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家具 > 正文

安徽安庆长江万里木工工资不给到什么地方去

愉快的黄蜂
忧伤的蜜蜂
2023-03-01 00:11:13

安徽安庆长江万里木工工资不给到什么地方去

最佳答案
美满的战斗机
细心的花生
2025-05-21 01:50:25

劳动监察大队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被拖欠的工资。

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北京地区不需要提供登记信息)。

2、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然后给双方举证期,给对方答辩期;然后开庭审理,之后对你们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不成仲裁委会下达裁决书;劳动仲裁60天内结案;对于裁决书不服,劳动者可以起诉到法院

最新回答
善良的百合
贤惠的洋葱
2025-05-21 01:50:25

发家具厂家具工招聘的方法:

1、广告宣传

新开家具厂招工可以采用宣传单页和广告宣传方式,可以与媒体,电视台有合作关系,前后所需要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做好全面的宣传招工信息。新开家具厂招工要把更多信息资源散发出去,让更多朋友清楚这些信息。

2、街道发传单

传单信息相当重要,可以到街道上发招工信息传单,把传单发到每个人手中,只要有需求,想要找工作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条件和要求,能够找到更多需要工作的朋友。街道人流量大,有助于把消息散发出去,有利于招工。

3、搭配销售

房地产楼盘接触的人员比较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对家具和装修有需求的人员,如果在木工方面,有一点经验的朋友到家具厂工作,将会有更大的收入。

新开家具厂招工信息其实也是比较简单的,按照这几个方法来招聘,就能够有很多的员工应聘,当然宣传方式上也是需要到位的,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也能够做好更好的宣传。

闪闪的手链
魁梧的万宝路
2025-05-21 01:50:25
这要看你是做哪一道工序的,因为工序不一样,待遇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家具厂,开料师傅的月工资在2500左右;排砖师傅在3000左右,铣型的在2500-3500,组装的一般是计件,多劳多得。

眼睛大的溪流
殷勤的火车
2025-05-21 01:50:25
一定有的,需要您主动出击,到周围的家具厂留意一下,也可以到家具城看看有没招收安装师傅。

并且可以看看招聘网站或者分类网站的招聘信息。

家居诚家具家品知道团队愿你早日找到好工作

疯狂的丝袜
要减肥的板栗
2025-05-21 01:50:25
你准备请装修公司还是自己弄。

如果是请装修公司的话,价格上你可能会觉得可以承受,但是质量就不敢说了。我家装修的时候地面找平用了三十袋水泥,楼上和我同一户型的只用的十六袋。因为他家是全包。

地面瓷砖,你要是需要买品牌的话,可以买品牌的特价砖,如果不买品牌的话,就要买那种不透水的砖,可以让店家给你试验不透水效果。

墙体乳胶要等水电、木工都做完之后,再让漆工进来弄,装修公司一般为了效果在最开始就会把墙刷白,其实没必要。油漆要选好的,零甲醛的那种。

我是自己装修的,建议你橱柜让木工给你做,然后自己去做橱柜的店订做橱柜的面板,晶钢面板是230一平方,我家用的是碳光的也才310。

我看你问的比较乱。我给你个顺序吧

首先,是泥瓦工进家,把该砸的墙砸了,该砌的砌了。

第二步,让水电工进家,把水路电路走好,如果水电工技术好的话,你可以要求他给你开槽走管子穿线。

第三步,让泥瓦工进家,把水电工开的槽子粉了。然后给卫生间、阳台做防水,做防水之后要试水一天。之后开始贴卫生间和阳台、厨房的瓷砖。

第四步,让木工进家,(这时候,可以将卧室的门定了)包门套,窗套,做家具,将卧室的门安装了,上门锁、地吸。

第五步,泥瓦工进家,将木工做活后一些不平整的地方抹平,将卫生间厨房门头上的砖贴齐。

第六步,漆工进家,将房顶的白涂料给铲掉(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很多漆工为了省事都不愿意铲,但是一定要铲,不然将来顶上的涂料会泡起来,结壳,往下掉)。漆工一般要刷四到五遍漆。

第七步,水电工进家,将开关的面板安装好。安装灯、卫浴(建议座便器和洗面池一定要买品牌的特价款,贵不了几百块钱,但是一劳永逸,杂牌的容易坏,将来换起来很麻烦)。

第八步,如果家里是铺木地板或强化地板,这时候可以铺了。同时,可以将家具、家电买了。

装修无大小,可以先自己给每件东西做个预算,按照预算去买东西,不过说实话,我家装修的时候做的预算是没多大用处的。最后,全盘否定了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清秀的蓝天
踏实的刺猬
2025-05-21 01:50:25
方法倒是挺多的,有专门请别人去除得,也有自己买一些【竹扬】甲醛清除剂这种系列得除醛产品自己去除。这种要看自己倾向于哪一种啦!如果手上不宽裕得话可以自己买一些竹扬除醛剂之类得自己除,宽裕得话直接花钱找线下。百度下有很多相关信息。

善良的羊
沉默的白云
2025-05-21 01:50:25
一、饮食

1、饭食

传统主食是籼米干饭。麦类、豆类、玉米(俗称五谷)、高粱(俗称)、山芋等均视作杂粮,间或配搭食用,以求饭食多样化。建国前,贫困户或逢灾荒年景,大麦、山芋等充作主食。传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餐用小麦面食,建国前只富裕家庭偶或为之,建国后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城镇居民中已成习俗。

2、菜肴

素菜分蔬菜和豆制品两大类。传统蔬菜品种繁多,但有季节性。春有白菜苔、豆芽、芥菜、蓬篙、菠菜、春笋、藕等;夏有黄瓜、瓠子、南瓜、冬瓜、茄子、辣椒、豌豆等;秋有豇豆、黄豆、豆芽、丝瓜、茭瓜、扁豆等;冬有萝卜、白菜、冬笋、藕。调味菜有大蒜、葱、韭菜、生姜。建国后外地传入不少新品种,如花菜、马铃薯、梅豆、包心菜、菜笋等。加上用暖室培育,不少蔬菜突破了季节界限。常年供应的豆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节日还加制千张、豆皮(腐竹)、生条。荤菜分肉类、禽蛋、水产三大类。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肉很少,传统习俗不食狗肉。禽蛋类以鸡和鸡蛋为主,鸭、鹅次之;建国后少数人饲养鸽子,尚未推广。水产类有鲤、鲢、青、草、鳊、乌、鲇、大头鱼,东南乡泊湖还盛产银鱼。另外还有黄鳝、白鳝、甲鱼、虾子。至于野味,建国前有猎户专门捕猎,山区尤多,猎物有野猪、兔子、雁、山鸡、野鸡等。山区腌野猪肉和东南乡腌野鸡是建国前民间传统佳肴。群众普遍有腌制食品习惯,蔬菜类大部均有腌制;荤菜有腊肉、咸鱼、咸鸡、咸鸭、咸鸡鸭蛋等。冬末,几乎家家都用豆腐制作腐乳。

3、饮料

(1)茶:县内山区历来产茶,建国后又向县东南丘陵地区推广。对尊贵客人或喜庆节日来人,除奉茶外,还加奉糖果点心招待。解渴无定时,需要保温。建国前传统保温方法有二:一是在木制或棕编暖壶桶中铺上棉絮或稻草之类,将盛茶的茶壶放入其中,壶嘴露在外面,以便倾倒,可保温约6小时。二是将茶壶置放锅台上留有热水的座罐中,或放进取暖用的大火桶内,有的干脆放进尚有余热的灶膛内。建国后,热水瓶进入千家万户,普遍采用现冲泡现饮用的方式。

建国前,贫困户连劣质茶叶都买不起,便用山楂叶代替,勉强可用。为方便行人途中解渴,交通要道还建有茶亭(又名凉亭),山区更多,义务供茶多由集体负担。

汽水、咖啡、果汁等饮料,建国前只在官绅富户中偶见。建国后市场均有供应,还增加麦乳精、益寿精等营养饮料。夏季,县城、徐桥等地还有冰棒厂生产冷饮,用西瓜解渴也很普遍。

(2)酒:是佐餐饮料。县内建国前无酒厂,只有少数私人酒坊,生产量少。农村中等以上家庭大都是请酒匠上门,或独户或联户酿酒。以白酒为主,兼及糯米甜酒。外地输入的瓶子酒量少价昂,群众多买散酒,以斤两计量,家庭都备有酒壶,作盛酒、斟酒用。建国后县有酒厂,外来瓶酒品种繁多,啤酒、香槟等新品种也为群众普遍接受。

县内传统设宴必备酒,尤其是喜庆筵席还有敬酒、陪酒、猜拳行令习惯。

4、传统食品:

下述传统食品,有些虽非本县独有,但具有一方特色。

(1)豆把:用籼米加绿豆或黄豆、荞麦,添水磨浆,在热锅中烫成面盆大薄饼,切成条状,晒干收藏备用,食时可煮可炒。用肉片、青菜炒的鲜豆把是群众极喜食的传统食品。

(2)挂面:将小麦粉加盐和水搓成条后,悬木制架子上拉长晒干,长4尺左右。它比机制面条柔软鲜美。用肉丝及青菜等蒸炒的面条是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3)状元糕:将籼米、糯米掺合,用石碓舂成粉,加水,放进固定模子中蒸熟,形同方印,底边稍大,中以少量芝麻粉作馅,面上用圆筷印几个红点,讲究的加印“状元及第”4字。此食品多用于新女婿或外孙上门时作回敬礼品,以示吉祥。

(4)籼米粉发糕:籼米加水磨浆发酵后,加糖或糖精,放进蒸笼中蒸成不同形状的粑类:置茶盏中蒸熟者叫“黄糕”;散置笼中形同饼子者叫“发粑”;铺满笼中形成整块蒸熟,面撤芝麻粒,食时切成小块者叫“封糕”。

(5)糯米圆子:糯米或略加籼米磨浆晒干备用,食时略加水和,用糖拌黑芝麻作馅,作成饼状蒸熟。它与外地年糕各呈特色。多用作喜庆礼物,馈赠亲朋邻里。

(6)贯香糖、泥铺糖:均用籼米熬的饴糖(俗称板糖)和芝麻为原料。贯香糖以板状质硬的饴糖卷成长约一寸、直径约八分的筒状,中实黑芝麻,外洒白芝麻,食时香脆。泥铺糖以泥状饴糖作成长三寸左右条状,中略加黑芝麻粉作馅,外洒白芝麻,食时甜软。建国前,县城及各乡镇均有私人糖坊做此类食品出售;建国后,贯香糖还作为本县传统食品外销。

(7)爆米糖:将糯米蒸熟晒干,再放入铁锅中炒熟,体积增大,成为爆米,然后将饴糖(或加红白糖),在锅中加热溶化后,再倒入爆米揉压成条状,切成长方形米糖。此物可充饥,可作礼物,原料现成,农村春节前几乎家家皆制作。建国后爆米机出现,用生米直接制成爆米,更为简便。

二、服饰

1、衣服

质料:建国前广大群众以家织土布为最主要衣料。县东南乡产棉花,农户家家纺织。徐桥地区盛产的“桥庄布”能染成青、蓝、黑、绿、黄、紫等不同颜色,为全县群众普遍采用。机织布(旧称洋布)如龙头细布、竹布、哔叽、府绸、斜纹单双面卡叽等,市面也有供应,但只有中等以上人家才添购一些,以应作客或喜庆节日所需。至于丝绸和细麻制品(夏布、香云纱)、皮毛等,只有官绅富户使用。毛线和机织棉成衣(俗称卫生衣)也是如此。

建国后家织土布逐步淘汰,机织布大为普及,并增加灯芯绒、平绒、华达呢布、派克布等不少花色品种。丝绸、呢绒、皮毛也开始进入工农家庭。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产化纤、呢绒产量日增,到80年代已成为服装主要质料,有取棉布而代之的趋势。

样式:建国前男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对襟式,裤子是叠腰便裤,长袍多用于老年人。至于夏布、丝绸、皮毛等质料的长袍,只有公职人员和富有人家使用。长袍外面加罩的马褂,抗日战争前就少见,建国后绝迹。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服装的主要样式为衬衫、中山装、制服、西装、夹克,冬春还加披大衣。建国后衬衫、制服等样式逐步向工农推广,形成普遍样式。

建国前,女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大襟式,裤子亦系叠腰便裤。旗袍,秋冬季还在袍面加西式外套,只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穿用。裙子有长短之分,长裙拖至脚面,中老年妇女喜庆日期穿一穿;短裙也要长至膝盖,系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专用。建国后,旗袍一度绝迹,大襟上衣逐步向对襟转化。建国初女干部和女学生还盛行列宁装、春秋衫。

进入80年代后,服装传统观念大为改变,加上外地城市甚至港澳的成衣大量涌入,不但样式新颖,品种繁多,花色也突破男女界限,并迅速向本县城镇和广大农村普及。

2、鞋、袜、帽

鞋:建国前,群众普遍自家制作。春、夏、秋着尖口或圆口浅帮布底单鞋,冬季着蚌式棉鞋。妇女还喜欢在鞋面上绣上花卉,老年妇女则绣(寿)字图案。儿童还穿虎头鞋,意在避邪。雨鞋有两种:一是用布作成夹棉鞋式样,鞋底钉满铁钉,再涂上桐油,可防潮。二是半截高底木屐,套在布鞋外面,使布鞋底不接触地面。长途旅行或劳动时则着麻制或稻草制的草鞋。当时市场也有胶鞋、皮鞋、皮底布鞋、力士鞋、球鞋(运动鞋)供应,但价格昂贵。

建国后,家制布鞋逐步减少,桐油雨鞋绝迹。城乡人民主要是购鞋穿用,鞋类品种也繁多。

袜:从民国初年到80年代,袜子质料和样式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布缝制的长袜,有单夹之分;冬季,部分男子还用布片将脚先包起来,再套上袜子,以利于御寒。从3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是棉纱(或丝)织袜,有长短之分,也有厚薄之别。70年代以后,卡普龙袜、尼龙袜、绒毛袜大量上市,棉织袜趋于淘汰。

帽:建国前劳动群众大都是夏、冬两季才戴帽。夏季为草帽,帽沿窄者形同礼帽,宽者形同斗笠。冬季防寒主要有毡制平顶瓦罐帽、棉线或毛线编织的尖头帽,能将长帽边放下护住耳朵和颈脖的马虎帽。老年还有棉织的风帽,两边护住耳朵,后拖一尺左右的长方棉片,可护后颈脖和背脊心。公职人员和商人主要戴礼帽、瓜皮帽(六合帽)。学生有单棉制服帽。博士帽也偶有所见,只限于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或公职人员。

妇女春、夏、秋三季一般不戴帽子,劳动妇女在室外劳动则用布片或毛巾盖住头顶及两耳遮阳,叫做头巾。冬季中老年妇女防寒多用头箍(两块半月形黑绒布片,一端缝结并饰圆珠或嵌彩色玻璃圆片,置前额正中,布片朝后护住两耳,另一端缝短带,束于脑后)和包头(长四五尺软纱,叠缠脑部),也有少数知识妇女用毛线织成的平顶帽。儿童多戴棉纱或毛线钩织尖头帽、狗头钵帽,还有形同风帽的虎(狗)头帽,上绣虎(狗)头形,拖片下系有小铃。

建国后原有帽式一部分淘汰,如瓜皮帽、马虎帽、头箍、包头等;礼帽一度绝迹,80年代又兴起。保留式样,在质料和样式上也有所改进。另外,还有大量新式帽子出现,如八角帽、干部帽、鸭舌帽、风雪帽、太阳帽等,还改变了建国前妇女一般不戴帽子的习俗。

3、饰物、发型

头饰:妇女的头饰与发型密切相关。建国前成年妇女的发型大体分三类:一是蓄满发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髻巴,俗称“馒馒头”。为固定髻巴须用丝网、夹子簪子。簪子呈条状,银制、铜制或木制插在发髻中间。有的还在髻巴上加插几根泡针装饰(泡针为二寸来长铜或铁针,一端有彩色圆球)。逢喜庆日还在两鬓或髻巴上插上绢制或绒制花朵。有些中老年妇女,不挽髻巴,将头发叠在脑后,用一大发夹罩住,俗称“乌龟壳”。青年妇女还喜在额前留一排短毛,长及眉际,称为“留海”或“坎毛”。二是梳辫子,这是妇女婚前的普遍发式。抗战以前大都梳一根长辫拖在后背,上扎彩色头绳,有的还加系彩带或花夹子装饰。抗战后梳双辫风气兴起,直至建国后。三是剪齐耳短发,是青年女学生和女公职人员发式,除需用夹子外,不加饰物。女性头部饰物还有耳坠,或称耳环。

建国前男子发型有光头、平顶头、西式头三类。平顶头顶毛留得较长,约一寸左右,故又称“鹅头”。西式头的顶毛有中分式、边分式、后梳式,这是学生和公职人员的普遍发型。小孩发型与成年男女无大区别。

建国后至70年代男女发式变化不大。80年代受港澳及国外发式影响,男青年喜蓄大鬓角,俗称“大包头”。女青年花样更多,烫发也在逐步推广。

胸饰:妇女胸饰主要是项链,胸针只在知识妇女中流行。小孩则有项圈和项链,项链下坠一长命锁或八卦图金属片,以示吉祥,建国后项圈被淘汰。

手饰:有金、银、玉手镯和金、银戒指。男性只戴玉手镯和戒指。建国后,佩戴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曾一度消失。80年代,佩戴戒指、项链、耳环等又在城镇兴起,但在农村尚未形成普遍风气。

三、住宅

1、格局

建国前农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体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为三重堂轩(住户少的村庄只有两重),属全庄公有,为祭祖和办理婚丧喜事公共场所。二、三重堂轩前有天井,两边开有边门,朝东西方向各抽一条长弄(巷)。弄尽头设有边大门。各住户沿弄两边建房,彼此相连,家门都开在长弄内;采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内天井的。这种住宅光线不足,空气也不流通。一座整体住宅即是一个村庄,内住几代以内同族,晚间关上堂轩大门和东西弄口边门,即成一个整体,对防范盗贼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长,有些住户便在整体建筑外另建住宅,采取横连几间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数富户建自成格局的单户住宅。

城镇商家沿街道两旁建筑的住宅都是采取前店后宅形式,第一重或一二重,两开间或三开间作营业场所,有店堂、柜台、帐房(俗称银房),后面紧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厨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户,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内含连三或连五一进两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后面(俗称后街)或巷道两旁兴建,根据地形安排,无一定格式。

建国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户则四周墙用青砖(红砖,大瓦在建国后才出现)。富裕户的住宅也有楼房,都是木板楼。钢筋水泥结构房,只县城有一栋,为一方姓军官(师长)所建。

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住宅观念的变化,民间住宅情况也大有变化。从50年代至80年代,建筑质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土坯小瓦平房——红砖外框室内土坯瓦房——红砖水泥结构的平房——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从住宅形式角度看,农村绝大多数村庄突破了整体住宅框框,经过拆、迁、改建,多数户是独门独户住宅;少数村庄还统一规划成一排排的机关宿舍式住宅。城镇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楼房更多。

2、建房习俗

建国前在建筑新宅过程中由于房主的祈福期望,加上传统习惯影响,其中不免夹杂一些迷信因素。

择基:选择房基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认为风水与家庭吉凶祸福有关,除此,还看住宅是否背风朝阳,地基是否干燥结实,邻居是否相近能互保安全等。

确定门向:风水先生选择门向有其迷信的“风水理论”,有些人家斜开大门就是受此影响。一般门向都讲究朝南,冬暖夏凉。东西向或北向的住宅也有,原因是受地形限制或为其他因素所致。

奠基:是平整地基,地基松软还得夯结实。也有人家在平整地基后,立即将墙脚砌好,并认为最好经过一次雨淋,使垫脚石块更好地落实。为图吉利和表示祝贺,开始平基或砌墙脚时房主要鸣放鞭炮。

兴工:动工之日称为“起首”,鸣放鞭炮。山墙砌好后要择时上梁,除鸣炮外,房主还要准备饼子或糖果、花生等食品由木工在梁上往下抛撤,任人抢拾,以示欢庆和吉利。梁两端要系红绿布条,还有的在梁上写“上梁大吉”等吉利语,屋面瓦已铺齐叫做“出水”,表示建筑基本竣工,也要鸣炮祝贺。旧例,在“起首”、“上梁”、“出水”当天,房主要备办酒席招待砖木工和帮忙杂工。

四、器用

1、厨房用具

建国前至50年代,群众无烧煤习惯,作饭一律砌落地土灶,加烟囱的灶烟可外溢,平头灶则烟漫厨房。相应的炊具有铁锅、座罐(砌在铁锅周围烧水)、菜刀、锅铲、案板、火钳、瓢勺、盆钵、碗盏、筷子等。中等以上人家还备有酒壶、酒杯、汤匙、蒸笼等。6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开始烧煤(先煤饼后蜂窝煤),使用煤炉或另砌煤灶,烧饭菜多改用钢精锅。煤油炉也开始被群众采用,作为补充。还有少数人家用沼气作燃料,锅灶亦相应改制。80年代电饭煲、电炒锅、高压锅、电炉、燃气灶等进入了城镇居户,并逐步普及。

传统习惯是饮用河水或塘水,用木桶挑回贮存于陶制水缸内;少数人用井水;山区有自然条件的地方饮用山泉水。饮用的开水热水用土灶上的铁锅、座罐烧。较富裕人家还备有铁皮“催子”(中间烧火、周围盛水,省柴火又加热快)。80年代城镇开始兴建自来水厂,电水壶、电热杯也被极少数人采用。

2、取火、照明、取暖、避暑用具

火柴在20年代本已普及,但部分贫困户还沿用古老的火镰刀击石取火。汽油打火机建国前已出现,使用人极少。80年代又出现气体打火机。

传统照明方法是用菜油、梓油、棉油点灯,光线微弱,山区贫困户还燃松节照明。县内生产的土蜡烛和外来的矿蜡烛(俗称洋蜡烛)也有供应,大都是喜庆日或祭祀时用。建国前煤油在各乡镇也有出售,普通群众只点“洋油鳖”,火小、省油、烟大。中等以上人家才有玻璃罩子灯。商人还用体积大、光线强的煤油吊灯,悬在店堂内晚间营业;少数富商大店还点汽油灯。县城、徐桥建国前曾有私办电灯厂,时断时续,抗日战争期间长期停办。建国后用电灯照明已由城镇向农村普及。

行路照明建国前有灯笼、马灯、手电筒,山区群众习惯用火把,还可避猛兽。建国后手电筒普及,城镇街道都安装了路灯。

群众传统取暖用具有手炉(陶制或铜制)、单梁脚炉和能坐人的木制火桶,富有人家还有火盆。有人还将铜制手炉置被窝中晚间取暖。热水袋建国后较普遍,80年代又出现电热毯。

建国前去暑用具除手摇蒲扇、芭叶扇、纸制折扇外,商店和大户人家还自制一种人力大风扇,扇面长三四尺,宽二尺多,用麻袋或布棉等制成,悬于梁下或楼下,加上长绳和滑轮,用人力拉送,扇面前后摆动幅度大,可供多人同时纳凉。县城、徐桥商家采用较普遍,由学徒做劳力。70年代电扇出现,80年代普及。

3、家具

卧具:传统卧具是木板架床。民国时期农村大户还有一种祖遗的特大木床,床周围和上顶均用薄木板铺满,正面两边还向前伸出三四尺,床前铺满踏板—两头有柜,内盛衣物,上摆茶具、油灯等,小孩摇篮可放踏板上,前有一门可开闭,一张床占半间屋,除木床外,还有夏季用的竹床,或在木床上加的竹、草席。结婚必置新床,上面还要饰以雕花。有钱人家还讲究外来样式,20年代流行苏州式,30年代以后流行宁波式,并用棕绷代替木板。建国后工字床广泛流行,大众化.70年代后,出现的有高低床、钢丝床、沙发床等。

盛物家具:不外橱、柜、箱三大类。它们的演变大致是:橱由双扇木门古式橱到上下两层叠橱到五斗橱、大衣橱、高低橱等;柜由木制小方柜、长方柜、双合连柜(可盛衣物或粮食,两柜并拢可当床用)到床头柜、站柜等,箱子由木制、皮制到帆布制、人造革制等。80年代还开始流行组合家具,集橱、柜、箱作用于一体。

农户还有专贮粮食的桶壅、屯子和木仓等。

其他家具:坐的长凳(板凳)、杌子、椅子(木或竹制)、春凳;放置物品或办事用的有方桌、圆桌等。建国后兴起的有折叠椅、沙发、小圆桌、办公桌、三角架等。

80年代,缝纫机在城镇干部家庭基本普及,电冰箱和洗衣机也开始进入富裕家庭。

4、文化、娱乐、卫生用具

建国前,民间私人使用的箫、笛、京胡、二胡、口琴和留声机等数量很少,锣鼓大多是集体公有。到70年代开始普及收音机,80年代开始普及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彩电、照相机较少。

建国前,读书人家大都有书箱(形同木箱,立式,前有门)盛书,书架少见。当时毛笔字流行,毛笔、墨、砚台民间很普遍。

建国前,贫民大多不用牙刷,洗脸时用面巾擦几下口腔。刷牙多用牙粉或淮盐。建国后才普遍使用牙刷牙膏。面盆质量变化是由木盆到铜盆、搪瓷盆再到铝盆、塑料盆。澡盆基本上是传统木盆。建国前,贫困户洗澡洗脸用土布片,建国后改用毛巾。

室内排便妇女多用马桶,男子用便壶,农家还在室内置放便桶。其他卫生用具有扫把、簸箕、鸡毛帚等。

5、烟具

群众有吸自产土烟(丝状、俗称黄烟)传统,还用以待客。即使不吸烟人家也大都备有烟具应客。烟具分水烟袋、旱烟袋。水烟袋,竹或铜制;旱烟袋,用细竹根一端裹上铜制烟窝。

6、出行用具

建国前,代步的有独轮车,可坐人或载物。软篮限官商大户使用,用竹制成长四五尺、宽二尺左右、深尺许的椭圆形篮,内铺被条,可坐可卧,二人抬。20年代县城还有小轿行,租给官绅出行代步。建国后,自行车从城镇到农村逐步普及,80年代还有少数人购置摩托车。出门遮阳有草帽、纸伞、布伞;防雨有斗笠、蓑衣、雨伞,建国前雨衣极少。

冷艳的嚓茶
自由的美女
2025-05-21 01:50:25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200年,叙利亚出现磨谷子用的手磨。

两河流域文明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技术流传到亚述,亚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埃及出现绞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现了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

公元前1000年,铁器制作技术自印度传入中原邻近的少数民族,中国西部国家(南越,楚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青铜用的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铸造青铜器。

中原出现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采用漏壶计时

西元纪年法(阳历)诞生(凯撒公元前48年,经凯撒修正后,这一历法称为凯撒历),罗马文明确定太阳历与24节气。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

公元前700年,中国出现滑轮。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学者希罗著书阐明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这是已知的最早的机械理论书籍。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希腊罗马地区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此时,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已开始广泛使用,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世界上第一枚冲制法制成的钱币在罗马诞生,这是金属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国出现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青铜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动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轮磨。

中国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秦剑大约诞生于此时期。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齿轮在欧洲出现,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罗马在单轮滑车的基础上发明复式滑车。它最早应用是在建筑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10年前后,罗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使用范围扩大,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出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

公元前100年,罗马功率较大的维特鲁维亚水磨出现,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西罗著有《气动力学》,其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轮机雏形)。同时,西罗发明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出现。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它也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水轮机雏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类似大马士革刚。

105年,中国的蔡佗监造出良纸。

220~230年,中国出现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拴和螺母。

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长达400年的黑暗。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炮。

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西方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

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

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功率可达六马力。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即成为摄氏温标。

18世纪中叶,法国的拉瓦锡和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提出燃烧是物质氧化的理论。

1755年,瑞士的欧拉建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欧拉方程。

1764年,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竖式、多锭、手工操作的珍妮纺纱机。

1769年,英国的瓦特取得带有独立的实用凝汽器专利,从而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这种蒸汽机后于1776年投入运行,热效率达2~4%。

法国的居诺制成三轮蒸汽汽车,这是第一辆能真正行驶的汽车。

1772~1794年,英国的瓦洛和沃恩先后发明球轴承。

177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发明较精密的炮筒镗床,这是第一台真正的机床—加工机器的机器。它成功地用于加工汽缸体,使瓦特蒸汽机得以投入运行。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首次提出摩擦理论。

英国的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布机,完成了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786年,英国的西兹发明割穗机。

1787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第一艘铁船。

1789年,法国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制成阿希夫米尺(档案米尺)

1790年,英国的圣托马斯发明缝制靴鞋用的链式单线迹手摇缝纫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

18世纪90年代,英国的边沁先后发明平刨床、单轴木工铣床、镂铣机和木工钻床。

1792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加工螺纹的丝锥和板牙。

179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冲天炉。

1795年,英国的布拉默发明水压机。

1797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带有丝杠、光杠、进给刀架和导轨的车床,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

1799年,法国的蒙日发表《画法几何》一书,使画法几何成为机械制图的投影理论基础。

公元1800年~1900年

19世纪初,英国的扬提出弹性模量概念,揭示了应变与应力间的关系。

1803年,英国的唐金制成长网造纸机。

英国的特里维希克制成第一辆利用轨道的蒸汽机车。

1804年,法国的毕奥提出热传导规律,并由法国的傅里叶最早应用,因而称傅里叶定律。

1807年,英国的布律内尔发明木工圆锯机。

1807年,英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

1809年,英国的迪金森制成圆网造纸机。

1812年,德国的柯尼希发明圆压平凸板印刷机。

1814年,1814年,英国的斯蒂芬森制成铁路蒸汽机车“皮靴”号。1829年,斯蒂芬森父子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在机车比赛中以速度58公里/小时、载重3137吨安全运行112.6公里的成绩获奖。

1816年,苏格兰的斯特林发明热气机。

1817年,英国的罗伯茨创制龙门刨床。

1818年,美国的惠特尼创制卧式铣床。

德国的德赖斯发明木制、带有车把、依靠双脚蹬地行驶的两轮自行车。

1820年前后,英国的怀特制成第一台既能加工圆柱齿轮、又能加工圆锥齿轮的机床。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进行照相制版实验,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26年,他又用暗箱拍摄出一张照片。

1827~1845年,法国的纳维和英国的斯托克斯建立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运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830年,法国出现火管锅炉。

1833~1836年,美国的奥蒂斯设计制造单斗挖掘机械。

1834年,美国的佩奇和费伊分别发明榫槽机和开榫机。

1834~1844年,美国的帕金斯和戈里分别制成以乙醚为工质的和以空气为工质的制冷机。

1835年,英国的惠特沃斯发明滚齿机。

1836年,美国的麦考密克创制马拉联合收割机(康拜因)。

1837年,俄国的雅可比发明电铸方法。

1838年,俄国的雅可比用蓄电池给直流电动机供电以驱动快艇,这是首次使用电力传动装置。

美国的布鲁斯首次用压力铸造法生产铅字。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用它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苏格兰的庞顿在其报告中阐明了现代照相制版方法。

英国的史密斯建成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

美国的巴比特发明锡基轴承合金(巴氏合金)。

1840~1850年,英国的焦耳发现电热当量,并用各种方式实测热功当量。他的实验结果导致科学界抛弃“热质说”而公认热力学第一定律。

1841年,英国的惠特沃斯设计英制标准螺纹系统。

法国的蒂莫尼埃设计和制造实用的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

1842年,英国的内史密斯发明蒸汽锤。

1848年,中国的丁拱辰著《演炮图说辑要》,其中的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蒸汽机、火车和轮船的论述。

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六角车床)。

英国的汤姆森取得充气轮胎专利。1888年以后分别由英国的邓洛普和法国米西兰橡胶公司用于自行车和汽车车胎。

英国的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柯拜船舶厂,这是中国最早的外资机械厂。

1846~1851年,美国的豪取得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专利;美国的胜家设计制造了这种缝纫机,从此缝纫机被大量生产。

1847年,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工程学术团体—英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法国的波登制成波登管压力表。

美国的霍伊发明轮转(圆压圆凸版)印刷机。

1848年,英国的开尔文(即汤姆森)创立热力学温标。

法国的帕尔默发明外径千分尺。

德国发明万能式轧机。

1849年,美国的弗朗西斯发明混流式水轮机。

1850~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英国的开尔文分别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1850~1880年,英国发明各种气体保护无氧化加热方法。

1856年,德国工程师协会成立。

英国的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

1856~1864年,英国的西门子和法国的马丁发明平炉炼钢。

1857年,英国的贝塞麦发明连续铸造方法。

1858年,美国的布莱克发明颚式破碎机。

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也是第一台内燃机)。

德国的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间模拟绝对黑体,建立基尔霍夫定律。

1861年,中国的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机械厂。

1862年和1865年先后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质蒸汽机船“黄鹊”号。

1862年,德国的吉拉尔发明液体静压轴承。

1863年,英国的索比用显微镜观察到钢铁的金相组织,并于1864年展出钢的金相显微照片。

1864年,法国的若塞尔最早研究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1865年,中国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

1867年,德国的沃勒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车轴疲劳试验结果,提出疲劳极限概念,奠定了疲劳强度设计的基础。

1868年,美国的希鲁斯发明打字机。

英国的穆舍特制成含钨的合金工具钢。

1868~1887年,英国和美国先后出现带式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

1870年,俄国的季梅最早解释切屑的形成过程。

1872~1874年,贝尔和德国的林德分别制成氨蒸汽压缩式制冷机。

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单轴自动车床,不久又制成多轴自动车床。

1874年,英国的瑞利发现莫尔条纹现象。

英国的劳森制成链条传动、后轮驱动的现代型自行车。

1875年,德国的勒洛建立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运动简图等概念,奠定了机构学的基础。

1876年,德国的奥托创制往复活塞式、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美国制成万能外圆磨床,首次具有现代磨床的基本特征。

1877年,法国的凯泰和瑞士的皮克特首先获得雾状液态氧。1892年,英国的杜瓦制成液化气体容器。

1878~1884年,奥地利的斯忒藩和玻耳兹曼建立辐射换热的斯忒藩一玻耳兹曼定律。

1879年,德国的西门子制造的电力机车试车成功。

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

瑞典的拉瓦尔发明离心分离机。

1880年,美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1881年,法国出现蓄电池电力汽车。

中国胥各庄修车厂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

1882年,瑞典的拉瓦尔制成第一台单级冲动式汽轮机。

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制成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85年取得专利。

英国的雷诺发现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层流和湍流,并建立湍流的基本方程—雷诺方程。

1884年,英国的帕森斯制成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1885年,德国的本茨创制三轮汽油机汽车,1886年取得世界上第一个汽车专利。

德国的戴姆勒创制汽油机摩托车。

1885~1887年,俄国的别那尔多斯和美国的汤普森分别发明电弧焊和电阻焊。

1886年,德国的戴姆勒创制四轮汽油机汽车。

美国的赫谢尔用文丘里管制成测量水流的装置,这是最早的流量测量仪器。

英国的雷诺建立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1888年,德国的奥斯蒙德提出钢、铁与生铁的金相转变理论,后由英国的奥斯汀制成铁碳相图。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首次正式定义“米”为:“在零撮氏度,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铂铱米尺的两中间刻线间的距离”。

美国的佩尔顿发明水斗式水轮机。

1890年,美国的艾姆斯制成百分表和千分表。

1891年,美国的艾奇逊制成最早的人造磨料—碳化硅。

1892年,美国的弗罗希利奇创制农用拖拉机。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瑞典的约翰森发明成套量快。

1897年,德国的狄塞尔创制柴油机。

美国的费洛斯创制插齿机。

英国的帕森斯建成第一艘汽轮机船“透平尼亚”号。

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成立。

1898年,美国的拉普安特创制卧式内拉床。

美国的泰勒和怀特发明高速钢。

1899年,法国的埃鲁发明电弧炉炼钢法。

公元1900年~现在

20世纪初,美国的柯蒂斯创制速度级汽轮机。

英国的科克尔和法国梅斯纳热首次对车轮、齿轮、轴承等进行实验应力分析。

1901年,法国发明气焊。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并试飞成功。

美国的福特建立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量生产汽车。1908年,福特研制的T型汽车投入市场。

第一艘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

1904年,德国的普朗特建立边界层理论。

美国的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

1906年,法国的勒梅尔和阿芒戈制成第一台能输出功率的燃气轮机(但效率仅3~4%,未获实用)。

1906~1914年,瑞士的比希试制复合式发动机。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发现“热定理”,1912年,经德国的普朗克和西蒙修改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07年,美国的泰勒研究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提出著名的泰勒公式。

1908年,中国广州均和安机器厂制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单缸卧式8马力柴油机)。

1911年,美国的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次提出“科学管理”概念。

美籍匈牙利人卡门用空气动力学的观点阐明卡门涡街。

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组合机床。

德国的杜衣斯堡人工合成橡胶。

1912年,英国的布里尔利和德国的施特劳斯等分别制成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

中国的詹天佑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后成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1913年,瑞典制成第一辆电力传动的柴油机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成最早的汽车装配流水线。

1915年,中国第一家钟厂——中宝时钟厂在烟台创办。

上海荣昌泰机器厂造出中国第一台机床(4英尺脚踏车床)。

1919年,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协昌、润昌缝纫机行在上海创办。

1920年,德国的霍尔茨瓦特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燃气轮机(按等容加热循环工作)。

奥地利的卡普兰发明轴流转桨式水轮机。

捷克斯洛伐克的恰佩克在其科幻剧作《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机器人”(Robot)一词。

英国的格里菲思进行断裂力学分析。

1923年,德国的施勒特尔发明硬质合金。

1923~1927年,德国的柯斯特尔设计制造柯式干涉仪。

1926年,美国建成第一条自动生产线(加工汽车底盘)。

1927年,美国的伍德和卢米斯进行超声加工试验。1951年,美国的科恩制成第一台超声加工机。

1934年,德国的克诺尔和鲁斯卡制成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4年,中美合资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成立。曾制造出全金属轰炸机。

1935~1936年,中国的刘仙洲等发起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1938年,美国的卡尔森首创静电复印技术。

德国的德古萨公司发明陶瓷刀具。

1938~1940年,美国的厄恩斯特和麦钱特用高速摄影机拍摄切屑的形成过程,并解释了切屑的形成机理。

1939年,瑞士制成发电用燃气轮机(按等压加热循环工作)。

1941年,瑞士制成第一辆燃气轮机机车。

1942年,美国的费密等建成第—座可控的链式核裂变原子反应堆。

1943年,苏联的拉扎连科夫妇发明电火花加工。

20世纪40年代,苏联发明阳极机械切割。

1947年,第一艘燃气轮机船“加特利克”号问世。

英国的莫罗和威廉斯制得球墨铸铁。

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泰勒森设计出多面棱体。

1950年,联邦德国的施泰格瓦尔特发明电子束加工。

1952年,美国帕森斯公司制成第一台数字控制机床。

美国利普公司制成电子手表。

1954年,美国建成第一艘核动力船——“鹦鹉螺”号核潜艇。

1955年,美国研究成功等离子弧加工(切割)方法。

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投产。

中国建立机床研究所。

中国成立工具科学研究院,1957年改组为工具研究所。

1957年,联邦德国的汪克尔研制成旋转活塞式发动机。

1958年,美国的卡尼-特雷克公司研制成第一个加工中心。

美国研制成工业机器人。

美国的舒罗耶发明实型铸造。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成立。

美国的汤斯和肖洛发表形成激光的论文。1960年,美国的梅曼研制成红宝石激光器。

中国最大的轴承厂——洛阳轴承厂建成投产。

中国最大的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投产。

1959年,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建成投产。

美国的马瑟取得谐波传动专利。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明电解磨削方法。

苏联和美国在生产中应用电解加工方法。

液体喷射加工方法开始在生产中应用。

美国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分析。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二次定义“米”为:Kr原子在2P10和5d5能级之间跃迁时,其辐射光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厂—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建成投产。

1962年,美国本迪克斯公司首次在数控铣床上实现最佳适应控制(ACO)。

1964年,美国的格罗弗发明热管。

1967年,美国的福克斯首次提出机构最优化概念。

英国莫林斯公司根据威廉森提出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研制出“系统24”。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开始大规模动工建设。1975年建成2.5吨越野汽车生产基地。

1972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聚晶人造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鹏刀片。

1976年,日本发那科公司首次展出由4台加工中心和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柔性制造单元。

1979年,美国的徐南朴等指出摩擦系数等于机械啮合摩擦系数、粘着摩擦系数、犁削摩擦系数之和。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第3次定义“米”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的路程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