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最高建筑—纽约世贸中心结构分析
水货不水 一、工程概况: 世界贸易中心(1WTC),是曼哈顿世贸中心遗址重建计划的四座塔楼中最高的一座,由高层建筑与城市人居(CTBUH)理事会宣布将成为北美最高的建筑,同时也将成为世界已建建筑中的第三高楼。为了与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该塔楼从地面到塔尖的总高度为1776英尺,恰恰是美国的建国年份,主体结构的设计高度与原本的世贸中心塔楼高度相同,为1368英尺,最上部是一个408英尺高的螺旋塔尖。螺旋塔尖设计达到了塔楼设计要求的高度,主屋顶上有一个多层格子圆环,螺旋塔尖就安置在圆环上,与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形神相通。 1.2新标准 2001年双塔的倒塌成为工程界一个严重的案例,未来高层建筑的建设需要在防恐怖袭击方面吸取教训。设计团队面临了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安全问题——预计将达到或超越尚未公布的法规和标准。我们也敏锐地意识到这座塔楼的设计或许会为未来的高层建筑设计提供一个标准,激励我们超越常规的高层建筑设计技术。 1.3 结构分析 1WTC的建造计划包括300万平方英尺的地上建筑和50万平方英尺的地下空间。塔楼包括71层的办公楼层、8层的MEP空间、1个50英尺高的大厅、客户放松空间、1个2层的位于1269英尺高空的观景平台、“天空”餐厅、停车场、零售部和通往公共交通网络的通道。塔楼结构在地下延伸了70英尺,为地下4层。考虑到地下地铁等的位置,塔楼下部构件需要重新排布。这些空间需要45000吨结构用钢。 1.4 塔楼设计 该建筑办公楼层从地上190英尺高度开始,在4层的主大厅上开始建造。塔楼的四角逐步被削掉,从办公楼层的第一层开始逐渐向内倾斜直到屋顶,此时楼板单边长度为145英尺,与底部的四边形旋转了45o。立面形成了8个拉长的等腰三角形,组成棱柱外形。在塔楼中部,平面变成了等边八角形。塔楼几何外形的变化不仅是为了满足面积要求,同时也创造了可以减小风效应的气动外形。纽约地区的高层建筑设计主要由风荷载控制,这种外形可以有效减小塔楼风压。框架体系结构用钢大约为45000吨塔楼的总高度(包括塔尖)为1776英尺,主体结构的高度与原世贸大楼的高度相同(1368英尺) 二、结构创新技术 塔楼的基础和地下结构采用扩展和条形基础建立在曼哈顿的基石上,每平方英尺可以承受60吨或更多的力。由于空间限制,例如靠近地铁线路,有时需要深挖基础以获得更大的地基承载力,此时的地基承载力达到了114吨每平方英尺。在岩石下80英尺的地方放置锚杆来抵御极端风事件带来的倾覆作用。 地铁在塔楼地下西部运行(挖掘下来的基石通过挡土墙包围,保持世贸中心本来的地下水位)。因为施工时必须保证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行,施工顺序在地下结构设计时就成了首要考虑的因素。临时结构钢框架被引入并整合到结构中。用于临时支撑楼板的永久和临时钢架跨越在铁轨上方,而一些塔楼的柱子则被转移至远离铁轨。 塔楼的稳定体系,通过地下结构进行提升,达到自平衡。塔楼结构是一个混合体系, 混凝土核心筒框架外包围了钢楼板骨架和周边韧性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系在塔楼中心如同脊椎,为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提供承载力。核心筒在底部几乎是正方形,基础挖深大约为110英尺——足够承担本塔楼的重量,包括设备间和各种形式的出口。墙体之间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宽翼缘梁连接混凝土剪力墙,周边加入柔性框架,增强建筑冗余度,并进一步提高侧向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建筑性能。周边框架包围了所有垂直和倾斜构件,形成了管状结构。 塔楼的反棱柱几何外形在其独特结构条件下,需要特殊的节点设计和制造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抗侧力体系,核心筒部分通过伸臂桁架与外框架结构相连。由此,周边框架核心筒体系可以使塔楼更加安全。夜晚,曼哈顿星空下的世贸中心(左边)和其他地面建筑效果 三、建造创新技术 混凝土核心区内的楼板体系采用混凝土梁板结构,核心筒外的楼板部分为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通过支撑钢梁连接到剪力连接件上。核心筒和外围框架之间(最大跨度为47英尺)采用无柱楼板体系,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也提供给用户灵活使用的空间。 最常见的混合建造方法是混凝土核心筒使用液压爬模和液压滑模施工,而不依赖已有的钢框架,钢框架随着已建成的核心筒进行推进,本工程采用一种创新的建造方法。在混凝土核心筒建造前,全层范围内施工全钢框架,包括核心筒内和核心筒外,核心筒内的钢框架作为骨架系统预埋在混凝土剪力墙内。建造过程大概分为4个工序,包括钢框架,金属楼板和核心筒外部混凝土,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核心筒内的混凝土楼板建造。为了提升模板,核心筒外部采用了一个宽翼缘环带梁来保持楼板体系和核心筒剪力墙之间的临时空间。施工顺序在整个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到各种构件的连接方式和节点构造,特别是在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和相邻区域的交界部位;同时也会影响到塔楼轴向收缩的性质,计算和施工补偿的方法。由于不同材料的性能影响,在混合体系结构中考虑轴向收缩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钢材的变形、混凝土的徐变、蠕变和收缩作用等变得更加复杂。 研究轴向收缩目的是为了确定混凝土核心筒和周边钢框架在建造过程中的变形。钢材的弹性变形在吊装之前必须仔细考虑,以保证施工结束时楼板是平整的,并定位在理论的水平位置上。为了补偿这些收缩,建造商可以调整周边钢柱和中心混凝土墙的高度,使它们一开始并不在同一高度上。塔楼目前被宣布为北美最高建筑 结构设计规范 从一开始,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为结构设计选择适当的规范和标准。纽约市现行使用的规范是基于1968年的规范修订的版本,与港务局的设计规范共同构成主要的设计规范。然而,本工程有必要采用最先进的规范来对塔楼进行设计,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设计采用IBC2003结构标准(它们将会被作为新版纽约建筑规范的基础)。考虑到结构的完整性,强化结构冗余度,美国政府标准,例如GSA、DOD和FEMA被用来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参考。此外,最新的AISC和ACI规范,标准和规范被采纳,特别是关于抗弯框架连接的柔性设计。塔楼底部的结构体系 风洞试验 结构的风荷载按照IBC2003进行设计,并考虑了纽约当地风荷载情况。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风洞试验,以确定飓风情况下的风效应以及满足人体舒适度时的风荷载的精确测量。针对设计的不同阶段,在Rowan Williams Davies &Irwin风洞实验室进行了高频测力试验和气弹模型试验,同时也考虑了塔尖的空气动力效应。风洞试验也考虑到了周边环境的影响,甚至包括后续建成的2、3、4号塔楼。最大的风荷载加速度会对人体舒适度产生影响,同时,飓风设计的重现周期为1000年一遇。 2013年12月,1WTC建造完成,2014年晚些时候将对外开放。该塔楼采用了多种创新的工程解决方案,是由众多设计和施工团队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几年间亲密合作,不懈努力,打造出的曼哈顿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体现了国家精神和专业价值。塔楼设计风荷载为1000年一遇,依据IBC2003
广州塔塔尖涂浅黄色。
塔身是比较细的,两头较宽,塔顶部画避雷针,并在塔身画上斜条纹交织成菱形,先给避雷针涂上黑色,给广州塔顶部涂上浅黄色,最后给塔身涂浅灰色。
广州塔塔身设计的最终方案为椭圆形的渐变网格结构,其造型、空间和结构由两个向上旋转的椭圆形钢外壳变化生成,一个在基础平面,一个在假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两个椭圆彼此扭转135度,两个椭圆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塔身整体网状的漏风空洞,可有效减少塔身的笨重感和风荷载。
设计特色
广州塔整个塔身是镂空的钢结构框架,24根钢柱自下而上呈逆时针扭转,每一个构件截面都在变化。钢结构外框筒的立柱、横梁和斜撑都处于三维倾斜状态,再加上扭转的钢结构外框筒上下粗、中间细,这对钢结构件加工、制作、安装以及施工测量、变形控制都带来了挑战。
仅钢结构外框筒就有24根钢柱、46组环梁、1104根斜撑各不一样。由于广州塔中间混凝土核心筒与钢结构外框筒材料上的差异,形成楼层梁和外框筒的沉降不一致。为了调整钢构件与主体结构的相对位置的正确性,许多节点都通过三维坐标来控制钢柱本体相对位置的精确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州塔
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 的千古名句,描绘出成都特有的壮美风景。1200多年后,成都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人口在1500万以上还能够看见雪山的特大城市。
成都绿地中心·蜀峰468,外形正是取意于有着“蜀中雪山之王”之称、海拔达到7000米的——贡嘎雪山, “山峰”映照天空,“山谷”反射大地,以独特的雪山地貌,为成都打造最具标志性的城市地标、文化地标、精神地标!
城市标杆
成都绿地中心是绿地集团在成都打造的城市标杆项目,含468米的主塔楼,2座超百米的附楼和3层裙房等, 是集甲级写字楼、国际会议中心、品牌商业、星级酒店、文化 娱乐 街区、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品质住宅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业综合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地标建筑
成都绿地中心主塔楼—— 蜀峰468,高度468米,共101层,由迪拜塔设计团队美国ASGG担纲设计, 在规划设计、绿色节能、防火安全、抗震性能等方面为世界超高层建筑技术集大成者。
蜀峰468将圆柱雕琢为收分棱状体形,在减少建筑表面积,均衡年日照热摄入量的同时,最大化获取自然光线。塔楼棱面阴阳交错,上倾面和下斜面在晴天强光时有效的分散阳光直射,在天色阴暗时更似钻石般漫反射周边环境光。随着天气、环境和视线角度的变化,塔楼演绎出奇妙动感的光效。
塔楼因为接近圆柱,棱面和收分体型,具有极高的空气动力性能,高效纷扰风力,防止连贯风涡流倾注,从而最终降低高惯风力。机电和其他系统设计高效节能生态,打造出新一代高性能超高层。
塔基,3片大型雨篷,如强壮的根从塔身中长出,为办公、行政公馆和酒店界定出3个独特的入口广场。金属 隔栅 玻璃雨篷 滤光挡风,创造宜人入口空间。
塔尖,建筑体型以星状天际会所置顶,独具360度全景城市视野。
建筑与结构如肉和骨一般,完美结合,融为一体。设计充分考虑了在高地震区结构设计的本质,采用几何平面和收分的体系以及高性能的结构斜撑来保证高效稳定的超高层结构。
匠心之作
从建设之初,蜀峰468便贴上了“超级项目”的响亮标签:面积达2.2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标准足球场的“超级基坑”;使用全球首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廻转塔基系统;创新采用了与建筑外立面完美贴合的斜柱体系……目前,成都绿地中心·蜀峰468高度已超过300米,预计2020年竣工投运。
建设中的蜀峰468与成都周边雪山遥相呼应!
古罗马帝国==》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建筑)==》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个比较难说
主流的40~50米以上 在大穹顶外围开始分层 50米/层数 一般以3到4层居
也就是 大堂 50米以上 外围把50米 按设计不同分层分配
至于面积是越大越好 因为城堡一般处于园林之内 。而教堂相对可以小些因为带大园林的教堂不多,一般是带大的建筑群的比较多。
你可以看下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样有更深刻的了解。
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给你 然后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下
罗马建筑 -- 罗马城大角斗场 (长轴 188M 短轴 156M 总高48.5M分四层)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300-500克;
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400--500克和100-200克;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
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
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盐每天不超过6克。
健康人群适量饮酒,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肝病以及其他严重疾病人群禁酒。
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食糖的量还不多,少吃些或适当多吃些可能对健康的影响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