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厨房 > 正文

《北方厨房》读后感1000字

如意的老虎
刻苦的音响
2023-03-02 12:55:23

《北方厨房》读后感1000字

最佳答案
细心的草莓
年轻的狗
2025-07-15 18:01:24

《北方厨房》是一本由蒋韵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方厨房》读后感(一):终于明白了蒋女士的上一本书?

蒋老师说她的文字注定寂寞 不是这样的 讲故事人和读故事的人不分辈分年纪 国界性别 终究会重逢

#读蒋老师的第三本书

第一本是10年前看的 《隐秘盛开》

第二本是2021年年底看的 《你好安娜》

第三本就是 《北方厨房》

意外发现跟蒋老师竟是老乡 她是开封 我则出生在河南

更没想到的是她和笛安的关系 虽然没看过笛安的书 但却听过她的名字

最后一个惊喜是昨晚 就在昨晚 通过凤凰网微信直播看到了蒋老师 哈哈 好像粉丝见面会 我喜爱的蒋老师 终于隔着屏幕见到真容了 完全没有失望 谢谢您呕心沥血的创作 致敬

《北方厨房》读后感(二):非常值得入手的一本课外书

尽管人们不仅早就对所谓“民以食为天”这样的说法耳熟能详,深知食物乃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存在最根本的事物之一,但我却从来都没有能够想象得到,蒋韵竟然会在不期然间写出了一部以食物为中心事物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北方厨房》。不过,反过头来想一想,由蒋韵写出这样一部以食物为聚焦中心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倒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讲。

《北方厨房》是一本关于中国食物、中国胃、中国家庭的书,收录了大量在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小吃和主菜,以食物为线索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孔氏一族三代成员对家国、历史、生命、自然、文化的体认和抒情,正名温柔敦厚的女性传统。

历史飘风淋雨,时代变迁不定,孔氏家族执掌中馈的三代主妇:奶奶,母亲,我(蒋韵)用女性的力量护佑家族平安延续。一样一样食物的烹制,饱蘸了丰富的历史情感,厨房里的治愈秘方,构筑了一条隐忍无声又温柔敦厚的母系链条,保证爱完整纯粹、毫无损耗地传递下来。以正义和良心为基准的个人成长史、厨房社会史、精神文化史,食物更迭背后往往缠绞着个人经验和社会信息。一粥一饭、一菜一羹,弥纶中国式家庭伦理,体认日用伦常之爱,出场的人物也特别具有北方中国的性格色彩:忠义、平实、豪爽。无论是平常的饭菜粥羹,还是考究的待客大宴,它们既是家庭成员共享天伦之乐的载体,也是世情人际层面的沟通密码。舌尖百味,情之不尽。

最后,蒋韵由对美好食物的抒写转向冷峻的反思发问。在后疫情时代,人类应该自省不断挑起祸端的舌头。蒋韵表以深深的隐忧。这本以“吃”为主题的书最后却以这样的文字结尾:“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找到、并严守自己食物链的界限。

《北方厨房》读后感(三):烟火气和锅台里的时代历史

北方厨房 有感

本来想像袁老师一样起一个藕煤和玉兰花里的长沙史这样浪漫的标题,但是迫不及待,想赶快把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想法敲下来。

北方厨房,是蒋韵老师家族的烹饪史,不自觉得牵出许多有关吃的回忆。就像流水账一样,记下来。

提起吃的,我其实是挑食的,饭菜里那些配菜,像牛肉面里为了好看搭配的青菜,这样的东西我是一概不吃的,大概是从小被姥姥养叼了口味。

从幼儿园到小学那段时间,饭菜吃的最多的就是姥姥做的。我们是个大家族,每到周末,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我们总会齐聚在姥姥家,吃一桌家宴。主菜通常富有重要的意义。

这其实要从时代讲起,闯关东时期,本是山东的姥姥,跨越半个中国去到富裕优渥的黑土地,一呆就是三十年,孕育出我母亲那一辈的五个子女。而到我们这辈又都纷纷回到山东这片故土。所以,提到吃,我们家是融合了山东与东北的口味。姥姥蒸的山东大馒头,让我姥爷吃了一辈子,尽管东北的五常大米全国闻名,姥爷一口不吃,只挑姥姥蒸的馒头。

馒头是主食,默默填饱山东胃,承担了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而家宴的主角必和东北相关。比如亲戚托人从东北邮寄过来极好的干蘑菇,在千禧年互联网并不发达的时代,干蘑菇是极为珍贵的。姥姥会为了这口蘑菇特定挑一只土鸡来配它。来自东北的干蘑菇,被水泡发,又润浸在鸡汤里,一口下去满是鸡肉的鲜美和风干蘑菇独有的熏干味道。这样的干蘑菇,长大后我从未再吃到过。

我是个杂食动物,鸡心鸭肠鸭血从来来者不拒,大概也是从小就养成习惯。逢年过节,舅舅会拿来品质极优的猪血,是公司养的猪,过年杀掉,血和肉一道分下去。猪血的最佳搭档是酸菜。这种酸菜不像是南方吃的酸菜,而是用白菜腌制好的。天气转凉,姥姥便会腌制一大缸,最后用一块石头压在上面,最上面总会飘着一层白色的霉菌,我见到总是忍不住把手指伸进去搅动一番。腌好的酸菜搭配猪血,去腥解腻,优质的猪血并不是细腻光滑的,而是像蜂窝煤一样,孔洞越多我越爱,因为里面的汤汁微酸,极其下饭。可这样的美味仅在一年享有一次,每次吃到,就会想起今年又会有几只任劳任怨的母猪被宰杀。

除了这种季节和机会限定的美食,还有一类食物,是姥姥的心情才有的。第一样是豆包。红豆是要提前浸泡好再用高压锅煮过,最后用擀面杖一点点捣碎,团成丸子,包在面里。豆包做起来极为麻烦,每次要费好多功夫,但我爱吃,姥姥总是不辞辛苦,蒸上满满两大锅,在冰箱里冻好,每次我来就热给我吃,我百吃不厌。

另一样是牛肉酱,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没再吃到了,牛肉粒不大不小,用筷子一夹刚好能夹起,里面还放了辣椒,就着豆包一起吃,我能吃三个。但是听说,牛肉酱做起来更加麻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把握,姥姥也从没说过。随着她年龄越来越大,牛肉酱就已经绝版了,她没再做过,我也就没再吃过。因为它的味道,无可代替,彻底消失在我的味蕾上,成为了历史。

之前提到,母亲这辈重新回到山东,从头开始,从头打拼,一大家只有姥姥家有那样大的房子,能装下我们这十几口。所以家庭聚会从来都是在姥姥家。直到后来,大家各自打拼,也同样拥有能够容纳十几口人的房子后,也会时常变动聚餐地点。比如,会经常在我家吃烤肉,蘸料必须是从东北寄过来的齐市蘸料,烤锅则是韩国货。

青岛,是个港口城市,对外贸易极为发达,千禧年正是对外招商引资最为鼎盛的年代,许多韩国企业漂洋过海驻扎在青岛这个港湾。虽然现在韩国企业逐渐搬到像印度这样工厂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却依然在青岛枝繁叶茂。我母亲是语文老师,教中国孩子,也教韩国人。所以,小时候我时常能吃到异国风味的食物,像韩国泡菜,韩国烤肉。韩国烤肉锅就是从韩国人那边来的。

总之,孩童时代,日子无忧无虑,连着在吃什么这样的问题上也从未发愁,总会最好吃的东西端到桌上,我只需要大快朵颐就好。对比现在远离家的日子,是远远比不上的。

《北方厨房》读后感(四):《北方厨房》:每一道佳肴的核心食材,都是爱

比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大概是通过笛安认识蒋韵的吧?看着笛安这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我们的感叹则是虎父无犬子。笛安的爸爸李锐,以《银城故事》和《张马丁的第八天》等作品享誉当代中国文学界,笛安的妈妈蒋韵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和《隐秘盛开》曾读得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总以为他们写我读会是我们之间永远的互动,哪曾想,转眼间蒋韵已近古稀之年。

可是,打哪儿写起呢?

我能想到的思路是,医生世家怎么会走出一位著名作家的?与李锐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濡以沫的浪漫故事是怎么绵延的?女儿笛安是怎么少年成名并成长为年轻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的?三个问号中的哪一个,不具备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蒋韵选择了更加妙不可言的叙述角度,家庭厨房,于是,就有了这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北方厨房》。

《收获》长篇小说特刊2021年春季卷首发了这部以家庭厨房的变迁为叙述线索的作家蒋韵成长史。春天,我初读《北方厨房》时就感慨万千,它让我想起了很多背景为家庭厨房、主角为知识分子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这样的:

讲故事的姑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家庭都这么不讲究吃饭这件事?当时我支支吾吾地应付了过去。如果现在她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把蒋韵的《北方厨房》推荐给她。

是从记事那年开始记叙“奶奶主厨时期”家里餐桌上的一日三餐的,蒋韵将记忆化作文字后,我们读到,目不识丁的奶奶是如何用家庭主妇的智慧尽己所能地烹制出美味的家常菜肴来慰藉家人的。1960年年夜饭的菜单还能列举出凉盘、蒸碗、热菜和汤菜煲,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期”很快就让一家人陷入了总是饥肠辘辘的窘境中,“还是奶奶想出了最传统的办法,瓜菜代,蒸蔬菜不烂子。去菜市场买来了很多的胡萝卜、茄子、西葫芦等蔬菜,切成丝,用少量的白面或者玉米面粉搅拌均匀,上笼屉蒸熟,可以蘸佐料直接吃,也可以用葱花热油烹炒后食用”,我想,还有什么样的记录比家庭餐桌由丰盛到尴尬的变化,更能从小处着眼地反映出一个大社会的风云变幻?

1979年奶奶去世后,做医生的妈妈开始执掌家庭厨房的炒勺,清蒸鲈鱼或者鳜鱼、红烧罗非鱼、鲫鱼萝卜丝汤、白灼基围虾、油焖大虾等等生猛海鲜成了“妈妈主厨时期”蒋韵家饭桌上的家常便饭。从奶奶的不烂子到妈妈的清蒸鲈鱼,短短20来年国家的变化,蒋韵就这么见微知著地让家庭厨房诉说了出来。

到了蒋韵做家庭主妇的北京时期,分别来自安徽和黑龙江的两位阿姨替代了不擅烹调的蒋韵成为家庭厨房的掌勺,新世纪里她们为蒋韵的家庭餐桌提供的菜肴有香菇培根火腿皮萨、番茄肉酱意面、酱牛肉、烤鸡翅、炸鸡柳鸡块、水果沙拉、香煎鳕鱼……真是既现代又世界,且每一道菜都让人食指大动——由厨房主角到家庭厨房菜单的更迭,蕴含其中的社会变迁,真是活色生香!而蒋韵,请自家厨房半个世纪的演变来代言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要比正说成长史,好看了多少。

仅从“北方厨房”出品的佳肴而言,我最喜欢是出现在第三章《几样印象深刻的家常菜与朋友》里的由奶奶精心拌陷和面烧煮的饺子和万叔叔吕姨家的炸酱面,以及出现在第四章第三节《虾与我母亲还有我女儿的故事》中的面包虾仁。为什么?特别是奶奶的水饺和万叔叔吕姨的炸酱面,不是对亲人对友人对周围的人抱有深深的爱意,奶奶他们决计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地将极为普通的食材侍弄成令蒋韵念念不忘的人间至味。

所以,《北方厨房》貌似在如实记录半个世纪里一个北方家庭餐桌的变化,实际是在告诉读者,这个家庭是如何养成两代作家的。蒸菜蟒、炸菜角、肉丁馒头、饺子、炸酱面、土豆色拉、清蒸鳜鱼、萝卜丝鲫鱼汤、油焖大虾、面包虾仁、荷叶鸡、荷叶蒸糯米排骨、剁椒大鱼头、笋干烧肉,等等,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在叙述者蒋韵分别在开封、太原和北京家里餐桌上的菜肴,在蒋韵的记叙中每一道菜的核心食材都是爱。只有爱意满溢,一心想要子承父业的医生世家,才会不无遗憾但却含笑鼓励蒋韵以及笛安自由成长。

最新回答
含糊的乌龟
务实的仙人掌
2025-07-15 18:01:24

我就天天看,发现,这本书真的不错,写了很多生活的道理,所以,我每天都要摘抄一些好的名人名言,和一些道理。它一共有八章:第一章放弃是一种选择,第二章与真爱一起跳舞,第三章幸福就在不远处,第四章理想的神秘花园,第五章人性的光辉,第六章机遇成就完美人生,第七章阳光灿烂的日子,第八章快乐就这么简单。每一章里有许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名人名言和道理。例如:第一章放弃是一种选择的只用四种感觉,就是讲:乔治·康贝尔患有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小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看不见,在六岁时,球就要击中康贝尔了,另一个孩子提醒了他,可他还是被击中了,他回家后问妈妈,为什么另一个孩子知道他将被球击中,妈妈告诉了他实情,他妈妈说:“人的5根手指头代表五种感觉,而你只有四种感觉,那你也要用这四种感觉抓住丰富而幸福的生活”康贝尔最终做到了。它写了一句名人名言:只要抱着希望,死去的意志会在内心复活。——罗曼·罗兰,也告诉我了这则故事的道理: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愿,遇到任何伤心、失望的事情,也不要灰心丧气。

顺心的薯片
孤独的钢笔
2025-07-15 18:01:24

厨房帝国读后感(一)

厨房,一个拥有许多厨具的地方,是个可在内准备食物并进行烹饪的房间。但是在另一个世界里,厨房也是一个王国。也许你不相信,那么就让我带着你走进赵菱的【厨房帝国】吧。

每一个夜晚,少女小棠都会做一个同样的梦。在梦里,有一只巨大的蟋蟀告诉她:请跟我来,原来,这只蟋蟀居然是自己童年最好的伙伴琥珀哥哥。

跟随琥珀哥哥,小棠来到了神秘的厨房帝国,这里由灶神掌管。小棠品尝了各种不可思议的美味,饱览了各种见所未见的奇景。为了能让小棠自一由往返于人类世界和厨房帝国,琥珀哥哥送给小棠一把刻有钟表的神奇汤匙。在厨房帝国,小棠遇到了奇怪的男孩珍贵,发现他身上迷雾重重,小棠决定揭开秘密。在琥珀哥哥的帮助下,明白了一切。灶神的儿子在两年前已经死了,但灶神自欺欺人,寻找了和他儿子长的一模一样的珍贵,并改写珍贵的记忆,让他成为自己的儿子。谁也没有想到,小棠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人类世界了,最终,琥珀哥哥放弃自己的生命,让小棠和珍贵回到了人间。

在这本书中,小棠原本是个有抑郁症的孩子,经过了这次旅行,她变得活泼可一爱一、勇敢无畏了。生活中总会遇上一些困扰自己的事,但是这一切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一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做懦弱无能的胆小鬼,都要记得微笑,要充满快乐地面对,再也不逃避,做一个勇敢无畏、幸福快乐的人。

这是一部关于守护、遗忘、成长的小说。守护,当你发现,在这个孤单的世界,从小到大,有人默默地守护着你,不怕困难,勇敢无敌,只希望你做最真实、纯真的自己,这种守护着与被守护者之间的真情十分可贵。遗忘,有两种,一种是你一直记得我,我却忘记了你,另一种是我一直记得你,你却忘记了我,这两种遗忘,都是成长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在记得与遗忘之间,留下的只有溢满了的忧伤。成长,当我们经历一个震撼自己的事情时,我们将会长大,同时也意味着童年的终结,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我们在“回家”同时,也在“告别”。

这便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弥漫着芬芳的诗意和少年的忧伤,一段惊心动魄的.幻想之旅。

请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默默的守护你,终有一天,你会遇到你的守护者。一起经历守护的过程,品味遗忘的酸梅,最终向着一阳一光成长。

厨房帝国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厨房帝国】这本书。

这本书是儿童文学金牌书系作家赵菱写的青春飞扬系列小说中比较着名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女孩叫小棠,她遇见了一只蟋蟀,原来那只蟋蟀就是小棠旧时的好伙伴琥珀哥哥,琥珀哥哥送给她一个刻有时钟的神奇汤勺,带着她走进了遍地是美食的厨房帝国。小棠尝遍了美食,最后因为救出一个叫“珍贵”的孩子,让汤勺的神力消失了。于是琥珀哥哥用生命的代价让汤勺的神力又回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位守护神,就比如自己的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他们会为了你而付出任何代价,让你做出自己的价值。当你回想儿时做出的一些令人震撼的事情,就会情不自禁的嘴角一笑……

厨房帝国读后感(三)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赵菱的书,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一性一格不一。这本书就是【厨房帝国】。

【厨房帝国】讲了少女小棠跟随自己儿时的玩伴琥珀哥哥来到厨房帝国,用琥珀哥哥送给她的神奇汤勺往返帝国与现实生活之间,并解救男孩珍贵的故事。

玖完【厨房帝国】,我被小棠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她的勇气不是鲁莽,也不是一味的向前冲,而是那种相信自己,相信他人,为了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气和力量。看到小棠这样的勇气,我在佩服的同事,更多的是惭愧:我会像小棠那样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吗?如果换成我,恐怕我早就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厨房帝国来吧?以前,我和同学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时,我为了免受老师批评,把责任全部推到同学身上,自己逃之夭夭了。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好朋友闹翻了,她生病没来上学,找我问作业,我却冷冷的回敬她:“不知道。”

我的心胸是多么狭窄啊!我不仅不能和同学一起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还推卸责任;我在同学有困难时却不帮助她!我连最起码的包容同学都做不到,更别提什么“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了。但是,我也不是完全对同学冷漠无情,比如:当同学向我问作业时,我还是会把择业告诉他;英语班上,有同学应为迟到而错过了听写时,我会主动站出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给他报听写。

但是,我做的还不够好,尽管我会做这些,但一般是在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后,而小棠为了解救珍贵,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以我还要多多向小棠学习“先天朋友忧而忧,后朋友之乐而乐”的一精一神。

【厨房帝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究,思考的好书,我要把它多读几遍,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希望你把它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的!

冷酷的御姐
忧郁的火
2025-07-15 18:01:24

玉子,第21期食话分享大会的讲者食话分享大会Vol.21 | 不是关东煮里最好吃的玉子,却是美食圈最会做科普的人形种草机

果壳网吃货研究所所长,沉迷冰淇淋研究

陈晓卿最新节目《风味实验室》嘉宾实验员

厨房是个神奇的地方,它看似平常,却可以看到庞大的科学世界。——玉子

我是果壳吃货研究所的所长玉子桑,我在果壳做美食科普已经做了很多年,同时我也是高端冰淇淋品牌酥山凉店的首席脑洞官。首席脑洞官是干嘛的?就是想各种奇怪的脑洞,看能不能做出好吃的冰淇淋,比如我们做过这些口味的冰淇淋:北极甜虾口味,宫廷奶酪口味,豆腐口味。这些听起来非常奇怪,但是它做出来却神奇地好吃,这些都跟我的专业离不开。我的专业是食品科学,在很多人看来我是个食品科学家,他们都会问我,食品科学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食品科学呢?那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厨房和冰淇淋的话题。

▲ | 厨房有可能是科学实验室

厨房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它看起来非常普通,但是在这里蕴含着庞大的科学世界。像前面Aaron(食话讲者开蛋糕房,做公众号,厨房是我不断拓展人生边际的新学校)分享的,在厨房这个世界里,潜藏着各种各样的可能,而我们的厨房也在科技的进步中变得越来越有趣了。当你深入探究会发现,这些都跟“为什么”这个发问离不开,所有的科学进步都起始于一个“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今天我就用一个冰淇淋,来给大家聊一聊。

【古代有没有冰淇淋?】

首先大家想一个问题,在冰箱没有发明以前,古人们有冰淇淋吃吗?有人觉得有,也有人觉得没有。那我先来跟大家揭晓一下答案吧!其实古代是有冰淇淋吃的。

在唐代的志怪笔记《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唐朝人吃的一种叫做酥山的高级冷冻奶制品。它一般是由非常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把融化了的酥油一层一层地浇在盘子上,然后把它摞成一个小山的形状,送到冰窖里去冷藏。之后这种东西做出来以后,吃起来奶香很浓郁,而且冰冰凉凉的特别好吃,跟我们现在吃的冰淇淋已经很接近了。那问题来了,没有冰箱的时代,冰哪来的呢?

▲ | 有图有真相

其实古人别说冰箱了,他们连电都没有,但是虽然他们没有冰箱,可他们在炎热的天气下,对于冰凉食品的渴望一点都不比我们差。于是他们就发现,冬天河面会结冰。冬天河面结的这个冰,如果留到夏天会怎么样?是不是就能凉快一些了?于是他们在数九寒天的时候就开始开湖凿冰,把冰做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存到一些阴冷隔热的冰窖里。到了夏天再把这些冰拿出来用,当然在没有冷冻的环境下,这个冰的消耗量非常非常大,在冬天采的这些冰到夏天基本上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在宫廷中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职位叫做凌人,他们就是专门在冬天的时候从湖里组织采冰,然后采大量的冰存起来,在夏天来用。

▲ |冬天采冰,夏天备用

考古学发现,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冰窖了。而在明清的时候,宫廷中已经大量使用冰窖了。这几张图大家可以看见,左边这两张图描绘的是人们在湖上采冰的一个情景,而右边这两张图描绘了人们用车推和用人力拉的方法来运送冰。他们把冰拉回来之后并不会直接吃,一般是有两个用法。一个是用来降低室温,就放在那,让它自己化,这样室温能降低一些。然后还有一种就是用来冰镇食物和饮料。在宋人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盛录》等等这些名字很长的书里,都有过记载。在当时的汴京或者杭州这一代,就有非常多的冷饮来售卖了。左边这张图我们可以看见,这描述的是一个卖冰镇饮品的小贩,在市井中被人群围住抢购的一个情景。我们看见这个小贩的冰桶,就跟我们能见到的古代的冰桶已经很像了,古代的这个冰桶呢,它内里是有锡或者铅的结构,能让它更好地隔绝温度,顶上他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些小孔,这样能让融化的冰产生的那些凉气从小孔冒出来,能起到神奇的空调的效果。

▲ |史料记载的冷饮

【当代冰淇淋的来龙去脉】

古代人这么聪明,到发展到现代,我们后人就能吃到非常非常好吃的冰淇淋了。那这就是大家都常见的一些冰淇淋,现在,我们一般把冰淇淋分成两个种类,一种叫软质冰淇淋,就是大家经常在连锁快餐店,能吃到的这些软质冰淇淋。而在一些专门的冰淇淋店,大家看到挖到那种球,硬邦邦的那种状态,这种冰淇淋就叫硬质冰淇淋。软跟硬到底是怎么分的?它为什么会叫这种名字?其实这主要跟冰淇淋里的气体含量有关。软质冰淇淋里含的气体非常多,它吃起来口感特别绵软,而硬质冰淇淋里气体含量非常少,固体含量高就,所以吃起来就特别硬。打比方来说,软质冰淇淋就是像在吃棉花糖,吃到嘴里啪一下就化了,而硬质冰淇淋就像在吃巧克力,你需要用力咀嚼,它吃在嘴里是非常扎实和醇厚的感觉。

▲ |软质和硬质冰淇淋

那我们现在知道了软质冰淇淋和硬质冰淇淋的区别,还有一种大家喜欢吃的,尤其是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吃的“雪人”冰淇淋,不知道它现在叫什么名字。这种冰淇淋,大家知道它的脸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按照常理,在做冰淇淋的时候,原料在凝冻上之前它是液体,那液体的时候,你不管怎么往它上边点各种各样的点,它都是存不下来的,那它的脸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 |80后童年的集体回忆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参观一下食品工厂,我们来探秘这个雪人的脸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首先在工厂里所有冰淇淋都会进入同样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叫混料,就是把所有的原料,牛奶、奶油、糖和一些风味物质混在一起搅拌均匀,之后会进入一个步骤叫均质,就是通过不停地搅拌,让里边大分子的脂肪粒变成小分子,这样吃起来口感会更好,没有那么多冰晶。下面就进入了凝冻的状态,把这个制备好的料液放到这个桶里,底下有(制)冷(设备),所以它就会变成固体。变成固体之后,大家最喜欢的步骤就来了,各种各样的冰淇淋就诞生了。看这个图,这就是它通过两个花头就可以做出两个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在一个盒子里。

▲ |大分子的脂肪粒变成小分子的过程

▲ |两个花头分别做出不同口味的冰淇淋

很多小朋友喜欢吃卷筒冰淇淋,这个卷筒是怎么做出来的?当做到左边的那个蛋卷,它在热的情况下,其实是软的,然后把它快速地进入到右边的那个卷筒的机器,让它稍微凉一点,它就会硬起来,就变成了固定的形状的一个蛋筒,里边就可以灌冰淇淋了。

▲ |卷筒的诞生

大家盯住看这根管,刚才我们凝冻好的冰淇淋,直接从这个管里下来。然后这边有一个东西在不停地给它插棍,然后这儿有一根非常坚硬的线,把这个切成了大小均匀的块状,就是我们吃的冰棍。如果你看懂了这个图,你就可以知道雪人冰淇淋的脸是怎么来的了。如果还不知道,那我奉上我的一个灵魂手绘,给大家讲解一下。

▲ |“灵魂手绘”在此

大家看这张图,你把它想象成刚才你看到的那个凝冻的管,这个管其实是管套管的,它里边有一个隔板,有不同的管,做成眼睛和嘴的形状,在不同的管里,这个管下巧克力料,其他管下香草,所以最后出来的就是一个带着脸形状的冰棍,然后再把它切割,就变成了我们吃的这种雪人冰淇淋。

▲ |雪人冰淇淋诞生记

是不是揭秘以后觉得特别简单?食品科学也没有那么难嘛!还有一种冰淇淋是巧克力脆皮,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吃,做法是只需要把做好的冰棍往巧克力酱里一蘸,它就得到了脆皮,因为冰棍做出来以后表面是凉的,它会把这些巧克力粘在上面,然后再晾凉就可以了。

▲ |脆皮巧克力冰淇淋

这个是三明治冰淇淋,这个机器非常好玩,它把两边放的那些饼干推下来,用一个小铁片推下来,中间这个是跟刚才一样的料液管,直接出冰淇淋,一夹就变成了三明治冰淇淋。

▲ |三明治冰淇淋

这个是千层雪,浇巧克力酱,然后把冰淇淋原料折起来,就会有丰富的口感。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神奇的小机器人来给我们做冰淇淋。它打的这个冰淇淋就是一个软质冰淇淋,当我们看到长成这种形状的冰淇淋,它就是软质冰淇淋,而我们看到挖成球状的冰淇淋,它大概率就是硬质冰淇淋。

▲ |千层雪冰淇淋

如果你自己在家做过冰淇淋的话,你可能会知道做冰淇淋整个过程,包括要把它冻起来,可能要3到4个小时。那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用2分钟就能吃到的立等可取的冰淇淋,而且这个冰淇淋也算是一种分子料理。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视频。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整个是一个奶浆的状态,她倒入的这个东西就是液氮。这个人在不断地搅拌,他为什么要戴手套?因为液氮特别凉,不一会儿它就直接变成了固态的冰淇淋,你把它挖出来就是一个冰淇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什么流动的牛奶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直接变成好吃的冰淇淋呢?这是因为,当牛奶在释放自己的热量的时候,它达到一定温度以下就会从液态变成了固态,而这其中产生的热量交换就是液氮,特别特别凉。在常温下,液氮温度能达到将近零下200度。这么凉的一个物体跟奶交换了温度以后,这个奶立马就变成了冰淇淋,马上就被降服了。那我们知道了,当牛奶把热量送出去之后,它就变成了固体,那它吸收了一些热量之后,是不是化了,对吧?大家平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我买了一根冰棍,捏手里不吃,一会它就化了。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神奇的,放在油锅里炸也不会化的冰淇淋——油炸冰淇淋。为什么这个冰淇淋不会化?刚才我们看见那个冰淇淋球被放到了一个蛋液里,然后再裹上了一层脆皮,扔到油锅里炸。我们都知道油锅的温度,当油锅烧开了以后,它温度甚至能达到300度,这比液氮的零下200度还厉害,它为什么不会化呢?这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原理,诀窍在于粘的那层蛋液,因为蛋它有一个特别的性质,就是蛋白分子它们互相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这些网络中间会包裹住很多气泡,而这个气泡里边的空气,就会形成了一个隔温层。等于是把冰淇淋放到了一个保温箱里,丢到油锅里去炸,炸很短的时间再把它拿出来。在这个冰淇淋还没有化的时候,你就已经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油炸冰淇淋了。

▲ |油炸冰淇淋的原理

我们刚才看到冰淇淋一步一步的变化,它从酥山变成了我们现在吃到的,各种各样神奇的,你想象不到的,甚至是奇怪口味的冰淇淋。这些变化都代表着食品科学在一步一步地发展,而这些发展都离不开“为什么”。“为什么”推动着我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 |“为什么”推动人类向前

人们为了更好吃的东西,更方便的东西,食品科学在一路不断地前行。所以小朋友们平时要多问为什么,你眼睛里看到的任何东西,比如我们在厨房里炸的一些东西,它为什么能膨起来?比如Aaron做的这些甜点,泡芙、蛋糕和包子它为什么能发起来?这些其中都包含着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原理。大家平时细心观察,也许你就是下一个提出为什么的人,你也能改变世界。

更多讲者TALK内容

开蛋糕房,做公众号,厨房是我不断拓展人生边际的新学校

这位少年不简单,在厨房里玩出很多花样,有孩子的父母值得一看

我和妈妈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厨房里

作为天猫首席试吃官,我与美食的“爱恨情仇”

你家的厨房正在与海洋连接,而你的行为正在对它形成影响

- 其他讲者精彩视频内容,

请持续关注近几日公众号推文-

编辑:食小花

图片来源:部分讲者提供,部分食话版权

如果您也关心孩子们的饮食健康,

关注中国的食育发展状况

我们邀请您一起加入【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

“现在就行动起来,而不是把问题留给未来”

2018年,老板电器作为「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共创伙伴之一,与食话一起,共同推动中国食育的健康发展与创新实践,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之路而努力。未来,「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将与所有的共创伙伴一起,肩负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闪闪的小馒头
兴奋的石头
2025-07-15 18:01:24
十万个为什么厨房实验室的读后感

人生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仔细地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做一个有心人 ,并加上深入的思考,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再加以实践。也许多年以后就会骄傲的登出你的科学实验哦!我们要努力,不断进取,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