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字开头的诗句
1. 关于匠的诗句
关于匠的诗句 1.形容工匠的诗句
唐------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锻造龙泉宝剑的非常好的诗篇,选用当时认为最好的昆仑山铁矿石,用最好的工匠经过几年的时间锤练而成,连最好的工匠都赞叹不绝,然后用黄金镂饰金环,如一轮明月般熠熠闪光,用绿宝石镶嵌的剑柄如龟甲一样令人眼馋,就连剑鞘都用琉璃和玉石装饰着莲花图案。这样极品的宝剑,即使被埋没,仍然夜夜剑气冲天。
2.形容工匠的诗句
唐------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锻造龙泉宝剑的非常好的诗篇,选用当时认为最好的昆仑山铁矿石,用最好的工匠经过几年的时间锤练而成,连最好的工匠都赞叹不绝,然后用黄金镂饰金环,如一轮明月般熠熠闪光,用绿宝石镶嵌的剑柄如龟甲一样令人眼馋,就连剑鞘都用琉璃和玉石装饰着莲花图案。这样极品的宝剑,即使被埋没,仍然夜夜剑气冲天。
3.诗名里带匠字的诗词有哪些
1、《方提干有端石砚池狭不能容不予携以归令匠者》
宋·朱翌
端溪有石紫玉润,未遇良工失追琢。眇哉池面劣容指,水至不能容一勺。
2、《次韵章太博迁匠丞不入》
宋·方岳
谁唤山民亦此来,苍浪犹带野田埃。秋风吊古琴三叠,夜雨论文酒一杯。
3、《修月匠歌》
元·杨维桢
天公弄丸七宝曲,脆如琉璃拆如线。月中斤人八万户,敕赐仙厨琼稍饭。
4、《谒金门 赠雕銮匠》
元·善住
天赋巧。刻出都非草草。浪迹江湖今欲老。尽传生活好。万物无非我造。
5、《水龙吟·名高三昧丹青匠》
元·刘志渊
名高三昧丹青匠。貌出玄元古样。明金绘素,堂堂殊胜,本来真状。宝殿。
6、《四明越添监连日惠诗不能尽继匠手次唐律韵以》
宋·曹彦约
马口为衔不自宁,辙环唯笔可深耕。门迎沧海襟期阔,地带天潢句法清。
7、《偶得巾样问老匠云正古漉酒巾也》
宋·戴表元
漉酒陶元亮,名传尚有巾。方成执鞭志,更著捧心人。待菊须簪发,临流。
8、《奉扬英公大师诗匠》
宋·韩溥
悟解真空如壮年,两朝供奉近炉烟。故乡梦断三湘远,应制诗高四海传。
9、《赠桑山老匠》
宋·李若水
山公七十头如雪,胸中泰华巧盘折。平生两手展不尽,临老更欲矜奇绝。
10、《赠张绘秘教九题·诗匠》
宋·林逋
诗流有匠手,万象片心通。山落分题月,花摇刻句风。劳形忘底滞,巧思。
11、《诘朝雨寒密雪杂下辄成一篇呈诸匠者幸赐光和》
宋·强至
飘洒初惊晓,霏微或舞檐。势应缘雨作,威未抵霜严。水面琼销液,山头。
12、《碑匠》
宋·释普度
点划纵横一脱新,之乎者也转精神。只於黑白分明处,验尺寻行数墨人。
13、《宋宫人分嫁北匠》
宋·汪元量
皎皎千婵娟,盈盈翠红围。辇来路迢递,梳鬟理征衣。复采鸳鸯花,缀之。
14、《送张匠临以秘阁知赣州》
宋·魏了翁
西南间气忠献公,一生心事天与通。才高志广无处着,独倚衡疑望关洛。
15、《诗匠》
宋·杨公远
吴刚运惟修月,轮扁挥斤妙斲轮。好句何须劳斧凿,无痕无迹自天真。
16、《杨子直示还寿皇御批制草熟状将以新诗叹服匠》
宋·周必大
病渴相如思苦迟,至今梦怯草麻时。鼎湖铸就龙新去,云汉章成露尚垂。
4.带 匠 的词语
带匠字的词语有很多,比如代匠、匠费、锯匠、班匠、匠指、匠质、砖匠、诗匠、匠骊、匠意、匠师、锁匠、笔匠、靴匠、译匠、骟匠、画匠、人匠、创匠、硕匠、鞋匠、都匠、皮匠、匠郢、金匠等。
匠,汉语常见字,读作jiàng。其本意为筐里背着刀斧工具的木工,后多指手艺人;或释义灵巧、巧妙;或拥有熟练技能,却平庸板滞,匮乏独到之处。
扩展资料:
词语解析:
一、代匠
1、拼音:dài jiàng
2、释义:比喻在名家高手面前,容易显出自己的拙劣。
二、匠费
1、拼音:jiàng fèi
2、释义:指施工的费用。
三、锯匠
1、拼音:jù jiàng
2、释义:指锯木的工匠。
四、班匠
1、拼音:bān jiànɡ
2、释义:古代巧匠公输班和匠石的并称。
五、匠指
1、拼音:jiàng zhǐ
2、释义:工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匠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锯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匠指
5.匠的组词有哪些成语
宗匠陶钧、
一代宗匠、
匠心独具、
匠石运金、
目营心匠、
大匠运斤、
郢匠挥斤、
匠心独运、
梓匠轮舆、
良工巧匠、
独具匠心、
能人巧匠、
匠遇作家、
神工意匠、
匠心独妙、
别具匠心、
文章宗匠、
能工巧匠、
独运匠心、
匠门弃材、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6.形容工匠的成语
独具匠心、别具匠心、能工巧匠、匠心独运、匠心独具、大匠运斤、匠石运金、良工巧匠、独运匠心、神工意匠、匠心独妙、宗匠陶钧、一代宗匠、目营心匠、能人巧匠、郢匠挥斤、匠遇作家、文章宗匠、匠门弃材
1、独具匠心
【解释】: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出自】:《诗刊》1978年第3期:“诗味的浓淡,与比兴之运用关系非常密切。李贺的诗歌在这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语法】:动宾式;作定语;含褒义
2、别具匠心
【解释】: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出自】: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文章不仿照古人的写,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与独具匠心、匠心独运意义相同
3、能工巧匠
【解释】:指工艺技术高明的人。
【出自】: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
4、匠心独运
【解释】: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出自】: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文章不仿照古人的写,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5、匠心独具
【解释】:工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出自】:柯岩《奇异的书简·阳光和风雨谱写的歌》:“编导和演员门匠心独具地从生活出发……成功地刻划了以小强为主角的一代少年儿童形象。”
7.匠的组词有哪些呢
石匠、
瓦匠、
木匠、
匠心、
皮匠、
铜匠、
巨匠、
漆匠、
篾匠、
画匠、
巧匠、
鞋匠、
工匠、
银匠、
意匠、
锡匠、
宗匠、
大匠、
渊匠、
匠者、
都匠、
花匠、
砖匠、
硕匠、
镕匠、
心匠、
匠成、
甲匠、
班匠、
秤匠、
时匠、
匠伯、
词匠、
酱匠、
匠师、
郢匠、
制匠、
匠役、
匠氏、
匠籍
1、《向往的生活》第一季是在北京的密云县拍摄的,所处于的地段是东极仙谷和雾灵山村庄的周边,想要去北京大概是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2、《向往的生活》第二季拍摄的地方就是浙江省的桐庐县,此处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很多值得前往的去处。 3、《向往的生活》第三季节目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这里是纯苗村落仅有村民800人,这里是2000多年前屈原笔下的神巫之地,这里还是文学巨匠沈从文描绘的世外桃源,这里更是山与水联袂打造出的人间仙境。
独具匠心 dújù-jiàngxīn
意思是:具有独创性的想法、构思。
如:老师常夸奖他的作品独具匠心,非常出色。
问题二:独具匠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具有独创性的想法、构思。
独具匠心 dújù-jiàngxīn
具有独特的想法,形容在技术或艺术构思方面有创造性。
如:老师常夸奖他的作品独具匠心,非常出色。
问题三:独具匠心是什么意思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问题四:巧夺天工比喻什么独具匠心 比喻什么 形容什么 巧夺天工比喻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独具匠心比喻巧妙的工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形容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问题五:独具匠心是什么意思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古代的匠是指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能力或贡献的人,不是现在的什么匠不值钱了。
问题六:独具匠心的什么填形容词 独具匠心的(设计)
独具匠心的(装饰)
独具匠心的(雕饰)
独具匠心的(创作)
独具匠心的(艺术)
独具匠心的(摆设)
问题七:独具匠心是什么意思 独具匠心
【拼音】:dú jù jiàng xīn
【释义】: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出处】:《诗刊》1978年第3期:“诗味的浓淡,与比兴之运用关系非常密切。李贺的诗歌在这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例句】:他的这种设计真是独具匠心。
问题八:独具匠心是什么类型的词语 独具匠心 [dú jù jiàng xīn]
基本释义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褒义
出 处
唐・张祜《题王右丞山水嶂》:“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例 句
在美术馆,我们兴趣盎然地欣赏那些~的绘画及雕塑作品。
问题九:独具匠心是什么意思? 独具匠心 [dú jù jiàng xīn]
释义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褒义
出处
唐・张祜《题王右丞山水嶂》:“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例句
在美术馆,我们兴趣盎然地欣赏那些~的绘画及雕塑作品。
问题十:独具匠心是描写人物什么的 独具匠心,指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梗方面的创造性。
匠心:巧妙的心思。
所以这不是描写人的,而是描写人的心思的。
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章绚丽,一波三折。字面上好懂,其实不然。从东汉开始,人们一直误读。请看关键句“绘事后素”,[魏]何晏集解引东汉 郑玄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
郑玄注之后,[宋]邢昺疏文进一步阐释:“案《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文章也。”
疏文引入二句《考工记》文字,确属孔子说“绘事后素”的原始依据。有据可查,似乎不用怀疑其正确。
怀疑仍在。郑玄注“绘事后素”根本不符合绘画操作实际,更难配合通读“素以为绚”的妇女彩妆,以及诗乐也不可能在“礼后”。[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不从,他另行注释“绘事后素”:“‘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郑玄的先布 众色后勾白线,众色先于素;朱熹改为先粉地后施五采,五采(众色)后于素。先于素变后于素,改动很大。朱熹之后还有人引用“白受采”助其言,似可联系理解“素以为绚”。不过,朱熹的创新也不符合绘画操作实际,素为粉地不能服人。
清代凌廷堪不客气地写道:“ 朱子不用旧注,以‘后素’为后于素。于《考工记》注亦反之,以‘后素功’为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近儒皆以古训为不可易,而于‘礼后’之旨,则终不能会通而发明之,故学者终成疑义”。
凌廷堪等清代儒家重礼学研究,子夏部:“礼后乎?”孔子给予崇高肯定,“绘事后素”的“素”指礼,主旨十分重大。若按朱熹的创解,礼为一张白纸,重大意义没有了。
虽然如此,后于素有合理处。元明的 科举考试都用朱熹的《论语集注》为标准,影响至今。今日的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论语通译》注释“绘事后素”:“‘绘事’,画画。‘后’,后于,在……之后。‘素’,白地子。意思说:画画总是先有个白地子,然后才能画。一说,女子先用素粉施面,然后才用 胭脂、青黛等着色,打扮得漂亮”。
仍是照朱熹注释写的,其全文今译难读:
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珠转啊,粉白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子夏)又问:“(这使我想到,)礼节仪式是不是在(仁德之)后呢?”孔子说:“能阐明我的意思的是你卜商呀!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今译作者因关键的“绘事后素”造成的掣肘,“礼后乎”以下尽力补救礼仪仁德,真是用心良苦。我查过今日书店的《论语》白话译本,大多取朱熹说,仍属误读。请看一版、再版的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的译文:
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
礼在后不译,他在《记》中表示不同意定论“仁内礼外”或“仁先礼后”,“我以为,礼乃人文,仁乃人性,二者实同时并进之历史成果”,想说什么?不懂。何况师徒问答,与礼对举的不是仁。“素以为绚”指妇女,译文说成白纸画颜色也明显不合。
久攻不下。让我们先放一放,另起头。
相关联的《周礼·考工记》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确为“绘事后素”的母本,让我们观注它。不过,这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肇端于郑玄注:“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也。不言绣,绣以丝也。郑司农说以《论语》曰:“缋事后素。”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 康成,兼通古文经学和 今文经学,有东汉最大的博学家之名,遍注群经。由于他的权威性,画缋之事后布白采之说影响至深。因为后勾白线使五采显出形象,所以重要性超过五采。他其实是 望文生义,曲解“画缋之事”,更不懂“后素功”,还 弄巧反拙地猜测后布白采的原因是“为其易渍污也”。郑司农即郑众,先于郑玄注《周礼》,故引用。郑众以此言说孔子的“缋事后素”是对的,但在意义的理解上犯了相同错误。
“绘事后素”,就是“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绘事”即“画缋之事”。
“后素”即“后素功”。
这是明显的,无异议。工匠们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早出,孔子的“绘事后素”晚出,理当如此。指明这一点很有必要。于是从早出的言论求解更有利。
为了能破解千古之谜,先分开追究:什么是“画缋之事”?什么是“后素功”?
从《考工记》出发破解这两道难题,才是正路。它的文句多,前文中就埋藏着答案,让我们找出来。
首先要明白,“画缋之事”,古今有别。郑玄时代他知道的“画缋”是美术的全过程操作,而古代的“画缋”,包括民间的“画缋”,仅限于美术的后半段工作,不是全过程。《考工记》的“画”专指笔涂五采颜料成采图,其“缋”是刺绣五色丝线成绚丽花纹,他们仅仅局限于设色操作部分。我联系民间的“画缋”说明《考工记》的“画缋”,好懂,因国为民间美术中一直保留了“画”为“涂采”,“缋”为“配色”的古老说法,同于“画缋之事”的“画缋”。
画和缋,《考工记》称为“设色之工”,一点也不含糊。指出“设色之工五”,并具体列出名称,“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巾荒、。”即不同专业的画工、缋工、钟工、筐工、巾荒工五种设色工。郑玄注中说“不言绣,绣以丝也。”他误将“画缋”作一词,这其实是两工,缋从丝,缋工即丝绣工。《考工记》还交待“ 钟氏染羽”,筐人阙,“慌氏涑丝”,三工较为特殊,一般人不知。于是,设色五工被《考工记》简要地说成“画缋之事”,又被孔子直呼为“绘事”。全体妇女从事丝绣配色,是设色工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简称“绘事”很恰当。
“画缋之事”“绘事”,设色工之事。《考工记》首先说“画缋之事,杂五色。”注意:“杂五色”——青、赤、黄、白、黑,正是专指设色操作部分。这之后才说“凡画缋之事,后素功”。如果不嫌啰嗦,此言等于说:凡是各个专业青 赤黄 白黑相杂的设色之事,全都“后素功”。素功先行,绘事在后,“绘事后素”,手工艺工匠口耳相传的对程序步骤的经验总结。
《考工记》使用的概念不孤,广泛见于文献,通行于社会,用于民间。例如《仪礼·乡射礼》:“大夫 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 鹿豕。”侯为 箭靶。《周礼·春官·司常》: 旗物“皆画其象焉”。几个“画”字都是指画工设色,彩画布侯与旗帜,以完成作品。《尚书·顾命》描写公元前1004年周成王死时的灵堂装饰有“ 画纯”。何谓“画”?旧传:“彩色为画。”唐人孔颖达进一步阐释:“《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是‘彩色为画’。盖以五彩画帛以为缘。”灵堂张挂的帷幕都“画缘”,即布帛边沿装饰彩色花纹。这里的传与疏都有正确,可见《考工记》来历久远。
《尚书·益稷》:“絺绣以 五采,”就是缋。缋或作绘,从丝,絺即细线(不一定是蚕丝),绣为飞针走线操作,缋是统称。缋属于设色,今天民间绣女叫配色线。缋,绘同音同义,文献混杂使用,毫无区别。若从字面上看,缋从“贵”,绣品珍贵;绘从“会”,特指会集:杂五色。汉唐以来绘为通用字。
明白了“画缋之事”是设色,再问“后素功”?孔子的“绘事后素”,也推重“素”的功用。“素”指什么?这是全文的核心。
“素”义本色、底色、白色、无色(不杂五色),但此“素”用法特别,今日难见。肯定地说,“素”不是郑玄后布的“ 白采”,杂五色中已有白色颜料。也绝不是朱熹的“粉地”,一张白纸不值钱。细加推究,无论《论语》或《考工记》所言,“素”是思想真正乘重点。
当我们知道“画缋之事”为设色,那么无论画工设色、缋工设色,就要有人先起草图,草图无采色,称为“素”,在语言双声习惯上理当叫“素描”。素为黑色或单一色线描,素描纹样未完成,设计稿,也称白描(无采色,不是白粉勾线)。今日美术界通行白描,不再叫素描,以免与西方传入的油画素描相混。素是白描设计。《考工记》所记画工缋工只负责设色,自己不会起白描稿,白描稿靠传承稿本,另有专人学习应用。虽然正文中没有明确交待(有脱落阙文),很显然,白描稿是基础,技术要求高,民众尊为画师,先行一步,再交给画工设色,缋工设色,由他们完成创作。
在民间,设计木版年画墨稿的师傅地位崇高,以秘藏稿本作资料设计新样,人很少,而为年画涂彩的工人满街村。农村妇女织好 白布等待游方的“花儿匠”来白描,再配色绣花。贵州农村难见“花儿匠”,大都找巧手要剪纸底稿,也有自己剪,或到场 坝上买。中国南方各省剪的花样也是“素”——花样设计,半成品,功用不同于北方窗花,是完成品。
素有白描起稿以利设色的意义,可惜它处罕见。《国语·吴语》:“夫谋,必 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旧注:“素犹豫也。履,行也。”豫通预,预先设计方案。此素如同预谋,预先谋及成事,然后照着方案履行。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正是白描稿的作用,履行以后获成事。
到了唐代,寺庙壁画盛行,《唐朝名画录》有“素龙”“绘事未毕”“设色未终”等记载,都是素为白描的直证。可见民间一直通用素为素画、白画、白描、粉本、画稿、画样,只是注经家们不懂。画圣吴道子白描,弟子工人布色,唐宋画史资料广为记载。吴道子自己称草图为粉本,大家都懂。
“后素功”:后于白描设计而获成功。
对 工匠来说,在前在后计程序,原本不分 高低贵贱,但从工艺步骤上也强调了素功的奠定性作用。而孔子的“绘事后素”素为礼,提升素描为第一功,绘事为第 二功,有了等级。农业国家的礼突出等级。
考察到此,《考工记》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今译就很容易:凡是画工设色,缋工设色,都在白描起稿后而成五彩图纹之功。对于传统绘画来说,这其实是常识,至今民间美术普遍如此。湖北 江陵 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丰富精彩,目击者说:可以看到预先用淡墨或朱砂起稿的实物。素描在先,绣以 五采在后。解放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大批白描画稿的发现,早已引起全世界注目。白描画样受到历代壁画工珍藏,有的还标明用色。
为了理解孔子的“绘事后素”,我们全力考察《考工记》,获得满意收获。现在回到《论语·八佾》子夏和孔子对话上,似乎好懂,“绘事后素”:绘画设色后于素描;其它文句跟上,浅层次通读已容易办到。必须指出,儒家师徒这次交谈大有深义,值得细嚼慢咽。他们讨论礼的意义,文采华丽,思想严肃,对于认识儒家是难得的教材,不能轻易放过。孔子弟子卜商号子夏,从民间几句婚礼歌开始的对话,两个来回,起伏跌宕,很有教益。但读时要抛弃《诗经》诗序和《论语》有关旧注,不受其限制,仿佛第一次见面,只就字面文句来理解。这是本文又一个主要任务。
《诗·卫风·硕人》为齐侯女庄姜嫁到卫国作卫庄公夫人,婚礼上,喜气红火的卫国民众尽情歌唱她无比美丽,俏妙动人。歌声富丽,生动感人,新娘新郎身份高贵,估计后来民间婚礼都流行演唱,借以表达客人庆贺之情。当子夏听到歌唱新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时,心旌摇动,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问身旁老师:“何谓也?”这几句诗歌明白如话,不难懂,他是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美感,脱口而出“何谓也”?子夏从新娘心情喜悦,绚丽如花的角度提问,“素以为绚”重在“绚”,绚丽该如何欣赏?子夏问后,原以为老师必有同感,自会赞许。但主张文质彬彬的孔子看他 忘乎所以,重“绚”轻“素”,偏于节庆形式外表,不给予支持。轻巧地用“绘事后素”作答,不温不火,暗含平素本质的重要性,而采色表现仅仅居第二位功劳。针对性很强,恰到好处。
比较出真知。“素以为绚”的素与“绘事后素”的素,同为素,同为基础,同是本质,同是决定性的原本形象,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形象,或设色各异的白描形象。不过,小的差别在于“素以为绚”的素是女人生来的高妙形象,“绘事后素”的素是“后素功”,素描功第一位,设色功第二位。虽然“素以为绚”重在“绚”,但“绚”并不贬低原女人的天生形象,不为“素”“绚”排坐次,而只是锦上添花。答语“绘事后素”有坐次,“素”第一,五采绘第二。所以说孔子四两拨千斤,轻巧地纠正了子夏一时激动而自然流露出的偏颇。子夏一听“绘事后素”,老师强调后素功,立刻警觉,从感性回归理性。同时由素想到礼,想到儒家主张礼是立人之本,马上改问:“礼后乎?”引出新的戏剧性一幕。
礼为素!这其实是孔子当时还没有想到的,来得突然,所以高度肯定:“这是你的发明,是你卜商启发了我!从此以后我们可以共同讨论诗了。”教学相长,生动的一例。
礼为素,重在礼,“绘事后素”的主旨。仅就主旨而论,汉唐宋元明清二千多位注释家看法相同。无论他们怎样误识 绚素绘事,总要拉扯到礼为素、重在礼上来,这是对的。子夏问,孔子答,两个来回,第一次是铺陈,第二次见精神,精神重在礼。孔子经常提醒弟子们重礼。《论语》篇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罕》有弟子说:“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颜渊》重见“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还进一步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类似的言论很多,可见子夏临场觉悟不偶然,仍是孔子平日教导的结果。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描写新娘的经典名句,三句来自民歌,可能《硕人》后出,女性一生最美时刻被精彩地唱出,活灵活现。天生丽质通过化妆、戴首饰、穿上花衣裳,立即变成阳光下的鲜花。民歌好懂,任何翻译都会损伤,所以我不译。孔子的“绘事后素”来自百工经验,概括精当,也令人叫绝!都是“博我以文”的文,民间分散知识。
《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分散的原生态的民歌与手工艺知识在走向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正是孔子“集大成”。见之于《八佾》的师徒问答事虽小,却生动、绚丽、真切、深刻地反映出这一伟大过程。
礼为素,那么与礼对应的是什么叫?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前引《论语通译》认为“礼节仪式对应仁德”,实属无赖,前人注释札记造成的。在孔子思想中礼就是仁,礼仁不成对。明摆着:礼为素,乐为绚;礼乐对举。令人惊异的是,我查过的所有注释均未言及!
孔子与弟子们熟悉民间画绘操作过程,“绘事后素”,素描直白,杂五彩后喜庆欢乐,可知素与彩对,礼与乐对。此乐为五彩美术,也为人心欢乐。再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婚庆活动,艺术会集,歌声四起, 喜气洋洋,礼为素,乐为绚,礼乐成对。此乐为艺术音乐,也为人心欢乐(lè),艺术音乐(yuè)和欢乐二义,都是礼乐的乐,文娱属性。一切动人的欢乐喜庆都是礼的仪式,完成礼的需要;一切绚丽的五彩设色都是为了纹样,用纹样来说明礼的意义。
在孔子主张中,礼乐不分。礼别异,乐和同。因为春秋时期家族亲情势力大,集体人又少,自觉和同占上风,节日礼乐主导生活。国家行政和法律权威在 秦汉以后大增,但仍用礼的名义,而乐的治理功能大减,所以集权国家的读书人难知 小国寡民施行乐治的分量。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旁证好找。《孔子家语·论礼》:“古之人与上古之人,达 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礼乐相辅而行,无乐行礼,就好像未杂五采的素描。《礼记·仲尼燕居》也有:“不能乐,于礼素。”又有:“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同于“素以为绚”和“绘事后素”的礼乐,文艺娱乐的欢乐人人自愿,并不看低乐的功用。子夏用民歌“素以为绚”三句,引出孔子的百工知识“绘事后素”;再用礼居前、乐居后的儒家思想提问,意外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我们今天新解读懂了这段话,更意外地感到儒家学派的根在民众中间。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诗”不是狭窄的三百首《诗经》,是民歌,甚至是民间广义的口传知识,包括百工经验,所以我不加书名号。“兴”,兴起,一切知识兴起于民众口传知识。孔子汇集,并提高到 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以为这是孔子“集大成”的心得,民间文化走向民族文化的纲领,使农业社会传统礼乐与新的天下一家实现了无缝对接。
<子夏问道:'“笑容娇俏亮丽,眼眸美丽传神,因为天然而最为绚丽。'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就像绘画之后补以素色(素色衬托出了色彩的美丽)。”子夏说:“那么礼就像是在绘画后补以素色的作用吧?”孔子说:“能启发我是子夏啊,可以开始与你谈论诗经了。”>
这里反映出儒家把“礼”作为“仁”的修饰,就是说“仁”才是本质上美好的东西,比如如一个美人的“巧笑”“美目”,本质上已经是十分美好的了,如果再加饰以“素”,即在仁的基础上加饰以礼,则美人变得更美,仁也体现的更加完善。所以孔子说子夏启发了他,能由“素后"联想到”礼后“,举一反三。
创作缺乏艺术巧思,而流于低俗雕琢技术层面的工匠气。
清
王夫之
《姜斋诗话》卷下:“徵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若留枝盘如寳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没有匠气”是一种很高的评价,而说一个作者“匠气”,则几乎等同于骂人。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粉刷匠》含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粉刷匠》含反思 篇1活动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红、黄、绿),大胆地在刷刷、玩玩中完成作品。
2、体验与同伴共同作画的乐趣。
3、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油漆刷子、颜料、倒背衣。
2、音乐(粉刷匠)、PPT。
3、布置作画场景。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活动室小朋友,今天,我们是小小粉刷匠,我们去刷房子喽!(带领幼儿听音乐进活动室)
二、欣赏各种颜色的房子,增加幼儿作画的兴趣
1、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房子?
2、幼儿欣赏各种颜色的房子。这座房子有什么颜色?(红色、绿色)这是一座什么房子?(蘑菇房)这座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墙面是什么颜色的?
三、教师示范
1、看了这么多漂亮的房子,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房子。
2、你们发现这里的房子都是什么颜色的?(白色)好看吗?
3、老师这里有一件工具,我觉得它是一把魔术刷,你想把房子刷成什么颜色,它就能变成什么颜色。(教师出示小刷子)你们以前见过吗?用来干什么的?
4、教师示范:魔术刷,蘸一下,翻过来,蘸两下,再和小筐亲一下,翻过来,亲两下,横刷刷,竖刷刷,沿着黑线刷一刷,小心小心再小心,颜料不刷黑线外,白色房子不见了,粉刷本领真正强。(教师边刷边念)
5、刚才,老师用魔术刷在颜料里蘸了几下?(两下)
6、颜料蘸好后,魔术刷又做了?(在小筐上亲两下)
7、老师是怎么刷的?(横刷刷、竖刷刷、沿着黑线刷一刷)
8、颜料可以刷在黑线外面吗?(不可以)这座房子刷好了吗?(没有)为什么?(要整座房子都刷好颜色)
9、你想刷那幢房子?房子的屋顶刷什么颜色?墙面刷什么颜色?
四、幼儿操作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作画,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期间可念一念儿歌,使幼儿快速掌握刷的技能。
五、结束
1、幼儿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评价。
2、外面还有许多房子等着我们去刷,粉刷匠们我们出发喽!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粉刷匠》含反思 篇2活动目标
1.选择喜欢的颜色大胆涂抹。
2.通过自己的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技能。
3.享受玩色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场景——多间还待粉刷的房子(大纸箱板做)布景;装有红、橙、黄、绿、蓝、紫、白、黑8种水粉颜料的塑料小桶;小刷子若干把,湿布、报纸若干张,塑料袋围裙每人一份。
2.《粉刷匠》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指导语:小朋友都听过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吧。小猪盖的.房子可结实了,但是房子还没有刷上漂亮的颜色,穿上漂亮的外衣呢。
(2)激发幼儿帮助小猪的愿望:让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小猪刷房子吧!
2.学习小猪刷房子。
(1)我们来当一名小小粉刷匠吧,穿好工作服,手拿小刷子,做好准备。
(2)讨论如何粉刷,初步掌握涂刷的技能。
跟小猪学一学吧。演示粉刷的方法:“我是小小粉刷匠,手拿刷子刷呀刷。向上刷,向下刷,上上下下都刷到。”(在歌曲《粉刷匠》的伴奏下做模仿动作)
(3)用什么颜色刷呢?请幼儿认识颜色并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帮助小猪刷房子。
(1)指导语:请小朋友每人选择一座小房子,试着刷上你最喜欢的漂亮颜色吧。
(2)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涂刷活动,并注意观察幼儿涂刷情况。教师鼓励幼儿选择喜欢的颜色大胆涂刷。
4.结束活动。
(1)共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喜悦。
(2)请小猪给予评价,最后和小猪告别。
活动反思
今天是美术课题组进行色彩感受力研究和个案分析的一次实战和尝试,同时孩子们也要真正体验成为粉刷匠进行涂刷的活动了。
这一天孩子们已期待很久了。早上刚入园,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就和平时不一样,因为眼尖的孩子们已经发现老师把一侧的区域设施拆掉,腾出了一面墙的空地,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小房子贴到了上面。他们跃跃欲试,期待这一刻的到来。活动开始了,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我首先把孩子们带入设置的情景之中,激发幼儿帮助小猪的愿望:“让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吧!”“行!”孩子们兴奋地跳起来。在随后的环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穿戴好工作服,在歌曲《粉刷匠》的伴奏下做模仿动作;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粉刷,请幼儿认识颜色并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等进行铺垫。最后孩子们真正开始行动了。“我请小朋友每人选择一座小房子,试着刷上你最喜欢的漂亮颜色吧。”孩子们从容自信地走到颜料桶旁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在小房子上涂刷。
我观察到每位幼儿选择涂刷的颜色与他们之前告知老师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基本上是吻合的。在涂刷过程中,在色彩上女孩子偏重于暖色,如橙、红,男孩子偏重于冷色,如蓝、绿。此外,我发现不同性格的孩子选择的颜色和涂抹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如,欣乐是一个发展均衡的女孩,她选择了橙色(暖色),从始至终情绪稳定,循规蹈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涂满了整座房子。家俊是一个大胆冲突型的男孩,他在日常活动中个性比较要强,做事情速度很快,他涂抹大胆自信,不受别人干扰,同样涂满了整座房子。而芊然是一个胆小拘谨的女孩,她同样选择了暖色,但涂抹不够大胆、速度慢,未涂满整座房子。
可见,孩子眼中的色彩不是平均存在的,不同性格的孩子喜好也是有所偏重的。小班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也很强,教师应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鼓励孩子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他们,让孩子们在涂涂画画中认识颜色,感受颜色,通过色彩流露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情,提升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粉刷匠》含反思 篇3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初步掌握涂刷、印章的技能及合理布局的能力。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场景:一间还待粉刷的房子(大纸板盒做),旁边有栏杆、树等布景。
2、内装黄色颜料塑料小桶、底纹笔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3、装有红、蓝颜料的小碟、印章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4、事先请一位教师扮猫姨。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导语:“猫阿姨盖了一间新房,我们一起去参观新房吧!”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参观猫阿姨的新房,发现猫阿姨的新房还没有装修好,激发幼儿帮助猫阿姨的愿望。
二、幼儿帮助猫阿姨刷墙,通过尝试引导幼儿掌握涂刷的技能。
1、教师导语:“请小朋友每人提一个小桶,试着用刷子帮猫阿姨在墙上刷上漂亮的色。”
2、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涂刷活动,并注意观察幼儿涂刷情况。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知道涂刷时手臂摆动的幅度要大,空白的地方都要涂上颜色,这样涂刷起来才又快又好。
4、幼儿用最佳方式继续涂刷。
三、请猫阿姨评价,提出新要求,给房子装饰。
1、教师导语:“猫阿姨房子刷好了,你满意吗?”猫阿姨给予肯定后提出新要求:“如果在墙印上一些图案那就更好了。”
2、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导语:“请你们每人选一种印章,任意蘸一种颜料在墙上印各种花的图案。”
3、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布局,提醒幼儿合理布局。注意与同伴交换位置,使颜色分布均匀合理。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共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请猫阿姨给予评价。最后和猫阿姨告别。
活动反思
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浓浓。在孩子们的自由作画时间了,老师巡回指导,发现较好或有自己创意的孩子就进行及时表扬,孩子们互相学习,很好的完成了作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设计了有趣的教学用具和游戏设计,整个活动,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初浅的社会经验,体验了解他人的快乐。效果好。
2、独什么匠什么成语四个字。
3、独什么匠心成语。
4、独字中有匠打一成语。
1.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
2.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3.成语出处:唐·张祜《题王右丞山水嶂》:“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4.例句:在美术馆,我们兴趣盎然地欣赏那些独具匠心的绘画及雕塑作品。
5.近义词: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和众不同、别具一格。
6.反义词:随声附和、如出一辙、鹦鹉学舌、依样葫芦。
明知道艺术的山峰不可逾越,然而艺术家偏偏要知难而进,这样的艺术家是让人敬佩的,虽然这样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但至少还是说明了艺术的魅力,让人无法阻挡,艺术种类有很多,每一种类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问题来了:在绘画中,画家如何去匠气留匠心?
在绘画中,画家应去匠气,留匠心开篇简单提到了,艺术是一座难逾越的山峰,言外之意是,画家有匠气,是很正常的事,谁也没办法一开始就“超凡脱俗”,我们也应该承认画家带有匠气的创作,并不是不好的事情,就像人的每个年龄阶段的性情都不一样,血气方刚也是一种朝气精神。
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14岁时,就可以画出和拉斐尔一样的画作,当然了这是绘画水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毕加索14岁时的创作依然存有匠气,或者说没有匠心,很显然,画家的匠气及匠心,和其艺龄有直接关系,值得注意了,是艺龄不是画家自身的年龄。
经过上述的简单说明,就很容易明白,在绘画创作中,要去匠气,必定要经历足够长时间的艺术创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比这实践更有效的方法了,俗话说的“读万遍书,还要行千里路”,绘画创作,就是要边欣赏经典名作,然而不停地创作。
落实到实处,在创作时,要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取景,为什么要釆用这样的风格画法……,还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提升艺术修养,比如,多欣赏经典名作,分析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以及给人的感觉,当然了,有条件可以多欣赏优秀的摄影、文学、音乐、雕塑作品,从这些艺术中汲取养分,这样久而久之,方能去匠气,留匠心。总而言之,绘画在于写生,让写生升华成艺术形式。
明代统治者倡导程朱理学,以“行先圣之道”
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对绘画创作则强调其协调上下、加强思想统治的社会功能。因此建国伊始就征召了一批有成就的画家待诏于宫廷,承旨作画,形成了一支专业创作队伍,其中部分画家从事人物画创作。
成祖朱棣时曾于设御榻的文华殿之西室“命工绘《汉文止辇受谏图》悬之左,《唐太宗纳魏征十思图》悬之右”(《桂州集》)。后来的统治者,当其略有作为或想着有所作为之时,也都曾注意到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创作。
宫廷画家除了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创作外,也进行《对弈图》、《松风高士图》等内容的人物画创作,画面笔意洒脱逸致,富有文人画特色。
明代政府为了鼓励宫廷画家的创作,采取了优礼画家的政策。明初,特设仁智殿以处画士。
历朝的宫廷画家分别值仁智、武英、文华三殿。
朝廷根据每人的具体条件授予不同的官职,职业画家多授锦衣卫千户、百户、镇抚等职。授画家以武职,主要是由于锦衣卫的官职“恩荫寄禄,无常员”便于安插。锦衣卫是皇帝的近卫,掌诏狱,名声不好“嘉靖以前,文臣子弟多不屑就”(《明史·志第七十一》),但授画家锦衣卫职,则是表现了皇帝对画家精神上的荣宠,物质上的满足。有的因所画正合统治者的心意而被嘉奖,如赐宫廷画家吴伟“画状元”印章,等等奖励也促使了许多精品的产生。
这些,是明廷重视绘画、优礼画家的一面,另一面,由于朱元璋疑忌很多,执法严苛,并非所有画家都能得到善遇。
对宫廷画家的第一次严重摧残就发生在洪武朝。人们熟知的事例如“宫掖画壁多出其笔”的周位,因同业相忌,以谗死;著名山水画家盛懋之侄盛著,因在金陵天界寺影壁画水母乘龙背,不称旨而被弃市;画家赵原受命图昔贤像,应对失旨而坐法。
黄宗羲在《明名臣言行录序》中说,明代人物不逊于汉唐,“其不及汉唐三代之英者,君亢臣卑,动以法制束之,盖有材而不能尽也”(《南雷文定》卷四)。“君亢臣卑”,“有材而不能尽”是明代政治的一个概括,同样观察明代的绘画状况,也未尝不是如此。因此,借重于古代历史,表现理想的君臣关系和贤君良吏的题材,借古颂今,并寓鉴戒,便成为宫廷绘画的主要内容。今日留下的明代宫廷画除人物肖像作品外,也以历史故实画为重要题材,如倪端《聘庞图》、刘俊《雪夜访普图》、朱端《弘农渡虎图》等对日后的历史人物画创作具有影响。
明代宫廷画中的人物画技巧由于承继了前几代的成就而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在解决人物故实画的立意结构和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城郭山川形势的历史具体性等方面,是游刃有余的。但是洋洋洒洒的笔墨背后,却老是悬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创作思想的不自由,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这也是宫廷画家的局限性所在。
作为宫廷绘画还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宣德、成化、弘治年间,统治者都能画,宪宗朱见深以人物见长,见其所作《岁朝佳兆图》从人物造型到笔墨处理都具有一定的高度,他们作为人物创作队伍中的一员,也对当时的绘画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代宫廷画的绘画风格多样。明初,被征召的画家人数很多,但没有一个像宋代画院那样严密的组织,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培养、选拔绘画人
才的制度,它主要是从各地有才能的画家中进行考试、征召的,这样就出现了被征召的画家是带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进入宫廷的特点。由此,不同的风格特色对后来宫廷人物画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如戴进画人物用铁线描间用兰叶描,吴伟画人物用笔粗豪等等,不同的面貌反映了人物画家对个性的追求。
明代宫廷画家中不少人画过壁画,包括宫殿壁画与寺庙壁画,这也属于明代宫廷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宫殿壁画已不多见,而宗教壁画还有不少遗存。与前代相比,明代的宗教壁画处于衰落时期。明初,对宗教采取整顿的政策,裁损道释二教,但到景泰、成化以后,僧寺大增,据《大明会典》卷104 所记,成化十七年,京城内外的官立寺观已多达639 所,以后又陆续增建,可以推知当时宗教壁画创作数量还是不少的,但杰出之作不多。清人徐沁在《明画录》卷一中谈到:“近时高手,既不能擅场,而徒诡曰不屑,僧坊寺庑,尽污俗笔,无复可观者矣。南中报恩上官画廊、戴进殿壁久造劫火,都门惟慈仁、永安,尚存刘澜、商喜之迹……”所谈到的上官伯达、戴进、商喜都是著名的宫廷画家,刘澜无考。这些寺庙壁画今虽无存,但商喜所作《关羽擒将图》巨轴,其经营结构和用笔设色等方面,完全是壁画的特点。可以说壁画艺术对大型的人物画创作在艺术和技术上都有借鉴与促进的作用。
明代宫廷画中另一卓有成就的方面是肖像画,尤其是帝后肖像。存世作品中,帝王像最精,大多形神兼备,写实技巧极高,反映了画者表现人物能力的提高。见于画史的著名画家,洪武朝有陈遇、陈远、孙文宗、沈希远;永乐朝有陈挥;弘治朝有蒋宥等,他们对人物画中的肖像画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明代帝王肖像画中比较富有生命力的是属于“行乐图”一类的作品,著名的作品以宣宗时留下的居多,商喜的《宣宗行乐图》画朱瞻基与随从的宦官们骑马出猎,属于集体肖像画性质。故宫另外所藏的一幅《宣宗行乐图》画了宣宗观赏骑射、蹴鞠、投壶等体育活动的六个场面。更为精彩的则是一个小幅的《宣宗射猎图》,绘朱瞻基于山野的自然环境之中,手提猎物,回首逼视另一迅跑的獐子,形象逼真生动。
作者描绘出了宣宗的勇武而从容的气度,但又比较自然。宫廷画家周全所绘《射雉图》,绘骑者接箭待射从灌木丛里腾飞出来的野雉,处理手法与此类似。这些带有场景又带有情节的画面生动又有特色,丰富了肖像画创作。
明代宫廷画家在人物画创作上的努力对后来人物画的发展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