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上《责任》教学设计
北京版四上《责任》教学设计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北京版四上《责任》教学设计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版四上《责任》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责任》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写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单元所选三篇讲度课文全部为写中外优秀人物事迹的文章,要求通过学习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责任》就写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童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童年时的里根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的玻璃。父亲要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暂时借给他15美元赔偿邻居的玻璃,并要求他必须想办法把这15美元还给父亲。小里根靠打工、捡破烂儿挣了15美元,他把钱还给了父亲,得到了父亲的夸奖。许多年后,当了美国总统的里根说,当年这件事使他懂得了做人的责任。文章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负责的人。
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批注自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喜欢表现自我;虽然不全是独生子女但大部分都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呵护宠爱之下,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的意识。根据这些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
自学—辅导式、创设情境学生表演法、图片展示法、阅读法
教学手段:
表演法、图片展示法、阅读法
技术准备:
将“打碎玻璃——借钱——还钱”这三个场景的图片,做成幻灯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抓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特征,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2、通过情景表演感受人物心理,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3、合理想象。并能把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 指明“剧本”
(设计意图: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示本课主要任务和内容)
(出示里根小时候的图片和成为美国总统后的照片,幻灯出示)
同学们,这是谁?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里根一些成长经历。在小里根成为美国总统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影响至深,你知道是那件事吗?
1、指明学生复述事件。
2、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7.责任
起因 经过 结果
打碎玻璃 —— 借钱 —— 还钱
小里根行为
小里根心理:( ) ( ) ( )
3、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当小演员,小组合作选一个你最有感触的场景研究透彻并把它表演出来,课后让大家评评谁是本节课的最佳演员!
二、 “演员”排练
(设计意图:第1/2/3部分是重点段落,采用学生自学批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特征,为下面表演做准备。)
1、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提示要求。
(1) 其余同学边听便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有关小里根行为的词句。
(2) 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
2、学生根据要求读书、圈画,小组交流安排角色及剧情教师巡视。(注意确保每一个场景都要有人来演)
三、我是小演员
(设计意图: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受小里根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此同时观看表演的同学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评价表演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顺其自然地认同并产生责任感。)
第一幕:打碎玻璃
人物:里根,小伙伴若干,老人,旁白
剧情: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自演
剧评
1、请你对照课文,看看他们把情景表演的全面吗?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你觉得这组同学谁的什么地方表演的特别好?
(设计意图: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
提示:小伙伴“纷纷逃跑”;
小里根“低头认错”、“哭”
3、小里根(演员)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难过、委屈。并请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第二幕:借钱
人物:父亲,母亲,小里根,旁白
剧情: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自演
剧评
1、请你对照课文,看看他们把情景表演的全面吗?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你觉得这组同学谁的什么地方表演的特别好?
(设计意图: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
提示:小里根“怯生生”、“飞快地跑”
父亲“冷冰冰”、“严肃”
母亲心疼
3、小里根(演员)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为难、胆怯。并请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父亲母亲(演员)你们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父母的表现大相径庭,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第三幕:还钱
人物:父亲,小里根,餐馆老板、收废品老板等若干,旁白
剧情: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自演
剧评
1、请你对照课文,看看他们把情景表演的全面吗?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你觉得这组同学谁的什么地方表演的特别好?
(设计意图: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
提示:小里根“终于”、“郑重”
父亲“高兴”
3、小里根(演员)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自豪。并请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四、对比朗读
(设计意图:重点内容重点提示,让学生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朗读的环节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1、文中出现了父亲的三次语言,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一样吗?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气的不同?
3、成年后的里根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感想?齐读最后一段。
4、教师小结。
“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就是要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课后练习拓展,合理想象。
把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写成一段话。(设计意图:强化教学效果,并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课题:《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责任”含义的基础上树立起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本节内容在课本的知识体系中意义重大:学生具备了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地去关爱集体 、关爱社会;了解国家的情况,关注国家的发展;才能自觉的投身国家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承担社会责任。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理解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他们对“责任”的概念模糊,不能正确的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没有责任感,没有勇于承认错误、自我检讨的勇气。教学目标(1)了解责任的含义和来源;(2)了解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3)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责任的含义,责任与角色的关系(责任的来源), 难点:真正理解责任是什么;学生责任意识到行为的养成教学环节 首先,利用生活中学生的 行为导入课题,接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收集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材料,生成知识。(一)教师活动(1) 让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事列,导入新课;(2) 多媒体展示和分析材料;(3) 归纳知识点,本课小结;(4) 布置练习。(二)预设学生行为 由于年龄、阅历等影响,学生对“责任”认知模糊,通过鲜活的事例学生具体感知,意识品质形成水到渠成(三)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事例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树立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班上同学值日的情况,并对他们的行为做一简单的评价。(引出“责任”这一课题的主题) 二. 授新 (一)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收集的材料:(1)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李剑英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感动江西年度人物陈美丽替夫还债的事迹(3)王茂华老师火海勇救小孩的事迹;(4)“暴走妈妈”陈玉蓉割肝救子的故事。 (二) 设计问题,学生讨论。(1)请大家谈谈这些人物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他们身上无私奉献、诚信的精神品质。)(2)看了这些材料你对责任是怎么认识的?(3)说说你在生活中扮演那些角色。(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小结。) (三)突破难点,生成知识。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人物 角色 李剑英-------------军人 陈美丽-------------负债人 王茂华-------------社会成员|公民。 陈玉蓉-------------母亲 我们看看他们的身份,在对照他们的行为,其实这些本就是谈们应该做的。由此引出(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或一个人不应该做的事。 (2)在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 所以我们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做负责任的人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板书设计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人物 角色 行为李剑英------------------------------军人 应陈美丽----------------------------负债人 该 王茂华----------社会成员|公民(人民教师) 做陈玉蓉------------------------------母亲 的 教学反思 由于我在课前做了从分的准备,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是课后反思我意识到这堂课中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是学生把责任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学生的养成教育如何来开展。我想如果我们教师能精心的设计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的去总结教育教学的得失,就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谁对我负责》。我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法,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课堂实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为了追求学、高效的课堂,现将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如下:一、我认为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1、精心备课、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教学内容很多,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备课,把很多内容精炼成7个活动。2、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整个教学都是以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为切入点。比如,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来理解责任的含义,枯燥乏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如导入是以故事导入,理解责任的含义时运用的是男女生竞赛,后面还有情景剧,小组讨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二、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开始的时候有点着急,各环节进行的较快,导致有的内容学生没有反应过来。例如:地震资料展示的太快,学生对材料还不是很熟,所以问题回答的比较吃力。
2、学生排演的情景剧效果不是很好,课前应对其进行指导。
3、教学环节太紧凑,时间不充足,练习没有处理。本来还准备的拓展练习,没有时间完成。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引导法等。
教学准备:cAI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a.课前准备。B.师生问好
二、导课、情景展示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想象。
三、进行新课、a.出示课题
b.教师采用图片法、启发式、引导法、讨论法、谈话法、示范法、叙述法、讲解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c.学生个别先掌握内容、分组掌握内容、全班掌握内容、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进一步掌握全部知识内容
d.本节课内容丰富难易安排合理、形式新颖不拘一格、结构紧凑不拖沓分层分部分板块
e.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掌握本节课全部知识内容、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达到本节课教学目的
f.拓展延伸
四、二度创作
五、小结反思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