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混凝土抗风住平方标准
60年代混凝土抗风住平方标准主要是以GB50010-2010《建筑抗风设计规范》为依据,其中有关混凝土抗风住的规定如下:
1. 建筑物的抗风设计应当遵循本规范定义的“抗风等级”,具体如下:类别Ⅰ结构体:抗风等级为I-15;类别Ⅱ、Ⅲ结构体:抗风等级为I-20;类别Ⅳ、Ⅴ结构体:抗风等级为I-25。
2. 混凝土抗风住的设计应当考虑混凝土强度、抗裂性能、抗渗性能以及抗切变性能等因素,并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1)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应当大于抗风等级要求的钢筋混凝土设计强度的1.3倍。
(2)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抗渗性能应当满足有关要求。
(3)混凝土的抗切变性能应当满足GB50010-200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要求。
风压对建筑的作用力主要是在水平方向,而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对建筑的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作用力。
高层建筑抗风压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形体来减小风压,结构设计根据高层建筑的高度来计算最大风力产生的扭矩来计算建筑柱子和梁板的受力。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主要是结构专业,根据建筑所在区域位置,根据所在组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来增大建筑的抵抗外力的能力。
2)截面较大;
3)顶部弹簧板连接。
悬臂梁式抗风柱的设计理念是过去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的延续,有它自身的合理性。但是,相对于轻型钢结构厂房来说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1)现在的轻屋面钢结构厂房由于自重很轻,实际的沉降量是很小的,加设弹簧板的必要性不是很大;
2)柱脚刚接、独立承受风荷载,需要相对较大的截面才能满足。当然,这种设计理念本身并没有错误,可以作为我们设计钢结构工程的一种选择,在有些情况下也有其独特的优点,比如,当主结构要求不能承受风荷载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图纸:把柱脚设计为铰接、抗风柱截面很大、顶部加弹簧板,则是对这种设计理念的不理解,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来源于问问我
在设计塔台时,我们必须考虑塔高、塔型、塔台位置、实用性、安全性、成本等方面的因素,设计越完善,中标概率越高。
塔台设计要素:1、塔台整体设计结构,决定着塔台的稳定、坚固和承重能力;决定了塔台整体形状结构、多面体样式、美观性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用三角形结构。2、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文字、标识等方式备注胶条的位置,有条件地选择和优化胶条的使用,保证接口处固定牢固,以此实现坚固与成本的平衡。3、要思考并权衡抗震、抗风、稳固的设计与控制材料成本的关系。
根据办公楼的规模、使用要求和技术、环境条件来确定建筑的体形、体量、层数、朝向等。在平面和空间上处理好办公用房之间、办公用房与各种服务用房之间的关系以及室内外环境。按照人流状况,解决平面和竖向交通问题。在高层办公楼中,竖向交通更为重要,如电梯的合理设置。在处理交通问题时,须合理地缩短交通路线和压缩交通面积,扩大办公和其他有效使用面积,以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应考虑消防设施和火警时的`疏散设施,以保证安全。在结构上,应根据规模、层数、体形等,选定结构形式和进行抗风设计。处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要进行防震设计。根据不同要求,进行供暖、通风、空调、采光、照明、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和其他设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