法的结合也相当生硬,赢了棋才能看到地图实际情况,过程中没有一点征战的氛围。如果新手直接玩征服战也不是不行,但那就完全依赖于实战经验的积累了,据我所知,几乎不存在不从基础学起仅靠实战学会围棋的人。

围棋术语清单。然而知识灌输,不是游戏传递信息的方式

一般认为,围棋的棋理很方便和军事理论联系到一块,什么慎勿轻速、彼强自保、弃子争先,两者在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有些道理是共通的。魏晋时期的谢安、新中国的毛泽东主席和陈毅元帅、日本近代的织田信长,这些军事政治大腕和围棋之间都有一点故事。可惜的是,《围棋征服战》也没能表达出围棋与军事之间到底共通在什么地方。

没有氛围,没有表达,玩家能做的只是纯靠下棋来推进游戏,也不知道他们扮演的是谁,为什么要征服。

不得不说,《围棋征服战》提供了一种思路的雏形,也就是把围棋和策略游戏结合起来。

但游戏也就暂时止步于“雏形”了。它不像《世界游戏大全51》那样追求轻度的呈现方式,也不具备《五维国际象棋》那种另一个层次上的天才巧思,逗留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中间区域。

《五维国际象棋》,一款让人匪夷所思的多时空穿越下国象的游戏

游戏终归不能取代学习,所以……

寓教于乐是现在教育领域很流行的一个理念了。在大型中文学术平台“中国知网”上搜索“游戏”二字,我发现有茫茫多的论文,而且主题大多是“怎样将游戏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育”。可是有一个问题,真的什么知识都能寓教于乐吗?

《刺客信条:英灵殿》对维京时代的还原很用心,《奇异人生》的剧本对美国高校语言文化的呈现很纯正,但要较真的话,有人能单方面依靠它们来学历史、学英语吗?这恐怕不现实。历史、英语都是系统性的知识,从系统到碎片容易,从碎片到系统却难。围棋入门也是需要系统性的学习的,所以像《围棋征服战》这样简单对围棋加以游戏化的作品,知识传递的效果不会太好。

如果游戏被这样改名之后真能名副其实,那就太梦幻了

我们之前谈到了游戏化的意思:把繁杂的东西变得明白易懂,把枯燥的东西变得趣味横生,把刺激-奖励机制贯彻到底。如果一门知识高度系统化,那游戏就需要把它揉碎,碾成粉末,溶为流体,让玩家吸收得又快又好。

但是,这种通常意义上的“游戏化”有时其实是不中用的。游戏不一定都得是无痛的、欢乐的,放慢节奏,允许玩家一时间感到困惑难解,但通过有条有理的引导让玩家获得“顿悟”的游戏,没准可以传达一些原本不便传达的东西,比如围棋规则。尽管游戏终归是取代不了学习的,但合适的游戏设计可以让知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扩散,前提是对“游戏”的理解不那么一根筋。

如果《围棋征服战》能主动抛开无意义的“征服”、误导性的奖励机制(让玩家以为围棋就是要围得越大越好,这其实不对)之类的表层“游戏化”做法,转而构建一种更为长线、更有深度的策略玩法,它也许能更吸引人。但到底怎么做?这就不是我能回答的了。

魁梧的鼠标
专一的黄蜂
2025-07-28 11:19:26
教育游戏要如何设计才能取得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有哪些?这是做教育游戏需要掌握的。

教育游戏设计必须贯彻教育的内容。教育游戏归根到底是一种教育工具,只是以游戏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育游戏要为教育服务,不能丢了教育纯游戏。

教育游戏核心玩法必须强化教育目标。教育游戏的核心玩法必须建立在教育目标基础,核心玩法为核心教育目标,也就是我们教育的重点难点服务。

教育游戏机制设计必须吻合教育规律。教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也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教育游戏在机制设计方面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不能脱离教育规律设计游戏。

教育游戏视觉设计必须适应用户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视觉感知是不同的,儿童喜欢绚丽,少年喜欢纯色,青年喜欢简约。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感知特征要对症下药。

教育游戏设计要充分利用游戏互动性来强化自适应学习。教育游戏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之间特别适合于自适应学习,充分利用自适应的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教育内容的复习,预习,巩固提高。

总之,教育游戏要以教育为本,游戏为体,在尊重用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玩法机制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