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的定制家具哪个牌子的更好?
成都定制家具品牌很多,其中本地规模最大的就是心逸品家居网。总部在成都金牛区冶金大厦,成都生产基地在
大丰园区。还有心逸品网络商城!心逸品以定制环保家具为核心!价格以出厂价为准!对成都本地的用户来说是很划算的!售后也更方便.
定制衣柜加盟费用需要投入多少钱?这是每个加盟者都关心的问题。毕竟投资有风险,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盈利,如果前期投资过大,会影响到后期的整个经营过程,稍有经营不善,可能会导致经营的失败是小事,重者“血本无归”。所以了解衣柜加盟投资成本,让每个加盟商心里有底,计算好自己的投入资金实力,才能更好的选择合适自己的整体衣柜品牌。
定制衣柜加盟费用这个包含了整个加盟过程的投资费用,从开始签订加盟合同到衣柜加盟店开业过程的整个费用。整个的加盟费用主要有几个方面:品牌加盟费、信用保证金、首次样板费用、店面费用、其他相关费用。
品牌加盟费:目前整个整体衣柜行业对于加盟费的收取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在5000起底,每个品牌不一,有些厂家自诩为大品牌收取巨额的加盟费,有的厂家打着免加盟费的名头却在样板上动手脚,规定加盟商上多少货款的样板,不管怎样苦的都是广大加盟商。加盟费不等于品牌实力。加盟本身是以互助互利为目标。
品牌使用保证金,对于加盟保证金,每个品牌有所不同,有些是象征性的收取,有的是收取等额同加盟费。对于保证金的使用不同的厂家也有所不同。一些自诩为大品牌收取巨额保证金,是为了一旦出现经销商出现走单等情况时候用来约束经销商。加盟只有在诚信、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久的合作。对于保证金,德夫曼衣柜收取的策略不是为了约束经销商,而是从多方面考虑,如对于经销商在经营过程遇到的资金周转困难,可以暂时性的用保证金来冲抵货款,或充当其他费用,保证金只是为了后期经营的一个保障,并且对于保证金,我们在签订加盟合同的时候是会写进合同,承诺加盟合同到期如不续签是会全额返还的,具有法律效应的。
首次样板费用,整体衣柜加盟之所以火爆,原因在于其零库存、无积压货品的风险,只需要在店面上样板配备相应的人员即可经营盈利。那么首次上样板需要多少费用呢?主要是根据店面大小来决定。下面以店面80-100平方米的店面作为参考。如德夫曼对于这样的专卖店配备最新款的样板,有整体衣柜、衣帽间、书柜系列、酒柜、电视柜、斗柜、鞋柜、翻转床、卧室系列、整体衣柜门系列等根据空间结构来选择。整个样板费用大概在3-10万左右。
店面费用:店面费用主要包含是店面租金和装修费用。店面租金费用主要根据每个地区、地段不同,一个80-100平方米的店面平均在5000-8000之间,具体费用根据每个经销商的地区消费水平决定,如自家有店面这个可以省去。对于装修费用,也是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决定,不过为了让经销商更快速的将加盟店开起来,对于装修补贴,德夫曼衣柜会根据店面的大小有相应的补贴,可以以货单减免形式,也可以申请补贴形式。
其他相关费用:其他相关费用主要是其他办公设备的费用如电脑、饮水机、打印机、电话等除了办公设备费用,还有配备人员的人工成本,看具体配备人员数量、每个地区的工资水平决定。
以上是整体衣柜加盟费多少钱,通过针对每一项费用详细的分析,相信很多的加盟商对于整体衣柜加盟需要投入多少钱心中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具体的衣柜加盟费用还需要加盟商亲自去考察,这些只能是作为一个参考的对象。
俗话说,食在中国。在这个古老又奇异的国度中,距今三千年许,诞生过灿烂的青铜文明。实际上,在青铜时代,中国的饮食就摆脱蒙昧,与青铜之光相映成趣。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吃饭的青铜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吃饭的青铜器
我国古人在新石器时代便最早培育出了粟、黍、稷、稻、菽等粮食作物。大约从夏商时期起,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华夏先民进入到以作物栽培为主的农耕时代,粮食作物开始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主导,正像王学泰先生说,“夏商两代的统治者不仅在吃上日渐讲究而且也开始注重餐具、食器”。可见,人们的口食之欲,对饮食的精致化要求推动了餐具的发展。在商周时期,由商王(或周天子)、诸侯、卿士大夫构成的上层社会所使用的最主要最为人称道的食器当属青铜器了。然而一涉及青铜器,就有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就青铜容器作为炊器、盛食器之外,还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的重要礼器。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与仪式活动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分野,除非是特别制作用来祭祀的铜器外。在语言上也有相通处,《战国策·中山策》中有“饮食哺馈”说法,高诱注说,“吴为食馈,祭鬼亦为馈”。所以,古人祭祀的礼制活动与日常饮食是杂糅在一起的。换言之,在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中所使用的青铜器,是存在于观念之中的另外一种日常活动。
青铜食(饮)器的种类及其演进
我们来以饮食 文化 的角度来观察青铜器。这是以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甚未涉足的领域,可能偶有间涉,如张光直先生《中国青铜时代》辟出一章来谈《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饮食具》,但旋而转投其他研究。张先生所言,“我之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方式,多多少少是身不由己的。在研究商周礼器的过程中,我逐渐觉察到要了解这些器物,必须先了解这些器物所用于其上的饮食”,可以提示我们应该也必须开展“另类”的探研。
在众多的青铜食器中,首当其冲应该当属铜鼎,所谓“钟鸣鼎食”。《说文》对“鼎”的解释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许慎对器形虽说的不全面,但一“宝器”业已将鼎在众多食器中的地位昭示。简单来说,鼎是烹煮器,但又不绝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鼎底部与足部带有烟炱,可以证明鼎确为炊器,但除过煮食物外,亦可以用来煮汤(热水),或是宴飨时用作盛肉与盛调味品的器具。鼎的不同用处,大致可以依据鼎的大小和铭文中的自名来予以推断。
仅用来烹煮的鼎,称之为“镬鼎”,是可以直接煮牲体或是鱼腊等物,商代的司母戊鼎,西周的外叔鼎的容积显然都可以达到。笔者曾参与测量外叔鼎的工作,其容积能盛三袋五十斤装小米有余。我们现在所见商代的大鼎大多可以认为是镬鼎之属。但是这种镬鼎不用来直接进献所煮食物,而是换盛小型鼎,来继续烹煮将牲体分解后的 食材 。这种略小的鼎称之为“升鼎”,升有“升进”之意,专用以盛放烹牲的鼎烹熟的各种牲肉,以铉扛运奉献于中庭。镬鼎、升鼎中所煮的肉大多是白肉,这跟当是常见不备五味的“大羹”类似,以清简之味飨上苍祖宗,以示不忘当初稼穑之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羞鼎”,顾名思义,“羞”是指盛形盐、蜜糖、梅酸、姜辛、酒香、豉苦等味的调味品,而羞鼎则是进食时盛放调味品以为盛主食之鼎的陪置之器。故此,一次饮食活动中,所用的鼎有镬鼎、升鼎、羞鼎三种。但是,这只是一个大致说法,实际情况远比这些复杂的多。两周铜鼎上的自名就有饙鼎、羞鼎、飤鼎、会鼎、馈鼎等等。虽然铜鼎自名并不一定要应照某一固定的用法,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饮食活动并不拘以成法。当然,餐饮之中还是有些规矩的,即列鼎制。
升鼎又常常形制相近、大小相次的排列,如安徽省寿县春秋晚期蔡侯墓出土一组七件的蔡侯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M2出土王子午鼎七件,等等。以升鼎为代表,可知鼎数的使用分九、七、五、三或一——这样四种使用制度,即礼名太牢、少牢、牲和特之称。贵族大夫用鼎之数,是要与自身等级相合,不可相违。《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曰:“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是对当时鼎制一种非常模范的模拟规定,实际情况要远比这个“完美”的规定复杂和灵活。如春秋时期,楚国诸侯就有用十鼎之例,鼎数上已同“天子九鼎”构成僭越,但不用奇数,而用偶数,更让人称异。在中原地区,又以簋与鼎相配,常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天子之制,乃是九鼎八簋。后世文献言称“九鼎”颇多,恐怕也与列鼎制度的“九鼎八簋”之制有些关系。
鬲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河南陕县三里桥就出土有陶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如果用以煮粥,则空心的足是难以清洗干净的。正因如此,鬲起初并非用于炊粥,而可能只是一种烧水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鬲的袋腹逐渐蜕化,西周中期以后,形体变为横宽式,裆部分界宽绰。鬲的形制变化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鬲的袋腹在炊粥时的不便之处,并着力改进使之更实用。到战国晚期,青铜鬲便从礼器和生活用器的行列中渐渐消失了。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了鬲作为炊具存在较大的缺陷,随着社会的进步,劣者必被淘汰。
商立鹿耳四足青铜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青铜甗是上为大口盆形器与下为鬲的组合型器。甗专用以蒸炊,下面鬲盛水,甑置食物,其下举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同于现在的蒸锅。甑底有一铜片,通称为箅,箅上有十字形孔或直线孔,以通蒸汽。但在出土的商代铜甗中,多不见中间的箅,唯甗腰处内壁附有凸起的箅齿,可能不是直接放食物于铜甗上,可能用竹做的箩、筐等盛稻黍,再将其放于甗上。
春秋蔡侯申簋,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以上是炊煮器,还有簋、簠、敦、豆等盛食器。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用来盛以黍粟等食物,一般与鼎并称,成为重要的固定化器物组合。如果说鼎如同我们现在所用的锅的话,簋则意味我们餐饮时的碗鼎专用以烹饪或盛肉食,而簋则专以盛放黍稷食粮。其形制有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有耳的又有两耳、三耳、四耳的。
春秋蟠虺纹盨,安徽太和县胡窑出土
簋绝大多数是圆体,西周晚期还出现一种长方体圆角的盖器,称为盨。盨的功用与簋相近,实际上是簋的变种。最早一件盨,是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盨,时代约在周孝王四年,即西周中叶晚期。其流行时间很短,至春秋前期已罕见,形制变化亦不大,流行范围也大多在岐周、丰镐、成周三都王畿地区及相邻的晋、应等诸侯国统治中心地区。张懋镕先生认为,铜盨主要为西周中上层贵族使用,其作用是抬升饪食器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
许公买铜簠,湖北黄州城出土
簠,是一种长方形、斗状、器盖同形的铜器,也是盛黍稷稻粱的食器。器盖可互相扣合,盖口四周多有小兽钮下垂,加于器上可保持稳定。簠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南方地区更盛于北方。春秋中期以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如河北易县出土的齐侯敦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受同时期鼎的影响,俗称“西瓜敦”。与敦关系密切的食器当为豆,铜豆大体有深腹豆、平盘豆两类,深腹豆与簋、敦相类,用以盛黍稷粮食,而浅盘豆则是盛菹醢等酱类。此外,在豆类器中,还出现一种柄部镂孔、盘极浅的器形,称之为“甫”或“铺”。与盨一样,流行时间很短,所使用范围也极其有限,同样只在中上层贵族间使用。“铺”可能是文献中的“笾”,专以盛干果肉脯。
骨柶,河南安阳西北岗出土
进食入口的工具一般用骨柶,俗称“餐叉”。商代的骨柶,在形制可分“叶”、“枋”(柄)两部分,材料有角质和木质两类。河南安阳西北岗一带发掘的则都是以 动物 的肋骨或腿骨为材、外形长方、上窄下宽、扁薄弧凸的器用骨柶上的 雕刻 纹饰题材丰富,有各式复杂多变的花形纹、兽面纹、蝉、鸟、凤纹及几何图形。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铜箸发现与殷墟西北岗的墓葬中,同出有盂3件、壶3件、铲3件,箸3件,陈梦家先生则认为,所出土的铜箸更应是烹调器具。而类似今日的筷子作用的铜箸则要在春秋时期才出现。两周常见的青铜匕又可以称之为最早的调羹。铜匕,曲柄浅斗,有椭圆形、圆形。匕柄有长、短之分,柄上多装饰有花纹。礼书上又分饭匕、牲匕、疏匕、挑匕四种,饭匕和牲匕常用,挑匕、疏匕都是大型匕,可归为牲匕属,用以鼎镬内取肉于俎。考古发现的大匕,多做尖勺状,便于分割牲体,兼舀肉汤。饭匕,形体较小,直接用于进食。战国中晚期始,伴随西周礼制的瓦解,大匕逐渐消失,小匕也趋于轻便实用。著名的一件战国早期鱼鼎匕,就是一件饭匕虽然其铭与鱼鼎相配,但绝不是盛舀牲体的牲匕,俨然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勺匙。
拼音: dǐng, 笔划: 12
部首: 鼎 五笔输入法: 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 钟鸣鼎重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