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中如何创设恰当的语境?
英语教学 | 教学经验:语法教学中如何创设恰当的语境?
新课标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创设语境能还原英语教学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乐学、善学。
有了恰当的语境,语言学习才有依托,才会鲜活;学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并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来表达。
然而,在目前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很多教师 只在句子层面讲解和分析语法规则 ,设计的作业以及开展的活动也未关注到适当的语境对学生语法内容的学习以及语法运用能力培养的作用。
本文借用三个教学片断,探讨 授课教师在语法教学语境创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在英语教师开展语法教学和创设适宜的语境方面起到可借鉴作用。
呈现语法内容的语境不连贯
在语法教学内容呈现环节,教师要通过创设连贯、完整的语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语法内容的形式和意义,为学生后期进一步理解和初步使用该语法规则并培养语法运用能力做好准备。 有效的语境是促进学生感知和理解相关语法形式和意义的 “催化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语法内容。 陈思羽认为,语法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语法现象所表达的意义。教师应创设情境和提供大量有意义的输入,启发学生感知和理解。
案例一
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5 Amazing things 语法板块的内容为一般过去时。学生初步接触一般过去时,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的形式及其表意功能,即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了解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则。
某教师在上课伊始提问学生:“What day is it today?”,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It is Monday today.”。教师继续提问:“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回答:“Sunday.”,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It was Sunday yesterday.” 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 “is” 和 “was” 标注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告诉学生 “was” 表示过去,是 “is” 的过去式。
接着教师说:“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并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在 “went” 下面划线以引起学生注意,告诉学生 “went” 是动词 “go” 的过去式,表示是昨天去的,此动作已经结束。
分析
该教师只是通过含有一般过去时的句子,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呈现一般过去时。学生只能感知一般过去时的形式,无法理解一般过去时的表意功能。由于缺乏与其它时态的对比与学习,学生也无法知晓一般过去时与他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时态的区别。
通过对话创设语境,引入新内容的教学是常见的教学导入手段之一, 但是该教师在创设语境和提问前,并未深入了解学情,只是凭个人主观经验,觉得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般过去时,便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而且该教师只从句法层面呈现相关内容,脱离了一般过去时使用的具体语境,通过对话创设的语境前后不连贯,不利于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一般过去时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表意功能。
对策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 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 ,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对案例 1 中一般过去时的导入、呈现可以做如下调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日历,标出 “今天” 并询问学生:“What day is it today?”,引导学生说出 “It is Monday today.”。接着教师在日历上标出 “昨天”,并在黑板上写出 “yesterday”,然后询问学生:“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便能容易地回答出 “It was Sunday yesterday.”。
此时,教师再次在日历上标注出“今天”,询问学生:“Where am I today?”,学生回答:“You are at school today.”。之后教师再次圈出 “昨天”,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自己在家看电视的情景,询问学生:“Where was I yesterday?”,教师呈现 “I was at home yesterday.” 并引导学生说出:“You were at home yesterday.”,教师标注出 “were”,引导学生关注到一般过去时的表意功能,即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忽视学情,语境创设不符合实际
语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输出语言,用语言做事情。教师应创设恰当的语境,使学生在适宜的语境启发下逐步理解目标语言并能逐步正确、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
案例二
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Unit 1 Friends 语法板块内容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授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叫了三名身高不一样的学生站在讲台上,教师说出一些句子并写在黑板上 “Li Yong is tall. Wang Liang is taller than Li Yong. Wu Xingxing is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boys. He is taller than the other two boys.”。
但是,名叫李勇的学生个子并不高,与该教师所说的句子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接下来,该教师又呈现了三种水果,在向学生呈现实物的同时,在黑板上写出 “The apple is big. The banana is bigger than the apple. The pineapple is the biggest.”。
实际上该教师出示的苹果并不大,而且香蕉和苹果也不适合从大小方面来比较。该教师创设的语境失真了,属于 “假语境”,违背语言学习的真实性原则,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分析
教师在创设语境时要秉持真实性原则。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新的语言知识。教师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为了语境而语境,人为地创设一些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语境,这样失真的“假语境”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还有可能干扰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
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语境中接触、体验和学习语言,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积极构建知识网络,达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境创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 提供与学生实际情况一致的语言信息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语言、辨别语言包含的规则,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对案例 2 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导入、呈现可以做如下调整:教师在课件上依次呈现篮球运动员姚明、演员陈佩斯以及王祖蓝的图片,并同时呈现以下例句 “Yao Ming is tall. He is taller than Chen Peisi. Chen Peisi is taller than Wang Zulan. Yao Ming is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学生从三个人的身高对比中很容易感知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意功能,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比较级和最高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练习缺乏一定的语境
语法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真情实感,提高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体现 “ 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而能用 ” 的教学理念。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倾向于关注句子的语法正确性,忽视指导学生运用语法在表达语言意义时的得体性,即没有更多关注语境和意义表达的准确性,结果把语法教学的过程变为做习题。
这种教学方式最突出的问题是,把具体语法项目的意义理解和功能运用与语境分割开来,使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个语法项目应该在何种场合使用、传递什么样的核心意义。
案例三
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5 语法板块内容为一般过去时,在学生了解了一般过去时的形式、意义以及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则后,教师设计了以下单选题让学生完成:
Mary _______ to school ten minutes ago.
A. went B. goes
C. has gone D. have gone to
分析
语法规则本身不应该成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授语法还应包括语言形式的意义、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因素和语篇语境等。大量乏味的练习是削弱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缺乏语境的练习也是导致学生丧失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种语法练习停留在句子层面分析语法,脱离了语境,而且其中 C、D 两个选项是七年级学生暂时未接触到的现在完成时,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语法测试应该以测试学习者在语境下使用恰当的语法形式为主。 有时语境不应仅局限于句子层面,而往往要超越句子层面。
对策
教师可以给此题设置一个语境,学生结合语境,能更好地理解一般过去时表示发生在过去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这一功能。
更改后的练习为:
Jack: Hello! Mark. Nice to see you!
Mark: Hi! Jack. Nice to see you, too!
Jack: I phoned Mary just now, but there was no reply. Do you know where she is?
Mark: Oh! I saw her half an hour ago. She _______ to school ten minutes ago.
A. went B. go
C. goes D. is going
调整后的练习不仅突出了一般过去时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一般过去时与他们已经学过的其它两种时态(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区别,通过对比一般过去时与其它时态的差异,加深对一般过去时表意功能的理解。
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设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运用真实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而有意义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学而不厌,对学习保持热情。
语境对有效的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有趣的语境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培养语法运用能力。
教师在创设语境时,首先要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分析语言使用的各种场景,再从语言学习和学生知识储备的角度筛选所教语言在生活中运用的各种场景,进而创设出适合语言学习的语境。
教师要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语法学习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法形式的具体表意功能,紧密结合语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语境:小时候,我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总爱缠着妈妈问这问那,而且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有时候妈妈被我问得哑口无言了,她总是苦笑着对我说:“你这'讨厌'的小家伙!我服了你啦……”
解析:“讨厌”本是贬义词, 是“令人烦恼、惹人厌恶”的意思,但在上文的语境里,“讨厌”一词却是贬词褒用,形容“我”小时候很天真顽皮,也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喜爱之情。
1
语境是什么?
语境指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句、段等语言环境,或称上下文;情景语境指目标语篇之外的因素或影响说话者语言选择的因素,氛围、事件性质、交集媒体都是;文化语境是文化现实与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2
语境的作用
解释作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与言外之意的理解,即利用上下文线索,对生词的定义、同义词、反义词等的补充解释。
制约作用: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也即“题旨情景”。语境“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教师提供的语境越具体,词汇运用的目标指向越明确,避免随意性。
3
词汇运用指什么?
平时的教学,我们会借图片、视频等关注词汇的音、形、义,但大多数学生仍旧停留在词汇学习水平中识别、记忆、理解、运用四个层面中的识记阶段,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词义,运用词汇于新的语言任务及实际生活情景有难度。
词汇于学生有已知词汇和新学词汇,以旧借新是一种方式;根据目标,分类学习词汇也是一个好办法,识别、记忆、理解、运用等不是全部适用于所有单词,高频词,低频词等的划分会尽可能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词汇学习有四个阶段:意义为主的输入阶段,语言为主的学习,语义为主的输出学习和提高流畅性学习阶段。在输入阶段要有在语境中猜测的技能,在语言学习阶段要运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技能,在语言输出阶段要安排交际性活动,在流利养成阶段要99%的词汇覆盖率。当然,这些都不是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运用即是手段也是目的,在活动中提高以语义输出学习和流利性学习。
4
如何在语境中运用单词?
教师要把握语言材料词汇特征:主题或话题、功能、使用频率、语境等,根据他们确定运用哪些词汇,而不是简单地依据词汇表或者语言材料。学生运用的词汇应该是与本单元的话题、语境及功能关联的已知词汇族群。这么说来,我们借助一个单词的基本概念,延伸此单词的所有常用意义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就不是一个单词教学的好办法。机械而无意义,这与程晓堂教授的观点一致,不要集中教,不要脱离语境教,不要机械的为教而教。“词汇族群”也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存在应该与主题有关,也就是主题语境下的所有相关词汇集合体。我的理解是,这是单词建构网络的过程,它会极大提高记忆效率。
教什么词确定后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到什么程度?这与教学目标有关,还要根据话题相关度,任务相关度、词汇使用频率等统一确定。
第三个问题就到了如何设计语境。原则是把握生成语境,基于学生源于生活,契合社会背景与文化特征,发挥词汇的限制与解释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等。
最后一个问题是开展运用语境的活动。原则是强调可理解性语言输出活动,以交际为目的;增加词汇复现率与覆盖率;以预演的活动为主,保护学生自信心;难度适切,压力适度;合理的语言运用情景,指向目标不偏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已有词汇是围绕相关主题内容的词汇,可以是课前所学,可以是本节课的目标,因学生的差异,一般要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通过复习检测学生已有的词汇的量与熟练程度,这也我们日常预习单的作用之一。还有就是语境创设的原则要服从于目标,语境可以是语音、文字、图片、教师话语、学生对话等,可以预设,也可以生成,其中学生扮演和课本剧表演是更适合于学生,是理想的课堂语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情趣。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以下三个要求来设计:
情境要能够激发需要;
情境要显得巧妙适宜;
情境要利于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内。在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决定着交际的内容和角色的定位。因此,交际主体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及时作出“相似”反应:一方面与对方相似,捕捉对方的言语信息甚至是“言外之意”,以准确应对。另一方面,与虚拟情景中的我相似,因为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时,实际上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是他的社会角色,即学生;二是他的交际角色,即特定的交际情境中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为了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学生必须服从交际角色的需要,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这种语境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对口语交际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创设能够激发主体“交际需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无疑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策略。
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情趣。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以下三个要求来设计:
一、 情境要能够激发需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才会有言语活动。需要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从事各种活动、满足需要的本质力量。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充分地研究儿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内在需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主动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本性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
比如,对于《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或是让学生将情境图上的内容表演出来,然后提问:这些小朋友这样跟别人讲话有什么不同?老师小结后这样启发:老师课前已经进行了调查,发现幼儿园就有小朋友是这样跟别人说话的,我想请你们去给他们讲一讲,愿意吗?
这样的设计,妙就妙在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有能耐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感到学了以后要派用场,从而使他们在后面的活动中,会投入更高的热情,态度也会更加认真。
二、 情境要显得巧妙适宜
口语交际是人面对面的交往,有着特定的情境,交际者所谈的话题、所处的场合、交际的对象也都是特定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特别注意根据口语交际话题,去创设适当得体的口语交际情境。
还是以《说话要注意姿势》这个话题的教学为例,在激发起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这些小朋友的说话姿势哪儿不对,应该注意什么,你们都知道了。但让你们去做老师,我还是有点不放心。这样吧,我们先来练一连,我做小朋友,你们先来教我。这样一种情境,巧妙自然,学生会说在其中,也乐在其中。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情境图表演的来创设交际情境,像《学会劝阻》、《学会转述》这类话题都可以这样来教学。
在教学《讲童话故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美化环境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课前可以在黑板上勾画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场景,也可以将这些人物或场景做成墙饰,布置在周围的墙壁上。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讲述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你玩游戏》。适宜采用室外游戏的方式来创设交际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室外分组玩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进入真“玩”的情境。接着,分别让他们把自己玩的游戏名称和玩法告诉大家,再教大家玩一玩。
三、 情境要利于双向互动
从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来看,口语交际双方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及时地调整、交流着信息。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在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双向互动式的。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非常明显,我们只要做到整体把握,就能水到渠成。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不够明显,我们要仔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其实现双向互动。可以借鉴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很多,如表演、小组交流、询问、即兴交谈、话题讨论等。
《学会劝阻》这个话题,我们大都会采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双向互动,一般来说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材要求让学生先说一说江晓宁等对不正确的行为是怎样劝阻的。这里的“说一说”,就是让学生对“怎样劝阻”进行充分讨论。在学生说清楚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表演。这里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口语交际训练。为了便于教学,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四幅情境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两位小同学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二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同学在运动后喝生水,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三幅图描绘的是一位男同学见一个小女孩随手丢垃圾,上前进行劝阻的情境;第四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大同学见一位小同学在草垛旁边放鞭炮,赶忙制止的情境。情境图提供的几种不正确的行为,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中作用,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供的实例学会怎样劝阻。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有可能会失去互动性。因此,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不但要引导“劝阻一方”“会劝”,而且要注意引导“被劝阻一方”“会应对”,这才是真正的双向互动。
在教学《学会转述》这个话题时,可以让一名学生做李响,再请另一名学生向他转述“通知”。在转述的过程中,应注意启发“李响”向转述者提一些问题,还可以加入一些礼貌性的交际语言,这样就有利于将单方面的转述变成双向互动式交流。
《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关键是要抓住“跟谁说话”做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一个话题与交际对象交流,形成双向互动。在表演正确的说话姿势时,也可以这样做。当然,在讨论“说话姿势是不是正确”时,如果巧妙设计,也可以互动起来。
《讲童话故事》看起来是一个单方讲述的话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组织,同样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如可以采用由学生“点将”的方式,指名要求某同学讲一个故事,被“点”的同学以表示愿意讲或不愿意讲的方式予以应答。在讲完故事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请“点将者”对所讲的故事发表意见,“点将者”也可以对“被点将者”的讲述表示感谢。这样教学,课堂就可以形成双向互动了,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变得活跃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注重双向、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才会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孔乙己摔了一跤,不知所措地站起来,两眼(彷徨),看着周围这些(袖手旁观)的人,他留下两行眼泪。他在想,该把希望寄托给谁呢……
你在他的帮助下才能做的这样一番风顺,但是现在他有难了,你不仅在一边(袖手旁观),甚至还嘲笑他,更甚于还挖苦他,使他现在整天处于(彷徨)恐慌的生活之中,你的心也太黑了吧!!
看着她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也很着急。
灾区人民正在危难之时,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生活不可避免地给他以时代的苦闷和个人(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