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间要靠外墙吗
要,多层建筑内使用气瓶,除生产特殊需要外,一般宜布置在顶层靠外墙处。氧气站内的氢气瓶间应设置在靠外墙,且有直接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的专用房间内,氢气瓶间与相邻的房间应采用不低于2.0h耐火极限的无门、窗、洞的不燃烧体墙体分隔。
氢气瓶间设计规范
氢气瓶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氢气站设计规范》GB50177的有关规定。当制氧站房或液氧系统设施和灌氧站房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氧气贮气囊间、氧气压缩机间、氧气灌瓶间、氧气实瓶间、氧气贮罐间、液氧贮罐间、氧气汇流排间、氧气调压阀间等房间相互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窗进行分隔。
氢气排放不属于污染物,更多的是考虑安全因素,这方面有相关的规范要求。楼主可以查一查。 设计规范gbj73--84 氢气和氧气管道末端或是高点宜设放散管。放散管应高出 屋脊1米,并应设在防雷保护区内。 工业气体管道设计的安全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氢气管道的支管和放散管上,应设置回火防止器;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氢气生产场所的照明应采用防爆型灯具,其光源宜采用荧光灯等高效光源。灯具宜装在较低处,不得装在氢气释放源的正上方。 氢气生产、储配设施的建、构筑物属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氧气生产、储配系统的建、构筑物和高度在1.5 m以上的吸风筒,属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氢气站厂房的避雷针与自然排风管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 m,与机械排风管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0 m,与放散管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 避雷针应高出保护范围内的管口1.0 m以上,氢气管道进出建筑物必须接地,接地电阻应符合4.7.1的规定
氢气站设计规范中氢气设计压力在0.1-3.0MPa的不锈钢管道流速可达25m/s。碳钢管道中大于3.0MPa的最高流速为10m/s。0.1-3.0MPa的可为15m/s。
1.为了便于气瓶的更换,气瓶连接器和调节阀之间应设置耐高压金属软管。
2.为了防止回火,应安装防爆止回阀。
3.在氢气进入使用点之前,为了方便地调节氢气开关,应该有一个使用点球阀。
4.为了保持气体的纯度和管道系统的气密性,所有管道均采用316L不锈钢管,内表面经等AP处理。
5.为了便于阀门部件的维护和更换,管道和阀门部件之间的连接应采用高压双卡套接头连接。
6.管道固定夹(管夹)应由耐高温金属材料制成,应坚固、轻便、耐用。
7.考虑到牢固、防腐蚀、使用方便和外观好看的原因,调压阀操作面板采用不锈钢制成。
8.为了保证氢气输出的压力稳定性和气体的纯度,选择二级减压系统。
实验室使用氢气管道比较多,氢气是特别危险的一种气体,对管道系统要求比较高,所以氢气管道在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范。
氢气管道设计中控制流速为8m/s
不同的管道材质,流速是不一样的,参考氢气站规范
气体的流速有经济流速和安全流速之分,对可燃性气体主要应着眼于安全流速。氢气具有着火能量低,与空气、氧混合燃烧和爆炸极限宽,燃烧速度快等特点,所以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燃烧、爆炸问题应特别注意。氢与空气或与氧混合形成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的可燃性混合物和着火源同时存在,是燃烧和爆炸的两个基本条件。为此,应管理好可燃烧性物质,防止氢气泄漏、逸出和积累,注意系统的密封、抑制和监视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同时要管理好着火源。着火源分自燃和外因点燃两大类。火源的形成和性质见表6。
氢气在管道内流动,当流速大,与管壁摩擦增强,特别是管道内含有铁锈杂质时,形成静电火花。据美国宇航局统计的96次氢气事故中,氢气释放到大气与空气混合后着火事故占62%,静电引起的着火事故占17.2%。多年以来,氢气管道设计中控制流速为8m/s,本规范修订前,规定碳钢管中氢气最大流速:当压力大于1.6 MPa时为8m/s,0.1~1.6 MPa为12m/s;不锈钢管为15m/s。原规范执行中一些单位询问和提供超过规定最大流速的有关问题和情况,如扬子石化一巴斯夫公司提供,该公司相关石化装置的氢气流速采用小于20m/s。近年来,随着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和技术交往,许多单位实际又突破原规范的规定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