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冬季养生第一汤,仅仅三味药,让整个冬天充满温暖
虽然说,“冬至一阳生”,意思是从冬至开始,阳气逐渐开始有了生机,而且天气也从此一天比一天长了,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从冬至开始,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就到了,尤其是“三九四九冰上走”,那将是全年最为冷冻的时间节点,那为何阳气初生之后的一两个月时间,天气反而寒冷的令人叫苦连天呢?这也许就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吧。
在寒冷的冬日,如果保暖措施不到位的话,极有可能让身体生冻疮。所以,古往今来,冬令进补是 养生 人士的共识。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尤其是大唐药王极其重视食补,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年前, 医圣张仲景 就已经发明了 冬令进补的食药两用的良方 ,在寒冷的冬季食用,不仅可以起到温中驱寒的左右,还可以起到补虚止痛的作用。这个良方用药极其简单, 药仅三味 ,如果能够运用得当,可以让你整个冬天都充满温暖。
那么,这个奇妙的良方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它就是 被誉为冬季 养生 第一汤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一提到羊肉,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冬季暖身的 美食 。而在一千八百年前,医圣张仲景用羊肉做汤,给里面加一些 当归和生姜 ,竟能发挥奇妙的 养生 治病的作用。而且生姜也是发表散寒的良品,无论冬夏均可使用,是四季必备、食药两用的好物。再加上当归补血活血、润燥止痛,三味组合,可谓是妙不可言。
如果是用来食用的话,制作方法与中药煎服还是不一样。一般来讲,羊肉的量还是可以用到一斤,而当归只需要半两即可,生姜的话可以用到一两。在制作的时候,先将羊肉切成小块,清洗干净,用生姜末、黄酒和大蒜末腌制,然后焯水,沥干备用。
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9克,生姜9克,枳实5枚。
加水600毫升,煎到300,分三次温服。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18克(包),葱5支,新绛6克(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6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6克。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9克,甘草3克,炮附子9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6克,生附子15克(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3克,赤小豆3克,香豉9克。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0克。
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200毫升,加芒硝溶化后,顿服。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10,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厚朴6克,炙枳实9克。
用在伤寒阳明腑实证。
临床出现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或者是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
11,厚朴三物汤:
厚朴24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
本方行气泄满,以厚朴为主,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通。
现代临床经常治疗术后腹胀、癃闭、慢性肝炎等。
12,下瘀血汤:
大黄9克,桃仁9克,䗪虫(熬)9克。
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
可以水煎服,每日2次。
古代主治产妇瘀阻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现在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冠心病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13,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微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现代常见用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肿、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14,大黄甘遂汤:
大黄12克,甘遂6克,阿胶6克。
破瘀逐水,养血扶正。
传统用在妇人产后,水与血结,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
现代用在治疗闭经,尿潴留、肝硬化腹水、精神分裂症、臌胀、癃闭等病症。
15,小陷胸汤:
黄连6克,半夏12克,大瓜蒌实20克。
用在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16,泻心汤:
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用在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湿热黄疸,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外科疮疡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现代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1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10克,香豉(绵裹)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挺精妙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或者伤寒、温病,经汗、下之后,心中懊憹,虚烦不得眠,短气。不容易掌握。
现代也就是用在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热,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
18,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15克,香豉(绵裹)20克,生姜15克。
加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传统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呕者。
现代适用于情绪不稳定,失眠,胃冷型的反复呕吐、呃逆、打嗝。
19,枳实栀子豉汤:
炙枳实6克,栀子(擘)9克,香豉(绵裹)12克。
加水1400毫升,空煮取800毫升,加枳实、栀子,煮取400毫升,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二次温服。复令微似汗。
热病愈后劳复或食复者,症见发热、虚烦、胸腹胀满者。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20,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9克,炙厚朴12克,炙枳实9克。
加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有呕吐的吐完之后服用。
治疗伤寒泄下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失眠)者。辩证关键是看到口苦,舌质红而舌苔黏腻较厚,脉数,烦躁不安,或呕吐,或腹痛,或大便干小便黄等。
21,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15克,炙甘草3克,黄柏6克。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者,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
现在用的少,哪能等到黄疸这么严重啊。《新中医》2009年第2期,报道用于治痤疮效果良好。
22,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6克,苦参6克,干地黄12克。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
现代临床看到妇女虚热,睡觉喜欢将手脚放到被子外面的,可以试试。
本文内容仅普及中医知识
如需使用请遵医嘱
据说张仲景刚开始发明“饺子”是为了治疗冬天里人们耳朵上生的冻疮。
刚开始饺子还不叫饺子,而是叫娇耳,其馅料是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等等,主要是起治病的作用。
再后来饺子才逐渐变成一种广泛流传的食物。
不过据史料记载,辣椒在中国不是原发地,是明代末期才由国外传入我国的,所以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发明的饺子做法里用的应该是某些辛辣之物,而不会是辣椒。
不过冬至吃饺子这个习俗,一是为了防病,二是为了纪念张仲景。
日前,继南阳张仲景大厨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仲景公司)在2010年1月花费40万元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购买了《采蘑菇的小姑娘》歌曲的电视广告使用权2年之后,仲景公司再度支付44万元的版权费,获得了该歌曲用于其旗下产品“仲景香菇酱”品牌传播的使用权,此举标志着仲景公司在打造“中国营养佐餐第一品牌”的道路上,再度迈出坚实的一步。
据仲景公司法务经理介绍,他们曾于2010年1月16日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签订了这首歌的著作权使用授权协议,并在中音协的许可下对歌词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修改后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的使用。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在听到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旋律时,会不由自主地唱起仲景香菇酱广告中的歌词,这种老歌新唱的完美结合,不但使经典流传的老儿歌再度走进人们的视线,更为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编经典歌曲,巧妙抢占公共心智资源,使广告创意更具攻心力。通过对经典歌曲的改编,在传播企业产品的同时,让那些在人们心中一度淡漠的熟悉旋律再度浮上脑海,勾起人们对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掀起一股经典热潮。人们无论在情感还是心理上都会对广告有一种亲近感,进而在产品的选择上会有优先性。这对于企业和歌曲作者以及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三赢的局面。
当然,既然是使用版权音乐作品,自然就无法回避版权使用的相关问题。有专家指出,在音乐版权使用费用偏低、版权意识逐渐提高的今天,仲景公司在两年版权使用权后再度高价续约两年的行为,无疑有着推动广大企业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作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尊重作品知识产权的榜样。
演绎《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是张仲景大厨房公司旗下的知名产品——仲景香菇酱,该产品主料选用伏牛山脉生态环境中生长的优质西峡香菇,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香菇多糖、多种纤维素及微量元素等21种营养成分,进入市场后尤受儿童、学生、白领、妈妈等消费者的欢迎,“采蘑菇的小姑娘,就采仲景香菇酱”也随之成为不少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歌词。
44万元的天价版权费再度续约,只不过是张仲景大厨房在企业全面发展之路上的一个开始。相信在以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张仲景大厨房会坚持“用心做事,诚信为人”,通过稳扎稳打的实际行动,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女娲造人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