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什么是古塔亮化设计

怕孤独的大船
含糊的灰狼
2023-02-28 08:24:32

什么是古塔亮化设计?

最佳答案
义气的日记本
长情的翅膀
2025-07-02 03:19:47

关于古塔的亮化设计,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亮化要塑造塔的整体性

2、塔体各部分的照明设置要考虑观赏的需求

3、亮化手法要结合塔体的构造形式和材料。

古塔亮化设计在亮度、光色调、灯光投射方向等方面的配置,应以人的视觉舒适为目标。使主塔全部照亮,透视效果好,可用泛光灯由上向下照亮塔基部分,使高塔的照明效果宛如一个巨人屹立在地面之上。

最新回答
不安的枫叶
高兴的煎饼
2025-07-02 03:19:47

据张锦秋院士介绍,“长安塔不是简单的观光塔,而是文化标志性建筑,首先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哲学思想。这就要求塔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塔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同时人在塔中也有融于自然、能与自然互动之感。”

另一方面,作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要表现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须蕴含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吉祥。但张锦秋并没有简单地仿古。“历史已经翻过了1000多年,浐灞(世园会址所在地)是一块充满现代感的土地,如果这个塔造得跟唐代一模一样,就不是西安的新地标了。”她在长安塔的设计中,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设计把握了远观塔势、近赏细形的原则。远望长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层挑檐上都有一层平座,逐层收分,韵律和谐。各层挑檐体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之势。但檐下与柱头间却用金属构件组合,抽象地概括了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玻璃幕墙设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立柱和横梁固定。这一系列处理,使长安塔蘸满唐风唐韵,又不失晶莹剔透的现代感,它生于斯、长于斯,而非“天外来客”。

张锦秋说:“长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唐风方塔是它的‘形态’,现代钢结构是它的‘骨架’,而蕴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锈钢的造型构件则是它的‘肌肤’。

在塔的内部空间,建筑师也试图创造一个永恒的绿色环境。张锦秋提出把塔的7个明层的塔心筒墙面视作一幅巨画,用油画的手法绘出一组菩提树林,菩提象征着圣洁、和平、永恒。这是园中塔、塔中树的生动畅想。在建筑师、画家、室内设计师的密切合作之下,这个畅想终于成为现实。

精明的鲜花
眯眯眼的大神
2025-07-02 03:19:47

法门寺塔保留了旧塔被地震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东汉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法门寺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塔身的设计沿袭了法门寺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汉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

法门寺塔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法门寺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法门寺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夕照又将重现。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法门寺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可以走进新塔底层,这里,就是古塔遗址。而在台基二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整个遗址区被玻璃包围着,可以在外观看,以防氧化和人为破坏。而今天,遗址那一块块的塔砖,还被仔细地包裹着。

完美的棒球
精明的睫毛
2025-07-02 03:19:47
在现在的都市生活当中,无论是繁华的一线城市,还是小一点的二三线城市,都能够看到很多的高楼大厦,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也可能是因为这些高楼大厦让人们觉得生活得特别累,这些高楼大厦是无形当中给了人们一种压力。而在古代就不同了,古时候的建筑物是有一定的高度的,而最高的建筑物应该就是古塔形式的。现在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的地方,依然保留着有很长 历史 的古塔,外表美观高大上,还有很丰富的 历史 故事。

其实对于古塔有研究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我们国家现在存在三座工艺非常精美的塔,已经存在上千年了,但是仍然没有倒塌,而且很多上面都是有精致的雕工的,仔细看一看是会给人震撼之感的。那么都有哪些存在千年展现古时候人工艺精湛的古塔呢?

赤峰庆州白塔

该塔就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这座塔是在辽代的时候建造的,白塔一共73米,一共有7层8个角的古塔,是砖木工格样式的塔形,这座塔又叫做释迦佛舍利塔。也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7层的塔一共有4个面儿总共28个门。在每个人门上面的两旁都是有浮雕的,天王的浮雕,雕刻的栩栩如生。而整个塔身是有百面铜镜的,在阳光照耀之下异常的亮眼。在古代建筑史上这样的建筑物是非常罕见的。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

赤峰大明塔

这座塔也是在我国内蒙古赤峰市,整座塔也是8个角,总共有13层。是实心砖所造的塔高度达80.22米是我们国家第三高塔,一座塔在建造的时候,台机就有6米多高。而这座塔的体积也是全国第一,在设计之时用的是一层高过一层的飞檐,这使得整个塔看起来很和谐,但又不失威严。每一个侧面都会有佛像,雕刻的非常生动,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显稳重又安详。

在这个地方每年都会有庙会,也是这里的传统已经延续数百年之久,大概是每年的四月初一一直到初十,在这期间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去这里烧香拜佛,希望能够保佑自己一生都平安如意。

邢台普利寺塔

该塔就在我国的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这是一座北宋方形密山市的仿古砖塔,平面是方形的设计,塔一共有8层高33米。其实这也是我们国家唯一保留的属于北宋的这类塔形。在整座塔的塔身下面有一个门可以直接到塔心,在这座塔上一共有1016尊佛像,在第2层塔身上面,侧面还雕有罗汉像。可以想象一下,在古时候那样的条件之下,居然能够建造如此精美的建筑物,古人是多么厉害呀!

虚拟的中心
羞涩的发夹
2025-07-02 03:19:47

俗话说:“天夏山江南,江南山苏州”。自春秋时间以来,苏州花园风景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界齐地。如今,苏州花园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许多西式建筑师的许多型号学习和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苏州的完整花园的保存将近60岁,包括大约10多到10点。它位于苏州虎平的“老虎山山景区”,苏州花园景区和周围的苏州花园是罕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你想看到苏州花园,来到苏州虎山是最好的选择。谈到苏州虎山,宋代文学——苏士曾经走了t山之后:“这对苏州并不可惜,风景是什么让这个大文学家园佩服?

     吴王去世后,他被埋葬了在老虎的山丘里。他的公墓有一只白老虎三天。虽然只有超过30米的高度,老虎山山的景观和建筑业造成了虎山丘三的胜利。从头山门进入景区,漫步,一切都隐藏在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间故事中。虽然主梁,“破碎的梁”在机械的杠杆中支持;纪念梁朝的“憨”,有一个传奇的背景;或纪念苏州着名的苏晓,我有一个“龚娘墓”,谁是着名的,“锣墓”,如玉死亡。和与吴王琦有关的景点更多。

  据莫正健的“测试剑机”的说法,它可能是“虎山剑池”,如吴王,吴王的坟墓等霸气传说。川基始终拥有三个城市的三个城市的习惯,可以说是苏州的重要竞争现场。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的老虎山在年度鸟类上盛开,秋季仍然存在一些节日习惯,而艺术花将与虎庙协会一起举行。在寺庙展览会上,穿着传统的汉语,看着南北各种民间艺术的体验。教学,捏人,然后啜饮当地特色“虎山白云茶”,品尝苏州点。鼓声通过云发声音,热闹的节日对苏州花园的好水线开放。人民沉浸在一个强大的中国人的感觉中,并在藏族的心中“汉族文化情感”。

俏皮的自行车
英勇的夕阳
2025-07-02 03:19:47

造成“十塔九斜”的原因:

1、古人在设计古塔时,结构上存在著缺陷,这是产生塔体倾斜的内在原因。

2、黄土的湿陷性,遇水便导致塔基下沉,引发塔身倾斜。

3、地震等地质灾害,导致古塔倾斜甚至崩塌。

扩展资料: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 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世界最高古砖塔倾斜 专家称"十塔九斜"不夸张

百度百科-比萨斜塔

悲凉的蜡烛
苹果面包
2025-07-02 03:19:47
虎丘塔--- 虎丘塔即云岩寺塔,其为砖塔;塔八角七级仿木塔楼阁样式。 比萨斜塔---- 建造开始于1173年8月,1372年完工; 罗马式建筑风格,外墙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专业的你可以查询《比萨斜塔和虎丘塔的启示》2001年12期的《建筑技术》。随便看看推荐虎丘景区的微信《虎丘塔PK意大利比萨斜塔,哪个更牛》,文字如下:建塔时间 苏州虎丘塔:一般都认为这座虎丘塔建于五代959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完工时间有指3年到60年不定。意大利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1178年),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工程因此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1372年完工,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建塔用料苏州虎丘塔: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总共用砖130万块砖,塔体重量约为6000吨。意大利比萨斜塔:总共用24424块石头,以石灰石和大理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塔体重量约为14500吨。塔的结构苏州虎丘塔:塔高47.7米,塔7层8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据说虎丘塔原来的塔顶被毁,否则原塔高度在60米上下。意大利比萨斜塔:塔高约56米,8层207列。设计借鉴了前人建筑经验,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塔的斜度苏州虎丘塔:自明代1368一1644年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目前虎丘塔塔顶偏离中心地面已达2.34米,最大倾斜角度3.59度。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在工程开始后不久的1178年,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最大倾斜角度曾高达5.5度。从1990年至2001年,持续了11年的修复工作帮助比萨斜塔稳住了倾斜度,塔身倾斜度从原来的5.5度挺直为现在的3.99度。塔的历史意义苏州虎丘塔:虎丘斜塔是世界最古老的斜塔,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1956年重修时,曾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意大利比萨斜塔:“名人效应”,独特的中世纪风格建筑物和后来的“斜而不倒”使其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值得注意的钟楼之一。传说1590年,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塔的名气苏州虎丘塔:世界八大最斜古塔之一。虎丘斜塔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6月,虎丘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意大利比萨斜塔:世界八大最斜古塔之一。由于每个中学生都要学习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比萨斜塔也因此举世闻名。1987年12月比萨斜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PK结果苏州虎丘斜塔历经千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工程完工早近400年,建塔600年后才开始倾斜,已经历400年斜而不倒;而比萨斜塔工程一年以后就开始倾斜,建成之后修复了11年才稳住斜塔不倒;可见苏州虎丘斜塔的结构远胜意大利比萨斜塔,输的是重量而不是质量。此外,虎丘斜塔是世界八大最斜古塔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其历史意义特别是学术价值应该远胜比萨斜塔,只是在名气上或许略逊一筹。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我们进一步挖掘虎丘山的人文历史价值,一代代保护好虎丘塔这一文化瑰宝,才能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赢得来自世界更多的尊重。

飘逸的啤酒
酷炫的月光
2025-07-02 03:19:47
中国古塔的形式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院落组合,少有往高空发展,而惟独塔。塔的挺拔高耸的姿态,对佛寺组群甚至城市轮廓面貌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成为今天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中国建筑大都形体变化较少,惟独塔却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也有变化多端的造型,在中国建筑史中独树一帜。

1 中国古塔的传入及演变

1.1 “窣堵坡”到“塔”

“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在印度则称为“窣堵坡”(Stupa)。窣堵坡的原意是坟墓,早期是用来埋葬国王尸体的,后用来供养佛陀之舍利(sarira,佛的遗骨)。[1]窣堵坡由下而上依次由台座、覆钵、宝闸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见图1)。

随着西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末,已出现中国式塔的萌芽。[2]据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大约是建于十六国的中后期,但尺寸仅有几十厘米,因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建筑,但它的造型是最接近印度原型的塔了。它的下部是八角柱形基础,中部上断为主体,刻有八个拱券佛龛,每龛内有一佛,塔身上部刻有覆莲、相轮、华盖。以后的密檐式佛塔就是这些小石塔的相轮演化而成的。[3]

1.2 塔的中国化

但是,塔进入中国后,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塔的形象。中国的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创造了楼阁式木塔,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原来的窣堵坡缩小了,安置于塔顶之上,称为“刹”。在民族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和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衍化出多种形制,但最主要的有楼阁式和密檐式,还有亭式塔、华塔,以及一些复合式塔等多种式样。至于如金刚宝座式塔和藏传佛教、小乘佛教的群塔组合,则又是它们的再次衍化。[4]所以,塔到了中国,含意又有所扩大,凡贮藏佛舍利、佛像、佛经之所,或高僧坟墓上的建筑物,一般具有集中式平面和高耸的体形,同时在顶上具有一套“塔刹”装饰者,都可称之为塔。[5]

2 中国古塔的结构用材与形式分析

2.1 木构的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6]据记载,这样的塔首见于东汉末年,是窣堵坡和中国东汉已有的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南北朝时虽盛行一时,数量最多,但目前无一留存。塔中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并且逐层向内收进。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经是中国化了。最典型实例以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代表,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见图2)。

隋唐时期,修建佛塔的材料虽仍以木材和砖石为主,但由于木构架的塔易于损坏,不能长久保留,所以用砖石代替木材建塔,并模仿木塔的形式,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2.2 砖石造的密檐式塔

对于砖石结构的运用,三国除承袭汉时主要用于墓室的传统之外,已经开始用于地面建筑了,最初多是用来建筑石室和阙,这就为晋代以后用砖建造佛塔奠定了基础。中国现存最早的塔就是一座砖塔,是现存北

魏时期唯一的地面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平面的塔,这就是位于河南登封市的嵩岳寺塔(见图3)。整座塔除了塔刹部分用石雕以外,全部用灰黄色的砖砌成。塔的底层较高,塔身以上,用叠涩做成十五层密接的塔檐。其与楼阁式木塔不同,仅做礼拜对象,而不供登临游眺。每层檐之间只有短短的一段塔身,每面各有一个小窗,但多数仅具窗形,并不采纳光线。整个塔的总体轮廓呈饱满的抛物线形,十分秀丽。它的出现不但标志者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步,也说明我国密檐塔的建筑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2.3 砖石塔模仿木塔

然而,在中国木结构高度发达的惰性作用下,尤其南宋以后,即使是砖砌、石造甚至铁铸、陶塑的佛塔建筑也处处模仿木塔,终于也没能发展出砖石材料本性应有的传统与风格。最典型的例子是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泉州开元寺双石塔(见图4),其用石头详尽地模仿木构件,简直就是把石头当木头来使用,所有柱枋、斗、椽子以至瓦垄、瓦头,统统用石头雕出。设计者完全没有意识到不同材料对形式美的不同表达,因而使得砖石佛塔尚未表达出木楼阁佛塔造型的内在逻辑根据,已失去对其模仿的意义了。所以,砖石建筑的审美特色与风格已消失殆尽。以至于以后凡砖石佛塔以至殿堂,都处处模仿木构,而且愈来愈甚,最终中断了中国砖石建筑发展的前途和历史,实在是一种遗憾。

3 佛教与中庸之道的影响

佛教来到中国一边宣传人生在世,一切皆苦,人生就是无边的苦海一边又为人们描绘了来世的天国幸福。因此,教育人们只有一切以佛教教义为准则,修炼心性,排除欲念,方可进入“涅槃”,修成正果。“舍利塔”是用来掩埋“舍利”的,那层层向上挺拔的塔身,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向平面展开,反而将人们目光引向上苍,诉说着佛门教徒摆脱现实苦难,向往天国幸福的至诚愿望。然而,中国传统建筑多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

布局,少有强调单座建筑,甚至强调建筑高耸入云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古建筑由于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更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建筑均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建筑单体平易、容易接近,甚至贴近地面。最终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宏伟、浩大的气势,而抑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即使对于这些不得不向高空发展的佛塔,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之势。从而,在立面上取得一种垂直与水平构图的“中庸”之美。正如图5所示,在中国无论是密檐式塔、楼阁式塔,还是由此繁衍而出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在强调垂直构图的同时又用大量的水平线条去中和、削弱它,反映了中国人矛盾、复杂、折衷的心理特征。

4 结束语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如同佛教的教义和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而创造出中国的佛教教义一样,佛教建筑也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特有的佛教建筑。只不过不同的是,楼阁式塔是将窣堵坡大大缩小,置于中国式的楼阁之顶密檐式塔则是将窣堵坡的相轮特别夸大,并转化为中国式的密接屋檐。两者都是印度窣堵坡的中国化,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不放弃民族化的生动创作过程。

俏皮的月饼
幽默的石头
2025-07-02 03:19:47
前文我们说到,方塔园占地11.51km²,绝不仅仅只是方塔周边的设计和考量,还包括了整个园区的布局、流线和视线、景观。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方塔园 其他地方的设计构想 。

从园内西南部看塔,园外有好几幢新建的五层住宅,很不协调。因此,冯纪忠老师希望挖河取土,堆高土丘,并种植枫香香樟加以 遮蔽 。

注:枫香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在中国可在园林中栽作庭荫树。(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

从北门入园,清殿的北面过于突出,容易干扰游人观塔的注意力。因此,在清殿北面沿围墙“稍事堆土,种植形态苍古的常绿树”,以 衬托古塔风貌 。

为了弥补方塔园中水景不足的缺点,冯纪忠老师将原有的丁字形河道中心部分 扩大成池 ,池北配合院墙,修筑了整齐的石驳岸。

为了 保护塔基 ,将池底分为两阶,近塔处水深0.8m,置缸种植水生植物,有控制地丰富水面景色。离塔较远处则水深约2m。

在河汊处刚好可以观赏塔尖的 倒影 ,因此拓宽河面,使倒影完整。但是塔不露“根”,避免给人以“纪念碑”的感觉。院墙与驳岸简单有力的横线条与塔的竖线条形成对比,碧波塔影,蔚成一景。

水池南岸有大片草坪,缓坡入水,散植丹枫。可以想见, 从北岸南眺 ,“秋景必然尤为美丽”。池西则设一廊桥,作为由东向西的对景。

来方塔园参观,大部分游人的目标是方塔。那么, 从入口到方塔的路线 就显得尤为重要。

冯老师在方塔园设置了 北门 与 东门 。

从北门进,原先就有一条林荫土径,朝着阳光,可以透过树叶望到塔影,基本无需多加笔墨。只需因势加工,强调指向即可。

冯纪忠老师的处理方法是,铺砌一段高高低低的步行石板通道,通道两侧,有成排的杨树,有浓郁的树丛,有花境,有古树,有水井。石板路的标高从北门的5.0m按照原有的地形抬高1m,然后逐步下降,一直到标高3.5m的广场。这样的话, 游人越走近方塔,方塔越显巍峨 。

从东门入,可以看到一处20m见方的水池,作为河道两岸风光的 “泄景” 。

由于竹林屏障的遮挡,刚入东门只能看到方塔的上半部,冯纪忠老师便因势设置了照壁一道、拱门一座,有意将游人导向北行。过垂门,是一片石铺硬地,终端有两株参天古银杏。越小丘,经圆洞门,东侧有一处青瓦钢架的茶点厅。冯纪忠老师尝试用新结构与传统形式相结合,以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间, 烘托出园林建筑的氛围 。

圆洞门向西,便是高低曲折的堑道。堑深约2.5~3.0m,宽约4.0~6.0m,石砌两壁。出了堑道登临天后宫大殿广场,看到方塔,顿觉豁然开朗。这,便是古典园林中 幽旷开合 的传统手法。

可以发现,北入口的通道和东入口的堑道,都采用了高低起落的 标高变化 。实际上,这主要是为了弥补塔基过低的不足,模糊游人对塔基标高的概念。同时,也达到了 积聚期待 的效果,以增强方塔突然出现时给游人带来的惊喜。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松江府志》的记载,春秋吴王寿梦游到松江城南华亭谷,发现大批野鹿群。从此把松江成为 茸城 。当地还有“十鹿九回头”的碑刻掌故。

因此,冯纪忠老师希望能够在方塔园中设鹿苑,“散养活鹿百头,大可与奈良媲美”。让鹿群在西南地段的大草坪上放养,逐步做到游人可以和鹿直接接触,以增加方塔园的生趣。

整体看来,冯纪忠老师学习了 中国大型园林的布局特点 ,通过水系与山体的整理,把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各区布置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不同的内向空间和景色。

同时,不拘泥于形式,运用了草皮和主题树种来作为统一全园的底色。弃石山而留意境,取英日而承匠心。可以说,不仅领会了传统园林的 精神实质 ,而且做出了一定的 革新和突破 。

王澍给方塔园的评价是 “轻、旷、沉、稳” , “笔墨节制,风骨清俊” 。他说:“方塔园可能成为现代中国建筑的一把尺子。无论是谁去书写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史,我相信方塔园都是无法绕过的。”

(全文完)

眯眯眼的衬衫
含蓄的小蚂蚁
2025-07-02 03:19:47
长安塔夜景图1

[2]长安塔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长安塔由全钢结构加上超白玻璃幕墙组成,塔高99米,地上部分分为7层明层和6层暗层,加上地下1层,共计14层。所谓明层,就是四面玻璃通透,全自然采光;而暗层被屋檐遮挡,四面是墙壁,需要灯光照明。这样,从外观看,这仍是一座7层“佛塔”。塔采用钢结构框架,屋顶和所有挑檐都采用透明的安全玻璃,墙体也采用玻璃幕墙,保留了唐代传统的挑檐结构,构成水晶塔的效果,充满了现代感,是俯瞰园区的最佳景点。 长安塔采用了大量钢结构、玻璃和不锈钢,虽然先期投入大,但利于可持续发展。张锦秋说,这座塔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对环保的追求,科技含量必不可少,“钢结构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而且节能省地、可循环利用,对环境污染较小。”长安塔既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又彰显出时尚现代的都市风貌,是生态建筑的实践和示范,已成为提升西安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被建筑界誉为21世纪“绿色建筑”的典范。 长安塔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全部来自地源热泵,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用电量只有传统中央空调的40%左右,并且几乎没有温室气体和“三废”排放。此外,塔上的景观灯,全部采用LED灯,不仅节能环保、寿命长,而且色彩变化丰富。[3]

编辑本段设计理念

长安塔夜景图2

[4]长安塔的设计主题是天人长安,创意自然。根据实施性详规,长安塔坐落在小终南山上,是景区的制高点建筑,是主、副两条景观轴的交汇点。对全园成景,同时也是俯瞰全园景观最好的景点。该塔具有“天人长安”文化的标志性,其形象带有“长安”的特色。此塔根据唐长安宝塔的特点设计成方形,塔外观造型具有唐代木结构塔的造型特点。反映历史上长安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此塔具有文化的标志性。 据张锦秋院士介绍,“长安塔不是简单的观光塔,而是文化标志性建筑,首先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哲学思想。这就要求塔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塔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同时人在塔中也有融于自然、能与自然互动之感。” 另一方面,作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要表现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须蕴含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吉祥。但张锦秋并没有简单地仿古。“历史已经翻过了1000多年,浐灞(世园会址所在地)是一块充满现代感的土地,如果这个塔造得跟唐代一模一样,就不是西安的新地标了。”她在长安塔的设计中,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设计把握了远观塔势、近赏细形的原则。远望长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层挑檐上都有一层平座,逐层收分,韵律和谐。各层挑檐体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之势。但檐下与柱头间却用金属构件组合,抽象地概括了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玻璃幕墙设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立柱和横梁固定。这一系列处理,使长安塔蘸满唐风唐韵,又不失晶莹剔透的现代感,它生于斯、长于斯,而非“天外来客”。 张锦秋说:“长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唐风方塔是它的‘形态’,现代钢结构是它的‘骨架’,而蕴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锈钢的造型构件则是它的‘肌肤’。 在塔的内部空间,建筑师也试图创造一个永恒的绿色环境。张锦秋提出把塔的7个明层的塔心筒墙面视作一幅巨画,用油画的手法绘出一组菩提树林,菩提象征着圣洁、和平、永恒。这是园中塔、塔中树的生动畅想。在建筑师、画家、室内设计师的密切合作之下,这个畅想终于成为现实。[3][5]

编辑本段设计特色

长安塔外形具有唐代传统木塔的特点:一层挑檐上面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充满韵律。各层挑檐尺寸开阔上扬,体现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的特色和风采。 檐下与柱头之间用金属构件组合,是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的抽象和概括。玻璃幕墙退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柱、梁固定。一系列处理使唐风唐韵的建筑充满了现代感。 长安塔大量采用钢结构和相关构件,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便于工业化生产等优势,而且节能省地、可循环利用,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5]

编辑本段设计者简介

设计者:张锦秋院士

[6]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首批命名的十五位“建筑设计大师”中唯一的女性,也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唯一女性。 1936年,张锦秋出生于四川成都。1960年,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66年起,张锦秋开始在中国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曾参与过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设计。1991年,她获得首批“中国工程建筑设计大师”称号,并就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1994年,张锦秋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得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张锦秋主持设计了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华宾馆、钟鼓楼广场、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等在古城西安涌现的诸多被誉为“新唐风”的出色建筑。2000年底,她被评为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九位国内建筑界顶尖级建筑大师之一,也是唯一的女性获奖者。从第二届开始,这个奖项每届只从全国众多的候选人中产生一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