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装饰 > 正文

傣族建筑装饰风格

魁梧的麦片
光亮的灯泡
2023-02-28 00:09:51

傣族建筑装饰风格

最佳答案
乐观的月亮
酷酷的鞋子
2025-07-11 00:37:45

傣族建筑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蓬,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楼,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考了,这是南亚的湿热气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蛮书,名类第四》中曾有简略记述:“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裤,藤篇缠腰,红缯布缠髻,······妇人报五色婆罗笼。”这里所指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

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德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坐。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庙称缅寺,几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据宗教戒律,每个男子都必须在少年时出家一次,在寺中学习文化。缅寺里不但进行宗教活动,还举行庆典、选举领袖、调解纠纷,寺庙已超出了纯粹宗教的意义,人们对它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所以缅寺与汉地佛寺和藏传佛教喇嘛庙都很不同,既没有前者那么严谨庄重,也不像后者那样雄伟粗犷,而且显得更加亲切近人,

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曼苏满寺在澜沧江东岸,座西朝东,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门、引廊和佛殿。在佛殿东北侧有傣式佛塔,另一侧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档,后拆迁于现址,与戒堂、佛殿及寺门一起,构成一个极生动美丽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寺门三间,屋顶两坡,中高边低,手法简单而体形丰富。

佛殿平面矩形,与汉族佛殿以长向为正面不同,是以山墙即短边为正面。大殿中部覆两坡屋顶,四周包围单坡顶,总体构成为好似歇山顶的两段式屋顶。沿各条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许多火焰形和卷叶形黄色琉璃装饰;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鸱吻和孔雀形饰。殿内供奉大佛,座西向东,据说佛陀成道时是面向东方的。在柱子和横梁有称为"金水"的彩画,红底金色。图案多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筑。

西双版纳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寺建于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砖砌须弥座,较高。亭身也是砖砌,在四个正面开门。屋顶极其特殊,由向八个方向呈放射状层层伸出的许多两坡悬山屋顶组成,从下而上由大至小叠落10层,形成由80座小屋顶组成的状若锦鳞的屋顶群,非常复杂,与基座、亭身的较为简洁形成强烈对比。屋顶总轮廓呈凹曲线,动感很强,最后聚敛于刹盘,再通过高高的刹杆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强化。全亭色彩十分艳丽:基座和亭身刷土红色,饰以金色和银色图案,镶砌彩色玻璃。屋面为小平瓦,装饰着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娇小玲珑,珠光宝气,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开的千瓣莲花,表现了傣族建筑匠师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烈感情。

上座部佛教的塔称缅塔,常与佛寺同在,也有单独建造的。缅塔全是砖砌实心,表面抹灰浆,外涂白或金色,从下至上大体由基台、基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在形式和组合方式上的变化,构成了多样的形象。

基台是在夯土地面上用砖或石铺砌一层平台,略高于地面,平面多为方形,在基台四隅常置有面向外的灰塑怪兽各一,四面置有多个短柱承托的花蕾。也有不设基台而直接在夯土地面上砌筑基座的做法。基座多为一层或两层须弥座构成,有的是两、三层素平台座,呈阶梯状。塔身多由叠置的二至四层须弥座组成,层层收小,平面多为多角折角十字,也有方形、六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塔身以上为俯钟形塔刹刹座,上承仰莲、花蕾、多层相轮和高高的金属刹杆,杆上串有多层由金属环片组成的华盖,华盖之上以火焰宝珠或小塔之类的装饰物收顶。刹座以上之高约当全塔一半。傣族缅塔与汉族佛塔以楼阁为主要造型要素不同,更象是一个立放着的长柄之铃,非常挺拔俊秀。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塔由大小九塔组成,共同座落在圆形须弥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圆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层逐层收小的须弥座组成塔身,塔刹高剌入天,与曼苏满塔相近;其余八塔形象与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对应各塔呈放射状地有八个山面朝外的两坡小佛龛,各龛上面砌出船首形为过渡,象征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笋,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曼菲龙塔在当地称为"塔诺","诺"就是春笋的意思。曼菲龙塔秀丽玲珑,精巧华美,是傣族建筑艺术珍品 。塔建在约百米高的小山顶上,远在十几里外就能望见。

最新回答
正直的钻石
忧郁的帅哥
2025-07-11 00:37:45

1、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2、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3、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

4、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

5、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6、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扩展资料

傣族处在亚热带,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傣族寨子集居两三百户人家,小的傣族寨子只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滇西一带,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一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滇南一带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土司贵族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来盖顶。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傣族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区分,这种环境很适合建造竹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竹楼

魁梧的钥匙
激情的河马
2025-07-11 00:37:45

1、传统的傣族竹楼整个建筑结构都由竹子捆绑而成,墙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而屋顶则用竹篾夹住稻草覆盖,因此竹楼整体重量很轻。

2、在柱子底架上建起的房屋,叫做干栏式建筑,距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大多数竹楼都采用木料作为柱梁,就地取材,搭成上下两层的小楼。

3、傣族竹楼地面层只有支撑房屋的柱子,所形成的空间内可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等。上层是人们居住的空间,可分为前廊、堂屋、卧室和晒台四部分。

4、这种小楼没有庭院,占地少,使用面积却很大。加上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建筑本身透水性好,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所以,这种距今1万多年的古老的住宅形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扩展资料

傣族竹楼的禁忌:

1、傣族多信佛教、迷信禁忌也多,几乎村村都有佛寺。规定在佛寺的对面和侧向不许盖竹楼;竹楼的楼面高度不许超过佛寺中佛像坐台的台面。

2、由于经济上的悬殊差别,村里百姓还在建竹楼上作了许多规定,如劳动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竹楼,不准做雕刻装饰,廊子不许作三间,甚至楼梯也不许分作两段,楼上楼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长的木料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傣族竹楼

畅快的狗
单身的裙子
2025-07-11 00:37:45

傣族民居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风中的美女
魁梧的招牌
2025-07-11 00:37:45

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傣族传统民居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木竹结构的“干栏”式。傣族村寨多在平原中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

凡翠竹围绕、绿树林荫的地方必定矗立着一座座的傣家竹楼。楼分两层,屋顶多为“人”字形,以树皮、茅草或陶瓦等覆盖。上层住人,下层多无遮拦,用做圈养家畜或置放家具。

后来,德宏地区的芒市、梁河则受到汉族的影响,改为土墙茅草或覆瓦的平房。西双版纳傣族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之下,其干栏建筑受汉族影响较小,平面布局不像汉式建筑以间为单位,对称严谨,房间几无大小之分,而是根据生活要求进行安排,依房间使用性质有大小之别,布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英勇的西装
怕孤单的彩虹
2025-07-11 00:37:45

傣家竹楼作用主要有以下五点:

1、竹楼底层架空不设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2、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3、竹楼上层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日常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

4、傣族聚居区年雨量集中,常有洪涝,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5、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动植物生长繁盛,多毒虫猛兽。干栏式竹楼能够将住所与地面隔开,躲避毒虫猛兽侵袭。

扩展资料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傣族竹楼

生动的花卷
复杂的乌龟
2025-07-11 00:37:45
傣族依水而居,寨子周围绿树成林。金平还保留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样式。竹楼顶尖底方,以圆木为柱,楼板、墙壁均用竹片编成,楼顶用草排覆盖,成“人”字形。上层住人,避暑、防潮、防洪,下层关牲畜和堆放农具杂物。竹楼两侧各支一架梯子,各开一道门,男子从右门出人,女子从左边出进。沿两侧梯子上竹楼,外有走廊、晒台。楼上室内分左、中、右3格,左格安有灶塘,是妇女做饭和玩乐的地方;右格立有祖宗神位,是男子闲谈的场所;中格用来接待亲朋。用竹篱围成大房间,一家人分床席楼而卧,只以蚊帐相隔。

红河沿岸的住房多为平顶土房,少数有楼,房顶作阳台和晒场,盛夏炎热时人们多在屋顶露宿。内分3格,两侧住人,堂屋用来接待宾客。自称“傣倮”的建房,相邻的户不共墙,自称“傣尤”和“傣尤倮”的邻舍之间可共墙,房顶相连。建房木料多用玉荷树、红皮果树、黄木树和五眼果树等。元阳傣族称红椿树为树中之王,堂屋正中梁柱非用红椿木不可,实在找不到红椿木料子,即便是红椿木栓也要用上一点,认为用了红椿木,房子牢固,人丁兴旺。

内地傣族多为土木结构的瓦顶楼房,与当地其他民族无异。

傣族地区水运交通比较便利。红河两岸的傣家设点摆渡,运送过往行人物资,现在主要运输虽被汽车逐渐取代,但水运在其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傣族的住宅建筑是"干栏"式建筑,也称高脚房屋建筑,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景洪的曼景兰村寨己出现了许多砖石、水泥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杆栏式建筑,杆栏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云南省内的出土文物已向我们展现了秦汉时期云南杆栏式建筑的真实风貌。至今,在中国南方,除傣族外,还有许多其它少数民族也是居住这种杆栏式建筑的房屋。

优美的过客
端庄的秋天
2025-07-11 00:37:45
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光秃秃的几根柱子,倘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

民俗传统

因为他们那个地方,生产竹子而不是木头,所以老传统下,傣族人当然习惯了居住竹房

而国家本着保护民族传统原则,也尽量希望傣族人民能够保证自己民族传统

竹楼是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它那美观的楼顶,传说里称之为"诸葛亮的帽子"。

傣家竹楼为杆栏式的建筑,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竹楼是用各种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牵扯,极为牢固。楼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堂内用木板隔成两半,内为卧室,外为客厅。楼房下层无墙,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禽兽。

竹楼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夏天凉爽,冬天暖和。傣家人喜欢在竹楼周围载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满诗情画意。

忧虑的店员
苗条的星星
2025-07-11 00:37:45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间,男女数代同宿一室,席楼而卧,仅仅是使用黑布蚊帐,作为间隔.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除锅、盆、罐外.其余桌、凳、箩、筐、饭盒等系竹篾编制而成.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时有全寨互相帮助的习惯,一家盖房,全村出动,送草排,赠送青竹,出劳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当快,一幢竹楼只需一天多即可竣工.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赞哈”,更以自己的歌声祝贺主人迁入新居.

傣族竹楼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有新变化.最主要变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栏式竹楼逐步向木楼、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发展变化.但由于傣族喜爱自己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除少部份傣族民居向现代化建筑改变外,而大多数傣族民居仍然保持着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耍酷的蜡烛
无辜的秋天
2025-07-11 00:37:45

云南一地,民居形式中要算傣族民居最有特色了。傣族聚居在云南的西南部,其中以西双版纳地区最为集中。这一带气候炎热而潮湿(属亚热带气候),仅有两季:雨季和旱季。雨季大约出现在每年的5到10月,这段时间几乎天天下雨,因此他们的房子既要防雨又要防潮。所以一般都做成尖尖的屋顶,而且把房子架高成楼(防潮湿),多数的傣族民居在楼上多做有外廊或平台。这种建筑一般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就称傣族竹楼,学名称“干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