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认识原始时代设计是设计的起源?
在我参观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时候,看到原始时期用石材加工的石制工具时,我震惊了,我意识到原始时代的设计是如此令人叹服。其实设计是人们把自己的意志加入到自然之中,创造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在漫长岁月的劳动中人类锻炼了灵巧的双手,发展了脑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随着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创造各种艺术形态。设计起源于劳动,原始时代的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产生的审美意识是设计的开端。有些艺术样式表面看来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是来源于其他的一些方面,但是原始时代的设计开启了人们智慧的大脑。在原始社会中,关于设计的性质特征有:设计源于劳动(如装饰纹样起源于劳动节奏和生活);设计具有象征性(如象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有子孙繁衍的意义);设计具有抽象性(如纹样从现实中抽象而来);设计有功能性(如工具是有着其实用功能的,再强调其装饰性)。原始时代的定居村落的产生,制陶工艺的发明,紧随着纺织、编织以及对居住环境的规划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原始时代的设计已经对审美有了较好的诠释,而在这之中形成的设计思想的萌芽对于后来的设计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旧石器时代,随着生活的需求,石器的形式慢慢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石块和石片被制造成各种劳动工具。在山顶洞人时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渔猎或其它工具,有的还在上面刻出各种对称的或交叉的线纹,更能利用兽牙、贝壳或砾石块进行雕磨、钻孔,穿连成串,制为非实用的装饰品,这说明人类当时已有能力提出并达到美化生活的要求。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手的运用更为灵巧,按用途分类,把石块或石片磨制成刀、斧、凿、锛、铲、纺轮、箭镞等工具或武器。这些石器虽属实用品,但在制作的过程中,人类赋予的设计思想,不仅仅把一块石头变成生活工具的实用品,同时也把它美化成了一件艺术品,无形中设计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成型。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有了美的需求,开始创造各类没有实用功能单纯的艺术品,如雕刻、壁画、造型与装饰纹样相结合的陶器等。我国原始时代独立的、即不属于实用的雕刻艺术创作,虽然遗存极少,但那些具有多种造型的石器、骨角器以及用多种材料雕刻的装饰品,尽管形象质朴,但它毕竟是人类的智慧创造,并且已经形成为我国原始雕刻艺术的雏形。对于后来的各个时期的艺术设计的影响作用巨大,设计的思想慢慢延续着。如果要谈到原始设计对于现在设计的影响,可以从设计的角度看石器的制作:人类在敲敲打打中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几十万年,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工具,石头经过了粗糙的打制时期(元谋、蓝田、北京人、丁村人)到了磨制钻孔(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史学家划分原始社会的传统方法,划分的依据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工具制造方法。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旧石器(简单打制石器,石器较为粗糙,没有进行对石材的挑选)。旧石器的制作方法:打制的粗糙的石器。这是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打制出来的,大体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三种类型。主要是用另一块石头砸打,砸出锋利的薄刃,用来切割兽肉、兽皮、武器等。其主要特征是:a、工具用途未真正分化,一件有着薄刃的工具,可以用来刮削,也可切割、钻凿;b、工具形制没有统一,打制出的石器什么形状都有,没有按照用途统一样式;c、使用时不加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就使用。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新石器(对石器进行磨制、雕琢,形成最初的工艺品)新石器的制作方法:磨制石器和骨器的发明这一发明属新石器时代的发明,表现在对石(骨)器原料的选取、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一系列工序上。此时已经能利用砺石或沙子将初步打成的石器雏形的表面,尤其是刃部磨光,使之不仅光滑可爱,而且还十分锋利,在使用功能满足的时候原始时代的设计已经开始注重外观的美,同时还是用多种手法进行装饰。石器穿孔是这一时期的一大发明,运用钻穿,管穿和琢孔的技术,把各种石器穿上大小不同的孔眼,使之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这些带柄的先进的复合工具,既便于携带,更便于使用,加之锋刃锐利,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再在这些石器上雕琢各种花纹、图案,恐怕这也是最早的工艺品。工具是凿磨而成的,制作出来的工具比较精致,用途也分化了,同类石器的形制呈现出明显的统一性。有的新石器还安上木柄,钻孔穿绳。从器物的制作看原始设计形式:陶器最早起源于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时期。那时陶器“合土为釜”,为生活用品,制作简单、粗糙,表面有绳席或人面鱼纹及兽面纹样装饰。此后到了距今4900年至41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彩陶。(1)彩陶制作陶器的发明从科技史角度来看,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最初人们只是在木制或编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后来才直接用粘土作成成型的容器,加以烧制,这就是最早的陶器。最初是“手制”,即用手把粘土捏成坯,后来才发展为“轮制”即把陶泥坯料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轮上,制成圆形的陶器。烧制也由露天烧制改为陶窑烧制。由于陶器的烧制,既改变了物体的性质,又塑造了物体的形状,从而具有新的技术意义和经济意义,对往后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进,农业和手工工业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成为后来设计的起源。(2)黑陶制作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与彩陶相比黑陶在制作工艺上是大大进步了,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或较慢的轮盘旋转技术制胎,而黑陶则是用快速的轮盘旋转技术,胎料用纯泥或掺沙,因此质地精纯,有的器壁薄如蛋壳。由于黑陶表面乌黑难以施彩,所以多以造型取胜,这个时候原始时代的设计已经更加注重工艺与审美的结合了,开启了设计的新发展。总结:史前图形艺术开启了人类凭借想象力和视觉语言探索周围世界、表达内心感受的历程。人们对自然的模仿,对自然素材的大胆运用,充分体现了原始人类对潜意识里的审美需求,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对于现在的设计来说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原始设计中的动植物纹样,装饰设计手法,如拍印、刻画、堆贴、镂孔、彩绘等,其中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图案,除了较为写实的动植物纹样外,最普遍的还是几何形图案,主要由线的粗细、疏密、长短、横竖、曲折、交叉和各种圆点、圈点等相互有规则的排列组成,如正三角、倒三角、方格纹、网纹、旋纹、锯齿纹、圆圈纹等。这些几何纹样通常又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等各种不同的构成方法进行图案构成。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他们十分重视血缘的关系,组成氏族部落,每个氏族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来作为本族的标志,这就是图腾 。这种图腾有的被刺在身体上,有的被绘刻在器皿上、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表号图案,这些装饰在当时很难用“艺术”或“美化”来解释,它与人们的宗教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都包含辟邪、免灾、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如果说石器、骨器和木器的设计创造只是改变了材料的形状而没有改变其性质的话,陶器的设计发明则不仅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而且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中获得的划时代的创造,标志着人类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了手工设计阶段,从而揭开了中国设计史上崭新的一页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由采集生活和渔猎生活向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活和畜牧生活过渡,同时开始了就地采材、因地制宜地营造自己固定居室的活动。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起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筑,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木架房屋。为了适应公社生活的需要,还出现了上百个房屋聚集在一起的村落。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就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房屋的结构和布局、基地的位置,都可见当时建筑设计的高超水平。此外,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将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序幕。试论礼制设计艺术中的青铜文化和玉文化青铜器被公认为商周礼制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因而通常又被称为“礼器”。按照一般的看法,青铜礼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礼器除容器外还包括乐器和仪仗类器物;狭义的礼器则专指容器。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的青铜时代延续了一千五百年以上。我们知道,古代的所谓“礼器”,都来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器,青铜器之所以能够成为三代礼制的承载物,是与中国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都未在周人的宗教礼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是财富的象征和实用的器具;穆共以后青铜器才被纳入维系王朝统治的礼制系统。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中的道具,而西周青铜器主要是标示身份等级,其礼器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祭祀之外的朝会、宴享、婚聘、丧葬、约剂等活动中。与商代青铜器以动物题材为主的繁缛花纹相比,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花纹以十分抽象的花纹为主,这也是青铜器礼制功能转变的原因造成的礼制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中国青铜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反映。文字记载,夏代禹铸九鼎,实际上是宣告天下统一。至此,九鼎便成为权力的象征、传国的信物及见证。各类青铜器潜移默化地引导、影响着铸造者与拥有者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就深刻反映了这种观念。作为这一时期各类文化的集中代表及社会生产力标志的青铜器,冶炼铸造于黄河中游北岸的殷商地区,并以这里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东至黄河下游的江准平原,西至黄河上游的八百里秦川,西南到长江上游的巴、蜀部落,南面到长江中游的湘江两岸。青铜器被公认为商周礼制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因而通常又被称为“礼器”。按照一般的看法,青铜礼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礼器除容器外还包括乐器和仪仗类器物;狭义的礼器则专指容器。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的青铜时代延续了一千五百年以上,有些青铜容器并非在所有时段都在礼制中发挥了作用,一概定为“礼器”显然并不符合实际。先秦是中国礼制发展的奠基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时期是礼制的产生阶段,夏商时期礼制初步发展,到西周礼制进入成熟阶段。而玉器作为一种独特的礼制物质承载体,与礼制之间关系密切,不同的玉器及其组合可以体现出每个阶段礼制内容的变化、发展。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制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是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规定来强调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和制约他们的行为,以便达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目的。“礼”最早的文字形式就像用器具托着两块玉奉给鬼神,故王国维先生解释“礼”为“像二玉在器之型”是“以玉示神之器”。玉器是礼制最重要的表征和物化形式,玉器从最初通神的巫用神具发展为王权的标志,是身份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载体。它与它所体现的礼制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不同的玉器或玉器组合来反映礼制的等级内容。下面就先秦礼制发展的不同阶段来探讨玉器与礼制之间的关系及其传承。一、先秦礼制的产生阶段史前时代是先秦礼制发展的第一阶段,这时的礼制初步产生。礼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分层、分化的基础上的。“当史前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足够的剩余财富。那些需要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巫觋和氏族首领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直接的生产劳动,转而从事专门性的事务,于是产生了最初的史前时代的社会分层与分化。随着这种社会分化和分层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公共权力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个别人手中,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礼作为规范和制约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拥有神权和世俗权力的巫觋阶层和贵族阶层,协调他们之间既得利益的有效工具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但守旧集团的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此时的王权尚未建立绝对有效的权威,巫的色彩仍然比较浓厚。礼以巫觋为先,王权次之。故最重巫术以媚神灵,次重兵仪以求权威。且在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并赖以求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因而他们具有根深蒂固的“石崇拜”观念。而玉是石中之精华,正所谓“玉,石之美者也”,因此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玉作为当时最高尚的社会职能——巫觋沟通神灵的最重要的媒介和世俗权力的象征。玉器在此时可说是独领风骚,而这一时段的礼制,具有浓厚的巫宗教和政治军事色彩,体现在用玉制度上的明显标志就是根据墓葬中随葬玉的多少、质地等因素划分出若干个社会等级,体现不同社会等级的身份和特权。礼器作为身份的象征,只有拥有一定等级地位的社会阶层才能使用葬玉,且不同规格的随葬玉器代表不同的身份。葬玉的种类有缀玉覆面、玉口含、玉握等,它们在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当时缀玉覆面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新的葬玉形式。缀玉覆面,一般认为是西汉时期盛行的金缕玉衣的祖型。他们由几十种玉石片组成,不同形状的玉石饰作额、眉、眼、鼻等部位,其玉附件缀在布帛之类的织物上,做工精细,材质上乘。从使用的范围来看,都是天子、诸侯及其配偶等社会贵族所特有的权限,是当时葬玉中的最高等级。朝聘,宾礼中的一类,主要指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所应遵循的礼仪。西周王朝建立后分土封侯,各诸侯都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捍卫王室,但他们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便通过定期朝聘的方式,加强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系,以维护秩序、稳定政治。如《周礼·春官·大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等级不同、职务不同,所持瑞玉的种类、大小等各不相同。国君还经常使用不同的玉来代表他的命令,《荀子·大略》中记载:“聘人以圭,问士以璧,招人以瑷,绝人以,反以还”。圭,是西周非常重要且用途广泛的一类瑞玉。诸侯受命、受封或觐见周王都要以圭作为信物,它广泛地用于礼仪活动中,在周礼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身份等级的贵族所用圭的规格也不相同,由此可见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冠服佩饰是体现礼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玉”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而且把它同人的品德结合起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古人将玉人格化。因此出于对玉的喜爱,西周贵族有佩玉的习俗。《礼记·玉藻》曰:“君子在车侧,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此外人们还经常以玉佩作为馈赠之礼,《诗经·秦风·渭阳》记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杂佩是西周最重要的佩玉,也是最具时代特色的佩玉。所谓“杂佩者,珩璜琚衡牙之类”,指由多种玉构件联缀组成的佩玉。它是西周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为贵族阶层所独有。《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悬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王需玟而组绶”。且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结构越复杂;身份越低者,组玉佩就相对短小简单。不同的种类所代表的等级也不一样,适用于不同社会等级身份的贵族。即使是同一类的杂佩,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西周以九为尊,以珩璜为主体的杂佩也应以九数为极尊,只有周天子才能佩带。所以作为诸侯国国君只能佩带七璜或八璜的杂佩,其地位更低一等的夫人则佩带的是五璜杂佩。总之,玉器与礼制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玉器的种类、材质及其结构、组合等因素的变化都体现出礼制的内容及其变化。先秦礼制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系统化、制度化,且影响深远。后世礼制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等级秩序、保障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中国玉文化博大而精深 ,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 ,深入地研究其演变轨迹和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 ,对于促进玉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系统考证和分析 ,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及夏 -商代宗教活动由巫到儒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中国玉文化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走向了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 ,最终又由巫觋们携带着走向儒教的理论范畴 ,并逐步汇入统治理论。接着 ,通过对玉在周礼沿袭殷商礼仪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 ,论证了玉文化理论成为国家统治理论的原因。再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用玉的论述和规定的辨析 ,最后认为中国远古玉文化之源是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礼”最早的文字形式就像用器具托着两块玉奉给鬼神,故王国维先生解释“礼”为“像二玉在器之型”是“以玉示神之器”。玉与礼在起源之初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玉器是礼制最重要的表征和物化形式,所谓的“器以藏礼”,这种以玉载礼的传统自史前时代就开始了,且延续了几千年。玉器从最初通神的巫用神具发展为王权的标志,是身份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载体。它与它所体现的礼制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不同的玉器或玉器组合来反映礼制的等级内容。在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并赖以求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因而他们具有根深蒂固的“石崇拜”观念。而玉是石中之精华,正所谓“玉,石之美者也”,因此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玉作为当时最高尚的社会职能———巫觋沟通神灵的最重要的媒介和世俗权力的象征。玉器在此时可说是独领风骚,而这一时段的礼制,具有浓厚的巫宗教和政治军事色彩,体现在用玉制度上的明显标志就是根据墓葬中随葬玉的多少、质地等因素划分出总之,玉器与礼制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玉器的种类、材质及其结构、组合等因素的变化都体现出礼制的内容及其变化。先秦礼制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系统化、制度化,且影响深远。后世礼制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等级秩序、保障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虽不成系统, 但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设计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概括地看,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一、“ 坚而后论工拙”—以实用为根本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都十分强调和重视的, “ 坚而后论工拙” 就是要求产品设计首先要有实用的价值, 其次才考虑好不好用, 最后才解决好不好看的向题。这与现代设计思想是相通的。比如,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就强调, 制作椅子要讲究如何让人坐得舒服。他认为, 冬季和夏季的椅子做法要有所不同。对于茶壶, 李渔同样要求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进行设计。他说“ 置物但取其适用, 何必幽渺其说, 必至理穷尽而后止哉凡制茗壶, 其嘴务直, 购者亦然, 一曲便可忧, 再曲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 酒无渣滓, 一斟即出, 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 星星之叶, 人水即成大片, 斟泄之时, 纤毫入嘴则塞而不留, 吸茗快事, 斟之不出, 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 即有时闭塞, 亦可疏通, 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1〕可见李渔十分重视产品“ 好不好用” 的问题, 这与现代“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十分吻合。二、“ 体舒神怡,—实用和装饰互相促进实用与装饰是工艺品性能的两个组成部分, 二者只有巧妙结合, 才会使两方面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使工艺品设计趋于完美, 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 就会成为失败的设计。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很早就开始将工艺品的审美与实用相结合。中国陶瓷发展史就是一部装饰和实用互相促进的历史。陶瓷造型的不断变化, 最初多是出于增强、改变器具实用功能的目的, 与此同时带来陶瓷新的审美效果, 发展到后来, 出于审美考虑而对造型加以改进也就渐渐成为陶瓷发展的一个新动向。陶工们把实用和装饰两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陶瓷工艺品。比如陶扇的足是由陶鼎的三足而来, 但在改进时, 为了在使用中扩大陶扁的受热面积, 缩短烧煮时间, 因而把三个实心的足改为肥大中空的款足, 在造型上给人以浑朴庄重的美感。此外,陶工们在许多器物上设置了方便使用的部件,如盖、钮、把手、高足等。这些部件的设计往往别具匠』臼, 如将某些部件设计成动物形状等, 体现了设计者追求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观念。有的美学家还提出了装饰对实用有促进作用的观点。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就有“ 青则益茶” 的说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以镜子的制作为例阐述了装饰对实用的促进作用。他说“ 古人铸鉴, 鉴大则平, 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 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 故令微凸, 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 增损高下, 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古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镜子照人的实用功能, 根据材料的大小, 采用不同的造型进行制作, 说明古人已经对凹凸透镜的原理有所了解, 并且以此为依据选择不同的造型, 使镜子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实用功能, 同时又不失美观。李渔对实用与美观的问题作过很好的总结, 他在《闲情偶寄》中多次表达了实用和装饰需要结合的思想。比如他在谈到“ 床” 的制作时, 就强调装饰和实用的结合问题“ 其法维何一曰床令生花, 二日帐使有骨, 三日帐宜加锁, 四曰床要着裙。” 〔3〕所谓“ 床令生花” , 是说在床头摆上鲜花。李渔认为这样的摆设有两个好处一来花可以对卧室起装饰作用二来花的清香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可助人入睡。李渔甚至把花的作用上升到了“ 庄周梦蝶” 的审美境界, 认为到此境界时, “ 人非人也, 仙也” 。“ 帐使有骨” , 就是将蚊帐挂得平整利落, 看去美观且实用“ 帐宜加锁” ,就是在蚊帐上加上质料、色彩、造型相和谐的锁, 不仅可以起到防蚊的作用, 而且可以增强蚊帐外观的美感“ 床要着裙” , 一方面是使整个床具完美统一, 避免“ 精其始而不能善其终, 美其上不得不污其下者” , 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床的干净整洁。李渔对床的设计思想,不仅合乎人对床的生理要求, 而且更注重生活环境对人的美感陶冶作用。三、“宜简不宜繁, 宜自然不宜雕琢”——外观形式要简朴自然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一直崇尚简朴的风格。虽然个别时期的个别设计也有极尽雕琢之能事的情况,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古代的工艺设计者对外观形式基本上都是强调适度, 反对华丽奢侈的。李渔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风格归结为“ 总其大纲, 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繁, 宜自然不宜雕琢。凡事物之理, 简斯可继, 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 栽其体者易坏。” 他还认为“ 土木之事, 最忌奢靡, 匪特庶民之家, 当崇简朴,即王公大人, 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 贵新奇大雅, 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 非好富丽, 因其不能创异标新, 舍富丽无所见长, 只得以此塞责”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对简朴形式的崇尚有其丰厚悠久的文化渊源, 占据封建意识形态重要地位的封建礼教对设计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设计者设计得美还是不美, 必须首先按封建礼教的要求来评价。礼乐精神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受到过礼乐的影响, 古代设计自然也不能例外。礼教不仅在理论上建立了一整套的纲领,而且也提出了不少实现这些原则和纲领的方法。《礼记》“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憎巢。•一后圣人有作, 然后修火之利。范金, 合土, 以为台榭、宫室、煽户。• 二以降上神与先祖,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齐上下, 夫妇有所。” 这样建筑在设计上就应体现礼的要求。《礼记》还说“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 大夫三, 士一。⋯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 器皿之度,棺掉之厚, 丘封之大。⋯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 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 〔4〕所以古代建筑设计要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 而不容许设计者随心所欲加以发挥。虽然这些制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表现得不是十分强烈, 但还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一点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建筑师在以蜂蜡构成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它构成。" ——马克思
“当代建筑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要使自己的作品不与自然环境和历史古迹发生冲突”
——前苏联著名建筑学家M.B.波索欣名言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个珍贵而理性的图式一朝被实录下来,将永不消逝在我们离去很久,它仍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愈发坚持的展示它自己......
——丹尼尔.H.伯纳母 伦敦 1910年
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域--------赖特
“建筑本身应像土里面生出来的一样。”
“在最初是我们创造了建筑,到后来是建筑改造着我们。”
“如果房间与自然界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贝聿铭
"建筑是连接私密性和公共性的通道。"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
间构成。” ——贝聿铭
“建筑设计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个设计,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建筑大师张开济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贝聿铭
“革命从建筑开始。” ——建筑大师柯布西埃
“形式追随功能”
—— 美国建筑师沙利文
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格言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 贝聿铭
“建筑的一半依赖于思维另一半则源自于存在与精神 .....” —— 安藤忠雄
“建筑是在光线下对形式的恰当而宏伟的表现。”
——柯布西耶
“建筑首先要适应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所以单为满足这种需要,还不必产生艺术作品。”
——黑格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浦
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约翰.波特曼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第二版序言中写下了这么几句话:“建筑应
该是时代的镜子。现代的建筑要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而平常的住
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
“我们应把社会的大效益放在第一位,建筑师应以整个社会为最
大业主,这应该是每一个建筑师的追求。”——何镜堂
“只有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 ——本杰明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关。”——约翰·O·西蒙兹
“我门不能在无休止地一次次复古,建筑学必须前进,否则就要苦死。他的生命来自过去两代人的时间中社会和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巨大变革。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格罗皮乌斯
“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
“建筑是人的想象力驾驭材料和技术的凯歌。”
“建筑是体现在他自己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识,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
----------赖特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有机建筑抽掉灵魂就成了 现代建筑 “
--------赖特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
建筑并不仅仅是通向安居的一种手段和道路——建筑本身就是安居。
我们不安居,因为我们已经在建筑。——海德格尔
建筑与基地间应当有着某种经验上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连结!
——Steven Holl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沙里宁
中国伟大的建筑师梁思成教授说过:“中国的房子很多,但是建筑很少。”
《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汉代王莽时曾下令“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市”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作者: 鲁迅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唯一人工建筑”
美国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他就说过:“我看到的一些杂志有详细的数据、美丽的摄影,像一本汇集了各种直观资料的画册,但缺少建筑的核心,即使刊载一些论文,也只是建筑的介绍,而且大多数是由建筑师自己写的……’
黑格尔首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人要塑造建筑,建筑也要塑造人!-----丘吉尔
建筑有两层皮,里面的一层是功能,外面的一层是形式.——波普主义
俄罗斯大文豪果戈里有句名言:“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有人认为建立新形式的标准化始走向建筑和谐的唯一道路,并且能用建筑技术加以成功地控制.而我的观点不同,我要强调的是建筑最宝贵的性质是它的多样化和联想到自然界有机生命的生长.我认为着才是真正建筑风
格的唯一目标.如果阻碍朝这一方向发展,建筑就会枯萎和死亡.——阿尔托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美国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说:“建筑既是美学观念的表达,也是形象、价值和力量的体现……
黑格尔说过“建筑是地球引力的艺术”。
中国传统古典图案名称有:龙凤呈祥、喜报三元、鹤鹿同春、鸳鸯贵子、二龙戏珠、太平有象、金鱼数尾、喜得连科、金玉满堂、和合二仙、三阳开泰等。
1. 龙凤呈祥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2. 喜报三元
喜报三元是喜鹊和三只桂圆的图,通过取喜鹊之首字和三只桂圆之“元”字来寓意的。
3. 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瓶与平同音。故吉祥图案常画象驮宝瓶,瓶中还插有花卉作装饰。
4.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
5. 鸳鸯贵子
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