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本金是什么金?
瓷器上的本金是金粉。描金是金彩装饰方法之一,描金是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作边线或金地使用。
本金的使用技法较亮金操作要困难得多,而且由于含金量高,一般只局部使用于高级产品,一般产品都采用亮金(金水)。
描金装饰均用手工描绘,金水的操作步骤较为简便,手工操作方法是根据装饰部位用描金笔蘸取金水描绘花纹,镶边、铺金地或结合其他装饰使用。
瓷器介绍
瓷器历史久远。北齐武平六年的范粹墓就曾出土过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而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则要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
清代的色釉装饰瓷器工艺在继承明代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工匠们已不满足于传统陶瓷单一的色釉装饰,开始用纯金加工提炼的金粉,在豆青、祭蓝等颜色釉瓷器上描金加彩,进行装饰。
景德镇粉彩描金:
明清两代,景德镇产青花瓷步入昌盛时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废除海禁政策,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的外销瓷大量销往海外,为适应西方人审美需求的西洋图像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外销的青花瓷上。订制瓷器早在16世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还只是为了满足少数葡萄牙皇室贵族或泛海东来的商人、传教士的具体要求而制作,数量有限。荷兰人的到来使这一行为更加普遍化。
中国瓷器的输出,有清政府对各国外交使节的“赐赠”和对外贸易两种途径。一般来说,赐赠出国的瓷器都是官窑瓷,而贸易输出的多是民窑器。明中期以后,民窑青花瓷的烧造数量已大大超过了官窑瓷,以致有人评说“最好的青花瓷器不是为皇帝制作,而是为私人买家和贸易者而制作”。外销瓷以民窑烧制为主要生产途径,更利于外商提供画样,便于烧造适应外销需要的青花瓷样式。清《景德镇陶录》载称:“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在大量的外销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景德镇民窑按照海外订单特地生产的,产品的种类、造型、装饰根据欧洲市场的不同需要而特制。包括西洋人物在内的各式西洋装饰图像被应用到青花瓷的装饰上,成为这一时期广受欧洲人欢迎的装饰题材。
西方市场的急剧扩大刺激了中国瓷器的外销,输入欧洲的产品数量激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17世纪,中国外销瓷在欧洲被视为奢侈品、收藏品和珍贵器皿,随着18世纪中西瓷器贸易的蓬勃发展,瓷器不但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必用品,而且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外销青花瓷器上的西洋人物图像因之更加丰富,出现了以田园风情画为画稿的风景人物图像。
1998年至1999年间,有关部门发掘了越南金瓯省海域的金瓯沉船,出水的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欧洲山水人物纹套盘,盘口直径从20.5~29.2厘米不等,有5种尺寸。5只套盘装饰图案一致,盘的边沿装饰水波纹,盘中心主体位置描绘18世纪出岛(Deshima)渔村的风景,沙滩上一男子牵着一头黄牛,其他两人似在散步。近处的田园和小桥,远处的灯塔和教堂,构成了一幅米勒式的油画风景人物图像。人物的衣着、灯塔和教堂都具有明显的欧洲风格,树木和山石的处理也极力模仿欧洲油画的光影表现。但天空的大面积留白具有中国画意境,画面右上方装饰性极强的“万字云”也是中国传统瓷绘装饰图像,中西方艺术的融合由此可见一斑。从套盘的数量、盘上画面组成和瓷绘手法的相似程度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瓷绘画工已经能熟练掌握绘制西洋人物所应具备的表现技巧,而且瓷绘西洋人物的模式化生产在当时的景德镇地区瓷绘工场中已经具备相应的规模。
以目前所见,早期的青花瓷绘西洋图像以西洋花卉和徽章等较多,而西洋人物图像则出现较晚且数量相对较少。人物图像画面多表现皇室贵族宴饮、狩猎、演奏等娱乐活动,或表现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事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青花瓷表现西洋图像的器物烧造年代多集中在康熙、雍正时期,这一时期装饰有西洋图像的订制瓷价格昂贵,主要消费群体是欧洲的王公贵族,西洋人物图像以表现上层阶级娱乐活动的内容为多。
其次,青花瓷烧造中心景德镇地处内陆,景德镇瓷绘画工接触外国商人和船员的机会很少,他们多依照送来的画稿描摹西洋图像,因此与西洋人物图像相比,徽章和西洋花卉等具有图案装饰性又容易描摹的西洋图像成为首选。
再次,景德镇开始于18世纪初期烧制墨彩珐琅瓷器,其特点是以纤细的灰黑线条勾勒图像造型并敷彩,能成功模仿欧洲铜版画和蚀刻画的视觉效果。因为西洋人物图像的画稿多是来自欧洲的铜版画和蚀刻画,所以在选择描绘西洋人物图像种类时,墨彩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青花瓷的地位。如以宗教宣传为目的烧造的“耶稣瓷”多选择墨彩加金的形式来烧制,因其能达到很好地模仿《圣经》铜版画插图的视觉效果。
带有西洋人物图像的青花瓷的生产,反映了在18世纪中西瓷器贸易推动下的中西方艺术和文化交流所取得的进步。无论是首先从西方商人和船员手中拿到西洋瓷器画稿的中国商人,还是将这些画稿描绘于瓷器上的中国瓷绘工匠,甚至将带有西洋人物图像的青花瓷装箱和运输的工人,都在这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西方艺术和文化的熏陶,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大潮中的一员。
18世纪景德镇所生产的带有西洋人物图像的瓷器产品,为我们了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青花瓷的外销,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外贸活动,更是充当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赋予了文化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描金是金彩装饰方法之一,描金是在瓷器釉面上用本金或者亮金绘制纹样用作装饰,或者当作边线金地给其他纹饰装饰作配饰。
本金的含金量相对于亮金来说更高,而且本金的工艺技法比亮金的工艺技法更加复杂,所以一般都会将本金利用于高级瓷器的局部,亮金使用于一般性的瓷器。
点试
在瓷器的
金面
上,化学金很快就褪色,本金没有变化,这种方法对此其没有损伤,用火烧温度低不起作用,温度高损坏瓷器。谢谢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
文化
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
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
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
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
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
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
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
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
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
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
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
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
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中国陶瓷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
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
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
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
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陶瓷的分类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
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陶瓷装饰
雕塑类 颜色釉类 釉上彩绘类 釉下彩绘类 贵重金属类
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 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花、喷花、刷花、贴花 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如按其使用价值来划分,则又可分为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二种,这二种装饰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无严格的区别,但它们各自所呈现的装饰效果,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方法 艺术陶瓷装饰法 日用陶瓷装饰法
工艺要求 复杂 简单
技术难度 高 低
装饰效果 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有的产品被视为稀世珍品 容易控制,产品规格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要求更新快
产品和市场需求情况 效果相同的产品少,市场需求量少,一般都作为陈设的艺术品 效果相同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量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古陶瓷鉴别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
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
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
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
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
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
鉴定的依据为:
1、 胎骨。
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
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
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
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
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
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器型。
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
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
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
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
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
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釉色。
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
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
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
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陶瓷艺术品之质量鉴别
一般消费者对于美术陶瓷艺术品的鉴别因缺乏专业知识面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也许能对陶瓷艺术品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1 外观造型必需新颖、别具一格,颜色雅致、釉面细腻、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也可注重实用性。
2 以上看下、从里到外、看有无变形、扭曲,有无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现象。
把陶瓷品放在柜台上,看是否平稳,有无翘曲现象;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试一下口与盖是否合适。
同一规格、型号产品应大小、厚薄一致。
3 把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说明质量好、结实,如声音异常,则说明有裂纹、内伤或破损现象。
如大件陶瓷品,还应在不同部位听听声音。
4 带把、嘴中浮雕类的陶瓷艺术品,如花瓶两边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说粘到主体上去的。
因而应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无间隙、缺釉现象,有无分离感,应注意平滑顺畅自然过渡,无粘接痕迹。
5 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
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
6 对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图案、颜色是否一致、协调、配套。
正规产品的底部或包装箱上大都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
同时还要看包装是否完备、结实,以便携带、运输。
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颇具特色。
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别具、生产数量少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陶瓷装饰
雕塑类 颜色釉类 釉上彩绘类 釉下彩绘类 贵重金属类
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 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花、喷花、刷花、贴花 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如按其使用价值来划分,则又可分为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二种,这二种装饰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无严格的区别,但它们各自所呈现的装饰效果,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方法 艺术陶瓷装饰法 日用陶瓷装饰法
工艺要求 复杂 简单
技术难度 高 低
装饰效果 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有的产品被视为稀世珍品 容易控制,产品规格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要求更新快
产品和市场需求情况 效果相同的产品少,市场需求量少,一般都作为陈设的艺术品 效果相同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量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