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植,,,
高植,笔名高地。文学翻译家,作家。安徽合肥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金陵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师范学院教授、北京时代出版社编审。译有(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合译(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合译(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著有杂文集《千字文》等。
徐文辉,生于194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历,副教授。先后任教于景德镇师范学校,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美术大专部。现任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校长,景德镇陶瓷协会常务理事。他不仅长于绘画,更兼工书法,其草书、隶书自成一家,书以画工,画因书美,书画想映,自成天趣,表现力一种淡泊恬静的风格。
编辑本段浙江林学院副教授
徐文辉,男,1968年生,硕士,教授。 研究方向: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规划与设计,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师从刘滨谊教授,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现任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园林规划设计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组组长.主要从事城市景观,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规划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 任职以来,参与完成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项,主持规划设计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六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五项,城市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十多项,旅游区规划设计项目七项,2001年被聘为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旅游项目策划中心成员. 参与完成省级课题三项,现主持科技部项目一项.先后在中国园林,规划师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目前研究重点是"区域规划与绿道体系建立".其中,在"绿道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编辑本段明代官员
徐文辉(1491-1570),字朝章,号龙潭,江苏宜兴人。尚书徐溥之孙,以荫入太学,后迁上林苑监左丞监领。园田漆林之入,中贵人依势侵夺,文辉治之以法。擢后军都督府经历,又任岷府左长史。隆庆四年(1570)卒,年八十。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绿道的综合功能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根据《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绿道,是指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滨水地带、山脊、林带、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可供行人或者非机动车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第三条 绿道建设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体现地方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绿道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保障其实施。第五条 绿道属公益性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立项、建设、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宣传推广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绿道工作的正常开展。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应当纳入政府建设投资计划。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绿道建设予以扶持。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绿道建设。第六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本省绿道工作,组织实施本规定。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绿道管理部门,确定其工作机构和人员。绿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绿道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绿道工作。第七条 绿道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当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第八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绿道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绿道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机制。第二章 绿道规划第九条 绿道建设应当符合绿道规划要求。编制绿道规划应当以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绿道规划包括全省绿道总体规划和城市绿道总体规划。第十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省绿道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全省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确定省立绿道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明确绿道控制区划定要求和各地级以上市省立绿道建设任务。
本规定所称绿道控制区,是指为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转,沿绿道慢行道缘线外侧一定范围划定并加以管制的空间,主要包括绿廊系统和为设置各类配套设施而应保护和控制的区域。第十一条 地级以上市绿道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城市绿道总体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省绿道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绿道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内容,划定绿道控制区并提出控制要求,明确绿道分期建设任务,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十二条 绿道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全省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城市规划甲级资质的单位编制,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城市规划乙级资质以上单位编制。第十三条 绿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经批准的绿道规划,应当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或者专门场所公告,并在政府网站上长期公布。第十四条 经批准的绿道规划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不得减少绿道总长度和控制区总面积,不得影响区域生态结构、绿道连续性和服务功能,并按照规划编制和审批的程序执行。
修改后的绿道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第十五条 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涉及绿道建设的城乡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规划或者设计方案时,统筹安排绿道建设内容。第三章 绿道建设第十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绿道规划制定绿道建设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第十七条 绿道建设应当利用和依托现有设施,或者与村庄整治、农林水利工程、环境治理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相结合,节约资源,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造成破坏。
绿道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规定组织建设。
绿道网是由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五条 市市政园林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市政园林部门)是本市绿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绿道的统筹协调监督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绿道的建设、维护、运营和日常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文体旅游、交通运输、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绿道管理工作。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应当把绿道的规划、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政府投资计划,在经费上予以保障。第七条 本市绿道实行统一规划、统筹组织、属地建设、分区管理的原则。第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建立健全绿道管理的相应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建立绿道管理长效机制。第九条 鼓励建立绿道多元化、多途径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无偿捐助、旅游开发、出资命名、认建认养认管等方式参与绿道建设、管理和运营。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第十条 绿道网专项规划应当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由市市政园林部门组织编制,并按程序报批。第十一条 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自然条件。其规划应当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因陋见巧;选线应当依托山边、水边、林边;建设应当坚持生态性、游憩性、经济性;成效应当体现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第十二条 绿道网应当按照标准设置绿廊、慢行、标识、交通衔接、服务设施等系统。第十三条 绿道网应当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相衔接,方便市民出行,提倡低碳生活。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公路,以及综合整治近岸海域、河道和排洪渠等建设项目应当将绿道建设纳入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第十五条 绿道沿线应当划定绿道控制区,勘定边界坐标,设置统一的控制标志。第十六条 在规划建设绿道时,应当按照国家规范标准,与地上地下各种管线及其它设施保持安全间距。第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出资建设绿道,应当按照本市制定的规划和标准进行建设。第十八条 需要改建、扩建绿道的,应当事先征得市市政园林部门的同意。第十九条 绿道的规划、设计、施工,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承担。第二十条 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方案应当征求市市政园林部门的意见。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定期将绿道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书面告知市市政园林部门。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绿道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抄送市市政园林部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绿道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第二十三条 绿道建设单位应当在绿道建设各阶段同步建立绿道档案,并依法提交城建档案馆存档。第二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将绿道项目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年度计划,实行市、区财政共同分担,专款专用。第三章 维护与管理第二十五条 绿道维护和管理工作应当按照属地管理、专业维护的原则,由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
市市政园林部门负责对全市的绿道维护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评。第二十六条 绿道管养单位应当对划定的绿道控制区实施空间管治,建立和完善使用、维护、运营、巡查和应急等制度。第二十七条 绿道管养内容应当包括:
(一)绿化、慢行道(路面)、停车场、公共厕所、标识、景观、照明等设施的保洁和维护。
(二)保安、租售、咨询、救护等服务系统的维护。
(三)对乱搭乱建、乱摆乱买、占道经营等破坏绿道设施和秩序行为的劝阻和治理。
(四)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其他事项的管理和维护。
武汉东湖绿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内,是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东湖绿道全长101.98公里,宽6米,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的东湖绿道,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听涛道、森林道、白马道主题绿道组成。
东湖绿道在建设之初就立意: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作为东湖风景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的核心工程,东湖绿道在规划设计上,将生态修复作为重点考量,不仅让市民实现“世界级慢生活”,也规划了13条生物通道,保护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栖息地。东湖水域面积达32.4平方公里。东湖绿道范围内共生存着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在内的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东湖湿地是冬候鸟由北方迁至南方的重要栖息地。东湖绿道规划设计中,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了13条生物通道,如为小野兔、小松鼠等小型动物设计可以穿行的管状涵洞和箱形涵洞,管涵设低水路和步道。
1000公里绿道初步成网
2010年是成都市健康绿道建设的启动年,2010年成都市共建成健康绿道约167公里;2011年,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2011年全市范围内要建成800公里绿道,截至目前,2011年成都市健康绿道已完成建设410公里,正在建设的65公里,准备启动建设的420公里。据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11年年底,成都市总长度约为1000公里的健康绿道有望初步形成网络。
2011年下半年,在主城区,成都市将继续推进以“两环两线”、“公园体系”、“三山一陵”、“两湖四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重点的健康绿道建设。到2011年年底,“两环两线”要建成约300公里健康绿道;“公园体系”要完成5大公园的开敞改造,同时完成黄忠公园、劼人公园等6个总占地面积690亩的市政公园的建设,同时还将新增25个街头绿地。年内启动“三山一陵”项目的建设,对三山片区环境进行梳理整合和提升改造,将其打造为城北生态核心;以生态绿地、景观园林和湖泊水系建设为主推动十陵风景区建设,完成风景区内青龙湖湖面和健康绿道建设,基本构建城市湖泊水系和城市森林公园框架;加快启动“两湖四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建设,以生态特色、文态特色塑造新的城市神韵。而各区(市)县将继续按照全市健康绿道体系规划,加快实施各自区域内的9条Ⅰ级骨干绿道建设,并通过骨干绿道将中心城区与二、三圈层的城镇和风景名胜区、历史名园、林盘、农业观光和风景游憩林地连接成贯通全域、城乡共融的绿色纽带。
此外,对于已经建成的健康绿道,成都市建委要求其按照全市健康绿道规划以及建设导则,进行完善和提档升级。成都市健康绿道要依照标准建立完整的标识系统,提高人们对绿道系统的认知和使用度。已建成的区段要加快标识系统的安装,尚未建成的区段要将标识系统的设置与绿道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结合起来,确保标识系统与绿道本身的有机统一。
有人说她是武汉的东湖;还有人说她是世界的绿道。两年来,124公里长的武汉东湖绿道带动了一个城市近400公里的绿道网络体系,进行了城市生态、人文、功能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东湖做了“美丽中国”的湖北和武汉款,获得世界级好评。
游览
日客流量高达26万人次
2016年12月28日,武汉东湖绿道(一期)向世界揭开绿色面纱。28.7公里的绿道是中国第一个5A级景区,也是距离武汉市民最近的绿道。在过去的一年里,逛绿道逐渐成为居住在武汉城市的人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客人的“绿珠”。
这里有一组数据:东湖景区管委会的统计。截至目前,东湖绿道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根据东湖绿道公司的数据,自开放以来,绿道日客流量已达到26万人次以上,高峰时段客流量已超过3万人次;根据民意调查,95%的受访者表示,在最初的绿道测试后,他们会再次选择绿道休闲。玩东湖绿道已经成为武汉人最喜欢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住在东湖花园的李彤彤成了她最好的“火车场”。从今年春天开始,我爸妈每个周末都带她去绿道骑自行车,玩滑板。现在,自行车卸下了辅助轮,她已经可以一个人骑车,跟着父母的自行车,穿越整个东湖绿道,成为真正的“小骑手”。
她是一条绿道,一条天然走廊,一条预设的标准赛道。截至今年11月,绿道共有713项赛事,参赛人数32万,包括武汉马拉松、C4峰会环东湖绿道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东湖绿道正在成为健康生活和积极进步的“代言人”。
设计院的工程师小源喜欢跑马拉松。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就会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比赛。今年的“汉马”是他第一次赢得当地马拉松比赛。“跑过绿道路段时,树木在他身后行走,美丽的风景出现在他面前。这自然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有了自己的呼吸和跑步带来的风,这种感觉只有在武汉马拉松跑道上才能找到,永远不会忘记。”
或者慢慢游,或者骑马……这条开放的城市绿道包容了各种传播快乐的方式,留下了一段美好快乐的旅程。
建设
三大优势堪比世界级
东湖绿道(一期)建设之初,我们的目标是“世界级”达到建设,期望能与法国中部的乡村绿道和新加坡周边的绿道相媲美。对外开放后,经过百万市民的考察,其三大优势令人信服。
一,是自然。东湖绿道规划主要负责人、武汉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高级规划师康德志曾介绍,绿道的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近年来在国内开始流行。中国著名的绿道是浙江千岛湖和广东省第一绿道。这些绿道沿线的景观都显示出“绿”字,植被景观很美,有的还面朝大海。“东湖绿道最大的亮点在于东湖的‘天然宝贝’”康德志解释说,作为国家5A景区,东湖是武汉人心中的“天然宝藏”,有山有水,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建的绿道也很自然,是其他绿道无法比拟的。
第二,好。中建三局东湖绿道工程执行总指挥王照坤表示,项目部专门编制了东湖绿道工程精细化施工标准,由10大类50多项组成,远高于行业标准。漫步东湖绿道湖中路,可以看到湖边青石板的缝隙间距为2cm;走道上铺设小石块,先用电脑模拟排版,然后施工,保证勾缝均匀;铺设在亲水栈道上的印尼菠萝木表面的钉孔用小圆木块堵上。在乡村公路竹片园路,有一条60米长的竹筒竹片铺成的林道。中国第一冶金公司的建造者许中缘介绍说,由于原材料需要经过高温防腐处理和铺设,8名景观工匠在两个月内铺设了一条短路。
第三是方便。法国中部的乡村绿道近800公里长,横跨8个城市,可以方便地奔跑和骑行。新加坡周边的绿道串联了几个公园,东湖绿道更注重观光。据建设房武汉地产集团东湖绿道项目负责人介绍,东湖绿道位于武汉主城区,不长也不短,有山有水。很适合全家一起玩。市民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都非常方便,就像自己的后花园一样。
据悉,规划建设时采用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采用“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利用、排水”等多种生态措施,有针对性地净化东湖水体。开放后,加上禁止机动车全线通行的绿色出行措施,绿道沿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东湖水质达到40年来最好。
探索绿色心灵深处的美
如果东湖绿道一期给大众带来惊喜,那么绿道二期会给你带来一杯口感不错的绿茶。
建设 东湖绿道二期工程于今年3月开工,计划投资35.1亿元,总长度73.28公里,包括郭桓正湖绿道、环塘岭湖绿道和环后湖绿道三部分。分为五条主题绿道:虎城路、胡泽路、虎丘路、虎林路、森林路,与磨山风景区、亭桃风景区、罗燕风景区、武汉植物园、马鞍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相连。截至10月15日,二期工程已完成70多公里。12月28日全线建成通车后,二期将与一期形成“无缝”环,形成百公里绿道景观。
之所以是绿茶,是因为它会以整个生态的姿态展现给人们。第二阶段,沿湖岸有大风大浪,一些不稳定的海岸线需要人工干预。设计团队提出了“尊重自然遗址”的草案。据悉,除虎城路外,四条主题绿道的设计都不一样:胡泽路只是加强了不稳定的护岸,模仿自然植物,防止风浪冲刷;虎丘路,拟加杉木桩护岸,其他保持原样;林道将以叠石杉堆护岸,风格与森林公园一致;虎林路以天然海岸线为主,新建路段仅增加杉木桩保护。
之所以是绿茶,是因为它会唤起市民的许多记忆。比如绿道二期亭桃景区的小白象,会选择一个新的大象雕塑,去寻找隐藏在东湖里的人们的都市乡愁。再比如余光村办公空间、湖塘、鱼塘的景观改造,既让村民把自己改造成服务点,又保留了原村的历史风貌,村民迁出后的居住区还会整合一些绿道。
之所以是绿茶,是因为它会成为文化武汉的窗口。据悉,二期景观设计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包括东湖地方楚汉文化、三国文化,还包括传统诗词、文字、节气等元素的回归。例如,胡泽路白马洲桃花岛将成为中国东湖国际公共艺术公园。武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园林分院东湖绿道项目负责人吴表示:“二期工程将连接许多难得一见的美景和文化,大大减少人工雕刻的痕迹。”
自2017年9月启动建设以来,成都“天府绿道”体系中的“锦城绿道”“熊猫绿道”等已经开工,多个样板段向市民开放。未来,成都市全域将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道”的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及5000公里以上城区级绿道和1万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这座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将变身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引绿入城打造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
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盆地气候限制,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大气、河流污染等环境问题在成都逐渐凸显,“天府之国”的未来遭受了大城市病的挑战。
而天府绿道便是成都破解生态问题的答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绿道体系,天府绿道已经开始了建设的脚步。2017年,成都新建各级绿道共633公里,锦江绿道和锦江水生态治理工作已全面启动;到2025年,将建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1920公里的区域级绿道,建成城区级、社区级绿道8680公里。同时,与龙泉山等森林公园结合,把成都打造成城市森林公园,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绿色森林体系。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绿道”将具备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应急避难等功能,补齐城区市民运动、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短板,并将各项公共要素串联形成有机系统。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天府绿道体系规划项目负责人李果介绍:“三级绿道是为了让市民很好地享受城市生活,出门就有最小一级的社区绿道,通过道路断面改造,让市民在步行时感到很舒服。”
绿色产业带动城市新经济发展
新经济发展需要新产业驱动,作为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生态产业在推进城市产业升级的同时,能够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作为“天府绿道”的轴心,沿着穿城而过的锦江而建的“锦江绿道”将对沿线146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展示成都水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非遗及民俗文化等内容。“‘锦江绿道’将成为成都亲水生活方式示范,展示流动的城市独特生命观。”李果说。
而“天府绿道”中,各类经济形态的融入,使绿道在景观和生态功能之外,成了城市新经济的“产业孵化器”。
记者了解到,“天府绿道”将配置特色小镇、特色园、林盘院落等三级驿站共708处,以及若干亭台楼阁形态的四级驿站。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绿道”结合文化点位及驿站,将设置小型博物馆、艺术馆、广场、运动场馆、创客空间等载体。
2018年起,成都市将开始创办成都天府绿道国际马拉松赛、天府绿道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府绿道国际徒步大赛和天府绿道国际定向越野赛等一系列赛事,逐步形成天府绿道赛事体系。
根据规划,“天府绿道”体育设施布局以全民健身设施为主,竞赛训练设施为辅,以露天室外场地为主,室内场馆为辅,并配置商业综合体等项目,使体育产业、商业、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合为一体。
成都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绿道系列赛事活动将以区域特色化和国际时尚化相融合为定位,以马拉松、徒步、自行车、登山、轮滑等项目为抓手,不断丰富体育活动项目。
“在合理的机制和资源整合下,城市河道沿线文旅建设与发展是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生活进步的动力。”成都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府文化植入重现古蜀风韵
在绿道工程规划经过的白鹭湾湿地中,一条空中绿道从湿地上空越过,这既是对湿地原有生态的保护,也散发着“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韵。全长16920公里的天府绿道,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天然绿肺,也是承载着地方文化古韵的万里画廊。
从都江堰到黄龙溪古镇,锦江绿道贯穿润泽成都平原千年的锦江。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天府绿道”的轴心,锦江绿道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核心,挖掘治水兴蜀的历史文化元素,体现水文化、古蜀文化、创新创意文化,突出“水润天府”的文化主题。
同时,天府绿道景观还将采用“介入式设计”,利用零星地块和闲置土地,通过设施、装置、标识系统、公共艺术和景观节点等形式展示绿色廊道经过区域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作为可进入、可参与的绿道系统,“天府绿道”巨大的绿道网铺开后,城市原本碎片化、零散化的绿色空间将被一一串联。特色产业集群、产城融合、全流域旅游将被统合起来,为城市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并辐射周边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成为城市生活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届时,城市生态、产业发展、人文价值的效益将逐步显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城市与绿色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