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社区商业化竞品分析:豆果美食vs下厨房
一、分析目的
希望通过产品形式表现,调研豆果美食和下厨房在美食垂直领域商业化中的竞争格局、所处行业地位、存在的差距以及形成差距的原因。
作为产品人,希望通过产品迭代及运营事件分析,调研豆果美食是如何在两年多时间从0到1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的。
二、选择竞品
豆果美食产品内容
下厨房产品内容
我们通过分类来一览整个产品的布局,可以发现两者在布局方面相似度极高。
可以发现豆果美食的频道分类依次为个性化首页推荐、知识付费、笔记社区、电商。其中个性化推荐内容包含菜单、菜谱、文章、活动、广告等,产品定位偏重于内容社区。而下厨房业务类模块均集中在首页,依次为菜谱推荐、(半成品)商品推荐、知识付费(直播课、电子书)、常规商品推荐、菜单推荐、活动推荐、固定广告位,产品定位偏重于电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的内容类型基本,但是精确到每一个点却有所不同,说明两者是内容相似的平台。但平台定位的区别,结构并不相同。豆果美食有着庞大的内容体系,内容进一步的细分和个性化 突出了豆果美食在这一垂直领域的数据底蕴,同时也方面了商业化的拓展;下厨房为了将运营信息推广至用户,将基础功能作为频道,缩短了推广信息到达用户的路径,但场景过于偏向电商,且由于首页固定结构的原因,底部模块数据会不断递减,不利于新业务的拓展推广。
2.目标用户相似
这点其实由上一点就可以得出,当两款软件内容相似的时候,其目标用户往往也差不多,都偏重于厨房场景下的女性用户 。
例如二者的活动内容都偏向于厨具、亲子、母婴等,PGC内容也大都为菜谱美食。
通过第三方平台也可以得知两者的用户是很相近的,主要群体为25-38岁的女性。
3.规模相似
规模不同的产品在运营以及传播策略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能够将两个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前提之一就是两者的体量相差不能够太大。
例如我们将某个超市自己办的网页和京东超市相比较就是不合适的,两者资金以及体量的差别导致了两者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4.知识付费业务分析
知识付费的商业化路径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知识付费行业已经度过了探索阶段。现在的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豆果美食更偏向于内容类型的细分,方便用户匹配兴趣点。同时也给予了授课老师明显的曝光,便于粉丝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下厨房则偏向于平台推荐,但内容的类型与难易程度不明确,不便与新用户的转化。
知识付费+线下服务的O2O版图也很宏大,其影响几乎可以触及到各行各业。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知识付费和互联网一样,将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基础设施,作为工具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不过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时间,毕竟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发展速度也很有限。
4.电商业务分析
就厨房场景来讲,大多数的采购都发生在用户周边线下超市,或一些物流在1小时内的O2O平台。因此厨具、厨电、长期性厨房消耗品的结合空间更大。
豆果美食的售卖品类大多是厨具触电、粮油调味、高端食材,且平台本身占据了达人、老师和忠实用户资源,种草笔记同样会为商品引流,并建立社区关系的信任背书;而下厨房的食材包在此场景下不易于击中用户产生需求的第一反应,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业务,在本身利润较低的前提下依旧难以形成大规模业务场景。
三、改进建议
就产品角度来讲,家庭厨房场景基本都已包含定型,人们的使用习惯也养成了,大面积的革新反而会引起用户的不适感。 豆果美食和下厨房作为美食菜谱垂直排名最靠前的几个之一,互相是直接竞品,基本上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平台更加有竞争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更多知名的老师,占据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来源,更多的带货达人。而豆果美食作为沉淀了几年美食达人的老牌平台,无疑具备了先天的竞争力。
能够固守自己以及发展自己的方式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外部的战争。例如资本,抢主播,公关,政策等。当然产品是前提,如果产品做不好,一切都是空谈。
四、总结
豆果美食和下厨房都是知名的美食类垂直平台,两者的内容,定位等多个方面也是相似的。能够将其进行区分的最佳方式是内容以及商业化形式,内容指的是推荐分类的不同,商业化则是两个软件不同的战略投资方向。两个软件设计上讲,豆果美食更加美食内容的百科全书,而下厨房则是垂直类电商店铺。
本文作为美食类产品商业化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确是胜负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平台定位。但如何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课题,豆果美食与UGC内容紧密结合,无疑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并产生进一步的互动数据。
本次体验了美食中排名靠前的APP:美食杰、下厨房、豆果美食
三个都是给爱好美食的同学提供的,之前只听说过下厨房,在PC版看过,本次体验的是3个产品的APP。这里只谈交互上的感受,下面分别按下方流程来说说:
通常用户找美食的路径是浏览美食——》找到感兴趣的美食——》加入购物清单——》到市场中采购——》跟着菜谱上学做——》晒图写感受
浏览美食又分有目的和无目的二种,有目的通常从搜索开始,无目的通常从首页开始,下面开始啦~
一、美食杰的使用感受是信息结构不清晰,栏目划分了10个,需要左右滑动才可以看完,但后面5个就是“我的”的二级栏目,前面的“分类”、“排行”、“菜单”,差不多都是分类选择,几个栏目在做同一件事实在有些可惜。
二、有目的浏览美食——搜索
1、在搜索界面既有搜索历史又有热门搜索,分标签展示,搜索的目的是让用户更快的搜索到想要的结果,这里不分标签更好,比如第一次搜索时展示热门搜索,有搜索历史可以一起展示
2、搜索结果列表页,第一个标签上写的是食材,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加上这个,点击后的界面仍是与关键词相关的菜谱,这样与列表页有何不同,难道为了告诉用户这个菜的营养价值就要在这里再多一个界面
3、搜索结果列表页上,如果能加上有多少人学做、多少人点赞之类的数据就更好了
二、无目的浏览——从首页开始
首页第一屏有5个轮播,分早餐、中餐、下午茶、晚餐、夜宵5个时间点的餐饮,很用心,但用户是否能理解其中的用心?不一定。一次看到3张图,焦点不唯一,餐饮讲究色、香、味,第一眼的色很重要,一次看三张不同的图并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建议图片可以再大点,一次只有一张,可以轮播,也就是只轮播5张
三、购物清单界面
我觉得好的地方是这些食材按大类综合了,选购时一目了然,选购过的,轻点即会划掉,另外还有食材的选购技巧,非常贴心;觉得不太好的地方是购物清单最上面有一个“添加食材”,我相信产品经理很用心,考虑到用户可能顺便要加点自己想买的东西,也就是这个功能是一个辅助性的小功能,现在占据最上面一大条,第一眼以为是搜索,正是因为这个大条阻断了上面的TAB,在想找这些食材对应的菜谱时,还得找找,的确这个是红色的,但对于标题的位置,一般用户都会忽略,所以建议把添加食材做得更弱一些,购物清单和相关菜谱不要放在标题的位置,放在下一行用图标来表示
四、开始学做菜啦
详情页查看制作步骤,可查看大图模式,同时还可以使用播音功能
点击大图模式不太明显;播音功能挺新颖,对于我这样的菜鸟,还不习惯使用这个功能,主要是觉得读得没有我看得快~
五、上传作品
上传作品的标题就叫分享,有点歧义,我上传一张随便拍的图片,应该是没审核通过,在图片展示时没有图片但有我的描述,算不算BUG呢?到我的作品看到果然是图片审核中。。
六、上传菜谱(暂不支持)
一、信息结构上简洁,分为:下厨房(首页)、市集、社区、我
二、有目的找美食——搜索
搜索界面中的推荐搜索前面的搜索图标太多,过度强调,以至于会有些忽略关键词
搜索结果面中展示了多少人做过,挺好,便于后来的用户参考,但我选择一个最多人做过的菜谱进去看时,很多人评论这个菜谱不靠谱,在展示多少人做过的同时,建议加上多少人评价好,结果页对于用户来说,做菜原料不是关注的重点,更关注这个菜的步骤及时间
三、无目的找美食——从首页开始
本周受欢迎菜谱图片较小,与添加厨友的比重一样大,下方是一张图,仔细看会发现分别是早、中、晚三餐的推荐;添加厨友在首页展现出来,进入后的确能发现推荐的厨友,问题是看到名字就会关注么,喜欢一个人做的菜再加为好友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呢
四、购物清单
以菜为单位罗列原料,这样不便于用户在菜场购买原料,合并清单的图标较隐晦,找到合并后的原料清单,但分类较乱,应该与上传菜谱时不规范有关
五、学做美食
美食详情页很重视上传人的宣传,做菜步骤可以横屏看,但横屏效果并不好,仅仅字体大了点,图片没有变大,排版也不好;
六、上传图片
上传图片时有滤镜,很赞;评价入口很弱,也没有展示其他用户的评价;另外下面的“加入菜单”不太明白
七、创建食谱
我觉得下厨房最赞的交互部分要属这个了~
整个步骤清晰明了,操作简单,值得学习,稍有不一致的地方是添加用料和添加步骤的“增加”、“调整”表现形式有些不一致;
一、信息结构上简洁,分为:食谱(首页)、圈圈、优食汇、我的
二、有目的浏览——搜索
热门与历史搜索相结合,搜索结果展示的也很清晰
三、无目的浏览——从首页开始
图片大且聚焦
四、购物清单
提供二种方式的的展示,很明确
五、学做菜
1、这里有二个细节交互,收藏、清单、分享在往下滑到准备材料时,会浮在最上面;“说几句”在一进入这个页面时,一直浮在最下面,用户在刚看到这个菜谱,会有话说么,是看完制作过程,或真的做完菜后才会有话说,建议说几句不需要一直存在下面;
2、步骤写完了,再写多说几句,应该是小贴士的意思,在这里没问题,但点开步骤后的大图模式,下面会有红色的“多说几句”,一开始还不知道什么意思,谁多说几句,标红是要强调么?
建议改为小贴士更好理解,而且不要标红,这几个APP的大图模式,只有这个真正做到了,但肿么就感觉没有小图好看呢,肉肉图片太大渗得慌?
六、创建菜谱
1、赞的地方是写用料、用量时,都会有提示,点击用量时,键盘也会切换到数字键盘,很贴心。
2、个人觉得不太好的是写步骤,和写用料的风格相差太远,以至于第一次操作时不太适应
小结:三个都是做美食的但使用感觉却很不同,为什么?我到APP介绍里看了看,与三个产品的定位不一样有关~摘一点介绍:
美食杰做出来的感觉果然很工具,用户交流少;下厨房的定位太泛,广告太多,在互动上有些急;豆果美食从产品的生态来说与下厨房相似,但界面的表现上我更看好豆果美食~
新手做菜app比较好的有:下厨房、美食天下、厨房故事、味库美食视频、豆果美食。
1、下厨房
菜谱最全,人气最高的美食app,在百度手机助手有1687万的下载量。可根据不同时期(如节气、四季)告诉你应该吃什么,让你天天吃的都不一样,管住她他的胃,还可以买材料哦。
2、美食天下
专注美食的吃货社区,汇聚海量菜谱的常备工具,令厨房与餐桌成为一家人妙不可言的愉悦生活。
在这里,最活跃的美食杰出作者与热爱生活的美食家们,通过锅碗瓢盆、菜豆果蔬,为您呈现图文并茂、无比详细的菜谱,以及挥洒自如、满座惊艳的创意美食。
3、厨房故事
不管是新手吃货还是厨房高手,都能在厨房故事里找到灵感!我们充分考虑食物的多元性。蛋奶素、无肉食、纯素,都可以找到简单易行的菜肴。孩子很挑食?没有关系,厨房故事的儿童系列,让孩子们吃到营养有趣的午饭。
4、味库美食视频
味库美食视频是一款生活美食类的应用,倡导“轻烹饪”的生活理念,希望成为你身边实用的美食技能百科全书。厨房不是战场,烹饪应该是美好的时光。
将冗长复杂的做菜流程简化成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步骤简洁、易上手,厨房零基础也能轻松做出可口的美食,还能进阶挑战难的烘焙。
5、豆果美食
连续荣获AppStore“最佳美食应用”称号,汇聚2亿美食用户,精选100万道美食菜谱,迸发美食灵感,尽在豆果美食。
做菜小技巧:
1、煮牛肉:为了使牛肉炖得快,炖得烂,加一小撮茶叶(约为泡一壶茶的量,用纱布包好)同煮,肉很快就烂且味道鲜美。
2、煮骨头汤时加一小匙醋,可使骨头中的磷、钙溶解于汤中,并可保存汤中的维生素。
3、煮牛肉和其他韧、硬肉类以及野味禽类时,加点醋可使其软化。
4、煮水饺时,在水里放一颗大葱或在水开后加点盐,再放饺子,饺子味道鲜美不粘连;在和面时,每500克面粉加拌一个鸡蛋,饺子皮挺刮不粘连。
时间: 2020.4.23
由于2020年初的疫情,宅家做饭的需求暴增,菜谱类app也迎来意料之外的爆红。近期体验了几款美食菜谱类app,做了一个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助各位做饭小白选择适合自己的美食app。
竞品选择:在华为应用市场选择“美食——菜谱”分类中,根据累计安装量和评论数,下厨房(6亿次安装,17483评论)、豆果美食(1亿次安装,392评论)占据同类app中前二,并遥遥领先,所以本次分析选该2个app作为分析对象。
除了专注菜谱的app,大众点评(26亿次安装)、抖音短视频(93亿次安装)、小红书(17亿次安装)都有大量用户上传菜谱并且有更加巨大的流量渠道,这是菜谱类app更需要注意的竞争对手。限于篇幅,以后再做分析。
一,做饭小白的3种使用场景:
(1)在app上了解某道菜的做法,学习方法后采购食材,然后做饭。
(2)家中有部分食材,但不知道适合做什么菜,于是用查阅做法,并补充部分食材和器具,然后做饭。
(3)不知道该做什么菜,于是在app上看菜谱推荐,然后采购食材并做饭。
二,功能对比:
这一章节根据使用场景,分别对比两款产品的使用体验:
太长不看版:
1,场景(1)和(2)比较类似,都是在app上输入关键词,选择菜谱,学习方法后采购食材,然后做饭:
以锅包肉为例:
下厨房:
图1:搜索“锅包肉”,可根据搜索栏下的标签进一步筛选菜谱或调整排序方式,另外还有视频菜谱,进一步方便学习。
图2:由于上传菜谱强制要求提供详细的用料和步骤,所以菜谱的条理非常清晰,并且用料表上方有“丢进菜篮子”,自动生成采购清单。菜谱也可收藏。
图3:菜谱下方的互动区域,可上传评论和用户根据此菜谱制作的作品。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多参考信息。部分菜谱下,用户上传作品很多,可以看出下厨房用户的活跃程度很高。
图4:收藏栏。可查看以前收藏的菜谱,右上方的篮子图标是“菜篮子”。
图5:菜篮子。可根据菜谱依次选购原料,对于用户已有的原料,点击之后生成删除线,方便用户选购材料。
豆果美食:
图1:搜索“锅包肉”,搜索栏下有三行选项或标签,可选择信息类型(菜谱、商品或课程等)、排序方式和进一步筛选菜谱的标签。另外特意将视频菜谱放在右侧,比较醒目。
图2:由于上传菜谱强制要求提供详细的用料和步骤,所以菜谱的条理非常清晰,并且用料表上方有“加入采购清单”,自动生成采购清单。菜谱可收藏。并且菜谱有营养分析,对于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的用户,很有参考价值。
图3:菜谱下方的互动区域,可上传评论和用户根据此菜谱制作的作品。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多参考信息。但豆果美食的互动频次明显不如下厨房。
图4:我的。可查看采购清单,相对于下厨房,不容易被看到。
图5:采购清单。可根据菜谱依次选购原料,对于用户已有的原料,点击之后生成删除线,方便用户选购材料。
2,不知道想做什么菜,于是在app上看推荐:
下厨房:
下厨房可以从四种路径看推荐菜谱,并且融入了社区功能:1,关注,即关注的用户做的菜;2,推荐,根据算法智能推荐;3,发现,可以根据标签选择;4,菜谱分类。
豆果美食:
豆果美食app里有多个查看推荐的方式:1,首页推荐;2,最新菜谱;3,首页往下拖动,查看近日推荐;4,视频菜谱;5,点击菜谱分类,每个分类也有推荐菜谱。
3,采购食材和器具
两款app的电商功能非常接近。都是从合作商家进货,然后利用电商功能销售给用户。商品门类数量比较接近,都是15类上下。并且都提供限时特惠推荐和近期新品推荐。
最大的区别,下厨房的界面比较简洁清新,和豆瓣的风格比较接近(下厨房的设计师早年在豆瓣工作)。豆果美食界面相对“热闹”,类似淘宝。
下厨房:
豆果美食:
三,总结
总的来说,对于厨艺生疏的小白用户,下厨房app使用体验更加友好。
下厨房的界面更加简洁并且交互流程更加简单。而且由于下厨房的用户量大且用户互动频繁,社区氛围很浓,很多菜谱下都有可供参考的补充信息,包括评论和其他用户上传的作品。相比而言,豆果美食功能设计有些冗余、而且用户明显活跃度较低。豆果美食的菜谱里有显示营养成分,方便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的用户,这是一大亮点。
还有一些功能,希望能添加到新版本的app中:
1,用户选定菜谱之后,能直接根据菜篮子或采购清单去商城下单并且当日到货,不需要在商城打字搜索,也不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购买;
2,能根据菜谱的口味轻重、就餐人数、食材总量等条件,自动搭配多道菜品的烹饪方案;
3,对于需要提前解冻、泡发、发酵或长时间炖煮的流程,设置时间提醒。
slogan: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目标用户:
想做菜,但不会做菜的美食爱好者
会做菜,但无处分享的美食爱好者
由此分析得出,下厨房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20-29岁的年轻人群,男女比例保持平衡,它被央视CCTV新闻频道报道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APP。
创始人为原豆瓣设计师、UGC行业专家王旭升
1)菜谱运营,一开始把卖相好的,被赞次数多的作品挑出来,放在前面;后来用户觉得太难了,不愿意上传;
调整之后,按照菜谱上传的时间倒序排列,让用户可以看到最近一小时、两小时、一天内的作品,“那他就会觉得这个菜谱好像确实很热门,并且其他人做得好像也不咋地,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多了,就有信心拍张照片传上去。
2)结构化菜谱形成多分类食谱;
3)社区化关键就是要让每个用户感觉到平等,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内容体系里来;
4)一开始按最靠谱的热门度排序,新用户一搜索,出来的都是最经典、做过率最高的方子。但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新菜谱完全没有出头机会,影响新作者的创作热情。具有热度的老菜谱越来越热,而老用户总是看到这些,也会缺少新鲜感。新菜谱进到社区,先给5000次曝光。在搜索列表里,有一个位置是留给新菜谱的。
第一批用户很多是豆瓣上的一些热爱美食的美食爱好者,下厨房做好 之后就给豆瓣的那些美食爱好者发了一些私信,然后就请他们来看一看,他们来了之后看到下厨房,嗯确实这边非常漂亮简洁,就有一批豆瓣的用户在这里驻扎下了,然后这批用户因为确实质量非常的高,后续产生了很多UGC 的优质内容,然后再通过口口相传,这样下厨房的种子用户就积累起来了。首先做的是web,那时候比较早,后来是做了移动端,11 年做了移动端,所以第一批app的用户其实是从web 用户转化过去的。
依靠《万能青年旅店》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传播;每一句文案都考虑传播点?是否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还可以这样?首日3w独立访客;或者用户也很快留去;
花了1个月积累1000个作品,鼓励尝试,榜样效应与模仿效应。
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明星真人秀下厨类活动)
从2011年到2016年,下厨房完成了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的转变。
菜谱相关功能更新
广告 :2013年,“下厨房”收入仅100万元,大多来自品类广告。在“下厨房”上做广告的品类包括食材、调料、炊具、橱柜,甚至超市。既有首页的banner广告,也有将调料、炊具嵌入菜谱的“品牌菜谱”。但品牌广告存在一个问题,就像新浪微博一样,人气博主完全可以借助“下厨房”平台自己做广告,品牌商也更愿意与他们合作,平台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
为一号店导流 :和多数有人气没财气的APP一样,“下厨房”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最初尝试是往1号店导流,但效果不理想。用户习惯就不是去网上打酱油。多数人看完菜谱会去超市买东西,价值转化发生在超市,没“下厨房”什么事儿。很快,他们放弃了。
食材导流 :2013年8月,“下厨房”上线了生鲜电商项目“有点田”,与北京周边多家有机农场合作,销售农场年卡、打包菜品。王旭升希望借这个产品验证用户网上买菜的习惯,但结果是转化率很低,甚至达不到广告价值。现在,“下厨房”已经把“有点田”的入口隐藏起来,食材导流的尝试宣告暂停。
市集 :主要以食材和厨房用品买卖为主。
衍生品销售 :下厨房从2013年开始,与下厨房美食达人合作出版了美食类图书,主要以菜谱为主要内容。美食图书的出版与销售形成作家分成与电商分成两部分的商业模式。
从最核心的环节,菜谱、清单、社交、电商四个方面进行功能拆解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菜谱的形式上,三款软件均以图文、视频为主。其中,下厨房与豆果美食是从图文蔓延到视频,而厨房故事则是主打视频,由于它的内容产生均由官方精心挑选和制作,所以在整体详细程度和美观程度都高于前两者。
在查找菜谱上,下厨房由于目前主打电商板块,菜谱的展示篇幅不大,在运营上推动用户去展示轻量级的美食秀,而不是复杂的整个菜谱,猜测也是因为平台的菜谱数量已经趋于饱和。
而豆果美食鼓励用户分享和制作美食和新菜谱的程度高于下厨房,从其最新菜谱、各类秀美食板块可以看出。
从菜谱查看的实用性来看,下厨房的优势更加明显,排版清晰,重点突出,尤其ipad版,让用户能在一个屏幕中看清楚整个制作步骤,还添加了计时器功能,但其缺点是留白太多,未充分利用空间。豆果美食的设计则有些粗糙,缺失美感;厨房故事的排版条理清晰,十分有美感,但就真实的使用场景来说,我认为下厨房不用翻页的设计更加实用,但厨房故事由于视频居多,这种设计更符合其核心。
将想做的菜添加到清单后,拿着手机就可以去超市进行菜品的选购了。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三款app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本质来说差别不大,都能轻松查看、添加和删除。在删除操作上,前两者更符合用户习惯;在美观度上,厨房故事则更有优势。
豆果美食的社交部分强大,厨友间可以发帖交流、在各自感兴趣的圈子交流。且其个人主页展示内容也很丰富。下厨房目前的社交功能也逐渐成熟,甚至单独列出信箱一栏,从工具到平台到电商逐步转化。
对比三款app的电商部分,前两款app均采取商户入驻的形式,下厨房的商品范围目前以厨房用品和食材为主,食材暂时主打烘焙,而豆果美食的商品范围更广,生鲜等都涵盖在内。下厨房的每样商品做到和平台内的菜谱关联起来,而豆果则是在菜谱中生硬的插入不相关商品的广告,体验非常不好。
厨房故事目前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型app。
就整体的设计风格来说,个人更偏好厨房故事,大片精致的美图占据版面,真正把制作美食是种享受的理念传递给了用户,从其筛选机制、小贴士、烹饪时间、单位转化等细节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款为零基础用户准备的厨房app。
下厨房由于转型寻求变现,整个app的大部分版面全被推广的商品占据,让人有些失望。个人认为让广告打的低调些,让用户先看到菜谱再触发购买会更恰当。在产品细节上,不如像厨房故事学习,为用户考虑再多些,也有助于老用户的留存。
anyway,菜谱还是非常好用的,鄙人学会的自己爱吃的红烧鱼和红烧土豆,感觉要幸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