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何家村发现的“鸳鸯莲瓣纹金碗”是怎么回事?金碗是皇帝使用的吗?
1970年10月,考古专家在陕西何家村挖到一处古迹-大名鼎鼎的何家村唐代窑藏,此处一共出土唐代金银器近1000件,是有史以来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大的发现,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究竟什么来历?
专家最初认为是雍王李守礼在安史之乱时埋下的,但后来经过研究分析,发现窑藏有些器物制造时间晚于安史之乱,这些遗宝的主人应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这批金银器物埋藏年代保守年份是唐德宗建中四年爆发的泾原兵变时。
清代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有刘震一家携宝出逃的记录,当时守城将士知道刘震是朝廷重要官员,故不敢放人出城,刘震只得带着数十车宝藏返回家中。因此,何家村宝藏十有八九与他有关。
当然这些宝藏并非他的个人财产,而是由他保管或收缴上来的,从宝藏整体来看,几乎都是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品。据文献记载,后来刘震做了叛军,但很快唐军收复了京城,背叛朝廷的刘震被斩后,他当年想要带出城的那批宝藏也就不为世人所知了。
专家称,这批金银器物代表唐朝金银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而这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唐代金银器中少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大家从下图可看到。
如今,这两件鸳鸯莲瓣金碗被称作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来欣赏下鸳鸯莲瓣金碗~~
金碗高5.5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7厘米,壁厚0.2厘米,重391.5克。碗腹鼓起,底平唇圆,下有喇叭形圈足。
最引人注目是,碗身装饰各种各样花纹,腹部是两层仰着的莲瓣,每层10瓣,上层莲瓣中还绘有鸳鸯、鹦鹉、鸿雁、鸭、鹿、兔等动物,禽鸟或飞或栖,走兽或奔或走,总之动静结合;下层莲瓣是各种花草。确实非常精美。
碗内底部中心有朵蔷薇样的团花,而与之对应的外底中心是一只回首鸳鸯,周围绕着忍冬云纹。碗内刻着一只张开双翼的飞鸟和数朵漫卷的流云,碗的内部书有“九两三”三个字。此类用墨书标重于器物起源于唐朝,是为防止库中器物被人以轻换重。
但后来专家称重发现,鸳鸯莲瓣金碗实为“九两半”。
唐朝金银器中碗的数量非常多,形制也变化多样,如有多曲碗、折腹碗、带盖碗等,但大多数碗是银质的,金碗数量少之又少,更别说如此精良的金碗了。
据史料说,唐代金碗很少用来当作酒器,但仍有学者认为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用来饮酒的器皿。
金碗充分展示了唐朝的艺制风格与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并将旺盛奢丽的民族基调完美融合,装饰的惟妙惟肖也体现出金银器工艺装饰的高超技艺。
据记载,金银器在唐朝是等级的象征,凡三品以下官员均不得用金银当食器。
还有,金碗的出土实属罕见,关于它的文字记载也非常少。《唐摭言》记载,也意指金碗大多是黄帝所使用,可见其珍贵程度。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历史博物馆
同福碗粥送的同福金碗是陶瓷的;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
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历史
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到了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十一世纪)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便已出现。至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我国就已完成了用高火度烧成胎质坚实的瓷器这一重大发明。
唐代(公元618—907年)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和埃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博得了“瓷国”之称。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的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了前代。
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所烧制的陶瓷器物的种类在增加,样式在变化,内在质量在不断提高。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的民族,内蒙古民族文化在我国各个民族文化中都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内蒙的特产也是数不胜数:常见的有奶制食品、牛肉干、烤全羊等;除了吃的,内蒙古的工艺品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内蒙古银碗:
银碗是好多人对蒙古族饮食器具的第一印象,它们外形优美,花纹雕刻精致,在祝酒时使用银碗,代表了对远方来客的美好祝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不仅仅只是一种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内蒙古特色工艺品摆件可汗银碗、大汗碗艺术品的设计来源就是蒙古族的银碗。
大汗金碗工艺品摆件
内蒙特色礼物可汗银碗
德吉酒具:
到蒙古族家里做客会“献哈达”、“递鼻烟壶”等礼仪,这是一种文化习俗更是一种礼节;
荣朝的德吉酒具可以让你在当地感受这种风俗文化,更可以让你带走属于它的工艺品。
内蒙古吉祥献瑞鼻烟壶文创小礼品
德吉酒具工艺品
音乐娱乐有“马头琴”,来内蒙聆听一场马头琴盛宴,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会。
琴韵悠扬马头琴挂饰
内蒙古特色工艺品摆件马头琴装饰品
象征意义:珊瑚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与权势,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
珊瑚倍受尊宠和喜爱,王侯巨贾多将其作装饰用,珊瑚也被制成念珠。中国古代的王公大臣,上朝所穿戴的帽顶及朝珠亦多用珊瑚来做成。
扩展资料:
1、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
2、珊瑚生长环境:水深100-2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对于与虫黄藻( zooxanthellae) 共生的珊瑚来说,其存活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光照是珊瑚水族箱养殖或异地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3、珊瑚是珊瑚分泌的贝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以微晶方解石团聚体的形式存在。组成中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多以树枝的形式存在,上面有竖条纹。每个珊瑚横截面都有同心圆和放射状条纹,通常为白色,也有少量的蓝色和黑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