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装设计的诗句(关于设计的诗句)
1.关于设计的诗句
你是要广告词或是牌匾创意吧
1.《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改一改
用你们店里的名字替换 江南
XX好,风景旧曾谙。
人出照片美俊颜
景来山水明壮幻,能不忆XX
我建议不用诗句最好用一些 谐音容易记 或好笑的
比如,
难道你还想和以前一样平吗?请来我们xxxxxx平面设计公司吧
2.关于设计的古诗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3.关于“设计”的句子有哪些爱情是需要创意和设计的;婚姻是需要经营和管理的.——金星
设计是自由的意志;设计是精神的构筑;设计是天才的百肆意;——戴帆(设计鬼才)《摧毁》
用语言表达设计度是另一种设计行为——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若你只想着设计,那你不会做出好设计。
用文字设计一场无人知晓的悲欢离合,送给素昧平生的你。——关东野客《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真正的设计不是设计出来的,是骨子里的气质。——前卫艺术大师戴帆《戴帆理论》
我设计了一万种方式遇见你,却没设计一种方式留住你——《文字》
上帝负责设计你的人生,我们负责设计你的外形。
好的设计作品,是使人生活得更为幸福的设计作品。——马场未织《周末田舍生活》
世界上设计的最好的迷宫,困住的是人的意识,不是人的身内体——南派三叔《黄泉手记》
设计一万种方式遇见你
却害怕一次真正的相遇
中国设计改变中国。——知名建筑设计师戴帆《戴帆名言》
我设计好所有的情节 包括遇容不到你——《亲爱的 未来见 解语之音》
设计总不及天然。——张秋寒《没说出的告别,由风转达》
运气是设计的残留物。——《前目的地》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百度百科
课文说明: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是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古诗二首》的第二首教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编排内容,教学重点是”通过提取主要信息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本课要求读诗句,想象画面。孩子们通过朗诵与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入情入理,感受西湖荷花的美丽明艳。本首古诗是宋代杨万里所作,是一首送别诗,是最能体现“诚斋体”的特点的诗歌之一,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新课标(2011)版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的课堂就开始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张扬,倡导并鼓励“多元解读”。综上,且结合学生学情等具体情况,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寻求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在想象中大致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情感;并能书写正确规范的汉字。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晓、慈”等五个生字,会写“湖、莲”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西湖的荷花与碧叶之美,诗人送别好友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取文中重点字词、观察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想象古诗画面,感受西湖的荷花与碧叶之美,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情感和不舍之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3.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倡导鼓励多元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西湖之美,体会友人间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提取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毕竟”的意思。
四、教学时数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课型 :新授课
六、教法设计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小组合作、点拨指导。(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让学生比较自由的发挥,大胆思考、讨论,提高能力。)
七、学法设计 :想象画面、圈点法
八、教学用具 :以传统教具为主,多媒体技术教具为辅
九、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和《小池》的作者是同一人,他是?
预设——杨万里。
是的,杨万里可是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有很多好朋友。高中进士,身为皇帝秘书的林子方就是其中一位。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有一天,林子方要被调离皇帝身边,也离开好友杨万里的身边去福州任知州。山高路远,一去可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因此,杨万里便写了一首诗来送别友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送别诗。请大家把书翻到71页。
(二)解题
1.试着自己读读题目,和大家分享你的停顿。
1. 你的停顿读得非常好!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晓”是什么意思?“谁送谁?”
(“晓”从日,尧是高地的意思。太阳升起来了,就是天亮的意思。)
预设:杨万里早上的时候从净慈寺送别友人。
3.带着对题目的理解,全班齐读题目。
(三)朗读诗歌,感受画面
1. 多种形式读诗
①先自由朗读,再师生对读
师读:毕竟西湖
生接:——六月中
师读:风光不与
生接:——四时同
师读:接天莲叶
生接:——无穷碧
师读:映日荷花
生接:——别样红
②请大家给本首诗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标注拼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中、同、红三字押韵。
③古代人写诗读诗,都讲求一个古韵。老师现在给这首诗做了一点批注。请大家注意看老师的手势,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学生自己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带着手势试着读一读。
⑤男女生对读。(配乐读)
2.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前两句)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天刚刚蒙蒙亮的早晨,大诗人杨万里送别他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一直来到美丽的西湖旁,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出示课文插图)
①此刻,你就是杨万里,你在眼前的美景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荷花、莲叶
追问: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莲叶?
预设:美丽的荷花,红色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很大的荷叶··
②理解:无穷碧。
这些莲叶的颜色是?你从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预设“碧”
追问:只有一种碧绿的绿色吗?
预设:还有墨绿、翠绿
小结:这些碧绿的、墨绿的、翠绿的荷叶绿得各不相同,他们大大小小,层层叠叠,一直连接到了——
预设:天边
追问:接天莲叶无穷碧,荷叶真的连接到了天上吗?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预设:是好像接到了天上,说明荷叶非常多,看出了作者非常喜欢西湖,西湖的莲叶也非常美。
②重点理解:别样红。
荷叶这么美?那,荷花是怎么样的呢?诗人具体是怎么写的?
预设:荷花也非常美。映日荷花别样红。
追问: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别样红”是什么样的红?
预设:非常美丽的红。
追问:映日荷花写的是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美丽。试想一下,美丽的荷花池中不仅有荷花、莲叶,杨大诗人,你还能看到什么呀?
预设:荷叶上滚动着露珠、蹲着青蛙,水里游着小鱼、小虾和蝌蚪,荷花上还有飞翔的蝴蝶······
3.情景创设,读出意味(学习前两句)
①看到如此美丽的西湖,杨万里不禁感叹到:——
(PPT上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②四时指的是?
③六月是夏季,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想说的意思是?
预设:六月的西湖真美啊,就是与其他季节都不同。
④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说的前两句,建议用上“哇、啊、哪、啊”等等这样的感叹词。
追问:试着猜猜“毕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终究、到底
小结:这西湖真是美啊!当太阳高照,映着满池荷花莲叶时,可以看到可以看出,杨万里送林子方已经从清晨送到了中午。你能感受到的是,这对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
预设:深厚
(四)体会送别情,补充送林子方的第一首诗
是的,这对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朋友即将远行,可是为什么诗人从头至尾通篇写的只是西湖美景,却不见写人?写送别之情?不是很奇怪吗?
说好的“送林子方”呢?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1.前后四人唯一小组,进行讨论,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循环播放配乐朗诵的诗歌。讨论完结束)
诗人虽然在写景,其实心里在想:________
预设:这美好的景,你应该留下来;
你这次是去福州,一个很远的地方做官,希望你前程似锦,顺利、平安;
······
总结:是的,我们古人表达感情时非常含蓄。常常借助景物表达感情。就如杨万里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西湖美景,但其实重在表达自己对友人去远方做官的或担忧、或祝福、或劝告的感情。
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
(五)指导书写
这么美的诗,我们得落实到笔上,这节课我们就把莲这个字写一写。
1. 观察田字格中“莲”,明确上下结构。
2. 找准占位和关键笔画,书空笔画。
3.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纠正。
4. 投影展评。
(六)作业
1.回家试着想一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很美,但它是杨万里送给好友的一首诗,你们读他有什么用?可以试着和爸爸妈妈讨论下。
2.借助网络资源试着搜索“送别诗”,看看你都会哪些?
(二选一)
十、板书设计
诗,繁荣于唐朝。词,鼎盛于宋朝。于是我们一提及古代文学,总会脱口而出“唐诗宋词”。但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诗”也是一座高峰。
被誉为“一代诗宗”的杨万里,便是宋朝诗坛的先锋人物之一。
他是个高产诗人,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几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作品,全是他中年之后所作。因为他在36岁那年,做了一件极其疯狂的事——他把之前创作的上千首诗稿,一把火全烧了!从此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哦不,作诗。
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为何要如此狠心地跟过去作别?
乡下飞出的“凤凰男”
可能受父亲的影响,杨万里从小就对自己挺“狠”的。
他的父亲杨芾(fú)是一名乡村私塾老师,收入微薄,杨万里曾回忆童年:“我少也贱,无庐于乡。流离之悲,我岂无肠?”但是在儿子的教育上,父亲特别舍得投资,他曾“忍饥寒以市书,积十年得数千卷”,并常常指着家中藏书,鼓励儿子追求圣贤精神。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杨万里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从小勤奋刻苦,志向高远。他在诗里回忆道,自己常常在寒夜中苦读,“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
在父亲的安排下,杨万里曾遍访名师——十四岁拜高守道为师,十七岁拜王庭珪为师,二十一岁又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二十七岁再拜刘才邵为师。这些老师皆为当时的名士。如王庭珪辞官归隐后,著书吟诗,设帐授徒,不仅“主庐陵文盟者六十年”,而且力主“委任贤相良将以扫宿愤,恢复中原”。杨万里后来的为官处世的风格深受这些名士的影响。
二十八岁,杨万里终于考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不过,因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他在仕途上屡屡碰壁。从28岁进士及第,到66岁致仕回家,这38年中,他竟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待命在家。
于是,仕途上的不得意,反而间接促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愈行愈远。
要一直模仿下去吗?
杨万里很早就开始写诗了,起初都是模仿。他追随过江西诗派,学习过陈师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还学过晚唐诗。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作为诗派的灵魂人物,黄庭坚主张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理论,一时成为“官方写作指南”。
具体来说,就是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要么师承前人之辞,要么师承前人之典,强调句式工巧和用词严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宋朝诗坛一时佳句迭出,但是,却也带来了一股怪风——越来越多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让诗歌变得晦涩难懂。
很多年后,杨万里的诗歌中还是会时不常地冒出江西诗派的影子。比如他有一首《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脯。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眼边俗物只添睡,别後故人何似臞。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是不是没大看懂?很正常,光是后五句就用了七个典。
青年时期的杨万里对这种风格颇为迷恋。他模仿“江西体”创作了1000多首诗。但是渐渐发觉,“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再这么写下去,恐怕会越走越偏。
终于,1162年,三十六岁的杨万里,下定决心,扭转文风。如何跟过去作别呢?他用了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焚诗。一把火烧掉了过去数十年的诗稿,彻底诀别江西诗!
打碎过去,才能拥抱新生
很多时候,人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杨万里烧掉旧诗后,真正迎来了新生。某一天,他“忽若有悟”,很快感到“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的欢愉,体味到了一种“浏浏焉”的畅快与喜悦。
他开始接近大自然。为官之余,他跋山涉水、寻幽探险,到山野之中去听鸟儿歌唱,看翠竹流水。他也开始接地气了。他在公务之余,寻访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与百姓交谈。
于是,他笔下的西湖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笔下的小池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笔下的月亮是“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他笔下的山是“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他笔下的乡村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他的诗,像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象一幕幕社会风俗图,清新自然,活泼生动,成为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若要总结其特点,大概有二:一、想象力丰富。把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二、通俗有趣。他抛弃奇奥生僻的字句,多用浅显通俗的词句,甚至常常用到俚辞谚语。比如在《竹枝歌》中他写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宋诗钞・诚斋诗钞》卷首说:“见者无不大笑,呜呼,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
不过,杨万里的通俗也是有“讲究”的。钱钟书先生对此做过一番精辟点评:“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
总之,经历了决绝的焚诗和漫长的寻觅后,杨万里终于实现了自我进化,从“师古人”到“师自然”,彻底摆脱了桎梏,拥抱了自由。
成长,就是自我进化
《原则》一书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恒的事情,它驱动着所有的一切;而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
猎豹CEO傅盛在解读这个思想时,提出了一个方法论:“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面看待一切事物,包括自己。”他认为可以把人想象成一台机器。人,既是机器的使用者,也是机器的设计者,所以要有“修改”和“升级”机器的意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嘴上喊着“改变自我”,但脚步却始终在原地打转。为什么?因为没有勇气走出舒适区,没有勇气打碎那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自己。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一家企业来说,想要保持成长,就必须进行“自我进化”——不断打破旧思维的桎梏,不断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全新认知。或许每一次的自我迭代,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经历恐慌,经历冲击、经历迷茫……但总有一刻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成长。
《池上》描绘出乡村小儿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不知道藏匿行踪悠然冲开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 一年级语文 《池上》优秀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池上》优秀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
《池上》是一首描写 儿童 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珍视。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 方法 :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 故事 ,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读检查
①合作学习字词,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要 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教写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结构的字,“艇”右边是“廷”。
③点名读古诗 (正音,理清节奏)
④齐读古诗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孩子们,生字娃娃我们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认识诗中的那个小朋友吧。
1,初读古诗,认识人物。
(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给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分析
预设: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由“偷”引发的争议(天真活泼——不道德)
引导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个小娃,你“偷采”了白莲后 是什么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读将那种心情表达出来
ⅱ看图片,说人物,体会儿童的可爱
ⅲ教师质疑: “偷”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连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去描写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小娃呢?
预设: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品析词语“不解”“藏踪迹”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 ⅰ读懂了什么:理解词语和诗意
ⅱ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ⅲ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 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ⅴ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 读诗句。
小学一年级语文《池上》优秀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 跳远 ……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 说说 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 句子 写一写(积累 好词好句 )。
小学一年级语文《池上》优秀教学教案三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里。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吟诗炼字,体会意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理解诗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