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厨下全诗解释
翻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注释三日: 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 泛指做成浓的菜肴。未谙句: 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 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赏析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新嫁娘词》中,就对过三朝作了生动描写: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古时候,新娘嫁到婆家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zhāo招)”。按照习俗,新娘要在这日下厨房作菜肴。一则表示新媳妇从今往后要谨事公婆,另一方面也是新家庭对她料理家务能力的一次测验。对于新娘来说,此事非同小可,办好确是不易,这不光是“众口难调”,更主要是不容易通过婆婆这一关。俗话说“多年媳妇熬成婆”,既然做了婆婆,在新媳妇面前摆摆资格,也是自然不过的事。对媳妇首次所作的菜,不免要挑剔一番,以显示自己经验的丰富。再说,当时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媳妇对于婆婆的性情爱好乃至口味,是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的。因此,过三朝简直成了不少新娘的精神负担。
这种“三日下厨”的风俗,一直到今天,还保留在许多地方的民俗中。冯巳《长命女》中写道,“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的酒宴上举杯祝酒,诉说自已的三个愿望,“祝心爱的人长寿,愿自已身体健康,并祝愿两人成双成对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这首词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富有民歌的情调。诗中的“三”也是“实指”。而诗词的意趣,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数词体现出来的。