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急,可古代厕所究竟是怎样的,为何公主的厕所里常备枣子?
今早蹲坑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古代茅厕长啥样呢,一定没有抽水马桶吧?转头查了下材料,别说,前人在茅厕内部的趣事还真多,挑选一些有意思的跟各位分享一下。
听说,最早出现的茅厕是公厕,当时叫路厕,跟如今公厕一样在路边供人们便利使用。有纪录的史书中最早的茅厕是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发明的路厕。之后有钱有权的人不愿意跟人们排队挤茅厕,开始在自己家里修建茅厕,私厕开始出现。
跟如今一样,有钱人家把茅厕修的富丽堂皇,没钱的可能在房子后面搭个棚子就了事。看了下面这张图你就会发现,本来茅厕的厕字就是古代茅厕的剖面图。
各位来看看古代茅厕的模样,这张是古墓出土陪葬品里的陶制茅厕模子。
再来看看外部结构,实在跟如今许多的茅坑差不多。
当然了,也有奢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前人也渐渐用上了马桶。
讲几个古人在茅厕里的趣事:
跌进茅坑摔死的君王
据《左传》纪录:公元前581年的一天半夜,晋景公姬?品尝新麦以后感觉腹胀,便去茅厕大便,一不小心跌进粪坑而死。姬?极可能是中国史书上第一个有笔墨纪录的殉难于茅厕的君王,由此可见先秦时候宫厕的粗陋不堪。
在茅厕访问官员的汉武帝
《汉书》纪录,有一天汉武帝刘彻竟然在上茅厕蹲大号的时候,访问了大将军卫青。能够设想,一个天子一边蹲着大便一边访问大将军会商军国大事,是多么不和谐的场景。因而可知汉武帝真的是把卫青当成了自己人,连上茅厕都不避忌。
王敦吃了公主茅厕里的枣
东晋神人王敦,还在西晋时娶了晋武帝的女儿武阳公主成为驸马,新婚之夜头一次享受到皇家的待遇,用上了公主的茅厕。刚进去就觉得富丽堂皇,闻了闻也有点臭味,心道本来跟苍生的茅厕一样也是臭的。上完茅厕发现有个小盒内盛着干枣,王敦心想原来皇家上茅厕还备着零食,于是把枣子给吃了。然后侍婢又端来了一盆水和一个装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水倒进装澡豆的碗里一仰脖子给喝了。侍婢再也忍不住偷偷笑了,本来枣子是塞进鼻子里防臭的,“澡豆”相当于如今肥皂是用来便完之后洗手所用的。
哈哈,有趣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便利了,不管是生火还是弄饱肚子都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在上厕所的时候也有卫生巾,但是在古代,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十分落后的,尤其是在纸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他们上厕所后是用什么来清洁的呢?还有中国一些古代贵族为什么喜欢在厕所放木棍和一盘枣子?难道是用来吃吗?想想都重口味。
首先古人如厕后是用什么来清洁的,平民百姓在如厕后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身旁有石头,树枝就拿起来清洁,而古代贵族则会用竹木制薄片来清洁,这种东西也被称为厕筹或者是厕简,听到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它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有些厕简上面会刻图案,清洁完毕后洗干净,留着给下一个人使用。
后来到了元明清的时候,厕纸开始被纸取代,当时正在民国时期,因为百姓们的生活十分辛苦,所以根本就没有钱买纸,于是他们只能用瓦片或者是玉米梗来清洁,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古代一些贵族除了往厕所放厕简以外,他们还会放乾枣和木棍,这是用来作什么的呢?
其实木棍的作用和厕简一样都是用来清洁的,他们会在一根粗壮的棍子上裹上粗布,使用的人则会手握粗布的地方,然后用另一端清洁,然后用水将棍子洗干净,这样下一次还可以继续使用,而至于为什么在厕所里放枣子,对于这个问题,下面小编说个故事大家就知道这一盘枣子的用处了。
东晋曾经有一个名人叫做王敦,这个人娶了司马炎的女儿为妻,在新婚夜的时候王敦在公主家里上厕所,结果发现厕所旁边还放了一盘枣子,对于这盘枣子,王敦十分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在这里,于是就认为公主也许有边上厕所边吃东西的习惯,于是在疑惑不解中,王敦干脆也抓起一大把枣子吃了,最后还将枣子给全部吃光了,当时公主身边的婢女在知道王敦做的事情后,全部都大笑了起来。
原来这些枣子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堵住鼻子的,厕所一般都是非常臭的,所以从小就生活的非常好的公主当然忍受不了这样的臭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干脆用枣子遮挡厕所里的臭味,但是王敦不知道情况,这才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不过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相信大多数人在看到厕所里的枣子后都会认为是吃的。
人生百态,就算是再优雅的人,也难免会有解决自己生理需求的时候,若是没有,岂不是成了貔貅那样“有嘴无肛”的瑞兽。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在如厕之后,一般都是用卫生纸来擦拭屁股,可是相对于不那么先进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在历史的记载之中,古人用来擦屁股的东西被叫做“厕筹”,同时也叫做“厕简”,一个非常简单易做的东西,一根粗壮的棍子,手握的地方有粗布包裹,使用者用棍子的另外一端将污秽物刮干净之后,用水进行冲洗,方便下一位如厕的人使用,这种方式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和日本,仍有部分偏僻的地方在使用。
《世说新语》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纰漏》,专门记载魏晋名士因言行纰漏而流传的趣事轶闻。其中讲到大将军王敦上厕所露怯的故事颇为搞笑。话说王敦和晋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刚结婚时,上厕所看见漆箱里装着干枣,王敦以为公主讲究,厕所也摆着果食,就吃起来,而且还吃了个精光。其实,这枣是防止闻异味用来堵鼻子的。出来时,王敦看见婢女在往金盆里倒洗澡水,旁边的琉璃盘里放着洗澡用的澡豆。王敦又不知了,把澡豆泡在水里又给吃了,还管这个叫“干饭”。侍女们没有不笑的。
经过厕所事件,王敦一下在魏晋的士大夫阶层里出了名。这事其实不怪王敦,怪就怪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不好,太过奢靡,连厕所都有这么多讲究,这让一个初来乍到的小伙子如何是好。其实,厕所终究就是个厕所,方便实用干净卫生即可。特别是公共厕所,我等上班族,每日静坐办公室,除了偶尔逛街、外出游玩,一个人一天又能有多少时间在公厕消磨呢?恐怕很多人在一年都去不了几次。
其实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由来已久,只是在历史上的记载少之又少。目前为止,能够查阅到的最早历史记载是在三国后期时间,一位西晋的武将在被招为驸马的新婚之夜,肠胃不好,时机不对,肚子不舒服拉稀,自然而然需要如厕解决;而皇宫的茅房肯定与寻常人家大有不同,不仅仅是豪华无比,茅房里面还放着一盆枣子,这位武将非常纳闷,以为这位公主有着边拉边吃的生活习惯,而他为了尽快适应与公主的生活方式,随后就抓了一大把枣子吃了起来
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演变,那么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用“纸”来擦屁股的呢?历史上记载着,在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可是造纸的初衷是将纸用来写字的,而何时被用来擦屁股就不可知了。
古代的马桶叫“虎子”,而马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虎子”是皇帝专用的,传说中是玉制的。还由专门服侍皇帝的太监抱着,以备皇帝随时方便之用。唐朝时期,因为皇帝家族中有个人叫李虎,于是就把虎子改名兽子或者马子。
扩展资料:
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
对于马桶最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桶
恭”形声字。从心,共声。本意:恭敬,谦逊有礼。上厕所叫出恭,始于元朝在“延祐复科”,重修了科举制度,例如规定了监考人员级别,准许考生上厕所等。当时,翰林学士认为科举考场是神圣的地方,必须要出恭入敬。故专门社遏制了“出恭”、“入敬”牌,发与考生,考生离开考场去厕所时须交“出恭”牌,回时交“入敬”牌。
“出恭”“入敬”牌
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虽然厕所的地位低之又低,但是上厕所的说法却是不少,如便旋、行清、更衣、出恭等,饱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辛亥革命的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一次见人家在自己院子的墙角处小便,十分气恼,遂挥毫写下几个大字:“不可随处小便”,让侍从贴于墙上,以收震慑之效。侍从见了于老先生的墨宝难以割舍,于是找人照写一幅贴出,将告示精心装裱,挂在自家厅堂。见者无不称赞,因为“不可随处小便”重新排序之后,变成了一句格言:“小处不可随便”。当今一些闻人为何要对排名斤斤计较,答案就在其中。 与诸多名人轶事一样,“不可随处小便”之事亦真伪难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随处方便确实让人心烦,特别是当自家门口成为某些人尽情挥洒的溺处的时候。
于右任先生
我国作为泱泱古国,自几千年前便对此类的“方便设施”极为重视,《周礼·天官》中便有“宫人掌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的记载。这边的“井”并非指的是井水,而是“漏井”,相当于现在的小便池,“匽”指的就是现在所说的便坑了。
古时的厕所
关于“出恭”,在《凌霄一士随笔》有这样的一则笑话,说有三个世子以“出恭”为题作诗,一个人作“板侧尿流急,坑深粪落迟”,一个人作“大风吹屁股,冷气入膀胱”,又一个人作到“七条严妇戒,四品受夫封”,前者格调俱高,有唐人之韵;中者虽切而体格较卑,近乎宋派;后者则专切题面,抛荒题旨,为试帖诗的路子。最后一人虽然作诗与厕所无关,确实紧扣“恭”的主题。在清朝,四品官员的夫人是可以被受封为“恭”人,当然了此“恭”非彼“恭”就是啦!
《凌霄一士随笔》
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在今天的生活里,马桶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卫生设施了,舒服又方便,而且还有可以电动冲洗烘干的智能马桶。那么古人是怎么上厕所的呢?
如果你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那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旱厕嘛。远古时期的厕所形制,已经很难考察,如果根据现有文献进行推测的话,他们的生活区域很可能并没有单独的厕所。需要方便的时候,找一片空地,或者挖个坑就行。所以,最传统最普遍的厕所,就是一个坑,上面是带着长方形洞口的盖板,人蹲在上面方便。这种形式,从古至今,一直保留了下来。
到了战国末期,老百姓发现猪粪便和人粪便等在猪圈中混合发酵后,能形成效果很不错的农家肥,所以,人们为了方便清理和施肥,就会把厕所和猪圈放在一起,叫做“溷”。溷这个字在先秦时代一般专指猪圈,后来就开始指猪圈与厕所两重含义了。汉代时讲究事死如事生,事是对待的意思,也就是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所以,他们的墓葬中会陪葬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东西。这其中,就有厕所的模型。
这种厕所就是建在猪圈旁边的,建造时把厕所架高,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让粪便由此落入其下的猪圈,供猪食用。这样的话,可以减少污染源,清理也比较方便,有助于资源的再利用。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男女分厕的情况。
不过,当时的人们“蹲坑”,这个蹲法跟现在还不太一样。西安博物院有一件“绿釉陶猪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窗户下面有两个细槽,这槽是跟窗户平行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人蹲坑是跨在坑两侧而当时人蹲坑则是蹲在槽的前面一侧,还可以扒着窗户来稳定重心和使劲儿呢。有人认为,这种习惯,也许和当时人的服饰有关,宽袍大袖可能不适合跨开来蹲?
对了,说起这种带坑的厕所,就不能不提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没有尊严的国君——晋景公。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六代国君,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六百年了。晋景公晚年的时候生了重病老做噩梦,就找了个巫师来解梦,巫师特别实诚,说:“大王,新上市的麦子,您老人家是吃不到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摆明了说晋景公活不到麦子收割的时候啊。转眼间,到了收获的时节,仆人们献上了用新麦做的饭。晋景公就命人把那个巫师捉来,打算让他亲眼看着自己吃到新麦,再杀了他一解心中怨气。
但是,就在晋景公正要吃饭的时候,他忽然觉得肚子有点涨,就决定先上个厕所。这一上可不得了,堂堂一国之君,竟然掉到粪坑里淹死了,堪称是中国乃至世界厕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晋景公还是没能吃到新麦。他去的厕所,大概洞口大、坑也深,才会发生这种事情。
那在中国古代,舒服又方便的马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实际上,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晚期,已经出现和现在形状非常相似的坐便器了。
2006年,浙江安吉县五福村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漆坐便架,由坐板、足和足座三部分构成,三部分之间用榫卯连接。所谓坐便架,就是可以放在便桶上面的架子,虽然没有今天马桶的那么多功能,但可以让人上厕所的时候更加舒服一点,不用蹲到腿麻了。这个坐便架的形状前窄后宽,有点像马蹄,坐板的内侧还特意做出了向下的凹弧,舒适度应该是很不错的。
而到了汉代的时候,贵族的生活中,更是出现了最早的水冲式坐便器。在河南省商丘市芒旸山,有一座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大的石室陵墓,是梁孝王王后的墓葬。
梁孝王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刘武,是汉文帝的嫡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弟弟。在他的妻子李氏的墓葬中,客厅、卧室、冰窖、马厩、粮仓、厕所等一应俱全,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一套完整的石质坐便器。
这个石质坐便器的下面,凿出了一个石坑作为粪坑,后方的墙上凿出了冲水的管道。坐便器的坐垫是两块竖直放置的石板,石板顶上是弧形的,坐垫背后也有可以靠上去的石板,前面有前低后高的脚踏。人坐下的时候,可以靠在靠背上,脚自然垂落在脚踏上,脚尖低、脚跟高,非常人性化,而且上面还刻着精美的花纹,美观又防滑。除此之外,坐便器的一侧还有宽大的扶手,可以防止起身的时候摔倒,非常周到贴心。
所以,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已经开始使用更加舒适的坐便器了。当然,这都是贵族用的。欸,那古人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呢?
今天,有厕纸和湿厕纸。西汉初期,我国也已经有纸出现了。但是,这时候的造纸方法效率很低,质地细腻的纸张数量稀少、造价昂贵,用来当厕纸很不值当,而那些便宜的纸张质地粗糙、结构松散,用起来体验不好。那古人用什么呢?我们推测啊,这种生活里最基础的方面,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可能历代的变化不会太大。所以,穷苦大众,很可能也会用树叶、土疙瘩一类的东西。那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有没有专门的厕纸?
1979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出土了一些西汉时候的木简,竟然是和粪便样的东西共存的,看起来应该是把废简当做厕纸——也许叫厕简更合适一些。这就是古人的厕纸。南唐后主李煜曾经为了表示虔诚,亲手给僧人们削过厕筹,还用自己的脸测试光滑度,可以说是很拼了。敦煌马圈湾、悬泉和汉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上面写了很多有价值的珍贵信息,但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从茅坑里掏出来的。想想这个味道……考古学家们真是太难了。或许,当时的人们也有废物利用的想法吧?
那古人从啥时候开始用纸呢?目前来看,大概是在唐朝。阿拉伯人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里记载,“中国人(唐人)不讲卫生,便后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国造的纸擦。” 不过,虽然有了这种情况,但用纸在当时并不流行,纸张完全取代厕筹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要到元明以后。这可能和两个原因有关,一来古人有“敬惜字纸”的习俗,二来当时的纸张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
当然,以上的所有情况,对于皇家来说都是例外的,他们的一切都是非常讲究的,厕纸也还可以用丝织品。有文献记载,明孝宗时,皇帝用丝绸,用完就丢掉了。有位宫监把它们收集起来浣洗干净,累积起来竟然缝成了一块类似帘帷的东西。明孝宗看见之后不知道这是什么,被告知是用完的丝帛后觉得太浪费了,就下令以后禁止用丝绸代替草纸。
《宫女谈往录》里还提到过慈禧太后用的草纸,要经过各种加工。首先,宫女要裁好一大张白棉纸,考虑到不带毛的纸太滑,带毛的纸又太涩,所以要给纸喷水,喷到发潮发蔫,再垫上湿布,用热熨斗熨两遍,才算完成,叠好备用。
解决了上述种种问题,上厕所难免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味道不好闻。古人会怎么除味儿呢?
第一种方法,从自己下手,用干枣之类的东西堵住鼻子,闻不到就行。关于这个,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典故。西晋时期,琅琊王氏有一位重要人物叫王敦,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世说新语》记载,王敦刚娶公主的时候,有一次上厕所,看见厕所的漆箱中有一些干枣,是用来塞鼻孔的。但王敦是个粗人,他以为厕所里还能吃果子,一下子就把这些干枣都吃掉了,闹了场不小的笑话。
第二种方法,从外在下手,想办法消灭臭味。最简单的就是通风和点上香料。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方法,就是在便桶里放些东西,比如说香灰。这个办法养猫的朋友应该很有共鸣,因为跟猫砂盆里的猫砂作用差不多。而对于洁癖来说,可能还要更讲究一些,比如说“元四家”之一的画家倪瓒。在他的厕所里,铺的不是香灰,而是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
元·倪瓒(1301~1374)
了解完这些有关古人上厕所的方方面面,不禁还是想感叹一句,现代生活真是太方便了。假设有一天“穿越”可以成真,上厕所大概也会是令人头秃的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