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动听的帽子
从容的黄豆
2023-02-28 05:13:38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最佳答案
魁梧的翅膀
爱笑的毛巾
2025-07-06 03:36:55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今日闲来无事,就想着把自己考研路上的经历给写写,就当为大家提供一点不太成熟的建议,或者说作为一个过来人给各位学弟学妹们提个醒,讲讲考研这条路,不一定能起多大作用,但或许能够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减少试错的成本。

首先,是院校选择。对于这个,我想还是要比较谨慎的,当然这也是许多人犹豫不决的事情。面对众多的学校,比较好使的应该算是因素排出除法了。把地域、院校等级、考试科目、报录比等因素考虑在内,先把可选的院校列出来,然后把不合适的划去,一步步缩小选择范围,这样相对来说可以省去一些纠结。

接下来说说公共课的复习方法。对于这个网上有很多的分享,我就不做过于详细的赘述了,只简略说下自己的一些心得。

1. 数学一

数学让人头疼,更是让我们这些工科、理科人头疼,号称考研路上的“夺命三郎”。但是细细想来,其实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正因为有这门学科的存在,所以我们不需要像经管、中文等专业一样早早地因为择校而纠结。对于这门学科,我只想说,不要贪多,不要贪多,不要贪多,说三遍就是为了告诉你这个真的很重要。

张宇1000题、

汤家凤1800、

李林880、

李永乐330/660

其实拿下任何一本你就拿下了考研数学,可有些同学就是想都把他们做了,真不知道你是不放心自己还是不放心这帮大佬们,当然这些同学里也包括我。当时做着张宇1000题,惦记着汤家凤的1800,还不忘李永乐660,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题你是永远做不完的,而且这些东西大同小异,完全没有必要通通走一遍,做题在于多而不是精。所幸当我8月份反应过来的时候还不算太迟,于是赶紧采取断舍离,决定只做张宇的1000题。对于线性代数,一本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足矣,好好研究透便可。另外我想提一下李永乐的660,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被吹的有些神话了。大家都在说如果你做了660,选择题填空题最多错一两个,当然这话我不反对,可关键是即使没有660你依然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因为选择题和填空题只有两三个难度比较大,其它的就是普通题而已,再者20年真题选择填空总共多达300道,做下来完全够了,所以这个结果不是660带来的,而是选择填空题的自有属性。同时还有汤家凤老师讲的很实在,不过略微有点方言,能接受的同学大家也可以试试。

2.英语一

1用书方面

主要用书:

恋练有词

张剑的黄皮书

王江涛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

朱伟的经济学人

何凯文的长难句解析

注:其他用书重要性略低,时间不够可不做,我也只是暑假之前动了一点点,之后就放着积灰了......

2对学科的理解

英语一分为以下几种题型,完型(20*0.5=10)、普通阅读(5*4*2=40)、新题型(5*2=10)、翻译(1*15=15)、作文(10+15=25)。按分值来划分重要性,阅读(50)>作文(25)>翻译(15)>完型(10),我就主要讲讲阅读和作文好了,因为英二的翻译白话文档次,基本上整篇翻译最多就一两个地方卡壳,比较简单,而完型的话,不是冲90分的话建议放弃治疗。

2.1阅读方面

(1)词汇量。

阅读的得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没有看懂,其实也就取决于你的词汇量。我自己有这样的情况,虽然很多时候做阅读理解,即便单词不认识,也能大概猜出正确的选项,但词汇量不足很影响你的发挥,你的分数很容易受到你临考时的状态,阅读的文章类型、长短、难易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考研英语来说,第一步就是解决词汇量的问题。

我也记不太清我那时候的量了,大致是恋练有词视频过了一遍多,书过了两遍,单词软件考研词汇过了3遍,核心词汇过了2遍,真题词组过了两遍,然后自己从阅读理解中摘抄的词汇(大概A4版面四五十页吧)过了N遍。背单词一开始慢,第一遍的时候着实难受,但背多了就好了。也没啥过多的技巧,就是背。如果非要谈技巧这些,我觉得朱伟的那些方法还算ok。无非是一些联想记忆,前缀后缀,词根词缀什么的。其实考研词汇要求就5500个左右好像,我去年好像一开始100个/天,后来150个/天,反正一段时间后每天新的单词老的单词加起来500个/天,很快的。难受几天就习惯了。当然也有些时候会突然背到烦起来,我就会一秒一个的划(相当于发泄吧,不是很好的习惯),然后羞愧,然后又老老实实地去背单词。

2.2作文方面

我是11月份开始背的,用的王江涛的高分写作,按照他书上的要求背了20篇必背范文(大作文10篇,小作文10篇)。第一遍背的时候一天可以一篇大作文或者两篇小作文,因人而异,记性不好的话就可以10月份开始背。我那时候第一遍背完差不多花了半个月左右,晚上背,第二天早上去教室默写,然后对照着原文批改,哪儿没背熟,哪儿背熟了但是还是默写错了。那时候晚上在教室默背,背完一篇就在旁边画正字,我现在翻开看,每篇旁边都是一个正字加一横,也就是六遍,之后十二月初,我每天会用四十分钟时间顺4篇左右的作文,到后面速度会越来越快。晚上回寝室路上,白天去教室路上,耳机里也会放作文(王江涛那本书有配套音频,这个觉得很不错),一边放一边跟着读。

另外背作文的话可以试试先背中文译文再背英文,中文译文背下来英文会好背许多。而且到后面背多了以后,有时候英文即便想不起来,你根据中文翻译过来的也差不多。还有点就是怎么样看你作文背的熟不熟,第一种方法,放音频时你能跟得上她一起说出来,第二种方法就是默写大作文15分钟之内完成,小作文8分钟之内(好像是这个标准)。

其实背作文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当我背了好几遍以后(绝对不止六遍,因为路上背的没办法画正字呀),会发现基本上看到作文题目,即便脑子里想不出来,但一旦提起笔,句子会自己蹦出来......可能有点夸张,但当时就是这种感觉。

我这种笨方法与我当时的目标有关,并没有想要作文高分,只是定了大作文12分小作文7分的目标,分数出来后算了下作文18分,差不多达到之前定的目标,所以如果想要作文高分的同学,请参考其他学长学姐的经验。务必自行鉴别。

1. 思想政治理论

作为当年高考的理科生(虽然也不知道为啥现在学了个文科专业),这门课真的是一直担心又迟迟不肯开始的一门课,但是确实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门课,用时少、得分高,还有意外的惊喜。考完粗略估了一下自己的选择题大概只有32分,想想大题最多也就30分多,以为最后也就60多分的,没想到给了80,真的惊到自己了。政治真的没基础而且比较担心,但是我还是拖的比较晚,大概8月底暑假结束时才开始做1000题,二倍速甚至三倍速听了一遍徐涛的基础课,感觉没啥用,依旧没记住啥。关于选择题,1000题大概做了三四遍,一开始啥都不会,相当于边对照答案边写,到后面能看题目直接出答案的程度。紧接着我后面看了腿姐的技巧班,感觉还是挺有用的,而且腿姐的书后面的知识点我感觉总结的也特别到位,后期我每天走在路上的时候都会听这些知识点的音频。

到后来各种老师的压题卷也就都出来了,我就中午饭前每天花30分钟做一套卷的选择题,把错的记录在小本本上。一天一套,到考研前,我把市面上所有老师出的选择题都刷过一遍(可以找资源去打印)。政治大题部分,我没有练习过,只是考前一个星期背诵了肖八以及腿姐的关于大题的技巧部分。在考试前一天,我在答题卡上练习着默写了一下。可能由于专业课的原因,让我在写大题部分,感觉比较能扯一点,更加注重分点以及归纳总结。其实,大题压题今年并没有压中多少,更多的我感觉,自己可以从文章材料里归纳总结,可能也是我政治大题得分高的原因。

肖老师的书,除了1000题、肖四与肖八,其他的我是都没有用,买的精讲精练连外包装塑封都没拆,实属浪费。不过,政治开始的晚,后期真的背诵的会很痛苦,一边担心,又得一边记着。最后一个月每天11点从图书馆回来,都要在宿舍楼下或者楼道里背大概半个小时政治。冬天,真的很冷!

4专业课(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学初试试卷难度适中,题量大一些,没有回头检查的时间。一次刷到底就考完结束了。个人建议是教材4遍以上,配套练习册4遍以上,一本书第一遍一个半月以内刷完,第二遍之后一个月以内。真题的话16年比较有代表性,最近的19,20难度上升,简答分值下降,难度上升,其他部分难度也有上升。安徽大学会计学考的人太多了,而且今年安徽大学会计学一志愿考生是没有校内调剂的机会的,之后如何,大家且行且努力。

1. 专业课。总的来说这才是本文的重点,因为专业课的分数基本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得了研究生。我学的机械工程,就太原理工大学而言,有两种选择,813理论力学及815机械设计,当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7道大题,而得到的结果就是高的非常高140分+,低的实在低70分+,而后者相对稳健一些,只要踏踏实实学过觉得自己还掌握的可以,基本可以拿到110分左右,但是弊端就是这门课很难超过130分+,因为题的类型比较广,再加上简答题,稍微扣一扣十来分就没了。就以我考的815机械设计来说,用的是邱宣怀第四版的《机械设计》,因为太原理工大学上课常用的便是这本,二十个选择题、五个简答题、两个分析题、最后便是三个计算题,重难点上还是比较明了的,如疲劳计算、螺栓、齿轮、轴承计算以及轴系改错,这五种类型出在分析和计算上,年年必考,唯一的变数便是这两年没有出简答题,取而代之的是填空题和判断题,但是对于你们简答题还是准备着比较好,因为机械设计不考简答题的时候实在是少之又少。

至于复试,科目有些多,包括了

机械原理(西工大第八版)、

机械设计(邱宣怀第四版)、

理论力学(哈工大第八版)、

材料力学(刘鸿文第五版)、

机械制图五门课,但是别着急,都是选择题,100个选择,难度不大,因此重点还是需要放在初试的。另外还有个消息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可能算是个福音,即太原理工大学在复试时候不需要提供本科成绩单,所以成与不成凭你现在的努力,与过去无关。

以上便是关于考试科目的一些介绍,接下来我们谈谈考研路上需要注意的一些东西。

第一,目标院校要考虑好,选择大于努力。如果你确定了一个院校,觉得这就是你的目标,哪怕失败了你也愿意为了它再来一次,那么OK,你只管去冲。关键是怕你犹豫,你又怕考不上又不想承担失败的风险,那么你的担心极有可能是正确的,当9月开学或者10月报志愿的时候,你也许就会开始降低你的目标,不能说太晚,但是这条路绕的有些长,或者你找两个专业课相近的学校,这样可以把换学校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有些学校专业课是存在压分的,或者是比较难,别看总分不高,专业课给个七八十,基本上就只能唱个凉凉了。

第二,复习时候踏踏实实的,不要急于求成。从开始准备到考试差不多还有10个月,说长不长,但是说短也实在不短。学过的知识一定别忘了复习,这样可能进度会慢些。看到别人的进度可能会着急,但是千万稳住,进度那东西都是虚的,没有谁说进度越快越好,也没有谁说真题看的次数越多考的越高。相反欠下的东西早晚要还,前面的慢正是为了后面的快,一章一章过踏实了,才能越走越稳。

第三,既然决定了那就坚持到底。我不能说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太过绝对,但是你得相信,只要你坚持着,踏踏实实学下来,一定会拿到一个相对不错的的结果。有些人考着考着就放弃了,9月开学,10月报志愿,考前焦虑都有可能成为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决定了就踏踏实实学吧,一定不要放弃,前面的变数实在太多太多,不到最后没人知道赢家是谁,就像2021的你一定不会猜到你的寒假跟暑假居然是连在一起的。

能看到这个文章的,我想你应该是决定了,那就前行吧,义无反顾的那种。有时候考研感觉比高考要辛苦,因为这是你一个人的战场,但是别怕,这条路有你,也有我们,你不会孤单。有什么心烦的、焦虑的或者无法理解的,可以和学长学姐们一起聊聊,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上岸者,更因为他们是过来人。加油吧少年,期待你们一战成硕。

最新回答
震动的小鸭子
大方的白开水
2025-07-06 03:36:55

江南大学机械专业考机械设计,参考书是《机械设计》邱宣怀或吴宗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专业课考机械制造技术或机械设计,参考书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或袁绩乾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江南大学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江南大学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扩展资料:

师资力量

1、学校有教职员工3274人,其中专任教师1985人(含研究生导师1075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65.1%,博士学位人员比例63.6%,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37.7%;

2、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5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

3、学校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南大学

可靠的路灯
受伤的外套
2025-07-06 03:36:55
濮良贵的是西北工业大学的,这本书比较容易理解,内容没有邱宣怀的详细,邱宣怀的书非常的详细,含有处理工艺等分析,而且在应力计算方面邱宣怀的书也是分析的很详细。。。两本书的侧重点不一样,而且里面的很多应用符号也不一样。想拿高分最好两本结合,我个人觉得邱宣怀的书编的挺好的。或者找你所报的学校里的学生问问重点。

鲤鱼鞋子
呆萌的魔镜
2025-07-06 03:36:55
M=εΣmr² =Jε. 其中:M-力矩;ε-切向加速度;r-转动半径;Σ-总和的代号J-转动惯量。如果用这种“理论力学”方法来选电动机,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太麻烦,而且容易出错。我们用联接电动机的那转轴上的力矩和转速来选择电动机。或者以你机器执行部分的速度和力来推算到电动机上来选择电动机。不知道你是什么机器?P=T*n/9.55*10^6其中:T-转矩(N×m);n-每分钟转数;P-功率(kW)。或者;P=FV/1000。其中:F-力(N);V-速度(m/s)。注意:静止机器启动时要考虑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参考“机械设计”邱宣怀等编;“组合机床设计”。

难过的老虎
忧郁的棒棒糖
2025-07-06 03:36:55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前言

课程设计是考察学生全面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根据学院的教学环节,在2006年6月12日-2006年6月30日为期三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本次是设计一个蜗轮蜗杆减速器,减速器是用于电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的独立的闭式传动装置。本减速器属单级蜗杆减速器(电机——联轴器——减速器——联轴器——带式运输机),本人是在周知进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该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任务设计书,参数选择,传动装置总体设计,电动机的选择,运动参数计算,蜗轮蜗杆传动设计,蜗杆、蜗轮的基本尺寸设计,蜗轮轴的尺寸设计与校核,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减速器其他零件的选择,减速器的润滑等和A0图纸一张、A3图纸三张。设计参数的确定和方案的选择通过查询有关资料所得。

该减速器的设计基本上符合生产设计要求,限于作者初学水平,错误及不妥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设计者:殷其中

2006年6月30日

参数选择:

总传动比:I=35 Z1=1 Z2=35

卷筒直径:D=350mm

运输带有效拉力:F=6000N

运输带速度:V=0.5m/s

工作环境:三相交流电源

有粉尘

常温连续工作

一、 传动装置总体设计:

根据要求设计单级蜗杆减速器,传动路线为:电机——连轴器——减速器——连轴器——带式运输机。(如图2.1所示) 根据生产设计要求可知,该蜗杆的圆周速度V≤4——5m/s,所以该蜗杆减速器采用蜗杆下置式见(如图2.2所示),采用此布置结构,由于蜗杆在蜗轮的下边,啮合处的冷却和润滑均较好。蜗轮及蜗轮轴利用平键作轴向固定。蜗杆及蜗轮轴均采用圆锥滚子轴承,承受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复合作用,为防止轴外伸段箱内润滑油漏失以及外界灰尘,异物侵入箱内,在轴承盖中装有密封元件。 图2.1

该减速器的结构包括电动机、蜗轮蜗杆传动装置、蜗轮轴、箱体、滚动轴承、检查孔与定位销等附件、以及其他标准件等。

二、 电动机的选择:

由于该生产单位采用三相交流电源,可考虑采用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维护方便,启动性能好等优点。一般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380V

根据生产设计要求,该减速器卷筒直径D=350mm。运输带的有效拉力F=6000N,带速V=0.5m/s,载荷平稳,常温下连续工作,工作环境多尘,电源为三相交流电,电压为380V。

1、 按工作要求及工作条件选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封闭扇冷式结构,电压为380V,Y系列

2、 传动滚筒所需功率

3、 传动装置效率:(根据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刘俊龙 何在洲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33-134页表12-8得各级效率如下)其中:

蜗杆传动效率η1=0.70

搅油效率η2=0.95

滚动轴承效率(一对)η3=0.98

联轴器效率ηc=0.99

传动滚筒效率ηcy=0.96

所以:

η=η1•η2•η33•ηc2•ηcy =0.7×0.99×0.983×0.992×0.96 =0.633

电动机所需功率: Pr= Pw/η =3.0/0.633=4.7KW

传动滚筒工作转速: nw=60×1000×v / ×350

=27.9r/min

根据容量和转速,根据参考文献《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339-340页表附表15-1可查得所需的电动机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查出有四种适用的电动机型号,因此有四种传动比方案,如表3-1:

表3-1

方案 电动机型号 额定功率

Ped kw 电动机转速 r/min 额定转矩

同步转速 满载转速

1 Y132S1-2 5.5 3000 2900 2.0

2 Y132S-4 5.5 1500 1440 2.2

3 Y132M2-6 5.5 1000 960 2.0

4 Y160M-8 5.5 750 720 2.0

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装置的尺寸、重量、价格和减速器的传动比,可见第3方案比较适合。因此选定电动机机型号为Y132M2-6其主要性能如下表3-2:

表3-2

中心高H 外形尺寸

L×(AC/2+AD)×HD 底角安装尺寸

A×B 地脚螺栓孔直径K 轴身尺寸

D×E 装键部位尺寸

F×G×D

132 515×(270/2+210)×315 216×178 12 38×80 10×33×38

四、运动参数计算:

4.1蜗杆轴的输入功率、转速与转矩

P0 = Pr=4.7kw

n0=960r/min

T0=9.55 P0 / n0=4.7×103=46.7N .m

4.2蜗轮轴的输入功率、转速与转矩

P1 = P0•η01 = 4.7×0.99×0.99×0.7×0.992 =3.19 kw

nⅠ= = = 27.4 r/min

T1= 9550 = 9550× = 1111.84N•m

4.3传动滚筒轴的输入功率、转速与转矩

P2 = P1•ηc•ηcy=3.19×0.99×0.99=3.13kw

n2= = = 27.4 r/min

T2= 9550 = 9550× = 1089.24N•m

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结果整理于下表4-1:

表4-1

类型 功率P(kw) 转速n(r/min) 转矩T(N•m) 传动比i 效率η

蜗杆轴 4.7 960 46.75 1 0.679

蜗轮轴 3.19 27.4 1111.84 35

传动滚筒轴 3.13 27.4 1089.24

五、蜗轮蜗杆的传动设计:

蜗杆的材料采用45钢,表面硬度>45HRC,蜗轮材料采用ZCuA110Fe3,砂型铸造。

以下设计参数与公式除特殊说明外均以参考由《机械设计 第四版》 邱宣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 第13章蜗杆传动为主要依据。

具体如表3—1:

表5—1蜗轮蜗杆的传动设计表

项目 计算内容 计算结果

中心距的计算

蜗杆副的相对滑动速度

参考文献5第37页(23式) 4m/s<Vs<7m/s

当量摩擦

系数 4m/s<Vs<7m/s

由表13.6取最大值

选[ ]值

在图13.11的i=35的线上,查得[ ]=0.45

[ ]=0.45

蜗轮转矩

使用系数 按要求查表12.9

转速系数

弹性系数 根据蜗轮副材料查表13.2

寿命系数

接触系数 按图13.12I线查出

接触疲劳极限 查表13.2

接触疲劳最小安全系数 自定

中心距

传动基本尺寸

蜗杆头数

Z1=1

蜗轮齿数模数

m=10

蜗杆分度圆 直径

蜗轮分度圆

直径

mm

蜗杆导程角

表13.5

变位系数 x=(225-220)/10=0.5 x=0.5

蜗杆齿顶圆 直径表13.5

mm

蜗杆齿根圆 直径 表13.5

mm

蜗杆齿宽

mm

蜗轮齿根圆直径

mm

蜗轮齿顶圆直径(吼圆直径)

mm

蜗轮外径

mm

蜗轮咽喉母圆半径

蜗轮齿宽 B =82.5

B=82mm

mm

蜗杆圆周速度

=4.52 m/s

相对滑动速度

m/s

当量摩擦系数 由表13.6查得

轮齿弯曲疲劳强度验算

许用接触应力

最大接触应力

合格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由表13.2查出

弯曲疲劳最小安全系数 自取

许用弯曲疲劳应力

轮齿最大弯曲应力

合格

蜗杆轴扰度验算

蜗杆轴惯性矩

允许蜗杆扰度

蜗杆轴扰度

合格

温度计算

传动啮合效率

搅油效率 自定

轴承效率 自定

总效率

散热面积估算

箱体工作温度

此处取 =15w/(m²c)

合格

润滑油粘度和润滑方式

润滑油粘度 根据 m/s由表13.7选取

润滑方法 由表13.7采用浸油润滑

六、蜗杆、蜗轮的基本尺寸设计

6.1蜗杆基本尺寸设计

根据电动机的功率P=5.5kw,满载转速为960r/min,电动机轴径 ,轴伸长E=80mm

轴上键槽为10x5。

1、 初步估计蜗杆轴外伸段的直径

d=(0.8——10) =30.4——38mm

2、 计算转矩

Tc=KT=K×9550× =1.5×9550×5.5/960=82.1N.M

由Tc、d根据《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第334页表14-13可查得选用HL3号弹性柱销联轴器(38×83)。

3、 确定蜗杆轴外伸端直径为38mm。

4、 根据HL3号弹性柱销联轴器的结构尺寸确定蜗杆轴外伸端直径为38mm的长度为80mm。

5、 由参考文献《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第305页表10-1可查得普通平键GB1096—90A型键10×70,蜗杆轴上的键槽宽 mm,槽深为 mm,联轴器上槽深 ,键槽长L=70mm。

6、 初步估计d=64mm。

7、 由参考文献《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89页图7-19,以及蜗杆上轴承、挡油盘,轴承盖,密封圈等组合设计,蜗杆的尺寸如零件图1(蜗杆零件图)

6.2蜗轮基本尺寸表(由参考文献《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第96页表4-32及第190页图7-20及表5—1蜗轮蜗杆的传动设计表可计算得)

表6—1蜗轮结构及基本尺寸

蜗轮采用装配式结构,用六角头螺栓联接( 100mm),轮芯选用灰铸铁 HT200 ,轮缘选用铸锡青铜ZcuSn10P1+* 单位:mm

a=b C x B

160 128 12 36 20 15 2 82

e n

10 3 35 380 90º 214 390 306

七、蜗轮轴的尺寸设计与校核

蜗轮轴的材料为45钢并调质,且蜗轮轴上装有滚动轴承,蜗轮,轴套,密封圈、键,轴的大致结构如图7.1:

图7.1 蜗轮轴的基本尺寸结构图

7.1 轴的直径与长度的确定

1.初步估算轴的最小直径(外伸段的直径)

经计算D6>51.7>100mm

又因轴上有键槽所以D6增大3%,则D6=67mm

计算转矩

Tc=KT=K×9550× =1.5×9550×3.19/27.4=1667.76N.M<2000 N.M

所以蜗轮轴与传动滚筒之间选用HL5弹性柱销联轴器65×142,

因此 =65m m

2.由参考文献《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第305页表10-1可查得普通平键GB1096—90A型键20×110,普通平键GB1096—90A型键20×70,联轴器上键槽深度 ,蜗轮轴键槽深度 ,宽度为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基础》(下册) 张莹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年的第316页—321页计算得:如下表:

图中表注 计算内容 计算结果

L1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刘俊龙 何在洲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82页表15-1查得滚动轴承6216的基本结构) L1=25

L2 自定 L2=20

L3 根据蜗轮 L3=128

L4 自定 L4=25

L5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刘俊龙 何在洲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82页表15-1查得滚动轴承6216的基本结构) L5=25

L6 自定 L6=40

L7 选用HL5弹性柱销联轴器65×142 L7=80

D1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刘俊龙 何在洲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82页表15-1查得滚动轴承6216的基本结构) D1=80

D2 便于轴承的拆卸 D2=84

D3 根据蜗轮 D3=100

D4 便于轴承的拆卸 D4=84

D5 自定 D5=72

D6 D6>51.7>100mm

又因轴上有键槽所以D6增大3%,则D6=67mm D6=67

7.2轴的校核

7.2.1轴的受力分析图

图7.1

X-Y平面受力分析

图7.2

X-Z平面受力图:

图7.3

水平面弯矩

1102123.7

521607

9797 119

图7.4

垂直面弯矩 714000

图7.5

436150.8

合成弯矩

1184736.3

714000

681175.5

图7.6

当量弯矩T与aT

T=1111840Nmm

aT=655985.6Nmm

图7.7

7.2.2轴的校核计算如表5.1

轴材料为45钢, , ,

表7.1

计算项目 计算内容 计算结果

转矩

Nmm

圆周力 =20707.6N

=24707.6N

径向力

=2745.3N

轴向力 =24707.6×tan 20º

Fr =8992.8N

计算支承反力

=1136.2N

=19345.5N

垂直面反力

=4496.4N

水平面X-Y受力图 图7.2

垂直面X-Z受力 图7.3

画轴的弯矩图

水平面X-Y弯矩图图7.4

垂直面X-Z弯矩图图7.5

合成弯矩 图7.6

轴受转矩T T= =1111840Nmm

T=1111840Nmm

许用应力值 表16.3,查得

应力校正系数a a=

a=0.59

当量弯矩图

当量弯矩 蜗轮段轴中间截面

=947628.6Nmm

轴承段轴中间截面处

=969381.2Nmm

947628.6Nmm

=969381.2Nmm

当量弯矩图 图7.7

轴径校核

验算结果在设计范围之内,设计合格

轴的结果设计采用阶梯状,阶梯之间有圆弧过度,减少应力集中,具体尺寸和要求见零件图2(蜗轮中间轴)。

7.3装蜗轮处轴的键槽设计及键的选择

当轴上装有平键时,键的长度应略小于零件轴的接触长度,一般平键长度比轮毂长度短5—10mm,由参考文献1表2.4—30圆整,可知该处选择键2.5×110,高h=14mm,轴上键槽深度为 ,轮毂上键槽深度为 ,轴上键槽宽度为 轮毂上键槽深度为

八、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

参照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修订版) 鄂中凯,王金等主编 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92年第19页表1.5-1可计算得,箱体的结构尺寸如表8.1:

表8.1箱体的结构尺寸

减速器箱体采用HT200铸造,必须进行去应力处理。

设计内容 计 算 公 式 计算结果

箱座壁厚度δ =0.04×225+3=12mm

a为蜗轮蜗杆中心距 取δ=12mm

箱盖壁厚度δ1 =0.85×12=10mm

取δ1=10mm

机座凸缘厚度b b=1.5δ=1.5×12=18mm b=18mm

机盖凸缘厚度b1 b1=1.5δ1=1.5×10=15mm b1=18mm

机盖凸缘厚度P P=2.5δ=2.5×12=30mm P=30mm

地脚螺钉直径dØ dØ==20mm dØ=20mm

地脚螺钉直径d`Ø d`Ø==20mm d`Ø==20mm

地脚沉头座直径D0 D0==48mm D0==48mm

地脚螺钉数目n 取n=4个 取n=4

底脚凸缘尺寸(扳手空间) L1=32mm L1=32mm

L2=30mm L2=30mm

轴承旁连接螺栓直径d1 d1= 16mm d1=16mm

轴承旁连接螺栓通孔直径d`1 d`1=17.5 d`1=17.5

轴承旁连接螺栓沉头座直径D0 D0=32mm D0=32mm

剖分面凸缘尺寸(扳手空间) C1=24mm C1=24mm

C2=20mm C2=20mm

上下箱连接螺栓直径d2 d2 =12mm d2=12mm

上下箱连接螺栓通孔直径d`2 d`2=13.5mm d`2=13.5mm

上下箱连接螺栓沉头座直径 D0=26mm D0=26mm

箱缘尺寸(扳手空间) C1=20mm C1=20mm

C2=16mm C2=16mm

轴承盖螺钉直径和数目n,d3 n=4, d3=10mm n=4

d3=10mm

检查孔盖螺钉直径d4 d4=0.4d=8mm d4=8mm

圆锥定位销直径d5 d5= 0.8 d2=9mm d5=9mm

减速器中心高H H=340mm H=340mm

轴承旁凸台半径R R=C2=16mm R1=16mm

轴承旁凸台高度h 由低速级轴承座外径确定,以便于扳手操作为准。 取50mm

轴承端盖外径D2 D2=轴承孔直径+(5~5.5) d3 取D2=180mm

箱体外壁至轴承座端面距离K K= C1+ C2+(8~10)=44mm K=54mm

轴承旁连接螺栓的距离S 以Md1螺栓和Md3螺钉互不干涉为准尽量靠近一般取S=D2 S=180

蜗轮轴承座长度(箱体内壁至轴承座外端面的距离) L1=K+δ=56mm L1=56mm

蜗轮外圆与箱体内壁之间的距离 =15mm

取 =15mm

蜗轮端面与箱体内壁之间的距离 =12mm

取 =12mm

机盖、机座肋厚m1,m m1=0.85δ1=8.5mm, m=0.85δ=10mm m1=8.5mm, m=10mm

以下尺寸以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王昆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表6-1为依据

蜗杆顶圆与箱座内壁的距离 =40mm

轴承端面至箱体内壁的距离 =4mm

箱底的厚度 20mm

轴承盖凸缘厚度 e=1.2 d3=12mm 箱盖高度 220mm 箱盖长度

(不包括凸台) 440mm

蜗杆中心线与箱底的距离 115mm 箱座的长度

(不包括凸台) 444mm 装蜗杆轴部分的长度 460mm

箱体宽度

(不包括凸台) 180mm 箱底座宽度 304mm 蜗杆轴承座孔外伸长度 8mm

蜗杆轴承座长度 81mm 蜗杆轴承座内端面与箱体内壁距离 61mm

九、减速器其他零件的选择

经箱体、蜗杆与蜗轮、蜗轮轴以及标准键、轴承、密封圈、挡油盘、联轴器、定位销的组合设计,经校核确定以下零件:

表9-1键 单位:mm

安装位置 类型 b(h9) h(h11) L9(h14)

蜗杆轴、联轴器以及电动机联接处 GB1096-90

键10×70 10 8 70

蜗轮与蜗轮轴联接处 GB1096-90

键25×110 25 14 110

蜗轮轴、联轴器及传动滚筒联接处 GB1096-90

键20×110 20 12 110

表9-2圆锥滚动轴承 单位:mm

安装位置 轴承型号 外 形 尺 寸

d D T B C

蜗 杆 GB297-84

7312(30312) 60 130 33.5 31 26

蜗轮轴 GB/T297-94

30216 80 140 28.25 26 22

表9-3密封圈(GB9877.1-88) 单位:mm

安装位置 类型 轴径d 基本外径D 基本宽度

蜗杆 B55×80×8 55 80 8

蜗轮轴 B75×100×10 75 100 10

表9-4弹簧垫圈(GB93-87)

安装位置 类型 内径d 宽度(厚度) 材料为65Mn,表面氧化的标准弹簧垫圈

轴承旁连接螺栓 GB93-87-16 16 4

上下箱联接螺栓 GB93-87-12 12 3

表9-5挡油盘

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修订版) 鄂中凯,王金等主编 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92年第132页表2.8-7

安装位置 外径 厚度 边缘厚度 材料

蜗杆 129mm 12mm 9mm Q235

定位销为GB117-86 销8×38 材料为45钢

十、减速器附件的选择

以下数据均以参考文献《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的P106-P118

表10-1视孔盖(Q235) 单位mm

A A1 A。 B1 B B0 d4 h

150 190 170 150 100 125 M 8 1.5

表10-2吊耳单位mm

箱盖吊耳 d R e b

42 42 42 20

箱座吊耳 B H h

b

36 19.2 9..6 9 24

表10-3起重螺栓单位mm

d D L S d1

C d2 h

M16 35 62 27 16 32 8 4 2 2 22 6

表10-4通气器 单位mm

D d1 d2 d3 d 4 D a b s

M18×1.5 M33×1.5 8 3 16 40 12 7 22

C h h1 D1 R k e f

16 40 8 25.4 40 6 2 2

表10-5轴承盖(HT150) 单位mm

安 装

位 置 d3 D d 0 D0 D2 e e1 m D4 D5 D6 b1 d1

蜗杆 10 130 11 155 180 12 13 35.5 120 125 127 8 80

蜗轮轴 10 140 11 165 190 12 13 20 130 135 137 10 100

表10-6油标尺 单位mm

d1 d2 d3 h a b c D D1

M16 4 16 6 35 12 8 5 26 22

表10-7油塞(工业用革) 单位mm

d D e L l a s d1 H

M1×1.5 26 19.6 23 12 3 17 17 2

十一、减速器的润滑

减速器内部的传动零件和轴承都需要有良好的润滑,这样不仅可以减小摩擦损失,提高传动效率,还可以防止锈蚀、降低噪声。

本减速器采用蜗杆下置式,所以蜗杆采用浸油润滑,蜗杆浸油深度h大于等于1个螺牙高,但不高于蜗杆轴轴承最低滚动中心。

蜗轮轴承采用刮板润滑。

蜗杆轴承采用脂润滑,为防止箱内的润滑油进入轴承而使润滑脂稀释而流走,常在轴承内侧加挡油盘。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修订版) 鄂中凯,王金等主编 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92年

2、《机械设计 第四版》 邱宣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

3、《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王昆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第三版) 龚桂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年

5、《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 龚桂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

6、简明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 唐金松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刘俊龙 何在洲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年

《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 毛振扬 陈秀宁 施高义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机械设计 第四版》 邱宣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

要的就Q我406592117

内向的小伙
负责的秀发
2025-07-06 03:36:55
971 机械工程专业综合 1、«动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谢传锋

2、«机械设计基础下册»(17-24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吴瑞祥等

3、«机械设计基础下册»(25-34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吴瑞祥等

4、«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1-6章 科学出版社出版 胡寿松

(或«自动控制原理»1-6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孙虎章)

971机械工程专业综合考试大纲(2011版)

一、考试组成

971机械工程专业综合试卷共分四部分:1) 理论力学(动力学);2)机械原理;3)机械设计;4)自动控制原理,各部分满分均为50分。1)、2)部分为必答部分,3)、4)部分为选答部分,考生二选一作答。

二、理论力学(动力学)部分的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动力学》(第2版)1-7章 谢传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1. 质点动力学

⑴ 质点运动学(在直角坐标系和自然轴系下描述、点的复合运动)

⑵ 质点动力学方程(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中表示)、

⑶ 点的复合运动

初步掌握上述内容的概念、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 质点系动力学

⑴ 动量定理

⑵ 变质量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⑶ 对定点和动点的动量矩定理

⑷ 动能定理

掌握上述内容的定理、基本方程,特别是各种问题的分析方法。

3. 刚体动力学I、动静法

⑴ 刚体平面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⑵ 达朗贝尔原理(惯性力的简化、动静法、动平衡与静平衡)

4. 刚体动力学II、拉格朗日方程

⑴ 拉格朗日方程

⑵ 动力学普遍方程

⑶ 动力学II(刚体的定点运动与一般运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

5. 振动基础

⑴ 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重点是能够有建立力学、数学模型及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机械原理部分的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机械设计基础(下册)第17—24章吴瑞祥等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考试内容的章节是依据参考教材[1]编制的,参考教材[2]的内容与此基本相同,只是章节编号有所差异。

第17章 机构的组成和结构

17.1 机构的组成

17.2 机构运动简图及其绘制

17.3 构件的自由度与运动副的约束

17.4 平面运动链的自由度及其计算及自由度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17.5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17.6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

了解机构的组成要素,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其自由度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清楚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第18章 连杆机构

18.1 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

18.2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18.3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8.4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熟练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曲柄存在条件、急回特性、死点位置、传力特性等),会运用图解法和解析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熟练掌握各种连杆机构(刚体导引机构、急回机构、函数机构等)的设计。

第19章 凸轮机构

19.1 凸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

19.2 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19.3 凸轮廓线的设计

19.4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设计

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了解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的特性和应用场合,会运用反转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要求。

第20章 齿轮机构

20.1 齿轮机构的类型

20.2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20.3 渐开线齿廓

20.4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20.5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20.6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

20.7 渐开线变位齿轮

20.8 斜齿圆柱齿轮

20.9 圆锥齿轮

重点熟练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和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正确啮合条件、标准中心矩、实际中心矩、连续传动条件等)。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原理和传动的特点,初步了解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

第21章 轮系

21.1 轮系的类型

21.2 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能熟练计算出混合轮系的传动比。

第22章 间歇运动机构

22.1 棘轮机构

22.2 槽轮机构

22.3 不完全齿轮机构

22.4 不完全摆线针轮机构

初步了解各种间歇机构的组成与传动特点。

第23章 机构系统运动简图设计

23.1机构系统运动简图设计的任务与步骤

23.2 机构及机构系统设计的创新途径

23.3 组合机构

23.4 机构选型及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23.5 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

初步了解机构运动简图设计的任务和步骤,了解机构及机构系统设计的创新途径,了解组合机构的类型,了解机构的选型原则及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方法,了解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的绘制方法。

第24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

24.1 概述

24.2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24.3 机械运动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

24.4 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熟练掌握机械的等效动力学建立方法,会运用图解计算法求解等效力矩为机构位置函数时的机械真实运动,掌握机构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四、机械设计部分的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 《机械设计基础》(下册)第25-34章,吴瑞祥等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 《机械设计》(第四版)邱宣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试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考试内容的章节是依据参考教材[1]编制的,参考教材[2]的内容与此基本相同,只是章节编号有所差异。

第25章 绪论、强度和刚度设计基础

1)课程性质、内容及任务;

2)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3)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程序;

4)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和步骤;

5)强度计算概述,静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计算,变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计算,表面强度计算,机械零件的刚度和振动计算等。

第26章 轴

1)轴的功用及分类;

2)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3)轴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

4)轴的结构设计及画法;提高轴的强、刚度措施;

5)轴的强度计算:许用应力法及安全系数法;

6)轴的刚度计算及振动稳定性计算简介。

第27章 传动概论、齿轮传动

1)机械传动在机器中的作用;

2)机械传动的分类和主要特性;

3)机械传动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

4)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5)齿轮传动的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6)轮齿的失效形式、计算准则及防止失效措施;

7)齿轮材料及其选择,齿轮材料的热处理;

8)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计算:受力分析、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轮齿表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9)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特点、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特点;

10)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特点,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特点;

11)直齿轮、斜齿轮及圆锥齿轮传动的参数选择;

12)齿轮的结构及画法;

13)新型齿轮传动简介。

第28章 蜗杆传动

1)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2)蜗杆传动的运动关系、啮合特点和主要参数;

3)蜗杆和蜗轮材料的选择;

4)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蜗杆传动的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主要几何尺寸计算;

6)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

7)蜗杆、蜗轮的结构及画法;

8)弧面蜗杆传动简介。

第29章 摩擦学设计基础

摩擦学设计概述;摩擦及其基本性质;磨损、润滑、润滑剂的基本概念。

第30章 滑动轴承

1)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2)轴承材料及轴瓦结构;

3)润滑材料和润滑方法;

4)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5)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式;

6)液体动压润滑轴承的计算。

第31章 带传动

1)带传动的工作原理,主要类型,特点及应用;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3)弹性滑动概念及带传动的传动比;

4)带传动的应力分析;

5)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6)单根三角带所能传递的功率和三角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7)带轮的材料、结构和尺寸;

8)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

9)张紧装置简介。

第32章 螺纹联接

1)螺纹主要参数,常用的标准螺纹;

2)螺旋副中力的关系、效率和自锁;

3)搬手力矩和预紧力;

4)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紧固件及画法;

5)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和防松措施;

6)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7)螺栓组的受力分析;

8)松螺栓联接的计算;

9)紧螺栓联接的计算;

10) 螺栓联接的许用应力;

11) 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12) 螺旋传动的种类和应用:滑动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33章:轴类连接零件

1) 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

2) 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

3) 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及应用;

4) 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

5)联轴器

第34章 滚动轴承

1)滚动轴承的构造、特点、精度等级及常用代号;

2)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应用及画法;

3)滚动轴承所受载荷的种类、分布情况及变化特点;

4)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5)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和静载荷计算;

6)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轴承的装拆、预紧、配合、调整、密封及润滑等。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 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标准等。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零件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如体积强度与表面强度、静强度与疲劳强度、刚度与柔度、摩擦、磨损与润滑,寿命与可靠性,以及热平衡、冲击性能、稳定性等;计算载荷,条件性计算,等强度计算,当量法或等效转化法,试算法等;改善载荷和应力的分布不均匀性,提高零件疲劳强度,或增强摩擦,改善局部品质,提高零部件工艺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预应力、变形协调原则等在设计中的应用。

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设计计算方法,结构设计技能等。

五、自动控制原理部分的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自动控制原理》1-6章 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

或《自动控制原理》1-6章 孙虎章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⑴ 控制系统的任务

⑵ 控制系统基本方式

⑶ 控制系统性能要求

了解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包括任务、要求和基本控制方式;了解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初步掌握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⑴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⑵ 传递函数

⑶ 动态结构图和典型环节

⑷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⑸ 系统传递函数

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动态结构图的建立方法。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基本法则。熟练掌握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梅逊公式;能够建立工程系统,特别是机电相结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各种典型环节的数学表示,并了解其功能与作用。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⑴ 典型响应及性能指标

⑵ 一阶系统分析

⑶ 二阶系统分析

⑷ 系统稳定性分析

⑸ 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掌握典型输入和典型响应的特性。熟练掌握一、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掌握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会熟练运用代数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掌握误差及稳态误差的概念,学会分析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控制系统稳态误差的方法,熟练掌握计算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的方法。

第四章 根轨迹

⑴ 根轨迹及根轨迹方程

⑵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⑶ 闭环零、极点分布与系统阶跃响应的关系

⑷ 系统阶跃响应的根轨迹分析

理解根轨迹的定义,能够熟练运用绘制负反馈系统闭环根轨迹的十条法则绘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掌握闭环主导极点和偶极子的概念。会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了解用根轨迹法校正控制系统的方法。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⑴ 频率特性

⑵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⑶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⑷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判据

⑸ 开环频率特性与系统阶跃响应的关系

掌握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学本质、物理意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熟练掌握闭环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方法,包括乃奎斯特图和伯德图。掌握用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掌握闭环系统稳定裕度的计算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三频段分析方法。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⑴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⑵ 串联校正

⑶ 反馈校正

⑷ 复合校正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基本问题,包括受控对象、性能指标、控制元件和控制对象;掌握系统校正的基本方法,包括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会运用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方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校正。

英勇的缘分
酷酷的超短裙
2025-07-06 03:36:55
819机械设计

1.机械设计.濮良贵等主编.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5(第7版)

2.机械设计.邱宣怀主编. 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第6版).

3.机械设计.钟毅芳 吴昌林 唐增宝 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