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厨房 > 正文

三日入厨下全诗解释

烂漫的小蜜蜂
甜蜜的鞋子
2023-02-27 20:19:09

三日入厨下全诗解释

最佳答案
明理的柜子
优雅的外套
2025-07-18 13:00:50

翻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注释三日: 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 泛指做成浓的菜肴。未谙句: 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 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赏析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最新回答
甜甜的大米
积极的导师
2025-07-18 13:00:50

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新嫁娘词》中,就对过三朝作了生动描写: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古时候,新娘嫁到婆家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zhāo招)”。按照习俗,新娘要在这日下厨房作菜肴。一则表示新媳妇从今往后要谨事公婆,另一方面也是新家庭对她料理家务能力的一次测验。对于新娘来说,此事非同小可,办好确是不易,这不光是“众口难调”,更主要是不容易通过婆婆这一关。俗话说“多年媳妇熬成婆”,既然做了婆婆,在新媳妇面前摆摆资格,也是自然不过的事。对媳妇首次所作的菜,不免要挑剔一番,以显示自己经验的丰富。再说,当时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媳妇对于婆婆的性情爱好乃至口味,是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的。因此,过三朝简直成了不少新娘的精神负担。 

欢呼的乌冬面
悦耳的荔枝
2025-07-18 13:00:50
这位知友,这句话是意思是,姑娘嫁入婆家,首先三日是个旧时习俗,新嫁娘过门三天要下厨房为公婆做饭,俗称“过三朝”这个很重要,类似于对于新媳妇能力的考验。洗手做汤羹,除了洗手洁净的本意,也多有收拾胭脂闺阁规矩,从今要做人妇的样子,不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闺阁女子,所以应该可以说这个新嫁娘应该家境不错,不是需要闺阁中便操持家务的女子。未谙姑食性,并不清楚婆家众人的喜恶口味,也为了讨婆婆欢心所以先让小姑来尝尝。这里除了说明新嫁娘心思细密,还有一点就是她和小姑之间关系应该不错,而这里又分两种情况,因为仅过门三天,要与小姑相处很好,要不就是就是旧相识,但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连新郎新娘都难相见,见小姑而且旧相识的可能性不大。再就只有就是年龄相仿,这样比较容易交流相处,小姑若太小,小孩口味和大人相差大,且不见得能体谅新嫁娘的心思,则对于由此知道婆婆口味的举动无多大帮助,所以小姑年龄应该和新嫁娘年龄相差不大。而且短短三日便可和小姑关系不错,则说明这段婚姻双方应该都比较满意,否则有所嫌隙,在短时间内无此效果。再者对于新嫁娘为何没有问其丈夫,个人觉得不足以说明关系不好,毕竟才三天,而且男子不留心此等小事也比较常见。不知道这样有没有达到要求。

负责的金鱼
帅气的老虎
2025-07-18 13:00:50
三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的三不是数词虚指,是实指。“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古代,新娘子在结婚后第三天,要到厨房去展示厨艺,用这种方式明确女子在家中“侍奉公婆、操持家务”的义务。诗中的这位新娘子就非常聪明,“不了解婆婆的口味,就先让小姑子尝一尝”。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诗中的“三日”不是虚指,而是“实指”。“实实在在的三天”。

这种“三日下厨”的风俗,一直到今天,还保留在许多地方的民俗中。冯巳《长命女》中写道,“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的酒宴上举杯祝酒,诉说自已的三个愿望,“祝心爱的人长寿,愿自已身体健康,并祝愿两人成双成对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这首词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富有民歌的情调。诗中的“三”也是“实指”。而诗词的意趣,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数词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